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西史前贝丘文化遗址的研究



  黄启善(黄启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文提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史前贝丘文化遗址资料的整理,划分出洞穴贝丘、河旁台地贝丘、海滨贝丘等三种不同类型,并对其文化内涵和年代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认为,广西史前贝丘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终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历程。

  Abstract:By sorting out materials on the ruins of prehistoric shell mound culture in Guangxi Province, this article puts the shell mounds into 3 different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shell mounds in the cave, the shell mounds on the mesa and the shell mounds on the beach.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age of those ruins were also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rehistorical shell mound culture in Guangxi Province began in late Paleolithic Age and ended in late Neolithic Age, developing through late Paleolithic Age, Mesolithic Age and Neolithic Age.

  

  广西史前贝丘文化遗址,经过几十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已发现大量的贝丘文化堆积和遗物。而且也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广西史前贝丘遗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内涵及个性等方面文化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求证与探索,提出了各种十分有益的见解。尽管意见不同,但对探索广西史前贝丘遗址的文化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也拟对广西史前贝丘文化遗址的类型、年代和文化内涵作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 贝丘遗址发现慨况

  据广西文物考古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发现史前贝丘文化遗址约80处(见附表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这些遗址的主要特征是在山洞或江边或临海边堆积着大量的贝殻、螺殻以及石器、陶器、骨器、角器、蚌器和各种水、陆生动物骨骸、人类骨骸等遗迹遗物。不少学者又根据遗址所分布的不同地理环境,分称为洞穴贝丘遗址、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和海滨贝丘遗址等三种遗址。广西史前贝丘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左江、右江、邕江、郁江、漓江、黔江流域及北部湾北面临海等区域。包括现行政区域的有南宁、崇左、宁明、扶绥、平果、武鸣、横县、贵港、桂平、象州、桂林、柳州、柳江、来宾、东兴、临桂、阳朔等17个县市。这些贝丘堆积,实际上是当时人类捕捞各种水生腹足类动物,剔食其肉之后,将其外殻遗弃一处,久而久之堆积成大小不一的垃圾堆,有的称之为“庖厨”垃圾。内含大量的螺、蚌殻、动物骨骸和石、骨、角、蚌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陶器。有的堆积还被当作墓地埋葬着人类遗骸,这种贝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是一部说不完读不尽的历史史书。也是对研究史前文化和江河陆海早期渔猎捕捞以及早期农业、驯养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最重要的实物佐证。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史前文化遗产。现将这三种不同类形的贝丘遗址介绍如下:

  1.洞穴贝丘文化遗址

  广西史前洞穴贝丘文化遗址,目前已发现45处。主要分布在桂林、武鸣、柳州、柳江、来宾、扶绥、崇左、桂平、阳朔、灵川等县市的石灰岩洞中,其主要特点如下;

  (1)洞口距地面不很高,一般在2至30米之间,朝南或朝东。背风向阳,适宜人类居住。如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洞口距地面只有1.5米。洞口坐北朝南。桂林市甑皮岩遗址,洞口距地面约5米,洞口朝南。桂平市牛尾岩洞穴贝丘遗址,洞口距地面6米,洞口朝东。来宾市盖头洞遗址,洞口距地面7米,洞口朝南偏东10°,柳州市白莲洞遗址,洞口距地面27米,洞口向南。柳江县陈家岩遗址,洞口距地面20米,洞口南北穿通。崇左市缘轻山矮洞遗址,洞口距地面28米。桂林市东岩洞遗址,洞口距漓江地面20米,洞口朝南。由此可见。广西史前洞穴贝丘遗址的人类,在选择居住地时,以洞口朝南或朝东为居住地,这样可以避风寒,而且洞口距地面不是很高,方便出入,又可以防止猛兽的袭击。同时离江河水源不远,也为捕捞作业提供了方便。它们是广西最古老的渔民。

  (2)洞内堆积含有大量的螺蛳、蚌殻,而且被炭酸钙微晶所胶结,较为坚硬。“因而在广西洞穴中,凡是洞穴内含有螺蛳殻的灰黄色的堆积里,十之八、九都有发现石器的可能”〔1〕。

  (3)石器絶大多数是打制石器,磨光石器较少,如桂林市甑皮岩出土5338件石器,其中打制石器803件,具有石锤、砍砸器、尖状器、切割器。磨制石器22件,具有锛、斧、凿、矛、刀、钻、砺石等。半成品和废料4260件。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比例相差甚远,打制石器所占的比例达97.33%。而磨光石器只占2.67%。个别洞穴贝丘遗址没有磨光石器。如来宾市盖头洞,在文化层中只发现3件打制石器,石器制作粗糙,其中有一件是将扁圆形石英岩砾石打制出一面,使之成为适合于刮削的刃缘。柳州市思多岩遗址的螺蛳殻堆积中也只发现打制石器,柳江县陈家岩遗址中也只发现打制石器若干件并伴随发现剑齿象牙化石和螺蛳殻堆积。崇左市緑缘轻山矮洞遗址中也只出土若干件打制石器。其中有一件是用燧石砾石打成的。武鸣芭桥A洞、腾翔C洞、崇左矮洞、柳州思多岩、柳江陈家岩等贝丘遗址中只有较古老的打制石器,没有陶器存在,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其年代当在旧石器时代晚期〔2〕。也有的认为其年代当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中石器时代〔3〕。桂林市的东岩洞、看鸡岩、释迦岩、轿子岩。临桂县的大岩等洞穴贝丘遗址中,也只发现螺蛳殻堆积和打制石器。因而,也有人认为其年代似乎在中石器时代〔4〕。如1980年在桂林市甲山乡唐家村试掘的轿子岩洞穴贝丘遗址,该遗址位于轿子山东南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的西则。洞口距地面约10米,洞口朝东南面,洞内文化堆积面积约30平方米。试掘面积为16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砾石打制石器10多件,多为砍砸器、石片等。石料也有10多件。骨锥1件,双孔蚌刀1件。哺乳类动物有猕猴、竹鼠、豪猪、野猪、鹿、麂等。水生动物有龟、鱼、螺、蚌殻等。遗址中没有陶片。但在遗址中发现一座蹲踞墓葬,一个圆形的灶坑和大量的灰烬。打制石器制造粗糙。反映了其文化内涵比较原始。故被认为是中石器时代。

