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湖问茶
西湖初夏的正午虽热,可一到龙井泉,便觉得清凉宜人。本名龙泓、龙湫的龙井泉,在斑斓的树影下极其碧绿明丽。拨动泉水,在涟漪中便渐渐地现出细小的分水线,据称这是龙须。泉水溢出,顺石缝流落,叮然有声,更显得清澈纯净。岁月远逝矣,龙井泉依然一尘不染,清寒甘香。人称龙井泉煮龙井茶为茶中极品。我久仰龙井茶,来至龙井泉,能不去一睹其芳容?
同游的作家、评论家黄伟宗、朱崇山、向彤、谭元亨,还有商界知名人士麦汉波、林宜恒、汤荣志诸君更想追求龙井,溯源寻根。于是在主人的带领下到了龙井乡翁家山村13号。这是制龙井茶世家。两老笑迎我们。男的叫翁月元,女的叫俞宝珍,都年近古稀,却十分硬朗。黄伟宗教授对文字相当敏感。他一眼便望见此家门楣的玻璃上赫然出现“问茶”二字,便说“‘问’字用得好,高品味,高品味呀!”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个“问”字,实在灵动,含义深远,高雅脱俗,妙趣横生。我一乐,自然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俞宝珍正用手在电锅里炒茶。五指逐茶,飘忽不定,仿佛春风荡起,千亩茶园,绿浪翻动。又似五指赶春,碧绿流溢指间。锅底油滑,茶叶时聚时散,如水之轻荡,云之飘浮。万叶涌动,却悄然无声。俞宝珍神情自若,像手把绿的脉搏,爱之抚之,放之擒之。我且看且问,且闻且问。她有问必答,而手则继续劳作,轻巧自然。黄伟宗、朱崇山为我概括了“十问”。如龙井茶按产地可分几种?答曰:可分“狮”、“龙”、“虎”、“云”、“梅”五种。这是指狮峰、龙井、虎跑、云栖、梅家坞五地出的茶。此处属龙井。又如,采茶时间、炒茶火候、手感、色、香、状,如何掌握?
俞宝珍炒好一锅茶后,搬来凳子全神贯注地听问题,一丝不苟地答着。她说:“当天上午采的茶,下午和晚上要炒完,留待次日炒,茶就会变红色。茶采回来若有露湿,必须摊开稍稍凉干,方可入锅,但却切勿放在阳光下曝晒。一锅二把约二两左右。三次下锅:第一次炒20分钟,叫“青锅”,停火凉好;第二次炒10分钟,不要太干,叫“回潮”,茶以折不断为好;第三次快炒10分钟叫“辉锅”,茶能压断,即恰到好处。全过程下来要一个半小时。茶锅是4000瓦的电锅,炒茶的温度掌握要准确。不戴手套,徒手炒茶,烫手即关电,否则手会起泡,茶会烧焦。细看她的手法,只见她熟练地使用抖、搭、捺、甩、抓、推、扣、压、磨等手法,间或变换,难以准确辨认。至于茶炒成何样,才算上品?翁月元插话道:“炒得好扁,炒不好卷。扁的有好价钱,卷的不起价。”当然,采茶时节也颇讲究。俞宝珍很认真地说:“清明谷雨采的是‘明雨茶’最好。高山茶、山顶茶好。嫩茶好,老了有青草味。”
这时翁月元把炒好的茶摊开,用手轻扬道:“你们看这茶,扁滑,色泽纯翠,叶叶扁挺,根根劲直,多好。”
我们饮着主人泡的茶色悦目且香喷喷的龙井,身心十分畅爽。俞宝珍往茶杯里加开水,高兴地说:“第二轮茶,味道更纯香可口。”
果然,茶香扑鼻,清纯甘美,闻之心旷神怡。
望门外,茶山相依,由低处而上岭头,墨绿相迭与天云接。老人说,翁家山村原有老井,亦叫龙井。这里土质适合龙井茶生长,时晴时雾,茶叶悠然生长,得土气,又得天地日月之精华,雾露润过,质地真纯。全村有700人,种茶7000多亩。两老有茶园4亩多,最好一年,竟收入4万多元。
老人侃侃而谈,脸泛红光。他俩的笑容如春茶初绽,晨光初现。见他们开朗,我忽然想起“问茶”二字。我问这两字是不是老人独创?老人不以为言。说:“茶似普通,学问挺深呢,不问怎么懂?再说,每个来客未坐下就问这问那,龙井茶在大家眼里是很神秘的,不问个究竟,怎也不放心。所以还是写‘问茶’为好。”
果然,西湖龙井,茶道深奥典雅,文道亦不俗。
原载1997年9月7日《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