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徐闻涛声


  40年前我当记者的时候,到过粤西的徐闻县采访抗旱。当时听说徐闻县名的由来,是因古人有语云:“其地迫海,涛声震荡,日安得其徐徐而闻乎。”当时对这句话不甚了了,并不着意探究徐闻的涛声所在。最近我率“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考察团赴雷州半岛,重访徐闻,在其海岸,在其原野,在其古迹,在其工地,都听到了扣人心弦的震荡涛声,从而对这句话的自然与人文内涵,才有所悟。

  当我们来到被考古学家和文史学家证实的古徐闻港旧址——海安的讨网村(古名土旺村)时,正值烈日当空,海风阵阵,一望无垠的海面上,碧波粼粼,金光闪闪,似乎披着金银铠甲的千军万马蜂拥而来。岸边有片椰林,林中立有一块牌匾,上书“祖国大陆最南端”一行大字,令人即有登临圣地之感,正好是一个U形的港湾地势,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尤其醒目的是在港湾的海面上,冒出三个土墩,相传是古时出海船只停泊加添淡水食品的地方,等于现在港口的码头或船台,墩上仍有古树和古井残迹。三个土墩像是三艘远古海船,留下了汉武帝时代(西元前111年)从这里开始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惟妙惟肖地活现了人类尚未能利用风帆和指南针航海时的海船形象,即只是靠人工划桨而沿海岸航行的船只,没有旗杆帆篷,徒有船身。土墩边上的岩石,海水侵蚀的渍痕,层层斑斑,问有青苔片片,似现古船沧桑。而拍岸的海浪,一阵阵、一批批、一层层地轮番涌至,辟辟拍拍,嘀滴答嗒,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我初次听到了海浪轻拍的涛声,意会到由近及远的韵律,似乎听到了两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航之声。这个韵律,我果真从这里出土的汉代瓦片的波纹图案上看到并听到了,也在附近出土的汉墓群中的已成为化石的珊瑚墓室的波浪形图案中看到和听到了。这种涛声,不正是一种开创之声么?

  同行的本地人告诉我,此时在古港岸边所听到的涛声,算是温柔的,可谓名副其实的“徐闻涛声”,即慢节奏地轻缓而来的海浪之声。如当台风季节的涛声,则完全不同了:阵阵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巨浪翻腾,卷海拍岸,全是一副凶神恶煞面孔,震荡的涛声,令人惊悸,使人窒息。这种恶性气候,同徐闻的地理形势密切相关的。只要打开中国地图即会发现,雷州半岛在祖国大陆最南端,伸出南海,形状像是一朵浪花;徐闻县则在雷州半岛的最南端,像是这朵浪花的浪尖,既在三面环海的夹击之中又像是一把尖刀似的刺向海洋。这种自然地理的位置和态势,正就是“其地迫海”,是“风口浪尖”之地。这样,注定了它自古以来即有风灾海难和旱灾(因无河流而缺淡水);也由此之故,使徐闻人民自古即有迎风破浪、战天斗地的传统,铸就了浪尖似的勇往直前性格。这种传统和性格,凝现于徐城镇中心的登云塔的历史和形象之中。这是一座明代建筑,是座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宝塔,古名“文笔”,是为求广出和纪念人才而建;又称“风塔”,因每层之八角均装有铁铸鹦鹉,每只鹦鹉嘴上均挂着一只铜铃,海风吹来,铜铃叮当作响,从铃声而传风声,甚有音乐的韵味和文化的意味。因为这意味着徐闻人将可怕的震荡涛声,化作了美妙的音乐旋律,体现了“安得其徐徐而闻乎”的信念和力量;同时也使人从中听到了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出海的起航声,听到了像宋代的苏轼和李纲、明代的汤显祖等文人路经此地时发出的愤世心声;听到了解放后的徐闻群众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脚步声。这些传统之声和现实之声所合奏的徐闻涛声,其基调不正是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刚毅之声么?

  同40年前我到此地时相比,徐闻真是有了天渊之别的变化。过去到处都是茅寮的住所,已为座座现代化的楼房所代替,城乡处处都响彻着现代的音乐,从每户人家中传出,从每个人的脸上传出,从每个人的眼神中传出……使我无处不感受到和谛听到现代的徐闻涛声。尤其使我陶醉的是,当我穿越“凤梨的海”和“剑麻之海”的时候,所见到和听到的绿色涛声。也许是无河缺水的缘故吧,徐闻盛产耐旱热带作物,如橡胶、椰子、水果等;特别是凤梨和剑麻,种遍了徐闻的平原和山坡地,连山遍野,无边无际。凤梨和剑麻的叶苗,都呈尖刀之状,层迭生长;株株苗树,像裁迭片片绿玉建构的小塔,稳健而锋芒毕露,向四方伸刺,阵阵海风吹过,片片绿叶摇曳,像是掀起片片海浪,连绵起伏,同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天空连成一片,天、地、海共绿一色,生意盎然,漫天碧透。更妙的是“凤梨的海”景象,株株已结出硕果的凤梨,像是个个正在海洋中游泳的孩子,颗颖小头在绿色的海面上忽隐忽现,阵阵海风吹来,叶尖沙沙作响,像是孩子们在水中逐浪嬉戏的欢快乐章;正在开花时节的“剑麻之海”也生动神奇:每株剑麻苗心,都长出一株好像雨伞的花杆,杆绿花白,亭亭玉立、列列行行;阵阵海风掠过,花杆即随风摆动,摇曳多姿,像是列列披着白绿轻纱的少女,在柔和的乐声中翩翩起舞,谱奏着轻快的旋律。“凤梨的海”和“剑麻之海”的景象和韵律,使我听到和看到了又一种徐闻的涛声,这就是生机之声,胜利之声。

  徐闻全境没有高山,大都是平原和丘陵地带,土质都是红土,使得整个原野都呈现一片赤红色;只是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原野才是绿苗铺盖,像是红色地板铺上绿色地毯似的;而其三面环海和天空,又多是呈现蓝色,使徐闻又像是蓝色刺绣中的一块红装绿裹的图案,构成由蓝、绿、红三种色彩组合的彩图。如果将蓝色称之为海洋文化或海外文化的代码,将绿色比喻为中原的和传统的文化,将红色称之为本土文化或土著文化,那么即可以说徐闻的三色彩图,正就是三种文化结合的凝视。而最集中凝现这种三种文化的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精神之汇合的,是浪尖的形态和精神,为什么呢?请看:徐闻的地理形势像是浪尖,徐闻人的光辉历史和传统性格像是浪尖,徐闻的特产(如凤梨、剑麻)的叶状和态势像浪尖,徐闻的传统文化标志一风塔的形状和精神像浪尖,徐闻人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历史和现实精神是浪尖……这一切所构成和谱出的徐闻涛声,正是融现三色的浪尖所奏出的勇往直前、不断前进之声。这种涛声,我不仅从徐闻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港旧址中,从徐闻的历史中看到和听到了;而且,还在徐闻广大农村正以新发明的小型钻井抗旱机的钻土声中,从正在修建湛(江)海 (南)铁路工地的隆隆机器声中,看到和听到了。

  如此解读和欣赏“徐闻涛声”,想是可以的吧?

  2001年3月3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