  (4)陶器

  在已发现的洞穴贝丘遗址中,只有26个洞穴贝丘遗址出土陶器,而且大多数都是碎陶片。但从陶片口沿、底部残片或少量可复原的器物看,大致有陶罐、釜等炊器和盛器。现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该遗址所出土的陶器,发掘者将其分为五个时期。

  甑皮岩所出土的陶器有釜、罐、盘、盆、豆、钵等6种不同的器物。共409件。这是能辨别出器形的陶器数量。未辨别出器形的陶片尚有千余片。陶器以夹沙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少量泥质陶器,陶器所饰花纹以绳纹为主,其次为绳纹加划纹、席纹、篮纹等。

  (5)骨器

  洞穴贝丘遗址出土的骨器约有324件,分别在桂林市的甑皮岩、丹桂岩、轿子岩,临桂县的大岩、太平岩,柳州市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等7个洞穴遗址出土。主要器物有骨锥、针、刀、铲、镞、镖、凿以及骨鱼镖、骨片、骨饰品、骨料(残次品)等。骨料经过精心设计打磨而成。一般经过选料、截料、磨制等三个步骤。骨料一般选择鹿科、水牛、羚羊和猪的肢骨。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骨器有262件,是洞穴贝丘遗址中出土骨器最多的遗址。其中骨锥158件,占甑皮岩出土骨器总数的60.3%。居于首位。其次是骨铲29件,骨针12件,骨镖8件,骨镞、骨凿、骨片、骨饰品各1件。骨料(残次品)51件。骨锥一般长1.5~6.6厘米,宽0.4~1.2厘米。骨铲长5.2~11.3厘米,宽1.7~4.4厘米。

  (6)角器

  角器在洞穴贝丘遗址中只发现17件,具有角锥12件,角铲4件,角凿1件。主要分布在桂林甑皮岩,太平岩和柳州市白莲洞遗址。

  (7)牙制品

  牙锥3件,都是直接利用野兽尖牙做成。

  (8)蚌器

  蚌器有83件,主要器物有蚌刀、蚌勺,分布于桂林甑皮岩、大岩、太平岩和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等洞穴贝丘遗址。

  (9)水生动物

  ① 贝类:有中国圆田螺,这种田螺在洞穴贝丘遗址是最常见食物,据桂林甑皮岩遗址对中国圆田螺的统计,整个遗址出土中国圆田螺有49123个。

  ② 蚌类:有圆顶珠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珍珠蚌,膨凸鋭棱蚌,蚬。

  ③ 鱼类:有鲤鱼,青鱼。

  ④ 龟鳖类。陆龟,鳖。鳄鱼。

  ⑤ 两栖类:蛙

  (10)陆生动物

  ①  鸟类:鹭、天鹅、雁、雉、原鸡、鸭、石鸡、白马鸡、鹳、鸦、雀、桂林广西鸟等。 
② 哺乳类:

  a. 啮齿目:竹鼠、鼠、仓鼠等。

  b. 灵长目:猕猴、金丝猴等。

  c. 食肉目:貂、果子狸。熊、猪獾、大熊猫、虎、豹等。

  d. 偶蹄目:野猪、水牛、斑鹿、赤麂、鹿、秀丽漓鹿、水鹿、羊、苏门羚等。

  e. 奇蹄目:中国犀等。

  f. 长鼻目:剑齿象、亚州象等。

  (11)植物

  对于植被的研究,已对柳州白莲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甑皮岩等洞穴贝丘遗址的植物孢粉进行分析研究。对柳州、桂林古代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有所瞭解,如对柳州白莲洞21个孢粉样品和大龙潭鲤鱼嘴10个孢粉样品的分析结果。当时的柳州处于温暖、湿热的地带,植被繁盛,水源丰富,气候宜人,使白莲洞和大龙潭鲤鱼嘴的古人类得以生息繁衍。中山大学地球学系郑卓教授在桂林甑皮岩遗址中取出50多个样品分析,也进一步使我们瞭解到桂林甑皮岩古人所处的生态环境。

  从7000年到1.2万年前,桂林的生态环境、气温等都是十分宜人的。 
(12)墓葬

  广西洞穴贝丘遗址已发现27具人体骨骸,并还发现一批零碎的人骨和人牙。从保存较完整的骨骸看,葬式以屈肢蹲葬为主,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较少,个别人骨附近出土有穿孔蚌刀、鹅卵石和青石板。有两具人骨分别在人头骨上和盆骨上撒赤铁矿粉末。有6个人头顶骨处有人工穿孔现象。

