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梦想成真 倍感欣慰
20071221《阳江日报》
薛桂荣 张文兵 李明
一、南海Ⅰ号是中国海洋文化之窗
学识渊博的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司徒尚纪思路开阔,他从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南海Ⅰ号出水做瞭高度评价。他说,南海Ⅰ号是“海上敦煌”、是中国海洋文化之窗。
几年前,司徒教授和黄伟宗教授等学者一起提出“海上敦煌”说。几年过去,矢志不渝。他说,“海上敦煌”是对南海Ⅰ号形象、恰当的比喻,陆上丝绸之路有敦煌,但海上丝绸之路以前一直没有一个能充分反映和代表其内涵的文物、景点或者说窗口,南海Ⅰ号出来后,就有这个代表性。“海上敦煌”的说法又可解读为“中国海洋文化之窗”。“海上敦煌”是比喻,中国海洋文化之窗则是它的内涵,从这条船我们可以剖析中国海洋文化的许多许多。
司徒尚纪解释说,过去人们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局限于海洋农业的范围,以海为田,如捕鱼、围垦、养殖等,即海洋农业文化的范畴。其实,海洋文化更深或者本质的内涵是以海为商,古希腊就是以海立国,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原始资本的积累等主要是依靠海洋,所以以海为商、海上贸易是海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这种类型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岭南文化最本质的个性之一。
二、 南海Ⅰ号: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和“标本”
司徒尚纪预言,伴随南海Ⅰ号热的持续,将出现“‘海上敦煌’学”热,许多学科将把南海Ⅰ号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实体。
一是海洋学。古船沉没在阳江东平附近海域,沉没的原因涉及到海洋地质。海洋学内涵丰富,都可以用在南海Ⅰ号的研究上,通过对沉没海域的研究,探寻古船沉没的原因。南海底下、珠江入海口附近海域,相信还有不少古沉船,海洋学对南海Ⅰ号的研究成果,可以扩散到整个南海。
二是海洋工程学。南海Ⅰ号的打捞,在能见度为零、深海几十米的环境下进行水下作业,涉及到许多工程技术问题,积累的基本数据可为海洋工程的建设和今后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借鉴。
三是水下考古学。水下考古在世界上尚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南海Ⅰ号沉没的海域离海岸有20海里,离海面30多米,它的打捞为水下考古积累了很多经验,对发展这门学科提供了研究的课题。
四是造船史。南海Ⅰ号究竟采用了什么材料、工艺,性能、设计怎么样,这些可以反映我国宋代或者宋以前在海船制造方面发展的水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获取一系列重要的信息。古船的很多东西,过去只有文献记载,没有实物,南海Ⅰ号提供了实证。
五是航海学。南海Ⅰ号究竟是用什么导航,是什么时候开出来的,当时是什么风向,这些有待航海学者作出科学的解释,也可以由此探究我国宋代的航海技术,进而瞭解我国当时在世界上航海领域的水平、地位。
六是海洋交通。可研究南海Ⅰ号的始发港、中转港、目的地和经过的海区、国家,包括海洋空间的利用等方面问题。
七是海洋经济史。南海Ⅰ号运载了很多商品,有陶瓷、铁器等,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那些都是以陆地上的东西为参照物,而南海Ⅰ号则是以海上贸易来反映当时的经济水平,这是一个新的参照物,为经济史的研究从陆地扩展到海洋,提供了新的视野。
八是文化史。经济是以文化为依托的,南海Ⅰ号那么多的商品,可以剖析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学的视野去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我们现在不知道的东西。
九是外交史。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船的航线的明确,我们可以去研究宋代的外交关系。据文献记载,我国宋代时跟广州有往来的国家有60多个,藉助南海Ⅰ号,我们可以验证文献的记载。
十是陶瓷史。南海Ⅰ号出水数量最多的文物是陶瓷,研究中国陶瓷的历史,这里很有代表性。
十一是宗教史。沉船出水的文物,有许多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如眼镜蛇头骨等。随着沉船出水和发掘,或许还会出现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如一些图案等。这些是否与宗教有关,有待我们研究。
十二是风俗学。根据文献记载,航海者在出航时以及航行过程中经常会搞一些仪式来祈祷平安,这些仪式属于古代风俗,值得我们风俗学者去研究。
三、把博物馆办成国际性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司徒教授认为,南海Ⅰ号是阳江之福,阳江应该保护、利用好这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他提出建议:
力挺“海上敦煌”的定位。在政府官员、民众、社会舆论中,坚持这一品牌,与此同时,要发挥品牌效应,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开发,拓展其内涵,生产出相应的文化产品。
做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宣传龢利用。作为南海Ⅰ号最后的归属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不仅仅是供人们参观的场所,应该打造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基地,吸引各国、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这里,使它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以南海Ⅰ号为核心的、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心。使博物馆从旅游的层面提升到国际科学研究的层面,发挥出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
科学保护文物。南海Ⅰ号作为生态的、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具备了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政府要有这种理念和构想,要按照相关要求保护好这艘船,不能迎合某种需要而破坏了。
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沉船出水后,要在近期组织举办一次南海Ⅰ号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海洋、考古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收集不同领域专家关于开发、研究“南海Ⅰ号”的观点,把学术界的眼光吸引到阳江, 扩大南海Ⅰ号的影响。
创作一批文艺作品。要组织发动作家、艺术家以南海Ⅰ号为题材,创作一批文学艺术作品,宣传南海Ⅰ号。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阳江可以在打造“文化名城”上做文章。可以利用南海Ⅰ号出水的契机,把原有的一些特色文化,如冼夫人、刀具、风筝、古村落等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突出优势,向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记者手记
采访黄伟宗、司徒尚纪两位教授,我们出乎意料的顺利。
15日,正是星期六。一大早,记者走进緑意盈盈的中山大学校园,司徒教授热情相迎;黄教授步履匆匆,从校区的另一端赶来。
一起在会议室落座,谈起南海Ⅰ号出水的话题。司徒教授从大提包里掏出几张稿纸,时不时看看。带着难抑的兴奋,他洋洋洒洒谈了一个多小时。他告诉我们,为接受我们这次采访,头一天开会时,他坐在会场,“开小差”准备了这份提纲。
70多岁的黄伟宗教授,刚从广西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回来,舟车劳顿,看得出很疲惫。但一说起南海Ⅰ号,不禁神采飞扬,妙语连珠。老教授还透露一个秘密:南海Ⅰ号出水那天,他和司徒教授会再到阳江,虽然因为晕船不能出海,但会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他和我们相约:阳江再见。
中大之行,收获之丰,出乎我们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