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上曾被视为蛮夷之地,且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为何近百多年来成为人们向往和景仰的民主革命策源地?这很值得我们思考。纵观百多年来的历史,略为梳理,可以看到广州成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帝国主义入侵的重灾区;二是清朝暴政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而领风气之先。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一孔之见就教于学者和前辈。
一、帝国主义入侵的重灾区
广州地处珠江的出海口,是祖国的南大门。百多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向远东扩张侵略,广州首当其冲,人民深受其害,是帝国主义入侵的重灾区。
l 9世纪初,英国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烟祸中以广州受害最深。据史籍记载,1848年,广州有鸦片窑口20多处,鸦片烟铺500多家。l 849年,全国消费鸦片约五万箱,以广州为主要市场的南方消费量占五分之三,人民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者多不胜数。著名学者陈沣目睹烟祸日深而愤笔疾呼:“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l838年12月l2日,广州上万居民自发包围外国商馆举行抗议示威,声讨英、美鸦片贩子,强烈要求清政府严禁鸦片。
l 840年6月28日,英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发动了为维护其对中国的非法鸦片贸易的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是从这里开端的。由于清廷昏庸腐朽,屈膝求和,竞将抗英有功的林则徐革职问罪,先后改派琦善、奕山与英议和。l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虎门要塞的大角、沙角炮台。1月26日,英军侵占香港。2月25日,英军攻陷横档、镇远等六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副将达里保等壮烈牺牲。英军续攻占琶洲等炮台,又在沙涌渡头村窜入民居大肆奸淫抢掠,村民愤起反抗。雷兆成等村民l 8人在濠涌战死。4月5日,英军进占广州城北各炮台,在省河两岸沿途纵火,烧毁民房千余间。翌日,发炮攻城,火箭火弹直射民居,城墙内外难民遍地,哭声震天。奕山、余保纯与英军订立了城下之盟的《广州和约》,向英军交付赎城费600万元。1847年5月,英军派测量队到广州河南洲头咀强行丈量土地,插旗志界,企图在广州强占土地建立租界。番禺南洲社洲头咀等48乡人民奋起反抗。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侵略者以“亚罗号事件”为藉口,发动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毁虎门及内河各炮台,曾一度攻入广州城,因遭到军民的阻击,竟纵火焚烧一德社店户,毁靖海、五仙门及焚毁西濠至炮台之间民房九千余间。是时番禺于邑学尊经阁开局编修县志,尊经阁亦被英军炮火所毁,藏书数万卷皆为灰烬。城内各街头巷尾,到处是露宿地上的难民,号寒啼饥之声震撼羊城,惨不忍睹。l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历时三年又九个多月的血腥统治,广州人民饱受蹂躏。英法联军任意抢掠,奸淫妇女,罪行罄竹难书。百多年来,广州人民对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广州人民来说,帝国主义有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二、清朝暴政给广州人民的深重苦难
1644年,宁远总兵吴三桂,启户迎狼,引清兵入关,使清朝得以入主中原。l650年11月2日,清兵攻陷广州,大肆屠杀广州居民,丧生者数万人。遗骸遍地,腐臭难闻,痛哭之声随处可闻。屠城之祸刚过,暴政接踵而来。主粤的上至都督、巡抚,下至道员、知府,莫不视民如草芥,苛捐杂税、淫刑滥杀。而职掌州、县者,更巧立名目,任意加码,极尽敲骨吮血之能事。时人称为广东六大害的,一夫役、二民船、三采买、四私抽、五诬盗、六擅杀等。人民被六害煎熬而惶惶不可终日。
清初,南粤人民受害最惨者莫过于“禁海”与“迁界"。1656年(顺治十年),清廷为防止郑成功在台湾向沿海进攻,颁布了“禁海令”,严禁沿海各地商民船只出海贸易,不准外国商船来华销售货物,禁止片帆入口。1661年(顺治十八年),发布“迁界令”,命令由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翌年3月,清廷又勒令广东沿海的二十四州县的居民内迁五十里,沿边划界,筑墩台,树桩棚,派重兵防守。界外地区不准人民居住,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不准出外捕鱼。凡越出界外者立斩。1665年(康熙三年),清廷又下令再内迁30里。原来不在界外的顺德、番禺、南海及海阳四县居民这时也要内迁。据《广州五县迁海事略》记述,沿海居民内迁者,“其间多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浚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贫无依者,不能遽如令,竟夷其地,杀戮之惨,迈于往古”。迁界之祸历时二十三年方告结束,沿海诸省,以广东受害最深,尤以虎门以西,崖门以东诸县受害最酷。今番禺区的南沙、黄阁、潭州、大岗、灵山等镇村的农民,当年迁界被迫迁徙而丧生的多不胜数,几乎是“无家不带孝”。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南国驰名的古建筑物,有广东四大名祠之一的美誉,亦为迁界所毁。《留耕堂改革考》一文哀告:“皇明留耕堂,皇清定鼎,奉诏拆毁一空,乡井尽为丘墟。惜哉,惜哉,数百年之修创不少留也,后人其知之”。据《简明广东史》记载:“广东前后两次迁界,共28个州县,20个卫所,被迁人民数百万,抛荒田共581万多亩”。是广东历史上的特大灾害。
南粤是鸦片战争受害最深的地区,清政府从广东征调的兵力和粮饷最多,战后赔款以广东负担最重,共1082.5万两,占赔款总数的69.95%,还不包括赎城费600万元和赔偿英商馆等66万元。清当局转嫁负担给人民,用捐输、派捐、包捐等名目向人民搜刮,“宽于富户而苛于平民”。
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政治腐败,造成民生凋蔽,饿殍遍野,使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而民怨沸腾,确如天地会洪兵起义在广州各地遍贴的讨清檄文所说:“扬州乱杀,充满枉死之城;嘉定三屠,泪洒阎王之殿……污吏贪官,充塞于郡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二十余省之商业,抽剥千重;四百余州之地皮,铲深百尺。人民憔悴,十室九空;破碎山河,千疮百孔……大好神州,变为鬼域之世界。”清朝暴政给广州人民深重苦难,反清义旗一举,自然是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而领风气之先