  2.河旁台地贝丘遗址

  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已发现32处,主要分布在南宁的邕江、横县的西江、象州的柳江、崇左的左江、平果的右江等江河沿岸台地上。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南宁市邕江沿岸的豹子头、灰窑田、青山塔、长塘、顶蛳山,横县西江沿岸的西津、江口、秋江,扶绥县和崇左市左江沿岸的江西岸、敢造、何村、冲塘,象州县柳江沿岸的南沙湾等13处遗址。发掘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的螺殻、贝殻、石器、陶器、蚌器、骨器、角器、水陆生动物骨骸和人类遗骨。为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渔猎、种养殖、农业以及制石、制陶等手工业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依据。这些遗址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地点明显,从所发现贝丘遗址看,这类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的拐弯处,或大小河流汇合的三角嘴上,一般前临江,后靠山,附近有较开阔的平地,遗址高出水面3-20米,地表可看到大量的螺蛳殻堆积。遗址占地面积数千至万余平方米,如象州县南沙湾贝丘遗址,占地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横县秋江遗址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南宁市青龙江遗址现残存面积约7500平方米。邕宁区顶蛳山遗址面积也达5000多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厚,如南宁市豹子头贝丘遗址,紧临邕江边,堆积厚达3米。因洪水的冲刷,部份螺蛳殻堆积已坠入江中,在邕江上乘船可十分清楚地看到遗址崩塌的断面,夹杂在螺蛳殻堆积中的陶片、石器、蚌器、动物遗骨等可尽收眼底。又如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位于邕江支流的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地处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文化堆积厚达2米多。在南宁至邕宁的邕江沿岸,现已发现河旁台地贝丘遗址17处,,遗址分布密集,有的相距1~2公里,如豹子头、灰窑田,长塘、石船头等遗址,相距在1公里以内。

  (2)文化堆积深厚。这类贝丘遗址是以螺蛳殻堆积为主要特色。在螺蛳殻中夹杂着大量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如石器、陶器、蚌器、骨器、角器,等等。

  ①石器,具有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和琢制石器三种不同石制品,琢制石器是经过反复琢打成坯形,等待磨制。石器有斧、锛,凿、矛、刀、锄、砺石等。

  顶蛳山、豹子头、江口、秋江,南沙湾等地遗址出土的石器已达1270件,其中打制石器219件,占出土石器总数的17.24%。磨制石器976件,占出土石器总数的76.85%。琢制石器75件,占出土石器总数的5.9%,磨制石斧、石锛等为主要生产工具。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发掘资料尚未报导,如西津,敢造、何村、冲塘、江西岸、青山塔、灰窑田、凌屋、长塘等9处已发掘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至今末见发掘报告。尽管如此,从一些报导文章中所披露的资料看,石器资料是相当丰富的,如西津贝丘遗址出土磨制有肩石斧,锛等石器达100多件。

  ③ 陶器,在河旁台地贝丘遗址中,都发现有陶片,有的能复原,但大多数都是破碎成小片,难以复原,如横县江口贝丘遗址出土夹砂粗陶片2409片,泥质陶1202片。横县秋江贝丘遗址出土夹砂粗陶片6362片,泥质陶片1002片。象州县南江沙湾贝丘遗址出土夹砂红、红褐、黑灰粗陶片6388片。从陶片口沿等残片观察推测大致有罐、釜等器物。顶蛳山、豹子头出土的陶器,虽也破碎,但能复原一部分,如顶蛳山遗址出土陶罐50件,陶釜31件,陶杯2件。豹子头出土的陶罐有45件,陶釜25件。陶器以夹砂红陶、黑灰粗陶为主,泥质陶次之。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划纹等。

  ③蚌器

  a.蚌刀,穿孔,鱼头形状,数量最多,仅顶蛳山、豹子头、秋江三个遗址就出土664件。

  b.蚌铲,4件,平面呈长条形或梯形,周边经打磨,单向磨出刃口,长8.8厘米。

  c.蚌锛,平面呈三角形,单向磨出刃口。

  d.蚌装饰品,成串挂于头部。

  ④骨器有骨斧、骨锛、骨铲、骨镞、骨锥、骨矛、骨针、鱼钩、装饰品等。

  ⑤角器、牙器有锥形器。

  (3)墓葬

  在河旁台地贝丘遗址中还埋葬有人的遗骸。而且数量惊人,葬式奇特,如顶蛳山贝丘遗址中,就埋有300多座墓。共400多具人体骨骸,出现了氏族公共墓地。横县西津遗址发掘面积144平方米中,已发现有人骨架100多具。崇左市江州何村遗址,在所发掘面积500M2中已发现有50多具人骨架,崇左市太平镇冲塘遗址,在所发掘的面积100M2中就有10多具人骨架。其中还一具是孕妇难产死后入葬,小孩细小的遗骨堆积在其母骨腹部。横县秋江贝丘遗址发掘面积100多平方米,发现人骨50多具,有蹲踞葬、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俯身屈肢、肢解葬等。

  (4)动物

  ①水生动物:有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黑螺、方形环棱螺、螺蛳、皱疤坚螺、丽蚌、舌状丽蚌、多瘤丽蚌、楔蚌、蛏蚌、珍珠蚌、短褶矛蚌、淡水蛏、蟹、鲤鱼、青鱼、黄桑鱼、鲇鱼、中华鳖、陆龟、

  ②陆生动物;有獾、熊、野猪、家猪、豪猪、麂、鹿、水牛、猕猴,中华竹鼠、中华猫、豹、象、犀、羊等。

  3. 海滨贝丘遗址

  广西海滨贝丘遗址发现不多,只在东兴县发现3处,1959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华南师大联合调查,并对亚菩山和马兰嘴山遗址进行了试掘。

