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国海陆丝绸之路怀集交接?
20031229《广州日报》
于勇敢 罗天兴 谭扬汉 林昉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等率领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一行18人到广东怀集、广西贺州、梧州等地从出土文物、古建遗址、民风民俗、语言以及当地文献记载进行多方面的实地综合考察,明确了黄伟宗教授提出的怀集是广东海陆丝绸之路衔接点的观点。
他们的这一发现将解决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与陆地丝绸之路在哪里衔接的学术界热点问题,填补了海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天后宫”: 渔民出海“保护神”多处出现
怀集地处粤西北山区,两广交界,境内有一江两河二十一水,周边覆盖着丰茂的竹林,江河水量十分充足,因此这里的水运事业发达。绥江是贯穿怀集全境后注入西江,而西江又是珠江的主干流,珠江径流量仅次于长江,是著名的“黄金水道”,货物从怀集上船后可通过珠江直接来到海上。
引发黄伟宗教授这一观点的是怀集多处“天后宫”。天后者,林默也,或称妈祖,是我国传说中渔民出海的“保护神”。她通晓天文,精通医术,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沿海以及东南亚地区被认为是平安和福音的象征。而在离海面200多公里、群山环绕的怀集,也有天后宫,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去年7月黄伟宗教授到怀集考察,对这里的天后宫、妈祖崇拜产生浓厚兴趣,称这与他正在研究的海上丝绸之路必有联系,建议当地政府好好保护遗址。
旧《怀集县志》记载,天后宫在怀城河泰来浮桥下中洲,清同治十二年改建。记者昨天在流经怀城河中心的一个小岛上见到了曾经香火旺盛的天后宫遗址,但在上世纪的50年代因取砖被拆毁,只留下一些巨大的基石和破旧的残垣断壁。据附近的老人讲,一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江中仍有大批船队来往穿梭,仅直属于怀集水运公司的就有4个水运大队。
多处遗址见证怀集水运繁荣
而据怀集旧志记载,该县境内还有潮洋寺、海洋寺。前者在偏远的下帅乡,后者在县城北去20公里左右的连麦镇白沙学堂路口。此外,怀城河中心洲右岸有船户专住的家坪,绥江与凤岗河交界处的象角古庙,是古代商船的集结地。
连麦镇增石村的增田埠原来是个繁华的码头。广西、四川、云南、贵州以及西北等地的特产、山货以及本地的竹子、木材也在这里装船,沿着绥江、西江水路到达广州后,再运到海外各地的,而山区较为缺乏的火柴、煤油、盐、布匹就是在这里得到补充的。而桂、云、贵、川的物资通过西江、珠江出海,要比通过长江出海航程缩短一半。
如今尽管码头衰败了,但现存的1000多米长的鹅卵石路旁依旧保留着多间青砖店铺。地上铺设的条石阶和元宝石,诉说着昔日富商巨贾的奢华和富贵。怀集县博物馆里还存有当时失散于民间的古波斯钱币和广东出土最长的“独木舟”(汉代水上交通工具,695米长,052米宽),当时怀集水路交通的繁华可见一斑。
另外,怀集语言中既有粤语,也有客家话、壮语,其中不少粤语语音、词彚等体现南北交融的特点,说明这里曾经有过旺盛而活跃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曾被有关专家称为“祖国南北文化交流的一个通道”。
研究成果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据悉,目前怀集、贺州、梧州等地已经成立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对境内原来几乎被人遗忘的旧址、遗迹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发掘,并将有关的历史文字和图片资料寄给黄伟宗等人,以供他们深入研究。
而黄教授也在向省政府提出有关报告,认为海陆丝绸之路是珠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泛珠三角经济圈”提供文化支持,希望就此展开两广的跨地区项目合作,将海陆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