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城市街道的“走鬼”



   ——广州市新港西路街头流动商贩调查

  方晓宜 罗诗媚  周子廉  姚苑平 温  莉

  指导老师:林琳

  摘要:本报告针对广州市“走鬼”、“游击队式”的沿街摆卖现象,通过实地偶遇抽样、面对面访谈等形式,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探讨“走鬼”现象的基本特征、活动规律和形成原因。如何解决“走鬼”现象带给城市的诸多问题,成为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题,本报告提出了“以疏导为主”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街道;走鬼;流动商贩;调查

  

  “走鬼”,一个词典里查不到的词语。

  在广州、香港等地区,“走鬼”是流动商贩违法摆卖时,为逃避城管执法人员的清理惩戒而相互招呼走脱的暗语,后来被人们当成流动商贩的代名词。事实上,广州“走鬼”的经营活动已形成一个特殊的零售市场,直接影响着部分广州市民的生活。他们往往沿街占道经营,对城市市容环境、交通、商业秩序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城市化地区、特别是城市中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如“城中村”等,“走鬼”出没频繁,执法部门屡禁不止。“走鬼”已经成为城市商业活动规范化发展、城市空间有序利用的制约因素,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难题。

  广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多。“走鬼”的活动相当典型。“走鬼”虽是地方称谓,但“走鬼”现象却不是广州所特有。对这一城市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极具普遍的现实意义。

  “走鬼”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有哪些?对城市造成哪些影响?如何对待和处理?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开始了此次调查。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方法:以抽样调查法和局外观察法为主。

  (二)研究对象、时间和地点

  1、调查研究

  1)时间:2004年7月2-11日。

  2)地点:广州市新港西路。

  3)对象:调查地段内街头流动商贩与附近居民。以偶遇方式进行抽样。流动商贩回答样本122份,居民回答样本51份,有效样本数分别为116份和49份,样本有效率分别为95.1%、96.1%。其中流动商贩有效样本中,男性61人,女性55人,没有明显性别偏向。

  2、局外观察法

  1)时间:2004年7月10日7-23时。

  2)地点:新港西路中大公车总站。

  3)对象:在该点经营的流动商贩。以局外观察法记録17个整时点数据,记録时未引起注意。

  (三)研究主要变量

  1、抽样调查

  对流动商贩调查的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就业状况、教育程度、家庭规模、月均收入、经营类别、历史、现状、计划、缘由和心理状况指数等共26个。问卷经过预调查,其中三题被修改。

  对附近居民调查的变量主要有:对流动商贩出售商品的评价与购买偏好、经营活动的评价、对城管执法行为的态度与看法等共10个。

  调查问卷详见附録。

  2、局外观察

  局外观察的主要变量有观察时间、该时点流动商贩人数、性别构成、摊点数、经营类别共5个变量。

  (四)相关说明

  新港西路相关路段是城市干道,处于广州老城市中心区边缘。周边高校和“城中村”密集,人流车流集中,“走鬼”活跃。局外观察所选点是“走鬼”重要的集聚点,最长直线距离不超过30米,临近高校及大型布料市场主入口。选点具有代表性。

  由于研究区域集中在新港西路,样本难免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偶遇抽样是非概率抽样,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

  (五)资料分析

  本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频数分析、统计描述分析、交互列联表分析。从流动商贩的群体特征、定点个案研究结果以及周边居民与流动商贩关系三方面进行描述和解释。所有工作均由本小组5位本科生完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走鬼”及其流动经营的基本特征

   1、主体人群特征

  (1)主体人群特征一:以年轻人和较低文化素质人群居多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在14—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14-40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79.3%(图1),表明“走鬼”的主力群体为年轻人。

  从文化程度上看(图2),“走鬼”中初中文化水平或以下的约占83%。这种文化层次,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广州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主体人群特征二:外省无业者和下岗者占絶大多数

  统计所得,调查地段内流动商贩以外省籍居多,占64.7%,而本省其它市和本市的则分别占27.6%、7.8%。其中,目前无业者占63.8%,下岗者为23 .3%,他们共同占了总数的近九成。可见,样本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以外省无业者和下岗者为主体。