  ①亚菩山遗址,位于东兴市江平镇石角村石角河与王竹河汇合的三角嘴处。南临珍珠港,其三面环山,遗址高出海面12米,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6米。内含贝殻、打制石器、磨光石器,夹砂粗陶片和骨蚌制成的装饰品。人骨及动物骨骼。

  ②马兰咀山遗址,位于东兴市江平镇马兰基村的马兰咀山岗上,西临珍珠港,西北与亚菩山遗址相距5公里,背面环山,潮水直淹到山脚,遗址高出海面10米,占地面积64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内含贝殻、打制石器多、磨光石器少,夹砂粗陶片。

  ③杯较山遗址,位于东兴市江平镇大围基村东的茅岭江出口处的杯较山岗上。遗址四面环水,高出水面10米,占地面积75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6米,内含贝殻、打制石器、磨光石器,夹砂粗陶片。

  以上这三个遗址出土的遗物有:

  a.打制石器366件,具有采蚝用的蚝蛎啄204件,砍砸器71件,手斧28件,三角形石器10件,可作石锤或作石砧用的两用石器14件,石球1件,石网坠38件。

  B.磨制石器105件,具有石斧48件,石锛20件,石凿14件,磨盘与杵8件,石饼5件,砺石10件。

  C.骨蚌器89件,其中骨锥2件,骨镞1件,蚌铲1件,蚶殻网坠19件,鱼骨穿孔珠饰69粒。蚌环1件。

  D.陶器,夹砂粗黑、红陶片,以细绳纹居多,其次有篮纹、划纹、曲尺纹等。

  E.人牙和肢骨。

  F.陆生动物骨骸,具有黑鹿、象、兔、龟、乌。

  G.水生动物,文蛤、魁蛤、牡蛎、田螺、乌师、鱼等。

  二、问题讨论

  1. 年代问题

  广西洞穴、河旁台地、海滨三大贝丘遗址的年代问题,一直是学术最关注的课题,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种种推测,为寻求问题的解决,都进行相应炭十四年代测定。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1)关于洞穴贝丘遗址的年代,

  所谓“洞穴贝丘”就是指在山洞里堆积的螺蛳殻。堆积中含有大量的史前文化遗物。这些洞穴贝丘遗均处于石灰溶岩洞中,表面常常有一层胶结坚硬的土层,甚至形成较坚硬的钙华板。如桂林甑皮岩遗址上面复盖着一层厚40-80厘米的碳酸盐类钙华板,柳州白莲洞遗址上层钙华板厚5-25厘米,钙华板中或钙华板面都夹着螺殻、陶片等遗物。因此其年代的测定是相对,而不是絶对,还必需结合出土遗物和地层保存状况等因素进推测。在广西洞穴贝丘遗址中,按照目前所撑握到的材料分析,分属四个不同的年代。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如柳州市思多岩、陈家岩、白莲洞1期,鲤鱼嘴1期,来宾市的盖头洞、崇左市的矮洞、桂林市大岩遗址1期等,这类遗址的年代,有的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5〕,有的认为属于中石器时代〔6〕,也有的认为这些遗址多数未经发掘,资料较少,所以还是尊重“研究者的意见,归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为好”〔7〕。这样的意见可能比较符合实际,因为;

  A 根据贾兰坡、邱中郎两先生对广西洞穴打击石器时代的调查结果认为,广西洞穴中的堆积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含巨猿化石的堆积,时代为更新世早期;含剑齿象-大熊猫化石的堆积时代为更新世中期;含介殻及文化层的堆积为为更新世晚期;含磨光石器或其他晚期文化遗物的疏松堆积,属于全新世。经对柳州市思多岩、陈家岩,来宾市的盖头洞、崇左市
的矮洞等洞穴贝丘遗址的调查,这些遗址确实属于含介殻及文化层的堆积层,如柳州白莲洞西5~西7层。出土含有明显旧石器风貌的打制器和细小的隧石器及螺殻。经C14测定,西10层距今37000±2000年,西6层距今28000±2000年,西4层距今26680±625年,由此可见,西4层至西10层的年代都在25000多年以上。桂林市大岩遗址共分6期,其中第1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笫2期为中石器时代,第3、4期为新时石器时代早期,第5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第6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时代叠压序列如此完整的洞穴贝丘遗址〔8〕。又如柳州市鲤鱼嘴遗址的年代,第一次发掘只分上下两个文化期,下层文化期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层文化期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1987年中山大学进行发掘,把地层分为5层两个文化期,第一期文化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第二期文化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进行发掘,把地层分为13层,并把年代划分为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等三个时代,蒋远金先生认为柳州市鲤鱼嘴遗址可分四个文化期,第一期文化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第二期文化的年代为中石器时代,第三期文化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第四期文化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其中第1期文化的年代,经测定两个测样,一是T1西(4)A螺殻,C14测定距今18380±321年,二是T1西(4)B,螺殻,C14测定距今20610±321年。被认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1000~18000年前左右。〔9〕

  B 出土石器都是打制石器,而且种类单调,目前看到只有砍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未发磨制石器和陶器共存。这些打制石器具有浓厚的旧石器制作技术风格。如柳州思多岩、崇左市矮洞等遗址出土的砍砸器,制作简单,打击面在另一端,另一端仍保持原砾石面。当然,在这些遗址中,有的出土少量的穿孔石器,因此,有的人又把它划入中石器时代〔10〕。