广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重要对外贸易港之一。随着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必然在文化上与外部世界相互交流和传播,今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便是昔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很多文化典籍和丝绸、陶瓷、手工艺品,都是从这里传向海外的。外国的文化艺术、科学知识、宗教和特产,也多是先至广州而后传入内地。今尚保存的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圣心教堂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佐证。广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中外文化的融合点,因而广州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等特点而较少保守,善于兼容务实和勇于革新。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一方面是用战舰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它的隆隆炮声也把中华民族从沉睡的古国中惊醒。广州既是帝国主义入侵的重灾区,又因毗邻港澳,旅居港澳和海外华侨甚多,因而对西方的先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及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快,在反帝侵略的同时,深感要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认识到抗争才能救国,变革方能图强,把爱国主义上升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高度。
鸦片战争期间,洪秀全在广州多次应试落第,感到愤懑不平。在这期间,他在广州阅读了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发动太平天国革命,倡导实行像唐虞那样“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的“大同”社会,达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定都天京后,为实现这一“大同”理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把田地按产量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田坏田相互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年满16岁以上的男女可分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孩童减半。并规定鳏寡孤独和残废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均由国库供养。太平天国还废除买卖婚姻,提倡一夫一妇,废除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希望通过这些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此外,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考试“不本四书、五经”。又颁布了“天历”,对旧历书中的阴阳祸福、吉凶生克等尽行删去。这一系列的改革,既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也对封建的宗法制度以猛烈的冲击,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孙中山赞誉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无庸置疑,洪秀全是在广州的特定人文地理条件下,得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而大胆地进行革新的。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救国图强这是当务之急。1879年,康有为到香港旅行,“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遂博览西方群书,讲求西学,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要比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进步得多,决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此后,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讲学,后移学舍于广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培养维新变法运动的骨干。先后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抨击顽固派“恪守祖训”,泥守古法,致使国家不振,并打出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以“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的演进,君主专制要被君主立宪所取代,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1895年,康有为在京应试,发动了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史称“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变法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更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主张,政治上“拔天下通达之才”,大誓群臣以雪国耻;经济上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开矿筑路,办邮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化上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办报馆,禁缠足等;军事上练新兵,办军校,实行征兵制。这些主张,充分反映了康有为借鉴西方强国富民的道路。对于长达三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维新变法无疑是一声惊雷,是大胆的革新。