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敦煌”是对南海Ⅰ号的确切定位
200771《阳江日报》
乐之 文兵 李明
今年4月以来,随着南海Ⅰ号打捞工作正式铺开,世人的目光聚焦于打捞进度和新出水的文物。但近来有媒体报导,有人对“海上敦煌”说提出质疑。6月27—29日,到阳江考察的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正副会长黄伟宗和司徒尚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们仍然坚持“海上敦煌”说,认为这是对南海Ⅰ号的确切定位,并建议阳江在宣传南海Ⅰ号时突出这一点。
4年前,反复斟酌提出“海上敦煌”说
黄伟宗、司徒尚纪两位教授说,4年前专家们将南海Ⅰ号定位为“海上敦煌”,并不是凭某个人的一时灵感想出来的,而是大家在集体讨论、深思熟虑后慎重作出的结论。
他们回顾了“海上敦煌”说的酝酿、出台经过。2003年9月23—24日,由黄伟宗任团长的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和省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开发研究组一批专家学者,到阳江考察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迹。经过反复瞭解,深入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 南海Ⅰ号丰富的历史遗存足以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阳江可谓“海上敦煌”。活动期间,专家们到阳东大明奇石馆参观,黄伟宗教授应邀欣然题词“‘海上敦煌’在阳江”,司徒尚纪教授则挥毫写下“壮哉阳江,‘海上敦煌’”。
9月25日,本报一版头条刊发《“海上敦煌”在阳江》的消息,率先披露专家们的这一观点。
“海上敦煌”形象揭示南海Ⅰ号历史文化价值
黄伟宗教授说,当年作出“海上敦煌”的定位,主要基于对南海Ⅰ号三个“最”的评价:在我国已有的水下考古发现中,它的船体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文物数量最多。如果说,这三个“最”当初还只是估算,但现在经过深入的研究,这些判断已经得到证明。
“海上敦煌”的含义主要有三层。第一,类似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南海Ⅰ号是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一艘商船,不是一般的船只。
第二,如同敦煌藏经洞的文物能够诠释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一样,南海Ⅰ号及其装载的大量文物,为后人揭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谜团提供了实证。黄伟宗说,敦煌已被世界公认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标志和象征,那里出土的文物约5万件;而南海Ⅰ号预计存有的文物是5万到8万件,可能还有更多。第三,南海Ⅰ号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堪与敦煌相比较。
司徒尚纪教授说,“海上敦煌”不仅是学术研究角度的合适判断,而且也是大众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提法。1900年,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此后人们把敦煌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 南海Ⅰ号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与敦煌一个在陆地一个在海上,遥相对应。用“海上敦煌”来形容南海Ⅰ号,就如同我们说某个地方是“北方威尼斯”、“东方夏威夷”等一样,并无丝毫不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经新疆到中亚、罗马,路途上万公里;海上丝绸之路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往非洲,也有1万多公里,甚至可以到达北美、拉丁美洲,两者同样具有全球性影响。所以说,“海上敦煌”的定位是非常恰当的。另外,敦煌研究的历史近百年,藉助“海上敦煌”的提法,便于我们和海外开展与南海Ⅰ号相关的学术交流。
黄伟宗教授说, “海上敦煌”是个比喻。钱钟书先生在《谈艺録》里面讲“喻有多边”。同样一个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设喻。一轮明月,可以取它的圆、取它的亮、取它的美,去作多种比喻。 “海上敦煌”,就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角度、这个“边”来比喻它的。
“海上敦煌”说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共鸣
采访中,黄伟宗教授讲了一段幕后故事。
2003年,本报关于“海上敦煌”说的报导一见报,很快就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关系及特别项目部主管阿丽丝·德·让丽丝女士和他联系,询问南海Ⅰ号的情况,说要来阳江看看。2004年元旦后,阿丽丝女士带着教科文组织的一批官员和专家,在黄教授的陪同下来到阳江,考察了从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文物。世界著名海洋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顾问吴京先生,也是从网上看到这条消息,打电话给黄伟宗教授,要求来看看南海Ⅰ号。这年6月,黄教授陪他来到海陵岛,吴京很震撼,连声惊叹“不得了”。他说:“南海Ⅰ号被发现,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写。”
黄教授说,“海上敦煌”说一提出来,就在海内外得到了如此强烈的反响,出乎他的意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海上敦煌”的提法,已获得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认同,也为大众所接受。世界上已有敦煌学,黄伟宗预言,随着南海Ⅰ号研究热的兴起,将可能出现“海上敦煌”学。
司徒尚纪教授认为,“海上敦煌”不仅内涵丰富、概括恰当,而且措词雍容大气,发音铿锵入耳,掷地有声,便于人们记诵和传播。 “这么好的提法,为什么不坚持、不力挺呢?”他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