  C 动物化石时代特征明显,如柳江陈家岩,在黄色堆积中发现有剑齿象等动物牙化石。来宾市盖头洞出土晚期智人头骨化石和鹿、野猪等动物化石。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柳州市思多岩、陈家岩、白莲洞1期,来宾市的盖头洞、崇左市的矮洞、桂林市大岩遗址1期等遗址,柳州市鲤鱼嘴遗址1期文化的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5~1.8万年左右。

  ②中石器时代

  什么是中石器时代,广西洞穴贝丘遗址中哪些属于中石器时代,目前确实众说纷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在这里有必要重温中石器时代的基本慨念,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广西洞穴贝丘遗址年代的归属。中石器时代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60年代由西方学者H.威斯特罗普提出来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由R.马卡里斯作出中石器时代的明确慨念。1936年,《学术世界》发表了郑师许《中石器时代之研究》的文章,进一步确认了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说,中石器时代,也有人称其为续旧石器时代。其地质年代已进入全新世,属于冰期后期,此时欧亚大陆已变暖,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显着不同,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和啄制石器,其年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和考古的新发现,对中石器时代的概念也有新变化。张镇洪教授在《人类历史转折点——论中国中石器时代》中认为,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未一直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以渔猎和采集为主,采集发展到水边,大量捕捞为后来贝丘文化创造了条件。生产工具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改变,早期农业、畜牧业萌芽和早期宗教观念出现、社会由游动群体向半定居或定居生活发展,原始群解体、氏族社会开始等等。何乃汉先生在《试论岭南中石器时代》和《再论岭南中石器时代》中,把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堆积为含介殻
及文化堆积。二是以打制石器和石片为主,还有少量穿孔石器、磨盘、磨棒等磨制石器,但未见陶片,三是动物化石均为现生种,四是过着采集、渔猎生活。1935年裴文中教授对广西武呜、桂林等地洞穴遗址之后,首次把这些洞穴遗址归入中石器时代遗存。为此,我们对目前所撑握资料进行了再度研讨;认为广西武呜芭桥A洞、芭勋B、腾翔C洞、桂林市的桥子岩、释迦岩、大岩2期、白莲洞Ⅱ期、柳州市鲤鱼嘴遗址第二期文化等洞穴贝丘遗址应属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2~1.7万年前,理由是:

  A 这些洞穴贝丘遗址堆积中,含有大量的螺蛳殻,还有炭屑、烧骨、打制石器和石片。动物遗骨等。属于古老的含介殻文化堆积。

  B 出土的文物以打制石器为主,个别出现了穿孔石器,即在砂质岩上两面对称琢凿穿透的圆孔,并对圆孔壁进行琢磨,孔璧光滑。这种钻孔技术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中出现的新技术。这种穿孔砾石,最早由裴文中称之为“加重石”或“重石”,其用途较多,可安装在竹木棒上作为加重物以利于挖掘植物块植或用于早期点播或作网坠加重捕鱼等。白莲洞西一层出土的一件穿孔石器,其年代距今约1.7万年前,被认为是迄今年代最早的一件史前“重石”,石器加工采用直接锤击法,单面打击,保留砾石面。以砍砸器、刮削器为主。有的还出现加工谷物用的磨盘与磨棒。

  C 制陶尚未出现,因此,在这些洞穴贝丘遗址中至今尚未发现陶器。

  D 动物种群,无论是脊椎动物还是软体动物,都是现生种,未见絶灭种属。

  E 人类化石,石化不深,基本上没有原始性质。都属于晚期智人。

  F 生业模式,以渔猎、采集为主,过着洞穴定居的生活。

  ③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最重的标志是陶器出现,广西洞穴贝丘遗址中已有柳州市鲤鱼嘴遗址第三期,白莲洞遗址第三期,桂林甑皮岩第一、二期,庙岩、大岩第三期等,这些遗址的年代除了出土较多打制石器、较少磨光石器和陶器作支撑外,还有C14年代测定的数据作证,其显着的特点是出现原始陶器,到目前为止,广西44处洞穴贝丘遗址中已有25处出土陶片。如桂林甑皮岩第一期出土的一件陶釜残片,为夹粗石英灰白陶,胎厚3.6厘米,其年代距今1.2~1.1万年前。此为其一。其二,磨光石斧、石锛等磨光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其三,骨器、角器、穿孔蚌器等工具的新材料的运用,提高渔猎和采集的力度,其四,C14年测定,柳州市白莲洞第三期即东3层距今8000±800年,桂林甑皮岩提取木炭,蚌殻、人骨、螺殻等70多个样品交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牛津大学进行测试,最后结果是第一期年代应在距今1.2~1.1万年前,第二期距今1.1~1.0万年前、第三期距今1.0~0.9万年前、第四期距今0.9~0.8万年前,第五期距今0.8~0.7万年前。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广西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贝丘遗址的年代,应在距今约1.2万~8000年前左右。

  ④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中期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继续与发展的结晶,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第四、五期、桂林大岩遗址的第五期,柳州鲤鱼嘴遗址的第四期等洞穴贝丘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8000~5000年前。这不仅是这一时期出土文化遗物特点所提示,而且C14的年代测定显示,这个时期的年代当在距今8000~5000年前左右。理由如下:

  A 打制石器减少甚至基本不见。

  B 磨光石器增多,具有斧、锛、镞、矛等。骨器和穿孔蚌器也发现其中。

  C 陶器以夹细砂的红褐陶和灰白陶为主。灰黑陶、灰竭褐陶、灰白陶、泥质陶次之。制陶技术有了新的方法,除了泥片贴塑法继续使用外,出现了慢轮修整加工法。陶器胎质较薄。烧制火候较高,陶器种类明显增加,具有罐、釜、圈足盘、盆、钵、支座、器盖等。花纹装饰主要有绳纹、刻划纹、戳印纹、弦纹、锥刺纹。