  (3)主体人群特征三:低收入者居多

  流动商贩的家庭人口规模六人以内的占82.6%,其中3、4、5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各占20%多,表明平均负担系数较大。其中,租房的占87.1%,自己有房的占10.3%,借居的仅为2.6%,可见租房子住的占絶对多数;而且,自己有房的大多是本市人口(只占调查人数的7.8%)。另外,从数据可知,流动商贩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了72.2%,在1200元以内的就占了95.7%。这样的收入,对于大多数流动商贩来说,除了要交纳房租与应付日杂外,还要供养家人,甚至供孩子上学,家庭经济估计是比较紧张的。若不幸因碰上城管而被没收货物,可能血本无归,生活更为困难。

  (4)主体人群特征四:地缘特征凸现

  从表1可知,外省的流动商贩占絶大部分,而本省其它市和本市的相对较少。通过分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缘特征,具体表现为:

  本市型:在9个籍贯为本市的样本中,有8个年龄在35到62岁之间,说明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从表4可看到,本市的流动商贩,低收入者(低于400元)比率比其它都高,而高收入者(高于1200元)比率则比其它都低。但是在800-1200元收入水平上的比率要比其它的高,这可能反映了本市流动商贩收入总体偏低又相对不均的特点。

  外省型:从事流动商贩的,外省居多,主要是因为他们相对本市居民更难找到工作,而这种流动买卖不需要交租金,经营较自由,更易支配时间,尽管净收入偏低,但仍有不少外省人选择从事该工作。与本市的不同,外省籍流动商贩呈现出数目众多、年龄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本省外市型:他们的经营方式和规模与外省的相似,只是中高收入者所占比率较低。

  (5)主体人群特征五:男女差异明显

  从经营商品看(图4),食品、文娱用品的经营者男性居多;衣服饰品和植物花艹经营者女性居多。日用品经营中则男女较平均。

  从收入水平看(图5),女性的月收入总体比男性的低,91%在800元以下,其中400-800元/月的占女性总数的一半以上。而男性中有56%月均收入在800元以下, 800-1200元/月的占男性总数的37%,比同水平的女性多出30%。

  从工作强度看(表5),男性流动商贩的工作时间明显比女性的长,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70%以上,而女性则占50%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年妇女除了工作外还要照顾家庭,所以尽管工作时间比男性少,但其劳动强度可能不比男性小。

  2、经营活动特征

  (1)选择商品特征:经营品种繁多且成本低廉

  从图6中看出,经营商品种类繁杂,其中以食品、衣服饰品、日用品居多。所经营商品不但是周边居民倾向购买的,还是成本较低,容易摆摊和卷席逃走的。

  流动商贩启动成本都比较低,600元以下的居多,多是自我积蓄。其中缘由,大概是一方面自身经济实力弱,另一方面顾客对流动商贩出售的贵重物品信心不足,故流动商贩经营的往往是比较廉价的货物。

  (2)经营地点特征:人流量大的地段

  在选择经营地点的调查中,选择人流量大的51.7%,选择同类经营者聚集的19%,选择城管管不到的14.7%,选择离住处近的36.2%。可见,对于他们来说,顾客才是最重要的。尽管选择城管管不到的只有14.7%。但并不说明城管工作力度低,据调查,流动商贩一天一般会遇上城管人员好几次。他们有不少人认为:几乎所有地方城管部门都管得很严,所以他们选择经营地点时,较少考虑城管因素,而更多地注重顾客因素,只要有利可图,他们愿意冒着被抓的危险。

  (3)经营时段特征:早出晚归,高峰时段明显

  从表7看,流动商贩的工作时间往往较长,工作强度较大。小于4小时的只占8.8%。大于8小时的超过60%,是流动商贩的主要部分。他们一般早出晚归,从事流动买卖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来源。

  在调查地段内,流动商贩开工和收工时间较集中。从图7和图8可以看到,每天开工时间集中在6点到10点间,其中6点、8点和10点分别形成三个小高峰——6点达到最高峰,主要是卖早餐和水果蔬菜的;8点次之,10点最小,主要是卖日用品和衣服饰品。收工时间则集中在22点到24点间,其中在22点达到高峰。这种规律分布,再次反映了流动商贩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的特点。

  (4)时空对应特征:相对稳定性

  人们普遍以为“流动商贩”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随市场供需而移动。但数据表明,在观察地段内,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具有时空的相对持久性。从时间上看(表8),近一半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在2年以上(其中大部分是3、4年以上的);从空间上看(表9),将近半数的流动商贩已在当前地点或其附近经营超过1年。所观察地段,地处城中村外围和高校附近,有着较大的市场支撑,供求关系显着,能够吸引流动商贩长期在该地段经营。总的来说,从业时间长的流动商贩,在当前地点经营的时间也长。须指出,他们较少拥有固定的顾客。只有32.8%被调查者做熟客生意,主要是经营食品类的,特别是经营早餐的。

