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作者:杨石,即杨应彬,广东大埔县人,历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我特别爱山。大概因为是山区长大的,从小就对山有了感情。傍晚,看见日落西山,月上东山,总以为山里面有一个奇异的世界。有时雾重云低,山好象伸出半截在天外;有时日朗风清,青山又紧接着蓝天,好象上天去的梯子。每当雨后斜阳,就看到一道彩虹从山的这头连到那头,老人家说,用扁担把虹劈断,会有许多珍珠宝贝流出来;而在月落星沉的黑夜,群山又突兀峥嵘,怪模怪样,引起人关于虎豹豺狼、妖魔鬼怪的许多联想。所有这些,都在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小孩子的希望幻眠以至喜怒哀乐,都离不了山。
在参加革命战争的岁月里,更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走过许多深山大岭,攀过许多峭壁危崖,钻过许多山坑石洞。当时也常被造化之功所感动,被大自然之美和丰富藴藏所吸引,设想着有朝一日在哪里驻军,在哪里放哨,在哪里屯粮,在哪里摆伤病院。我们常为获得一个有利的伏击地形而高兴,常为守住一条隘路而煞费苦心,常为攻占某个山头而付出血的代价。这时候,同山的感情就不是一般的感情了。山区有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当黑夜将尽,黎明到来的时候,地平线上最初露出的一抹红光,总是首先照射在山头上,阳光灿烂,山色苍翠,这常使我联想到山区的革命群众。他们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总是坚决地跟着党走,不顾一切地出尽力量来支援人民子弟兵。因而人民革命的记功碑上,山区贫苦的革命人民,总是被排在第一列。
真正认识山区,更加热爱山区是在解放以后。全省知名或不知名的山看了不少,它们都以自己雄伟的气魄吸引着人。无论是粤北的石坑崆(乳源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顶峰——本书编者),海南的五指山,粤东的揭阳岭,粤西的十万大山,都是那么气势磅礴,气象万千。或者拔地而起,独傲群峰,“离天三尺三”;或者叠峰西驰,万马逥旋,“倒海翻江卷巨澜”;或者奇峰兀立,直指苍穹,“刺破青天锷末残”。人们都喜爱南岭来的寒流,使岭南四季如春,万花簇锦;也是南岭山脉拦住了太平洋上飘来的大量水蒸汽,藴蓄着每年1700毫米的雨量,滋润着万物。你看,山总是自己承担着狂风暴雨,而把温暖和雨露给与别人,一千年,一万年,也岿然不动。
岂但如此而已!山从来就是人类慈祥的保姆。50万年以前,人类的远祖就是终年生活在山里。搬到平原以后,仍然向山区索取着大量的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但是,只有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山区才真正变得富绕、美丽起来。如果你从空中鸟瞰一下地面,就会发现下面的一片锦绣山河如何逗人喜爱。在重峦叠嶂之间,忽然山环水绕,碧波万顷,那是新丰江、流溪河和数不清的人工湖、大水库;一忽儿,万緑丛中数点红,那是林区工人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红旗竞赛;一忽儿,云烟弥漫之中闪耀着珠光电炬,那是矿山工人在宝山取宝;一忽儿,白云之间飘着稻花香,那是山区人民把水稻种上了山岗。试想想吧,黎母岭的白藤,凤凰山的茶叶,北山的冬菇,广宁的篱竹,怀集的木材,东兴的桂皮,阳春的砂仁,德庆的果子狸……所有山林草木之利,有哪一个时代能象今天这样,发挥着如此重大的作用呢!
但是,山区可能给予社会主义社会的已经给予的多得多。广东全省是七山一水两分田,这就可以看出建设山区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了。今天珠江上的夜明珠——广州,两千多年前不过是白云山麓的一个小渔村,汕头市在一百多年前也只是桑浦山边的一片荒洲;茂名市和海南的通什,更是几年之间在空地上建设起来的新城市。留恋城市不如去创立城市,让我们继续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海南岛去,随着矿场、林场、畜牧场、垦殖场的建设,把千千万万个新城镇建设起来,把山区和农村建设得更美丽吧!
1960年1日6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