  D 采集、渔猎、种植、驯养并起,创造了新的生业模式。

  E 年代测定,桂林甑皮岩遗址巳抽出木炭38个、螺殻、蚌殻32个、人骨1个,兽骨2个、华钙板3个等样品进行测试,主要样品是木炭和贝殻。在第一发掘取样测试结果公布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偏老,《桂林甑皮岩》一书也公布了一批测试结果,在考虑石灰岩地区的地质特征对年代标本的影响及其校正之后,提出了甑皮岩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代距今约8000~5000年之间。桂林甑皮岩遗址第五期文化被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前、后两个阶段,前段的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前。后段的年代在距今约6500~5500年左右。由此,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洞穴贝丘遗址年代当在距今5000~8000年前。

  ⑤新石器时代晚期

  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贝殻遗址,从目前所发现材料看,可以桂林市临桂县大岩遗址的第六期文化为代表,距今约5000~3500年左右,其文化特点是:

  A 磨制石器为主,如石斧、锛等,大岩遗址第六期出有穿孔石器和磨棒。

  B 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制陶方法有泥片贴筑和慢轮加工,陶器器形以圜底器为主,出现了凹底器。具有卷沿釜、卷沿罐、圈足罐、泥质陶盘、钵、纺轮等。陶器纹饰新出现了方格纹、叶脉纹、花辨纹、镂空,绳纹弦纹组合等。

  C 生业模式,渔猎、采集、农业、制陶、纺织等。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新生活。

  (2)关于河旁台地贝丘遗址的年代

  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已发现32处,其中已发掘12处,占总发现量的37.5%。经过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了大量的具有编年意义的物证和数据,尤其是大量的碳—14 测定的科学数据,为判断这些河旁台地贝丘遗址的年代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的年代,有的认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11〕。有的人认为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2〕,有的人认为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3〕,有的认为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000~9000年间)和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7000年)〔14〕。那么,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的年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或早、晚期呢?综观巳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材料分析,其年代似乎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理由如下: 
①新石器时代早期,

  这一时期的河旁台地贝丘遗址,与同期洞穴贝丘遗址相似,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判断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年代最重要依据。如邕宁顶蛳山第一期。陶器虽少,但其时代特征明显,碳14测定距今约1万年前,如探方2出土陶釜,夹粗石英碎粒灰陶,陶胎黑褐色。饰粗绳纹,火候较低,胎体疏松。从同期出土的其它陶片看,陶胎都夹杂着人工砸碎了的石英碎粒。陶胎呈灰黄色或黑褐色。器壁厚薄不匀。手制。粗绳纹。这些陶器的特征与甑皮岩洞穴贝丘岩遗址笫一期、大岩洞穴贝丘遗址的笫三期陶器十分相似,陶胎厚,夹杂粗石英砂或方解砂石,手工捏制成型,制作粗糙,火候很低,反映了最初制造陶器的原始状态。由此可以认为河旁台地新石器时代早期贝丘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1万年前。

  ②新石器时代中期

  顶蛳山、豹子头、江口、秋江、南沙湾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都相应作出了年代推测,认为;顶狮贝山遗址第二、三期〔15〕,豹子头贝丘遗址〔16〕。

  江口贝丘遗址〔17〕,秋江贝丘遗址〔18〕,南沙湾贝丘遗址〔19〕等都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并把横县西津、扶绥敢造、邕宁长塘等遗址都归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其中顶蛳山遗址第二期文化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第三期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豹子头文化遗址也分成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晚两个文化遗存,并与顶蛳山遗址第二、三期文化相为对应,早期文化遗存相当于顶蛳山遗址第二期文化,晚期文化遗存相当于顶蛳山遗址第三期文化。横县秋江贝丘遗址文化也分成两期文化,第一期文化与顶蛳山遗址第二、三期文化相似,第二期文化与顶蛳山遗址第四期文化相似。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距今约6000年左右。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文化也分成早、晚两个阶段,但作者没有把这两个阶段文化进行年代对应,认为南沙湾贝丘遗址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距今约5500~6500年之间。有的人认为:“广西河岸贝丘遗址的年代距今6000~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20〕并把它分成四个文化类型。第一期文化以顶蛳山遗址第二期为代表,包括豹子头早期、秋江早期。第二期文化以顶蛳山第三期为代表,包括豹子头晚期,牛栏石、凌屋、那北嘴等遗址。第三期文化以西津为代表,包括秋江、江口晚期文化。第四期文化未列出其文化代表。综上所述。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文化的年代似乎都归属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但认真地研究这些资料,又不难看出有的可能把年代推测偏早或偏晚。因此,把顶狮贝山遗址第二、三期,豹子头贝丘遗址早期、,江口贝丘遗址的早期,秋江贝丘遗址第一期,南沙湾贝丘遗址早段定为新石时代中期似乎比较妥当。理由是,

