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南江文化调研报告
文/黄伟宗
发源于广东信宜、流经云浮市境内的南江,是珠江水系一条重要支流,历史上与东江、西江、北江四江并称,在文化上也独具一格。南江孕育、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被称为“南江文化”,是珠江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探讨南江文化内涵、特质和风格,深化珠江文化研究,同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馆)、中共郁南县委、郁南县人民政府、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与南方日报社、广东科技报社于今年2月24-25日举行了南江文化论坛。本期发表部分专家的发言。
一、发现和考察的过程及其依据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珠江文化以来,有个谜团一直困扰着我的脑际:众所周知,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组成,为何独缺南江?曾有书称:珠江三角洲水网又称南江,其实非也。事实上也确有南江存在。原来建国前的广东地图,都清楚标出南江之水路和名称,不知是何缘故,建国后的地图却全都易名为罗定江了。由此,南江的名称也即被历史抹去,渐渐被人们遗忘。
为此,2003年7月上旬,我们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文化研究组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十多位专家、教授,专程到云浮市及其所属的罗定、云城、新兴、郁南等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这条江河,并非因被改了名称而从地球消失,它依然是流淌于广东西南部的一条主干河流。它发源于信宜县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等县市,在郁南县南江口镇流入西江。现在的郁南县南江口镇,自古至今从未易名,即是南江自古存在的实证。
我们还在有关史料中,发现有许多关于南江的重要史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在2002年《罗定史志》第2期发表《西江流域南江水系的人文地理概述》一文的附函中,感慨地说:在被视为经典的《广东百科全书》中,“缺‘南水’一条,这么重要的河川,竟没有一字记述,可叹也”。仅此即可见,南江名之消失,并非偶然的事,也是人文地理学上严重失误之事。曾教授在文中明确指出:“南江即罗定江。汉时在交州治所(今封开)西江德庆附近南岸流入得名……古代以其水多滩急,称为泷水……最早不名南江,称端溪。因汉灭南越设端溪县于南江口北,南者端也,故当时即称端溪”。可见南江之名源远流长,因易名而忽视其存在及其在珠江水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当的。清代多位学者均称南江为广东境内珠江水系的四江之一,即:西江、北江、东江、南江。清代学者范端昂《粤中见闻録》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之水又次之,南江独短”。清代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其名著《广东新语·水语》中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这两句话,既指明瞭南江与北江都汇流于西江之事实,同时也指明瞭南江与北江虽然都汇合于西江,但南江也与北江一样,仍可与西江在四江中并列,并不将其只作为西江的一条支流看待。可见忽视或取消南江的存在及其称谓,是有背历史地理实际的;建国后将其易名为罗定江,也是名不副实的,因为其流域远远超出罗定县境,它首先是贯通粤西南数县市的重要主干流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南江名称的改变和消失,还造成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带被忽视、甚至被淹没。这次考察我们还发现:在南江流域的粤西各县市(主要是从信宜到云浮市)实际上是一条自古形成的文化带,有它自身的特点、特质和历史,在珠江水系及其水域的文化(即珠江文化)中有它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和贡献。所以,在我们考察期间,《南方日报》(2004年7月18日06版)以《广东不止有东江西江北江 粤西发现南江文化走廊》为题,发表记者的长篇报导,记述了我们发现和论证的事实,即:南江称谓古已有之,百越文化保存完整,海陆丝路对接通道,文化遗存丰富多样。这篇报导,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随后(即2004年9月6日),我向省政府提交了题为《为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的参事建议。云浮市领导郑利平、欧真志,先后在《南方日报》的“广东历史文化行”系列报导的“为南江文化正名”专版(2005年4月11日)等报导中,明确表示云浮市要着力打造南江文化。郁南县从2006年元宵节开始,每年举办南江文化艺术节。这些报导与活动,都表明领导和群众都认同南江文化是本地文化,也即是云浮地区南江流域文化的概念的。
我们再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研究之后,觉得南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直接地、具体地是指云浮地区南江流域的文化,固然实在而准确,但又有偏于狭隘之嫌,这显然是受到每条江河即有其本身流域文化的观念束缚,忽视了在相邻江河之间也会形成某种共同性文化、并可以用其中某条江河作为这种文化代称的事实,像北京的永定河本不属黄河水系,但地理上邻近黄河,历史上经济文化密不可分,所以其流域(包括北京)也属黄河文化水域。由此,2005年4月25日至29日,我们又组织专家考察团,与云浮市委赖斌副书记和相关文化界人士一道,先后到阳江、湛江、茂名、云浮等市进行了考察,发现这个相邻河流的共同文化理论,完全符合这四个粤西市的人文地理与经济文化之实际,可以用南江文化的称谓和概念作为其代称。
