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落户阳江经过
20071221《阳江日报》
张志清
现任阳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尤坚,从1999年初到2007年初担任副市长,亲历了南海Ⅰ号打捞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选址、建设的过程。他的讲述能帮我们更清晰地回忆那段历史。
1999年6月的一个晚上,提任副市长才两个月的郑尤坚接到市文化局长的报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沿海一路南下“潜”入阳江,此行是为建设一个国家级水下考古科研后勤基地选址。对阳江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机遇。 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郑尤坚第二天清早就约到张柏喝早茶。
这顿早茶没有白喝。张柏告诉郑尤坚,他们原本打算纯粹从技术角度选址,可一路走来,唯独阳江掺进了“行政因素”。从此,张柏对阳江市的争取热情印象深刻,将情况反馈给国家文物局领导层,此后还经常联系阳江。郑尤坚从此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平海底古沉船上。
2000年上半年,国家文物局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南海Ⅰ号新闻发布会,宣布沉船打捞提上议事日程,张柏特别给省文化厅打招呼:“一定要通知阳江的郑尤坚到会。”当年8月,张柏电告郑尤坚:赶写一份要求把水下考古基地定在阳江的书面报告。张柏还告诉他,省内某市也提交了一份争取基地的报告。最终,阳江凭藉一份有针对性的报告胜出,基地就这样定在了阳江。这也意味着,南海Ⅰ号选择了阳江。
此后的2001年、2002年接连两次探摸,捞上来4000多件文物,并估计出船文物总数在6—8万件。自此,南海Ⅰ号的名声响彻海内外,安全保卫工作由此格外繁重。时任副省长李兰芳亲批50万元给阳江购置设备,公安边防在东平安排两艘舰艇,与有关部队一起监控相关海域,市直有关部门更是排出了值班表。
2003年,郑尤坚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向省提交提案:在阳江海陵岛建设安放南海Ⅰ号博物馆。凭藉此前所做出色的后勤服务和安全保卫工作,当年就有了定论——国家博物馆、省文化厅、阳江市政府三方签订协议:国家博物馆负责打捞,省文化厅负责陆地上的建筑,阳江市负责后勤与保卫。2005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由广东省文化厅负责打捞,并支持3000万元经费。这是迄今为止,国家文物局为文物保护拨出的第二大款项,仅次于布达拉宫的5000万元维修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