  A 石器,从顶狮贝山遗址第二、三期,豹子头贝丘遗址,江口贝丘遗址,秋江贝丘遗址,南沙湾贝丘遗址所出土的石器看,顶蛳山二、三期、豹子头遗址晚期、南沙湾等贝丘遗址未见打制石器,豹子头早期也仅见1件打制石器。秋江、江口虽有一些打制石器,但已不是主流工具。顶蛳山遗址第二、三期,豹子头遗址早期,江口遗址,秋江、南沙湾早段的石器,磨制石斧、锛等石器的磨点多在刃部。器身残留打制疤痕。显示出比较原始的氛围,而豹子头晚期、南沙湾晚段等地层出土的石器,磨制都比较精细,甚至有的通体磨光。因此这些石器的年代似乎偏晚。而且种类增加,具有石斧、锛、凿、矛、刀等。

  B 陶器,这一时期的陶器比较丰富,以夹砂红陶、灰陶、红褐陶为主,如顶蛳山二、三期陶器多为手制,夹砂陶较多,火候也较高,纹饰以绳纹为主,南沙湾早段红陶和红褐陶约占95%。灰陶占5%。以绳纹为主。秋江贝丘遗址出土的陶片3611片,其中夹砂陶器占66.71%,泥质陶片占33.29%,秋江贝丘遗址文化层分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夹砂陶为主,晚期泥质陶增多。以绳纹为主,另有刻划纹、附加堆纹等。

  C 蚌器、骨器增多,据统计这时期的蚌器、骨器共有854件,而且蚌器都穿孔,骨器磨制精细。

  D 墓葬多,如顶狮山遗址第二、三期文化层出土墓葬149座。秋江贝丘遗址出土墓葬39座,崇左何村、冲塘、灰窑田、西津等遗址也出200多座墓葬。葬式有仰身屈肢、侧身屈肢、俯身屈肢、仰身直肢、蹲踞葬、肢解葬、二次葬等。顶蛳山三期肢解葬有5座。有的尸首分离、有的把头割下置入腹中,(如M65),有的被腰斩,上身反转俯葬,上肢反扣于背部,下肢屈折。有的出现了公共墓地,有的有陪葬品,如崇左冲塘墓中有象牙、研磨石器、何村遗址人头部有贝殻装饰品等陪葬品。

  E 碳—14年代测定,这时期的碳—14年代测定已有32个数据。

  顶蛳山遗址选择4个不同地层出土的螺殻作年代测定,最早年代为距今11584±63年。据报告者说;“树轮校正后的年代为公元前10015~9091年,(半衰期为5730年),即使扣除石灰岩地区样品的误差,这个年也偏早较多。根据所出土遗物特征推测,第二、三期的年代距今8000~7000年左右”。豹子头螺殻测样品6个,年代距今1万至9千年,也是偏早的。人骨测样1个,距今5155±300年。江西岸遗址3个螺殻样品测定,年代距今9300~8900年。冲塘遗址螺殻样品测定为9178±91年、人骨5700±70年,南沙湾测定一个螺殻和三个人骨,其中螺殻样品测定为8740±120年,人骨测定数据在5300~6800之间。秋江遗址测定7个螺殻,其年代距今8000~10000年之间,人骨测定的年代距今8060±185年,报告者认为:“秋江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年代大约距今8000年,而第二期文化遗存年代距今应在7000年左右或稍晚”。

  F 动物,这一期的海陆动物十分丰富,螺、蚌等水生动物成为主要的捕捞产品。所捕捉到鹿、麂、猕猴、竹鼠、豪猪、野猪、苏门犀、豹、羚羊、水牛、水鹿、羊等陆生动物都是现生种。

  G 种养业,在这一期尽管仍以捕捞、狩猎为主,但种养业得到发展,如秋江遗址出土的家猪遗骨等动物,

  综上所述,顶狮山贝丘遗址第二、三期,豹子头贝丘遗址早期、江口贝丘遗址的早期,秋江贝丘遗址第一期,南沙湾贝丘遗址早段应为新石时代中期,其主要特点就是,以磨制石器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基本不见具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砾石石器,磨光石器大部分仅磨刃缘或单面。通体磨光较少。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手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少量划纹。泥质陶开始出现。C14的年代测定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期的年代大约距今6000~8000年左右。

  ③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以秋江贝丘遗址的第二期、南沙湾贝丘遗址的晚段为代表。之所以把这遗址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理由如下:

  A 石器,南沙湾贝丘遗址地层分为;第一组共6层,笫二组共3层,第一组⑤、⑥层和笫二组的②、③层年代较早,应为早段。第一组③、④层年代较晚,称为晚段,晚段出土的石器具有石斧、石锛、石锤、石网坠、砺石等,石斧、锛等工具,通体磨光,很少留有疤痕。秋江贝丘遗址地层6个探方8个地层,T4③、T5②、T6③为第二期,出土的石斧也是通体磨光,刃部锋利。

  B 陶器,南沙湾第一组出土夹砂红陶、夹砂红褐陶、夹砂黑褐陶陶片6346片,其中属于晚期的第③、④层出土的陶片4502片,占出土陶片总数70.94%。陶纹以绳纹为主,陶器口沿有敞口、侈口。不见早期的直口陶器。陶器火候很高,夹砂黑褐陶为主,占60%以上。夹砂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比例下降,约占40%。秋江遗址出土的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据发掘者统计,出土陶片3611片,其中第二期泥质陶最多,占75%,而夹砂陶较少,占25%。除绳纹之外,还出现了划纹。不见附加堆纹。轮制,器胎较薄,火候很高,胎质坚硬。反映了烧制陶器比前期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秋江贝丘遗址的第二期、南沙湾贝丘遗址的晚段、豹子头贝丘遗址晚期、江口贝丘遗址的晚期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比较合适。距今约3500年至5500年之间。