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从孙中山开始的。中山是香山人,幼年随兄在檀香山读书,后回香港毕业于西医书院,对西方社会及其思想有所接触和瞭解。中法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为挽救国家危亡,遂决心反清,以“洪秀全第二”自勉。1894年,孙中山至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翌年回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1896年至1897年的两年间,孙中山至美、英等国宣传革命和考察西方社会,对西方社会及其民主政治有了进一步的瞭解,既看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要比中国的封建社会进步得多,但也看到西方社会的弊病和问题,看到工人运动的兴起,民主革命思想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说:“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这里告诉我们,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及其革命纲领,既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同时又进行了创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是其创新的最好例证。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广州人起而响应追随的甚多。孙中山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也以发动广州起义为最多,有乙未起义、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而以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其功至伟。据《革命逸史》一书记载,全国兴中会会员不满500人,而有姓名籍贯可稽查者286人,其中籍贯大多是广东省的。会员居住地,较多的有檀香山97人、广州43人、香港31人。广州“三·二九”起义的黄花岗烈士,核实为86人,其中籍贯广东的5 1人,占60%。从这些数字来看,广东人投身于民主革命的居全国之冠。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广州,当然是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了。
广州以其得风气之先而富有革命精神,成为大革命时期的大本营。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危亡”,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创办黄埔军校。共产党员周恩来、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它的校门横匾写着“革命者来”,对联写着“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可见其历史使命。黄埔军校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和“东方的红军”。它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制度,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还创办了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六届培养了700多名干部,大都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7年12月11日,为对国民党的大屠杀政策进行英勇反击和武装夺取政权而爆发的广州起义,广州的革命志士和工农群众投身起义的甚多,如起义的农军总指挥罗绮园、广州市委领导人凌希天、省委秘密交通员陈慧清等,尤其广州的工人纠察队和郊区很多村庄农民协会的农民自卫军,都参加了起义的壮举。如芳村、花地、聚龙村、麦村、裕安围等的农民自卫军,都拿起长枪驰往广州参加起义,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榄核村的农民60多人至广州南石头、车歪炮台时,广州起义队伍因力量悬殊已撤离广州,遂折回榄核,负责接待在广州起义失败而转移来的工人赤卫军200多人,协助他们分别到各地掩蔽。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伙同各地的地主土豪,疯狂地向农民报复,聚龙村被纵火焚烧,持续三天三夜,全村140多间房屋被付之一炬。广州起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壮举。
四、结束语
广州地处沿海的出海口,向是对外的贸易港,且毗邻港澳,因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对外部世界有较多的瞭解而领风气之先,富有奋发进取和求变创新的精神。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先是屠城之惨,继而“禁海”、“迁界”之祸和横征暴敛的苛政,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又成了帝国主义入侵的重灾区。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思想开放敏鋭的广州人,自然是会进行东西方两个社会的对比,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觉醒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大敌,封建专制是祸国殃民的祸根,科学落后,工业不发达是导致国弱民困的缘由。变革图强方能救国,舍此别无出路,成了广州有志之士的共识和大多数人的期望,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起义等,就是在广州这特定的人文地理的条件下发生的,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广州成为民主革命策源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今天探讨广州成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历史原因,目的是为了认识广州的历史面貌,激励我们继承它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州人奋发进取、兼容务实、求变创新、无畏奉献的革命精神,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广州。
(作者:司徒彤,广州市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