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何处



  200067-8《南方日报》

  刘晓璐

  2000年6月7日

  来自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和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多学科专家和作家,今日从广州起程赴湛江、雷州、徐闻等地,从不同角度实地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最古老的始发港,据悉,最早始发港在广东沿海,而不在通常认为的福建泉州。如果这一论断得以最终证实,将给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以有力推动。本报记者应邀随团考察。

  2000年6月8日

  在昨日从广州到湛江长达7小时的跋涉中,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考察团的多学科专家们,就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起点展开讨论。就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雷州半岛是最初的起点之说,基本已成定局。

  据专家介绍,一度名声显赫的福建泉州,是在宋末元初才逐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雷州半岛早于泉州1000多年就已成为陆路商品通往海上的出海口,《汉书》详细记载了从此出发的通商情况和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的具体起点究竟是雷州半岛上的雷州还是徐闻,或是广西合浦,仍是争论的焦点。有专家指出,史料有许多关于雷州、徐闻,合浦与海外通商的记载,三地也都有大量相关文物的出土。 

  据悉,专家团明后两日将赴雷州、徐闻进行实地考察。

  2000年6月11日

  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是从广东雷州半岛的古徐闻港扬帆远航的。这是海上丝绸之路专家考察团在结束了对徐闻、雷州两地的实地考察,并同当地学者进行研讨后达成的共识。

  海上商贸徐闻早泉州千余年

  长期以来,国际上普遍认为,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其实,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吕嘉的叛乱后,不久便派船队携黄金、杂缯(丝织品)等,从徐闻出发,沿北部湾和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斯里兰卡。这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而这一记载又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关于海上交通最早、最详细的文字。因此,从徐闻出发的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海上商贸活动,至少要比泉州早了1000多年。

  据专家介绍,秦汉时期广州(古称番禺)已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货物也都是从广州运往岭南各地和国外。在当时,船只只能沿岸航行,从广州始发的商船,一定要到大陆最南端的徐闻港补充给养后,才正式驶入大海。

  古徐闻港原是系列港口

  东汉以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徐闻港逐渐衰落。作为曾辉煌一时的商贸重地,徐闻古港究竟在哪儿?明清以来的几百年间,就一直在如今的徐闻和雷州(旧称海康)间争执不休。

  采访中,记者瞭解到,争论源于两地都分别能从《元和郡县志》、《雷州府志》等历代编撰的地方志中,找到古徐闻港就在自己境内的佐证,而且对照实地情况,似乎都具备能够成立的条件。但通过十几年来的考古发现,徐闻在有文字记载的土旺村、二桥村等,都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古墓群,并出土了“万岁”瓦当等明显属于官府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因此,有专家推断,今徐闻乃古徐闻,考察团经过仔细考证还提出,古徐闻港不是指单一港口,而是指徐闻一带的系列港口。

  海上丝路将成经济文化新增长点

  此次专家的考察活动,经本报披露后,立即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雷州和徐闻的主要领导均一再表示,海上丝绸之路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徐闻县委副书记谷晓丰告诉记者,随着明年铁路的开通,他们会考虑如何围遶海上丝路和汉代古港做些文章。据介绍,徐闻与海南三亚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差不多,“如果能留下十分之一的客人,我们也能发。”谷晓丰颇有信心。雷州市副市长张石说,他们也将仔细研究专家关于寻找文化定位的建议,让雷州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发挥作用,而湛江市副市长黄晓涛更直接地表示,专家的考察和所得出的结论,为湛江市再次腾飞找到了契机,他们将以大文化的眼光来制订和部署未来的科教和文化建设。

  2000年6月18日

  这里是雷州半岛,中国大陆的最南端。

  阳光,沙滩,海天一色。

  大自然公平地给了每一个滨海城市同等的待遇。但不同的过去和人民,讲述的是不同的故事。一条激荡了2000多年的海上丝路,曾经和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交织出过怎样的昨天?又将渗透出怎样的明天?