  (3)关于海滨贝丘遗址的年代

  东兴海滨贝丘遗址的年代,据发掘者认为,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一段。从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蚌器的器型分析,这个遗址定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比较合适,但其也有早晚之分,如马兰咀山遗址的磨制石器少,打制石器占多数,年代早于亚菩山遗址。杯较山遗址打制石器少,磨制石器和陶片多,其年代可能比亚菩山遗址晚,三处遗址的年代序列为马兰咀山遗址→亚菩山遗址→杯较山遗址。尽管存在差异,但三处遗址的年代仍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范围,理由是;

  ①石器,打制石器仍占有很大的数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手斧等打制石器工具的制作仍保留旧石器时代的打制技术特点,磨制石器少,器型简单,磨制较粗糙。反映了其较原始的特点,与河旁台地新石器时代早期贝丘遗址的石器情况基本相似。

  ②骨蚌器,其中骨锥、骨镞、蚌铲等工具都磨制光滑。穿孔的装饰品也较多。

  ③陶器,夹砂粗黑、红陶片,以细绳纹居多,其次有篮纹、划纹、曲尺纹等。陶器手制,火候不高。

  ④以捕捞文蛤、魁蛤、牡蛎等海产品为主,使用的蚝蛎啄工具在河旁台地贝丘遗址的工具是未见到的,反映了海洋独特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鹿等陆生动物遗骨,反映了当时的古人类不仅捕捞海产品。而且也猎杀陆生动物,出土的磨盘与磨杵等加工谷物的工具,又反映了早期农业的出现。

  2. 生业模式

  (1)洞穴贝丘

  从广西洞穴出土的文物看,洞穴贝丘的动植物十分丰富,如桂林甑皮岩的植物十分丰富,根据孢粉的分析就有几十种,植物块茎、坚果、果核、果肉等都当时古人采集的食物,捕捞螺蚌鱼、狩猎陆生动物等。如鲤鱼嘴、白莲洞、大岩、白莲洞等遗址都出土大量的水陆动物遗骨。反映了当时洞穴贝丘的人类生业的基本状况。

  (2)河旁台地贝丘

  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从墓葬多集中于居住区附近,如顶蛳山一个墓地达几十个,形成一氏族公共墓地,顶蛳山遗址发现22个柱洞,其中有14个排列整齐,形成了一个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柱洞直径14~33厘米,深9~45厘米之间。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幷发现制陶场地。遗址中以螺、蚌、龟、鱼以及陆地现生种为主的动物遗骨。从墓地、房舍、制陶等各种迹象反映,这里已过较定居的生活,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家猪等家养生畜。加工谷物的磨盘、杵等农业工具,进一步反映了广西河旁台地贝丘遗址的人类早期是以渔猎、采集为主,中、晚期开始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

  3.海滨贝丘遗址的人类生业也是以渔猎、采集和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广西贝丘遗址的年代发端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逐渐消失,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等五个阶段。持续时间大约两万多年。 
三、几点认识

  1.广西贝丘遗址最初起源于洞穴贝丘。人类最初以临江的山洞为居,依靠江河中丰富的水产资源维持生活,他们是最早的渔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他们又迁出山洞,沿江而居。形成了一个个新的聚落。

  2.生业模式,早期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要生计,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离开了洞居,逐渐在离江河更近的河旁台地生活,这不仅有利用于捕捞,而且节约了往返山洞的不便。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螺蚌等肉类熟食,增加了营养,智商有了提高,人类开始建造房屋居住,有了公共墓地,有了早期的宗教祀祭活动,有了驯养家畜,有了农业等等。

  3.相似文化,我国沿海地区已发现贝丘遗址335处。而广东省发现最多,达135处,如把两广相加已达215处,占全国的61.42%。如此之大的比例,反映了两广地区的古人类充分利用江河海资源的伟大创举。分布于珠江上游支流的左、右江、郁江、西江、邕江、漓江沿岸的贝丘遗址文化,与下游的珠江三角州贝丘遗址文化有着十分相似的文化。

  

  注释:

  〔1〕 贾兰坡、吴汝康:广西来宾麒麟山人类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卷第1期。1959年3月。

  〔2〕贾兰坡、邱中郎:广西洞穴打击石器的时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2卷第1期。1960年3月。

  〔3〕何乃汉: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考古》1984年第11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文物出版社出版,2003年,北京。

  〔5〕贾兰坡,邱中郎:广西洞穴打击石器的时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2卷第1期。1960年3月。

  〔6〕何乃汉: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考古》,第11期,1984年。

  〔7〕李珍、李富强: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探讨,《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

  〔8〕傅宪国等:桂林地区史前文化面貌轮廓出现,《中国文物报》,2001年4月4日。

  〔9〕蒋远金:鲤鱼嘴遗址研究,《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10〕何乃汉:再论中石器时代,《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11〕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考古》1975年5期。

  〔12〕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建国以来广西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78年第9期,

  〔13〕何乃汉:广西贝丘遗址初探,《考古》1984年第11期。

  〔14〕蒋廷瑜:广西贝丘遗址的考查与研究,《香港考古学会会刊》,第14期

  〔15〕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98年11期。

  〔16〕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广西工作队等:广西南宁市豹子头遗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10期。

  〔17〕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1期。

  〔18〕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横县江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广西考古文集》,2006年第二辑。科学出版社出版。

  〔19〕广西文物工作队等:象州南沙湾贝丘遗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2004年第二辑。文物出版社出版。

  〔20〕李珍:广西河岸贝丘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广西博物馆文集》,2004年第一辑,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