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2005年11月16日《韶关日报》第12版。
作者:赖南坡,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新闻秘书。
乳源瑶族自治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最高的山海拔1900多米,一些村庄坐落在海拔近800米的石灰岩山区。由于山多山高的原因,造成县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被“天堑”隔断,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居住在深山之中的瑶乡人民贫困落后。为改变落后面貌,瑶乡人民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精神,开山辟地建公路,再造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辉煌。
试看今日瑶乡,天堑变通途:京珠高速公路穿越县境,连接南北,高等级国道323线舒展延伸,改建后的省道坪乳公路一线通过,100多个行政村有了硬底化水泥路面……吃尽交通闭塞之苦的瑶乡人民,如今跨过了“天堑”,走上通途,展露了久违的微笑。
公路建设成绩斐然
贫穷落后与交通闭塞,在当今时代可谓同义词。道路不通,永远受穷。深受行路难之苦的瑶山人悟出了“要治乳源的穷,先治乳源的僻”这个道理,他们不再屈于崩山塌方、路阻车停的现状,不再安心当“山大王”,他们吹响了大兴公路建设的号角!
从1991年开始,全县掀起了公路建设的高潮。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91年至1995年,主要任务是国省道的改建和开通行政村及一些大自然村的公路;第二阶段是在1996年至2000年,在继续对国省道进行改建的同时,公路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县通镇公路硬底化改造。而“十五”期间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沟通各类公路,实现县、镇、村公路网络化。有道是画图容易建路难,要修路,瑶乡人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便是“钱”。乳源是国家重点扶贫县,财政困难,拿钱修路可谓困难重重。但县委、县政府顶着困难上,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终于保证了“粮草”的到位。
力量源于群众。乳源人民对修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过去,桂头镇的方洞行政村没有一寸公路,2000年冬行政村通机动车大会战时,男女老少齐上阵,场面十分感人。洛阳镇白竹行政村2001年实施13.9公里公路硬底化工程时,除省、市定额补助外,资金缺口还很大,该行政村硬是自筹100多万元资金,保证了工程按时完工。同年冬,大桥镇岩口行政村中洞片新建7公里路时,当地村民组织了捐款集资活动,筹集到资金近10万元,幷发动外出工作人员筹资8万多元,全村群众还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大会战,终于使公路于年底全线贯通。
谱写乳源发展新篇
数年的锲而不舍,数年的全力投入,使乳源的交通事业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九五”以来,乳源全境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达31.8亿元,完成国、省道改建工程33公里,完成地方公路硬底化193公里;新建京珠高速公路乳源段59公里;新建乡村公路191公里。到去年底,全县拥有公路196条,通车总里程1197.7公里,全县9个镇106个行政村通了公路,公路密度从1989年每百平方公里34.5公里提高到现在的56.3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骨架,连接县、镇、村和林区的公路网络。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老百姓却从这些数字中感受到了实惠。该县大桥镇岩口行政村铁龙头村小组的种果大户张助良,现在公路通到他的果园,用车运果销售,既保证了果的新鲜,又节约了劳力和运输成本,直把他乐得眉开眼笑。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已初步拉动了乳源全县经济的发展。现在,在乳源投资办厂的外商有70多家。近几年,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年大幅增长。公路交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饮食业的发展,同时又带动了山区水电事业的发展。由于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峡谷、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村建奔康房的农户不断增多,脱贫奔康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真是路通财通经济繁荣啊!”这是瑶乡人民的感叹与喜悦!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