  公元2000年6月,一群知名专家来到这里,探寻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何时,最早又是从哪里出海。然而,他们为当地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出海港。从中,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更看到了文化将会生发出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心中多了一片希冀。

  真相:何时出海?从哪儿出海?

  国际上有一种共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宋元之际。

  然而,人们却忽视了这样一段历史:早在距今2111年前的西汉,汉武帝在平定南越王吕嘉的叛乱后不久,曾派船队携黄金,杂缯(丝织品)等物品,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出发,沿北部湾和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并同沿途各国交换了大量物品。  《汉书》卷28《地理志》中的这段文字,是世界上迄今关于海上贸易最早、最详细的记载。“据此可以断定,中国人踏上海丝路的时间,至少应该再提前1000年。”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州外贸史志》主编、著名史学家陈柏坚这样认为。

  当本报率先连续报导了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馆和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的知名文史学家、海洋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赴雷州半岛探究这一被人淡忘已久的历史真相后(详见本报6月7日、8日、11日相关报导),不少读者来电、来信,提出疑问:汉武帝船队所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吗?

  “当然是!”陈柏坚说,“在汉武帝派船队之前,这条路就已经存在很久了。”

  他在专著《广州外贸史》中曾做过这样一个计算:从今天的徐闻到斯里兰卡,沿海岸全长约3540至5310海里,在当时技术并不发达、没有风帆、行船全靠人划的情况下,如再将船队休整,同当地进行商品交流、以及突如其来的风浪下不得不靠岸停船所浪费的时间除去,船队用了354天走完全程,应该算是轻船熟路。广州在南越王墓中发掘出的波斯银盆、象牙、玻璃碗、水晶串珠等物品,又将这种海上的贸易交流提前到公元前三世纪。而且,近年来,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也都出土了大量相互交流的物品,证明早在5000到6000年前,跨海的产品和商品交换已经存在。

  此外,在罗马学者普林尼的《自然史》以及后代学者吉林的《罗马帝国的衰亡史》和戴维逊的《古老非洲的再发现》等著作中,也频频提到古罗马人很早就通过海运从印度等地获得中国丝绸等物品。

  大量史料和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广州(古称番禺)至少在秦汉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满载货物的商船,从广州出发,沿珠江入海,到大陆最南端的徐闻港补充给养后,才正式驶入大海。因此,古徐闻才是是海上丝路在中国最早的出海港。

  据《元和郡县志》载,古时有谚语说:“欲拔贫,诣徐闻”,足见其商贸地位。

  然而,当记者随团来到雷州半岛才知道,原来为了这个“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海港”的显赫声威,徐闻和雷州(旧称海康)已经从明清开始“吵”了几百年,现在仍是针锋相对。都振振有辞,认为自己才是当年的徐闻。

  在考察团的座谈会上,两地学者分别从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和明清的《雷州府志》,以及范文澜、郭沫若等一些近现代著名学者的注释和《辞海》等权威工具书中,找到支持自己的佐证。而且对照实地情况,似乎也都能自圆其说。

  然而,这些“地方志”都是后代人编撰,两地也都称对方的不权威。单凭文字材料,准确吗?

  徐闻拿出十几年来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当地学者,在其县城以南的土旺村、二桥村等地,发现的大量汉代古墓群和“万岁”瓦当等明显属于官府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断言,今徐闻乃古徐闻。因为,考古发现能与《元和郡县志》中有关汉代曾在徐闻设置左右候宫(守卫和治理关塞的官员)的记载相互印证。在华丰村,记者也确实看到,农田里仍散落着许多汉砖汉瓦。

