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书情观察 >> 详细内容

保罗·奥斯特:令人惴惴的悬疑之旅

http://www.CRNTT.com 2007-08-13 09:23:52
  奥斯特的叙述哲学: 

  故事套故事 

  保罗•奥斯特喜欢用“中国”指代遥远的地方、另一个世界。他住在纽约,和北京差了整整十二个小时:白天和黑夜之间的距离。打开2003年奥斯特出版的新作《神谕之夜》,故事从一家“中国店”开始:这样的安排绝非偶然。

  一个失踪的故事 

  大病初愈的作家希德尼偶尔路过中国人“张生”开的小店,对其中一本蓝色笔记本爱不释手,这本亲切而魔幻的笔记本把希德尼重新带回写作,故事在纸上快意地流淌,写作是他唯一能够投入的生活方式。 

  希德尼在纸上构思的是奥斯特常用的一个“核”:一个失踪的故事。故事里面那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编辑尼克某天差点被一道闪电击中,雨夜里他顿时觉得人生无常,于是随便搭乘一班夜航客机,飞到了陌生的城市堪萨斯。 

  尼克在坎萨斯城举目无亲,两天后投奔了在堪萨斯遇见的第一个人,一个叫爱德的计程车司机。这个古怪的老人自己搭建了一座坚固的地下掩体,抵御冷战时代随时一触即发的核战争。几天后年老体衰的爱德心脏病去世,一次遗忘钥匙,尼克把自己反锁在几尺厚的钢筋水泥掩体里。奥斯特式的逃避随着希德尼设计的情节进入了僵局。 

  虚构里的虚构 

  尼克出走时随身揣着他收到的最后一部小说稿,这部层层虚构之外的小说《神谕之夜》可能和尼克的出走存在某种联系,某种不自知的默契。

  《神谕之夜》,这部小说中的小说、犹如困兽的尼克最后的读物,描述的是一位在战争中脑部受过创伤的军人,他在康复后发现自己获得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女子,但不幸的是他预见了爱人一年后的背叛,这使他痛苦地在她尚未认识预言中的情人以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保住心上人的纯洁。 

  奥斯特的叙述特色在于故事套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又是作家,虚构的作家继续虚构人物,人物在不同层次的故事里用情节互相映衬,或失于回忆、或偶于巧合、或伏于预感。过去与未来模糊,虚构和现实恍惚,反复混淆。 

  奥斯特版《活着》 

  希德尼塑造的尼克最后挣扎在抵御原子弹的地下掩体里的意象让我想起风格迥异的汤玛斯•品钦。和奥斯特一样,品钦也活在障碍之中,不过不是奥斯特式的幽闭自抑,而是发掘人性的荒谬。 

  “超越慰藉,超越痛苦,超越世界上一切的美和丑,这才是幸福。”整部小说画上句号的时候,让人觉得这是奥斯特版的《活着》。奥斯特的文风扎实,他通常回避直接使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段,但你分明感受到其中的魔力,失神、语塞、错觉、顿悟他拿捏起来都有独到之处。奥斯特的技巧就是他的哲学,也许当我到了他现在的年纪(57岁),会觉得他的“活着”比小说艺术本身更为珍贵。 

  保罗•奥斯特小传 

  保罗•奥斯特,美国小说家、诗人、导演,早年游历法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纽约三部曲”作品系列成名,迄今着有小说、散文集多部,另有传记、诗歌、剧本和电影作品行世。现居纽约布鲁克林。以其哲思迷离,文风幽淡的十三部小说和多部文集,保罗•奥斯特被认为上承了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文脉,又与约翰•巴思等当代达人并称。他的作品曾像张爱玲的小说定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市民风情一样定义了世纪末的纽约生活。他的作品虽然所录皆是平常人日常事,但却以侦探小说的叙事技法道来,乍读有如鬼故事,幽暗而充满悬念,引人追读。然而悬疑也是一种外化和表达的手段,奥斯特本质上是一个实验派,小说对他同时是一种发问和思辨的空间。1992年,他获得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2001年,“纽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玻璃之城》获得爱德格最佳推理小说奖提名。2006年,保罗•奥斯特获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神谕之夜》是其近作与代表作。

  延伸阅读•纽约三部曲 

  在碎片里挖掘答案 

  保罗•奥斯特的故事总是在完整和不完整之间,总是引着读者翻开了书本,拼了命地想要掘出答案,但每每都令读者沉浸在希望、失落或是一点点小兴奋的情绪里面,无法自拔。读他的书,积累着他给的故事碎片,仿佛也踏上了他的悬疑之旅。 

  “纽约三部曲”是奥斯特创作中期的作品,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这样评价:“写实电影般的深刻文字,黑色幽默,希区柯克式的悬疑与卡夫卡式的存在思考,它是这样一本混合着各种元素的非同凡响的小说。”这种综合大师级别的评分,是给予奥斯特很高的评价。其实《玻璃之城》、《幽灵》、《封闭的房间》这三部小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奥斯特通过营造哥特式的紧张气愤,设置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产生互动。这种互动的效果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读着《玻璃之城》中的奎恩,你会发觉有时他就像是自己,或是身边的某个朋友。他那种对生活的感知,感触与想像的存在思考,仿佛印证了人们对无序生活的迷茫与失落。然后奥斯特设定了这样的故事,并且引导奎恩在真实的世界里找答案,但真实的生活中不但没有答案,反而在他寻找别人的路上,却迷失了自我。这部《玻璃之城》于2001年获得爱德格最佳推理小说的提名,至今也是奥斯特的最佳例作之一。 

  无论是《玻璃之城》中的奎恩、《幽灵》中的布鲁、还是《封闭的房间》里的“我”,他们最终因为故事的不完整性所呈现的人物状态都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作者正是运用了这样不完整的故事,给人延续了混杂多元素可能性的无限思考。而小说呈现的侦探式的形式,用扑朔迷离来形容也许会更加的准确。(来源:广州日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