理由是,从地理上说,南江发源于茂名市的信宜,流经云浮市的罗定、云城、郁南而入西江;鉴江也发源于茂名市的信宜,流经茂名大部、湛江市及其吴川县入海;漠阳江则发源于云浮市的新兴,流经阳江市大部出海;雷州半岛的南渡河,以邻近海岸而与上述江河相通。可见粤西四市的四条主干江河,从发源地到流经地,都是交叉、相邻或相通的。从历史上说,自秦汉设郡县制以来,粤西四市虽有分有合,归属多变,但基本上都同属一个行政建制,历来统称“下四府”,建国初期统称粤西区(还包括现划归广西的北海、合浦、钦州地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统属湛江地区。由此,也造成经济和文化上许多共同点和相通点。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上,也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崇拜或习俗,如冼夫人文化、石狗文化、铜鼓文化、妈祖崇拜等等。尤其是在民间艺术中,尚有禾楼舞等极其珍贵的百越文化遗存;在方言和地名上,也有许多百越语的“活化石”,如“那峒”、“那阳”等以“那”为头的词语。所以,可以将粤西四市(尚可包括广西北海等地区)统称为一种文化,其称谓以南江为其代表,可取名为南江文化或泛南江文化。
在考察过程中,四市领导和有关专家,虽有一些质疑和异议,但大都在总体上肯定或支持这称谓和构想,认为应继续深入研究,分别从各市不同实际和优势出发,去打造南江文化。随后(2005年5月19日)我们向省政府提交了《粤西四市南江文化带考察报告》,《南方日报》于同月作了报导。
从上述两次考察结果可见,我们对南江文化概念的理解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指云浮市南江流域区的文化带,二是指粤西四市文化带;两层含义,只有范围大小之分,彼此并不矛盾,而是有着共存共容的有机关系。为更清晰表述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只在南江文化之前成之后,标志地名或水名即可,如:去年茂名市举办南江文化论坛,我提交的论文题目是:《南江——鉴江文化是茂名地域的母文化》,即将在郁南举办论坛的题目是:《郁南:南江文化论坛》,也可仿效“泛珠三角”的做法和说法,称“泛南江文化”。
为使南江文化的立论更扎实、更充分,我们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岭南考古专业委员会6位专家,在主任张镇洪教授率领下,于2007年10月23日至28日,到信宜、罗定、云城、郁南等县市,又进行了一次南江文化专题考察,从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生态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地进行论证,提出许多创见和研究开发建议,更有力地支持了南江文化的立论,更充实了我们这立论的学术依据,使对南江文化的研究开发更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提出南江文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今世界是文化时代,以挖掘、整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传统、特质和优质,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世界眼光看来,水文化理论正在主导着现代西方国家对自身文化的挖掘与整合,以自身的母亲河为标志而弘扬本国文化,以海洋文化大国自居而与世界接轨。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文化、英国的泰晤士河文化、法国的易北河文化、德国的莱茵河文化、印度的恒河文化、埃及的尼罗河文化等等,即是如此。这些国家又都是以海洋文化而与世界沟通的。我国是“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多江河国家,黄河、长江是公认的中华民族母亲河。此外,还应当有标志多元文化之源的其他母亲河文化,如:标志东北文化的辽河文化、标志南方文化的珠江文化等等。我想,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正是吸取了西方现代文化观念而采取英明决策而取得步步成功的,从在沿海边境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发展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广东从建设珠江三角洲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发展为泛珠三角(9十2),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而也证实了这种现代文化观念是可取的、正确的、科学的。我们倡导珠江文化,以丰富并弘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正是吸取这种观念而在学术层面上进行的开拓创新。
(二)我们发现和提出研究开发南江文化,正是进行这种开拓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步骤。因为我们在研究珠江的时候,发现它的结构与黄河、长江不同:如果说,黄河像条龙、长江像只凤,都是从头至尾的一条巨流,那么,珠江则像是多龙争珠或珠光四射的多条江河聚汇的形象。因为珠江水系乃由西江、北江、东江,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汇合构成;西、北、东江像多条小龙,从四面八方奔流而来,汇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后,由八个门(即:虎门等)流出南海;由此可见,广州和珠江三角州不就是这些小龙所争之“珠”吗?如果将这“珠”比作光芒四射的珍珠,那么,西、北、东江不就是其所放射的光芒吗?显然,这三条江的取名,是以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为中轴,根据中国传统方位学的原理,依其不同流向而定名的,即:水从西来则西江,北来则北江,东来则东江。由此说来,则出现一个空白:为何独缺南江?难道无南来之水么?显然不是。如果说,珠江是四龙争珠、珠光四射的形象,如缺南江,不就是成了“三龙”争珠、珠光“三射”了吗?所以,我们现在发现南江和南江文化带,就具有填补这个空白的意义。这对于珠江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研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并具有开拓新领域意义的。