  (二)地段定点分时段特征

  本定点实地研究的观察时间为某天7-23时的整点时间。通过对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该点进行描述与分析。

   1、总人数在时点上呈集中分布

  下午1点钟人数最多,达33人,并向两端逐渐减少, 7、22和23时人数最少,为0人。均值16.8人。在一天各个时间点上,流动商贩人数呈单峰集中分布趋势。

   2、各时点上男女人数的变化相似

  在调查的该天,男性商贩总人次为160,多于女性的125。但他们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分别为0.745和0.741,说明男女在观察时段内,各自人数的变化幅度极其类似。同时,从下图也可以看出,男女人数在时点上的分布基本上是同增同减的。

   3、各个类别商品的经营人次和各时点的人数分布差别较大

  如表10所示,观察时段内,经营食品的人次最多,占总人数的37.3%,次之为衣服饰品,占25.8%。药品最少,仅为0.7%。各类商品的经营人数在观察时段内波动幅度的差异也较大,这可以由它们各自的变异系数的差别得到证明。变化最大的是药品,变异系数接近3,其次是植物花艹,约1.7,而其余的日用品、食品、衣服饰品和文娱用品则较为稳定,也较接近,都处在0.85左右的水平。

  根据分析,还可以看出,在下午1点至晚上8点食品经营人数较多且变化不大,该时段8时点的经营人次占了经营食品总人次的85%。而衣服饰品经营人数在早上10点出现最大值,一直到下午3点钟才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6时点内的人次和占了经营该项总人次的75%。

  4、各类商品经营者的比例与商贩、居民调查中的比例具有相似性

  课题将居民调查中对某项商品有需求的居民占调查居民总数比例、商贩调查和定点实地调查中各类商品经营人数的比例放到一起进行处理,得出上图。红緑蓝三根线分别代表居民、商贩和定点的比例,可以直观的看出,三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由这个事实可以推测出如下两点,一是我们所选的点具有代表性,二是说明对于流动商贩与周边居民来说,他们的供求关系是比较成熟的,即是说基本上“供对所求”。

  5、流动商贩的经营与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具有游击战的特点

  该地点是所研究区域中人流、车流量很大的一点,也是城管执法部门严管的一个地点。一般情况下,城管每天都会在此处对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进行多次的清理。然而,在我们的图9中,并没有出现由于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而造成的人数大起大落。虽然这其中也与我们仅记録整点的数据,不一定能够刚好遇上城管部门的清理活动有关,但也正好说明,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与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具有游击战的特点。即城管来了商贩跑,城管走了商贩继续回来经营。

  6、空间的集聚性与空间转移的迅速性

  我们选定该点进行实地研究,是基于流动商贩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的考虑。但是,只要超越了我们所选点的范围来观察,我们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面图9中我们看到了流动商贩在晚上8点至9点间出现了人数鋭减的情况,但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时间段并不是流动商贩收工的最高峰。经过扩大观察范围,我们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距离选点大约200米左右的一个公车站周围,出现了流动商贩的一个新集聚点。他们沿着人行道摆摊,延续了50米左右。(如图11)通过细致观察,其中不少经营者即为原先在我们选点的地方摆摊的商贩。而且对周边商铺经营者的访问得知,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很久了。他们转移地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原地点在稍晚的时候灯光严重不足,新点由于沿街商铺林立显得灯火辉煌,而且靠近一个小车站,于是他们便在短短的时间与距离内,迅速地完成了经营活动的空间转移与重新集聚。当然,也必须承认一点,这只是一个点、一个时段的调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三)周边居民的调查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调查地段内流动商贩与周边居民之间存在着以下两个特点:

   1.周边居民的需求:廉价方便

  调查显示,有75.5%的受访者曾买过周边流动商贩的商品,而且,当商品合适时,有83.7%的被访者更倾向于购买。这表明,调查地段附近流动商贩经营活动的时空持久性,与周边居民需求的持续存在性有密切关系。如前文所示,调查地段附近,为高校和多个城中村外围,居住着较多的中低收入者,他们对廉价商品的较大需求,与流动商贩的供给在“量”上基本一致。

