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亲历古沉船迁运过程



  20071224《阳江日报》

  胡小升

  昨日是南海Ⅰ号整体出水的第二天,本报驻守东平的两名记者连续三次出海,跟随公安边防官兵巡逻。风里来,浪里去,有幸经历了古沉船从打捞海域运往海陵岛的全过程。

  第一次出海:目击沉箱加固

  9时38分,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三支队参谋长梁舒信带领几名边防官兵,驾驶“44708号”高速摩托艇,载着我们前往打捞现场巡逻。

  摩托艇箭一般穿行在海面上,大约半小时后,到达打捞现场。记者看到,“重任1601”半潜驳靠着“华天龙”号起重工程船船尾停泊,半潜驳船头仍矗立着两个白色浮箱,船尾的两个浮箱已经被拆掉。装着南海Ⅰ号的巨大沉箱安稳地“躺”在甲板上,吊住沉箱的32条钢索被解除,“华天龙”的巨大吊臂掉转朝向船里。一些工人正在沉箱周围忙着施工,有人在沉箱上进行焊接,把沉箱固定在半潜驳甲板上。

  海上的天气变了,风高浪急,1 米多高的大浪袭向船只,拍打着船舷。摩托艇在“华天龙”四周绕行巡逻。大风大浪中,摩托艇剧烈摇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艇上的铁架才能站稳。在边防战士的贴身保护下,我的同事才拍完照片。

  第二次出海:挥别“华天龙”

  下午2时40分,记者乘坐阳江公边艇“44701号”,再探“重任1601”,同行的还有海警“44074号”、“44071号”。到达时,“华天龙”已起锚撤离,距“重任1601”约一海里。载着南海Ⅰ号沉箱的“重任1601”半潜驳周围,还停靠着多艘海事等部门的船只。

  海面上风浪加大,达到六七级,浪花飞溅到甲板上来了。雾气越来越重,天空变得更加阴沉。透过浓雾,仍可看到“重任1601”上发出电焊的闪光。

  4时左右,公边艇“44701号”暂时离开该片海域。“华天龙”渐行渐远,消失在大雾之中。

  第三次出海:踏上护卫航程

  下午5时18分,“重任1601”起航。我们随“海警44074号” 第三次出海,护送古沉船运往海陵岛。

  夜色中,“德鹏号”拖轮牵引着“重任1601”往西航行,夜航灯聚光在“重任1601”上,依稀可辨沉箱身影。四周排列着十多艘公安边防、海事部门的警戒、护卫、保障船只。我们乘坐的“海警44074号”居拖轮之左,“海警44071号”在拖轮之右,与其他船只形成双纵队。

  海面风浪仍然很大,气温下降。官兵们穿着单薄的衣服,扺御寒风。海面上能见度很低,给船队航行带来不便。行至距海陵岛临时码头3海里左右海域时,遇到了特殊情况:附近海面锚泊着许多渔船,雷达扫描难以发现其中的小船。官兵们凭目力在海面上仔细搜索,通过对讲机联络或喊话等方式,通知渔船避让,清理航道。

  晚上11时,“重任1601”扺达临时码头对开13海里的海域,并下锚停泊,30多海里的不寻常航程终于结束。11时23分,我们的舰船紧靠着“重任1601”锚泊待命。

  出海前来不及吃晚餐,只觉饥肠辘辘。直到凌晨一点,我们和官兵们才每人吃上了一碗面条。官兵们告诉我们:“今天晚上要在海上过夜了。”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