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珠江文化丛书》总序



  黄伟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珠江文化丛书》总主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地方的特点,从总体精神上说,实则是文化特点。其特点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地理条件(尤其是水的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人们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而长期造成的不同的精神意识、思维方式、人情风俗和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属于文化范畴的特征,既决定着又体现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每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实体、措施与形态,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研究中。正如法国19世纪著名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要瞭解艺术家的趣味和才能,要瞭解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中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由此我们可以定一条规则:要瞭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原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文化时代,也即是改变了过去只是以政治观点和政治利益去认识和把握一切,代之以从文化意识与方式去认识和把握一切的时代。西方各国现代文化学的兴起,学派林立,形成热潮,蔚然成风;中国的“文化热”也从文艺创作而蔓延于各行各业、各种学科、各个地域、各个地方,以至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中,水流地域文化研究,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黑龙江文化等的研究,正在悄悄兴起,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个很有意义、很有前途的文化与学术领域。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将会给每个水流地域总体特征作出科学的解释,找出其历史与现实和将来的契合点,并以多学科的并行和交叉研究论证的方法,将这些契合点科学化、综合化、立体化、实用化,使其可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出发点,作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略,具有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或文化精品。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正是适应这样的文化时代潮流和需要,于2000年6月28日在广州正式成立的。宗旨是研究与弘扬珠江文化。因为珠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其水流地域文化覆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和群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按照当今国内外公认的水流地域文化理论,当某种水流地域文化形成之后,除覆盖其本身水域之外,还覆盖其周边地区。由此,珠江文化的覆盖地域,不仅是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汇合为珠江的西江、东江、北江的各自流域地带,还包括韩江流域的潮汕地区、南渡河流域的雷州半岛,南海诸岛和北部湾、海南岛、香港和澳门;如从水流的源头而言,除西江流经的广西之外,尚有西江的源头云南、贵州,北江的源头湖南,东江的源头江西,韩江的源头福建省等,可见地域之广,水量丰富,文化组成成份多样而复杂,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又极其曲折坎坷,在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的发展又极其迅速。因而以珠江文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不仅是应时之需,而且是天地广阔,前景无限的。

  珠江文化有着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这特点似乎与珠江是多条江河自西、北、东之流而交汇的水态有关,是多元而后交汇汇聚兼容于一体之中:从历史上说,由土著的百越文化与来自五岭以北的华夏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以及来自海外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的先后结合与交融;从当今的珠江水流地域的文化类型而言,除此较明显的粤文化地区有着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和新起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移民文化之外,尚有可称之为珠江亚文化的滇云文化、黔贵文化、八桂文化、海湾文化、琼州文化等等,都是多元而兼容于珠江文化的范畴中。其二是海洋性和开放性,珠江的总体形象,既是交汇型的,又是放射型的,它既像是蜘蛛网似的覆盖于整个水流地域,像是多龙争珠似的争汇于其中交汇中心(广州),而其中心又像是一颗明珠、每条河流又像是道道明珠发射出的光芒那样,向四面八方喷射。特别是珠江有众多出海口,即许多所谓“门”,如:虎门、崖门、磨刀门等等,仅珠江口就有八个门,可见珠江与南海是联成一体的;沿海港湾和港口甚多,也都同珠江水系密切连接,所以,从古至今是由陆路、沿海与海外的交通与交流枢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此进发,而且数千年一直不衰:大量移民由此散布海外,海外文化也由此最早涌入,所以,海洋文化与开放意识是特别强的。其三是前沿性和变通性,由于珠江文化水系与海洋密切连接,海港特多,与西方和海外文化接收特快特多,因而前沿性也特强,另一方面,相对而言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原文化,地理距离较远,又有以五岭为代表的崇山峻岭之隔,交通不便,由此而受中原文化控制偏少,同时也由于中原文化在这一带与海洋文化及本土文化碰撞的缘故,也就造成了相接于前沿性的变通性。此外尚有其他特点,有待深入研究,在此不一一列举。仅由此即可见,对珠江文化特点的研究,以及将这样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依据,地域建设的方案与行为,转化为科学规划的文化产业,都是大有作为、必有成效的。

  本着研究与弘扬珠江文化的宗旨,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了著名的文化学家、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民俗学家、地理学家、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建筑学家、生物学家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著名的作家、编辑家、新闻出版家等,分别组成学术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地域企业文化委员会、影视出版委员会、规划策划委员会和理事会,既分工而又交叉地进行珠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多学科交叉的立体工程去进行。为此目的,我们依靠和组织各种力量,撰写、编辑、出版《珠江文化丛书》。

  2001—2005年已出版著作:①《开海》(洪三泰、谭元亨、戴胜德着);②《千年国门》(谭元亨、洪三泰、戴胜德、刘慕白着);③《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陈永正编着);④《广府海韵——珠江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谭元亨着);⑤《交融与辉映——中国学者论海上丝绸之路》(黄鹤、秦柯编);⑥《东方的发现——外国学者谈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徐肖南、施军、唐笑之编译);⑦《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黄启臣等编着);⑧《珠江文化与史地研究》(司徒尚纪着);⑨《祝福珠江》(洪三泰、谭元亨着);⑩《通天之路》(洪三泰主编);(11)《珠江文化论》(黄伟宗着);(12)长篇小说《女海盗》(洪三泰着);(13)《岭南文化古都论》(谭元亨编);(14)《岭南状元传及诗文选注》(仇江、曾燕闻、李福标编);(15)《东方奥斯维辛纪事》(谭元亨着);(16)《日军细菌战:黑色[波字8604]》(谭元亨编着)。

  2005-2006年出版《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专辑,包括:①《珠江文化系论》(黄伟宗着);②《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朱崇山编);③《海上丝路的研究开发》(周义编);④《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司徒尚纪着);⑤《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黄启臣着);⑥《粤语与珠江文化》(罗康宁着);⑦《岭南文化珠江来》(张镇洪着);⑧《珠江诗雨》(洪三泰着);⑨《珠江远眺》(谭元亨着);⑩《珠江流韵》(戴胜德着)。“十家”,是以十位学者之所长从十个学科探析珠江文化之意。当然,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不仅只有这些学科。

  2007-2009年已出版著作:①《宝安百年》(洪三泰、谭元亨、戴胜德着);②《良溪——“后珠玑巷”》(黄伟宗、周惠红主编);③《南江文化纵横》(张富文着);④《郁南:南江文化论坛》(黄伟宗、金繁丰主编);⑤《珠江文踪》(黄伟宗着);⑥《海上丝路的辉煌》黄伟宗、薛桂荣主编;⑦《瑶乡乳源文化铭作选》梁健、邓建华主编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