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骑快马,在驿道上飞驰着,身后卷起滚滚烟尘。马上那人日夜兼程,由西北延州赶往京城。
大宋天子宋仁宗高居殿上正在倾听文武大臣的奏章。突然,殿外高声传报,一名大内侍卫匆匆进殿,跪地奏道:“延州告急。”大殿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众文武先是被这突来的消息惊住,随后便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仁宗龙颜大怒,一拍桌案,道:“延州统帅是如何搞的,自从西夏犯我陕甘,三次派将派兵皆不得力,难道我大宋竟敌不过他赵元昊! 我定要撤掉他延州知州的职。”大臣见皇上怒了,皆肃立两旁,殿上一片寂静。这时一位老臣走到玉阶前,奏道:“启奏万岁,依老臣之见,眼前头等大事是解延州之急,而要解这燃眉之急,还需派得力之人呀。”仁宗觉得此话有理,遂问道:“你看这满朝文武派谁好呢?”老臣沉吟片刻,躬身道:“皇上,老臣保举一人,此人定能胜此重任。他便是当今饶州知州范仲淹。”仁宗不满,说道:“此人结集朋党,扰乱朝廷,难道还要我重用他。”老臣直言禀奏:“范仲淹有治国安邦之才,政治上颇有建树。他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解延州之急,非他莫属。望皇上明察。”仁宗听罢此言,略一思考,降下圣旨,速召范仲淹回京。
范仲淹火速赶回朝廷。圣殿之上,仁宗亲授旨意:“范仲淹,此番召你归京,任命你与韩琦同往陕西出任经略安抚副使,缓解延州军情,安定西北前线,不得有误。”范仲淹阶前叩首,道:“希文效力朝廷,舍生忘死。但请皇上恩准臣一个请求。”仁宗道:“说吧。”范仲淹奏道:“希文已身负重任,但望皇上准我兼知延州。这样军政统筹,纔可事半功倍,效力显着。”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范仲淹还未上任,仁宗已对他有了三分满意。
退朝归来,范仲淹不顾连日来旅途疲劳,又连夜向延州赶去。年已五十的范仲淹老当益壮,骑在骏马上,霜染的两鬓更加衬托出他的英雄气概。
范仲淹与韩琦一到任,就采取一系列军政措施,很快解除了西夏对延州的威胁。朝廷为此嘉奬陕甘官兵,并先后几次提拔范仲淹,又让他知耀州与庆州两地。但范仲淹不为一时战果所满足,他与韩琦日夜操劳,希望彻底击退久久不肯退去的西夏军队,解除后患。烈日下,他与兵卒一起加筑城池、修复废砦;寒冬里,他亲自训练士卒、演习阵法。不到两年,陕西、甘肃一带兵精马壮,能攻能守;百姓安居,民族融洽。范仲淹已在边区军民中树立起威望,就连西夏人也不敢小看了他,称赞说:“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
这一日,劳累了一天的范仲淹暂放下军机要事,缓步走出大帐。此时,他已以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土的资格充当了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繁重的事务使这位过了花甲之年的老人愈显衰老:旷野的寒风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塞北的冰霜将他的须发浸成银白。军帐外已笼罩在暮色之中。一片宁静的气氛不禁令范仲淹一时忘却了西夏部队与宋军对峙、久不退兵的忧虑,沉浸在大自然的安宁之中。范仲淹一面四处巡视,一面回想起两年多来征战边疆的日日夜夜,不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想到这里,他不禁叹出声来。忽然,从远处传来悠悠的羌笛声。范仲淹不禁一振,抬头望,明月当空,几颗闪亮的星星镶嵌在辽阔的天幕中,一闪一闪;远处,守城官兵的身影凝立不动,刀枪映射出道道寒光。范仲淹心头热浪滚动,一首《渔家傲》已然做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它道出了边疆将士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诉说了离家万里的忧思。
1043年,西夏终于与宋朝讲和了。范仲淹因守边有功,被提升为参知政事,重新回到朝中。仁宗也更加器重范仲淹,多次要他提出治国安邦的方案。而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也以其苍凉沉郁、雄伟壮阔的气势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