  从“质”上分析,周边居民需求和流动商贩供给在结构上也基本一致。被采访居民倾向购买的商品,以廉价的衣服饰品(40%)、食品(26.7%)和日用品(22.2%)居多;而流动商贩经营的商品中,也以这三种商品居多,表明在商品类型上供需基本一致(图10)。

   2、周边居民的态度:理解

  (1)经营商品评价:近八成的附近居民认为商品便宜但质量没有保证,说明居民明白流动商贩经营的商品性价比低,在支付较低价钱的同时也必然冒一定的风险。

  (2)经营活动对居民生活影响:有24.5%的居民认为带来了方便,有20.4%的认为造成了困扰,但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占了53.1%)则认为两者影响均有。带来便利的因素中,价格便宜的占了42.5%,方便的占了50%,而服务多样化仅占了2%;而造成困扰的,则主要集中在占道经营影响交通(28.6%)和影响市容卫生(36.7%)两个方面。因此,若我们能在影响交通和市容卫生两方面找到解决的途径,或许流动商贩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流动商贩是否应该持久经营:在调查中,表示可以或者完全理解流动商贩经营活动的共有98%,表明虽其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但居民还是能体谅流动商贩生活的难处。有63.7%的受访居民认为应该让流动商贩在周边继续经营,但同时有75.5%的受访居民倾向于城管部门应该对流动商贩适当管理。他们一般认为流动商贩经营活动需要规范引导,宜疏不宜堵,83.7%认为应该集中经营和管理就充分体现这一点。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走鬼”群体的基本特征

  ①“一高一低”:高流动、低学历;

  ②“一大一小”:工作强度大、经营商品小;

  ③“一多一少”:家庭人口多,收入少。

  2.“走鬼”的活动规律

  ①“朝六夕十”:在时间上“走鬼”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早上6时为“走鬼”开工高峰时点,晚上22时为收工高峰时点;

  ②“此起彼伏”:不同商品在时间分布上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高峰时点,如衣服饰品的高峰时为10时,日用品的为13时,食品的高峰从13时至20时持续较高,最大值出现在19时。

  ③ “依求而供”:“走鬼”提供与居民需求相一致的商品;

  ④“立合立分”:一方面,“走鬼”与城管执法人员的对立具有游击战的特点,城管来了立即走,城管走了立即回。另一方面,“走鬼”的空间集聚相当迅速,且空间的转移与重新集聚也相当迅速;

  ⑤“动中有静”:在高流动中,“走鬼”又往往具有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即他们往往围遶某一区域的几个地点稳定的流动。

  3.“走鬼”的形成原因

  ①“有人买有人卖”:由于“走鬼”兜售的商品廉价,还可以讨价还价,离居住区近,购买方便,附近居民乐此不疲,也促进了“走鬼”市场的形成。

  ②“人多市少”:新港西路离城市商业中心区相对较远,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该地段也是广州市“城中村”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据附近居民的反映,市场离居住区都较远,而且商品种类单一,特别是一般日常用品,有时要走很远的路才能买到,故购买“走鬼”的小商品也就很自然了。

  ③“生活所迫”:大部分的“走鬼”都是生活所迫,选择街头摆卖。

  4.“走鬼”带来的城市问题

  ①交通阻塞:“走鬼”多选择人流量大的人行道甚至是机动车道边摆摊,对交通影响极大。

  ②破坏商业秩序:“走鬼”的流动经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偷税漏税,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滋生非正规市场,对城市商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

  ③环境卫生:脏乱差,噪音污染。

  ④市容形象:人流密集区多是城市商业繁华地带,也往往是反映城市景观面貌的重要区域,“走鬼”的无序局面常常破坏城市的市容形象。

  建议:“以疏代禁”——“走鬼”不再走!

  因此,针对调查的新港西路,结合广州市“城中村”问题,调查的思路和建议是:以疏导为主,不是一味地取缔和禁止。

  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合适的地点或路段,出台相关政策,有条件地疏导流动商贩规范化经营,既可引导和激励其买卖活动的规范化,使流动商贩能安心经营,周边居民生活得到便利,又最大限度的降低他们对城市的负面影响,有效地处理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特殊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只是针对广州市新港西路进行的调查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然而每个城市的流动商贩问题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议,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即使如此,该调查结果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流动商贩的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瞭解流动商贩的基本情况。同时,对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方晓宜,罗诗媚,周子廉,姚苑平,温莉,2001级本科生。

  林琳,博士,教授。

  该调查报告荣获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04年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作业三等奬”。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