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泛珠三角不仅是个经济概念,也是个文化概念


  ——答南方日报记者问

 

从2003年起,广东省率先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以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九个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区域经济体系(通常被称为“9+2”),得到了相关省区积极回应。在刚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泛珠三角合作更成了相关省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一年多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也受到文化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日前在专门邀约本报记者谈话时提出:泛珠三角不仅是个经济概念,也是个文化概念。泛珠三角区域基本都属于珠江文化的覆盖地域,珠江文化也就是泛珠三角区域文化。而以珠江文化为主体的区域文化的存在,正是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圈”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文化基础和支撑。

    作为“一家之言”,黄伟宗的这一理论或许仍须商榷,但他对相关课题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因此,本书特别推出黄伟宗与记者的谈话内容,希望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泛珠三角区域等同珠江文化圈

    记者:泛珠三角的概念的提出及“9+2”区域的划定,显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的,是打算或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区域。而文化的形成与存在的条件显然与经济有很大的不同,你提出的泛珠三角文化圈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黄伟宗:根据我对珠江文化的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的9+2省区,基本上属于珠江文化水域及其辐射地带(如四川)。这一事实说明,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是以文化水域不可分割法则为参照系的,是以世界水文化理论为观照的。

    水域文化对经济区域的影响是由来已久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首先在沿海的深圳、珠海和厦门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就有水文化意识的影响。接着开放沿海城市,从广东先行一步到重点发展上海及其浦东;近年来提出的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可以说是水文化意识指导下的经济决策。同样,最近广东从发展珠江三角洲到提出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合作,进而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也是从水文化意识提出的。从水文化意识的经济决策,也必须具有水文化意识的依据和基础。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依据和基础,就在于其与珠江文化水域基本相同。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水网构成。珠江文化水域除了包括本水系流域和发源地外,还包括相邻的韩江和沿海诸江河的流域、发源地及辐射地带。如西江发源于云南,经贵州、广西进入广东;东江发源于江西,从龙川进入广东;北江发源于湖南和江西,因此三江流经的云南、贵州、广西、江西、湖南,都理所当然地属于珠江文化水域。韩江从福建发源,从汕头入海,虽然不属于珠江水系,但也在珠江水系文化辐射区域之内。这点在河源市龙川县最为明显。在龙川境内,东江与韩江并流,但两河流域的文化没有区别。四川虽然不属于珠江水域,但其南部的金沙江、雅砻江、乌江、横江等都与云南、贵州相连,而且古今交往都相当密切。如明清时代,广东曾大量移民到四川,这些移民带去了珠江文化,如信奉六祖。近现代和当代,更有大量四川人移民到广东。四川可称文化的辐射地带。

    泛珠三角是相对于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而提出来的,即分别源自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与各自的水系文化相对应。由此可见其出发点是水文化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是由“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多江河文化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实际。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都以水文化意识和水域概念指导经济决策和文化研究,即使历来以海洋文化大国自居的国家,也注重本国或本土主要江河及其水域研究或称谓其文化。如美国以密西西比河,英国以泰晤士河,德国以莱茵河,法国以塞纳河,埃及以尼罗河等等。由此看来,以主体文化与底蕴提出来的泛珠三角概念,是与世界同步并对接的。

辐射性:泛珠三角经济区与珠江文化的共同特征

    记者: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是基于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您所说的珠江文化是否也具有同样的辐射性?

    黄伟宗:研究泛珠三角经济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它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的发展形态:从点到面,步步层层的发展、转化,能量越来越大,辐射力越来越强。深圳特区作为最早的一个改革开放的视窗,引进西方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并向内地辐射,同时也将内地经济向世界辐射。珠海、汕头等沿海城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接着,广东全省都起到这样的作用。这就是从深圳的一个点,到“珠三角”、  “大珠三角”,再到后来的泛珠三角,将“珠三角”的辐射力拓展至内地,从而抱成一个整体,形成群体优势。

    这样的经济发展的形态与珠江文化的形态是相似的。从地图上看,黄河水流之势像条龙,从而有黄河文化形态是条龙的说法;长江水流之势前翘后拱,人们以图形相似而称长江文化形态是凤。而珠江是多条江河从四面八方汇合于“珠三角”,活似“多龙争珠”。而同时,“珠三角”这颗龙珠,又像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这多条江河正似它迸射向四面八方的光芒,显示出珠江文化,既包容又辐射的形态。这样的形态,不正是泛珠三角经济形态的文化依据和内涵所在么?

   江海一体: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的共同特性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飞速发展,与其毗邻海洋而且有着发达水网这一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这样的地理条件是否也对文化产生同样的作用?

