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属性是文学的社会属性之一,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亦是文学突出的功能之一;文学的道德化和文学化的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厘清二者的关系,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卜召林等着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道德》(新华出版社出版)即是这样一部学术专著。
该书深化了20世纪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填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文学与道德关系研究的某些空白。尤其是对20世纪初叶和20世纪末叶文学中道德表现的再次勘探和首次命名,意义深远。“个体主体道德观”、“群体主体道德观”、“类主体道德观”概念的提出和引入,不仅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性,恐怕在伦理道德研究层面亦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每编分别针对20世纪文学中所表现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国家思想、无政府主义、家族思想、集体主义、货币哲学等思想意识与新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探讨,试图摸清中国新道德的发展脉络与业已形成的德性原则,并对之进行了学理性的评价与言说。虽然有些结论尚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但其论之有据,言之有理。断语多建立在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且辅之以厚实的资料支撑和生动的文学文本阐释,因此,立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该书在解决创作主体的艺术良知与社会道德良心矛盾关系方面,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创作主体的艺术良知与社会道德良心之间的关系,历来非常复杂,也是长期困扰创作主体的一个悖论性问题。如何较好地处理文学创作主体的艺术良知与道德良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艺术良知与社会道德良心的和谐共生,良性共存,该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世纪之交,中国东部沿海开放都市,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发展时期,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娱乐道德盛行。而有许多都市文学创造主体缺乏必要的艺术良知和社会良心,不仅对都市文化中出现的道德水平线下的许多行为毫不谴责,相反却津津乐道,在其文学文本中大肆渲染。对此,该书提出了最低道德底线的评价尺度和评价原则,虽然不能说就是最好的衡量标准,但却是比较合适的。
该书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良好的时效性。任何中国文学研究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中国文学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亦概莫能外。该书对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深远。和谐的现代化不仅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还要包括发达的精神文明。二者和谐发展,彼此照应,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当今正值全面和谐社会建设时期,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国民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更应包括个体主体道德水准的提升和群体主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讲,社会民众道德水准的提高,能够切实巩固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没有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所有的物质文明成果都将毁于一旦。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指标的强劲攀升极不协调的是,国民的思想水准和道德水准却呈现了一些下滑趋势。如何解决高度的物质文明与低下的道德水准之间形成的巨大矛盾?文学正是提升公众道德水准的有效途径之一。该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文学与道德的复杂关系,论著中针对20世纪文学与新道德建构的某些批判,对新时代的文艺发展乃至和谐社会的建构,都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