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京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在此对接
2007531《广州日报》
卜瑜 赖南坡
“西京古道是目前有实物依据、有文字记载的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最早通道。”“它是广东目前有文字记载以来年代最早、路线最长、风貌最完整的、具有‘古道西风瘦马’意境的古道。”从本月28日起,应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邀请,以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展开了对乳源县保存最完好的西京古道的考察行程,并对记者作出了上述全新论断。他透露,西京古道可以争取与国内外众多的丝绸之路文化项目一道,共同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古时风貌完好保留
两天中,专家们徒步考察了梯云岭段、猴子岭段等保留最完整的路段。黄伟宗教授告诉记者,西京古道是目前广东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古道,早在汉代便有了修古道,运龙眼、荔枝到西京的记载。
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这条具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驿道横跨具有“广东西伯利亚”之称的大桥、红云高寒石灰岩地段。在这险恶的“广东屋脊”上,古人沿山势沿途铺设了1米多宽的大麻石,全长达160多公里,这在当时是一项极其庞大艰辛的工程。
而目前西京古道上遗留的古桥梁、凉亭、书院、民居等均是原汁原味的古代遗物。黄教授举例说,在猴子岭的“心韩亭”古石碑上,镌刻着“北接三楚,南接百越,此是必经之路”的字迹。而在同治年间修建的仰止亭的碑记上则说:“上通三楚,下接百越”。这些古物都忠于原貌地清楚地揭示了西京古道的作用及地位。
沟通海陆丝绸之路
专家们发现,陆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长安,海上丝绸之路始于西汉岭南的徐闻、合浦,而西京古道又是在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开辟的,又经历唐、明、清三代重修,一直起到了沟通南北的作用。众多的古代遗址、碑记、文物都证明瞭以西京古道为最早代表的韶关三大古道(西京、乌径、梅岭)都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令中原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源源不断地运扺岭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同时又让大量海外的舶来品通过此处运扺中原,使中外文化在此汇集交流。因此,黄伟宗教授认为,西京古道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的最早通道。
汉代“工程师”匠心独具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东北上交通选择经过乳源是一条比较近直的线路,如今的京珠高速便是充分发挥了这一点优势。但令考察专家们惊讶的是,这条东汉时期开辟的驿道,很多路段的走向及路线设计竟然与经过现代科技精密勘测确定的京珠北高速公路相平行或是相符,古人们在没有任何现代勘测工具的帮助下,奇迹般地在粤北高寒崇山峻岭中勘探并设计出了一条最省时省力的“汉代高速公路”。
专家们还发现,在平整路段的每两块石阶间都为匀称的1米多距离,正好符合一匹马的步伐长度;而在陡峭的山岭上,每两块石阶间却缩短为约07米的距离,也与一名成人大跨步的步伐相符。古人独具匠心的“人性化、效率化设计”足以让现代人汗颜。
乳源欲弘扬“古道文化”
目前,乳源县已着手建立了“西京古道”展览馆,将多年来收集到的大量相关文物和文献、古碑、字画、图片和客家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和展览,将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依据。该县目前也在广泛收集有关文史资料,并对沿途文物展开了修缮和清理工作。
专家组在考察完后建议当地,要打与古道关系密切的“韩愈”名人牌、修复及保护大量古碑刻、出版碑刻集、将旧碑收入博物馆进行保护、原址重立新碑等。
记者体验
陪同考察的当地文史专家还向记者描述了古道在粤汉铁路开通前的独特风景:“它不仅是一条官道,又是一条驿道,更是一条商道。”古道上最庞大的队伍,莫过于挑盐的脚夫。“粤盐遍湖南,肩挑贩夫益至数十万人。”此举皆为避税,“一往还,利一倍,非贫苦壮丁,不能为也”。数十万挑盐脚夫在石板路上迈着艰难的步履日夜兼程的壮观景象延绵了好几个朝代。
时至今日,当记者踏访梯云岭段、猴子岭段古道时,只见一千多年前的工匠用平整的麻石一块块垒出的那条延伸北上的蜿蜒石道仍旧倔强地穿行于崇山峻岭间,近2000年的人走马踏和风雨冲刷,让古道路面异常地平整。透过石板斑驳的色彩,仿佛可见当年马蹄踏踏、轮声阵阵的繁忙气象。
目前,西京古道沿途仍保存着大量的从唐代至清代修建的古亭、书院、古桥、古民居等。许多建筑至今仍功能完好,如建于明代的“通济桥”至今仍可负载15吨左右的汽车经过。
名词解释:“西京古道”
西京,即今西安。公元25年,东汉桂阳郡(辖韶关、清远、郴州等地)太守卫飒,开凿了一条由英德经乳源至湖南的“官道”,全程约500余里,是大部分古代岭南人进京都的必经之路。这是有记载以来最早沟通珠江、长江流域的最长的陆路,是连接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纽带。
目前,乳源县境内仍保存着约有70公里风貌较完整的西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