    黄伟宗:是的。从深圳特区开始,到“珠三角”、  “大珠三角”的经济,主要靠招商引资发展起来。所招引的资金,主要是海外资金;所用的方式,主要是招引进来,  “借鸡下蛋”,内引外联,土洋结合,共存共荣。也就是说,海洋经济、洋土经济包容相容。泛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和走向,也势必如此。

    这样的经济特性,同珠江文化特征也是极其一致的。从地理上说,珠江在三角洲有8个出海口,沿海江河出海更多,遍布整个南海海岸线,可以说,珠江水系在广东境内是江海一体的。这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发达的海外交通,接受海外经济文化最快最多,造就了珠江经济和珠江文化的海洋性,具有江海一体的特征。可见,珠江文化与珠江经济在特征上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以找到对不同江河特征及其神韵的形象概括: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点现了黄河文化的神圣特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活现了长江文化的气派英姿;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写出珠江文化海洋性和江海一体特征及其所显出的宽宏、共时的气度和风度。这些精辟的描写,也形象地印证了与“黄三角”、  “长三角”并列的“珠三角”,以及由其延伸的“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是海洋性和江海一体的经济为其独强特质的,也是珠江文化的特强光彩。

海上丝绸之路: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共同的历史印迹

    记者:您所说的珠江经济、文化具有海洋性这一共同特质,有哪些历史依据?

    黄伟宗:珠江经济文化海洋性的特强优势,还来源于和表现在海外交往方面,即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平定岭南时(西元前111年),即派黄门译长从徐闻、合浦乘船出海赴日南(今越南),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比张骞首次通西域而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迟50年),此后,南中国沿海港口如广州、雷州、湛江、阳江、澳门、珠海、香港、深圳、汕尾、汕头、澄海、潮州、饶平、厦门、泉州、漳州等先后成为历代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从汉至清,彼衰此盛,长达三千年历史。

    改革开放的起步,也是从南中国沿海城市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最早的经济特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港,其他古港也都是首批改革开放城市,又都属于泛珠三角区域。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与海外交往的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既是珠江经济海洋性的来源和体现,也是珠江文化海洋性的来源和体现。所以,改革开放先从广东先走一步不是偶然的,正是海外交往历史和改革开放显示相对应的必然决策。现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提出,也是这决策的必然发展和走向。其内在依据和基础,即是珠江经济和文化的海洋性及其悠久的历史性。    

    对接性:证实泛珠三角经济与珠江文化

有着历史的联系

    记者:文化是历史形成的,  泛珠三角是个范围很广的地域,包括九省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您如何证明它们之间在历史上确有过密切交往的历史?这些区域之间在古代又是如何联系的?

    黄伟宗: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省区之间,有一种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注意的地理和交通上的现象,这就是有一些南北或东西走向的古道或水路,连接着海边与内地,是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像幅蜘蛛网,有机地相连着。这个特点造成自古主要在南方沿海始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同在西北部始发的陆上丝绸之路之间,有一些对接的通道或交接点,起到海陆经济和文化交汇的枢纽作用。如:广东与江西交界的龙川佗城,南雄梅关珠玑巷;两广交界的怀集、封开、贺州、梧州,湖南广西交界的灵渠,广西玉林的鬼门关等等。此外从四川经云南、贵州到广西柳州、梧州,构成一条至今尚未引人注目的西南丝绸之路;从广西到越南,从云南、贵州到缅甸,都有纵横交错的边境丝绸之路,也都是或远或近,或转或曲地与海陆丝绸之路对接。这是泛珠三角区域在历史上地理与交通对接。这个特点,一方面说明其对接是曲折的,带转换性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是承传的、可通的, 同时是网路的,是历来沟通这些历史上的地理交通的特点,是今天泛珠三角合作的重要依据和有利因素,也是主要的难点所在。现在各省区之间密切接触,交叉进行各种各样的经济文化合作,交通上正在修通水路、铁路、公路、航路和高速公路,文化上也正在合作进行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研究开发等等举措,都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对接在当今的继续和对接,是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对接性特点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仅意味着历史上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经济文化精神在现实的继续发展,而且意味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隔离,在今天的南中国内陆通道实现了对接沟通,这就是亚洲东盟十国与粤港澳“大珠三角”的沟通对接。可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决策,不仅很好地发挥和克服了这个区域历史上地理交通的特点和缺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文化上对接的优势和劣势,势必会使本区域的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与西方海洋文化更加密切的对接交汇,其构成的能量是无穷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

 

 本文作者是《南方日报》记者陈志红、方正,发表于2004年4月12日《南方日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