  而雷州虽然汉墓汉砖出土不多,但却找到了大量的船缆、船板等遗物,证明自己很早就有出海的传统。而且提出:  “没找到,不代表没有。”道理上,也讲得通。

  雷州学者指出:今徐闻地处偏远,远离生产地和经济腹地,又没有内河相通,陆路交通不便,设港的条件不及雷州。

  而支持徐闻的学者则认为:当时出海的货物,主要是从广州运来,本地商品有多少,无从考证;何况,作为一个补充给养,候时而发的出海港,有无内河和腹地,都并不重要;而且,如今的雷州是在隋唐至宋代,才因南渡河沿岸陶瓷业的兴盛而跃升成为海上丝路的重镇。腹地之说,不足为证。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海洋学家甘子钧教授和湛江港务局的陈庆堂都提出:粤西海区受大气环流影响,每年秋天到来年春天,东北季风盛行,此时出海,顺风顺水,可以日行几十里;春末到夏秋,西南季风大盛,若出海,会被北部湾环流带着兜圈子,但却是海外来华的好时机;而季风的时差,不会超过两个星期。据此分析,徐闻更适合当年无帆的人力船出海。

  徐闻学者邓开朝和王孝根据多年的文物调查认定,汉代这一等候季风的天然“良港”就在今天的讨网村,海面上相对的三个小岛就是明代的《徐闻县志》中所说的,  “汉徐闻港在讨网村,前临大海,峙三墩”的三墩。

  价值:找到了什么?

  如果跳出论学问争长短的小圈子,来重新认识徐闻和雷州间的“争吵”以及考察团此行的意义,就不难发现,最终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海港”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对这一文化资源再利用的权利,正如省政府参事室文教组组长、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文化学家黄伟宗教授建议,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入手,共同发掘这块金字招牌所藴藏的价值。

  经济价值: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走势

  湛江博物馆馆长阮应祺在座谈中提出一个大胆的假想:雷州半岛的经济中心,2000年来一直伴随着海上丝路出海港的北移,而逐步靠近商品产地和经济腹地。

  从汉代的徐闻、唐宋的南渡河口,到明清的五山、赤坎一带,再到今天的湛江港,如果港口的内移,果真预示了某种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湛江乃至整个雷州半岛,该如何利用海洋资源,下一步发展又将走向何处,或许就有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可供前瞻的轨迹。

  仅就眼下而言,一个“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海港”,就可以把湛江市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海洋博览会点缀得珠玉生辉!

  文化价值:一个蓝海与红土的契点

  历来,经济的发展势必带动文化的繁盛。雷州半岛绵亘了2000多年的对外交流史,其间又有中原移民、本土各族和海外商人间的撞击和融合,究竟这条丝路给这块红土地埋下了怎样一些既不同于中原、又有别于岭南其他地区的文化脉络?

  黄伟宗认为,应当从蓝色的海洋与当地红色的土地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特质中,为自己做一次全方位的寻根和定位。而且,仅从海上丝路出海港的变迁过程中,徐闻、雷州都完全有可能找到大量属于自己的东西!

  现实价值:一个重塑和前行的信心

  “古丝路从哪儿出海,都是雷州的财富啊!”湛江市市长周镇宏告诉记者,专家们为湛江市和雷州半岛找到了重塑与前行的契机和信心,是整个粤西再次腾飞的好资本。湛江市副市长黄晓涛则要求参加座谈会的湛江市的经济、文化、旅游和水产部门的负责同志,要以大文化的眼光来制定和部署未来的各项建设。

  站在讨网村汉代古港与明年即将开通的铁路桥之间,徐闻县委副书记谷晓丰告诉记者,好好围遶海上丝路和汉代古港做些文章,与海南三亚气候和自然环境差不多的徐闻,会大有可为。“能留下十分之一的客人,我们也能发!”谷晓丰觉得,自己正捧着金饭碗!

  好一条丝路!

  人们感激她曾经带来的财富,更希冀着她的将来。

  让她成为新的起点!前行,充满信心。

  (注:同时报导的尚有《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徐闻报》等省内外新闻媒体)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