(三)从广东的民系和文化构成和分布情况上看,主要的民系及其文化,大都根系于一定的主干河,如: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主要在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北江流域主要有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及其文化,东江流域则主要是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韩江流域包括客家和潮汕民系及其文化。由于粤西欠缺一条代表性的主干河流,包含的民系和文化成分较多,由于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代表性河流称谓,又欠缺对这一地域的民系及文化结构与相通性的深入研究,所以,这也是学术上的一个空白。我们经过多次考察,不仅发现南江及其可以作为西江以南粤西地区主干流的代表性作用,而且,发现岭南文化之祖的百越文化在这地区有较丰富的历史与遗存,并可作为这地区的民系及其文化的主要代表,这对于粤西地区的文化研究也具有开拓意义。
(四)从对寻找广东和珠江文化祖根的意义上来说,发现和提出南江文化,是更深层次上的开拓创新。认真说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福佬)文化,都不是岭南本土文化,都是外来文化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后产生的文化(广府文化)。岭南的真正本土文化是百越(主要是南越)文化。因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百越逐渐汉化或迁移,加之封建时代对少数民族的专制统治,以“南蛮”之称而种族歧视,致使其历史被淹没,其文化遗存也越来越少,从而也就使人们几乎不知它就是岭南本土文化之祖根。根据曾昭璇教授考证:南江流域古已为骆越开发地区,并已有邦土建立,即先秦汉人未入侵前已由越人建立了土邦,进入奴隶制国家。《山海经·海内经》云:“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即西江,这些土邦即分布在西江南岸,海南岛以北地区。这地区以越人为主,在先秦受中原楚之数度入侵,故受其文化影响特深。南江流域四周高山包绕,中为盆地,民系不同侵入,多种民族(越、瑶、壮等)杂居,多种语言杂会,土语(能古话)和白话共存,但可相互通话。可见在古代,南江流域已自成一个有其地理和经济基础的文化区域,一直是保存岭南本土文化历史和遗存较完整、较丰富的地方,也即是广东和珠江文化的祖根之地。
(五)南江流域及其相连的交通线,自古是中原直入岭南而又连接南海的经济文化走廊,是具有交叉性和中转性的文化带。曾昭璇教授在关于南江的文章中指出:南江在汉代是“向为汉人南下徐闻要道”。曾教授为何特别指出“徐闻”呢?这是因为这是汉武帝平定岭南后,派其黄门驿长从广信(今封开、梧州)到徐闻,而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始发港。这是我们珠江文化研究会在2000年发现和论证并受到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在这个论证中,我们还发现: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始了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出发;海上丝绸之路则从徐闻出发,而从广信到徐闻的南江通道,则显然是连接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要道。这就意味着:南江既是中原进入岭南的要道之一,又是岭南通往海外的通道之一。所以,南江流域既有古道文化意义,又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文化意义;既有山、河、海多元文化交融的课题,又有海洋文化如何进入内陆的课题,这些都是学术上的空白领域,亟须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六)南江文化名称和概念如能受到认同和接受,必将有力地推进粤西四市、两广交界地区、乃至泛珠三角(9十2)区域合作。前些年,交通部珠江江航运管理局制定了《珠江水録航运规划》(见2003年11月21日羊城晚报),要以25亿的投资,在8年内打通由西江连接演珠三角西部地区的黄金水道,统一打通珠江航道,并开辟赣粤、湘桂两条运河沟通珠江和长江。这宏伟规划也自然包括南江流域在内。所以打造南江文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打造南江文化的若干具体建议
(一)在最近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黄华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所作2008年工作安排中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又提出“全面完成东西两翼文化建设工程”。应当将打造南江文化提高到“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上来,同时将南江文化(或泛南江文化)工程作为“西翼文化工程”的名称和品牌而立项和开展,具体方案可由粤西四市派出专家共同筹划,省参事室(文史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乐意提供支持协助。
(二)应为南江正名。建议省民政部门与云浮市和茂名市政府商议,将信宜市、罗定市、云城区、郁南县境内的泷江、罗定江等名称,统一为南江之名,举行隆重的正名庆典,并周知各有关方面和各种出版物,统一正名。
(三)云浮市及其所属各县,可以轮流举办南江文化论坛;粤西各市,可以称“泛南江文化”而共同或轮流举办论坛,或者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作自身的文化定位,如:茂名市可以鉴江流域面广而称为鉴江文化,湛江市可以广洲湾和湛江港的优势而打造海湾或海岛文化,阳江市可以海陵岛和南海一号的辉煌为中心而打造海洋文化,这样,既有共通性,又有多样性,会使粤西文化更丰富多彩。
(四)建议粤西四市仿效粤东四市的做法,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和的机构,尤其是加强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以切实措施,共同打造广东“西翼文化建设工程”。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