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号再现海上盛世
20071224《第一财经日报》
米 华
宋人朱彧《萍州可谈》记载:
广州自小海至溽洲(今台山市广海)七百里,溽洲有望舶巡检司,谓之一望。稍北又第二望、第三望,过溽洲则沧溟矣。……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大约在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广东南海,—艘这样的满载着瓷器和金银铜铁的大船,沉没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海上,随即被淤泥不断包裹。时光流转,公元2007年12月22日,当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从黑闇的海底托起时,船上文物璨然如新。
归航了!尽管沧海桑田,归期迟了千年,但它毕竟还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部分历史,见证了古今远洋贸易的延续和变迁。这艘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结合已发掘的4000多件文物和历史文献,专家推测它是一条南宋的远洋商贸船,可能因超载或遇风浪沉没,保存文物应为6万至8万件。
此外在南中国海域还发现有“南海Ⅱ号”、“碗礁I号”、“泰兴号”和“大练岛”等大小沉船,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推测不少于2000艘,因此这里也被誉为“海底瓷都”。
繁荣的海上贸易
两宋时期,“路上丝绸之路”因战争受阻,自秦汉以来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更趋发达。据西方史学家研究,两宋的对外年贸易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同年的总和,中国商人几乎控制着从中国沿海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主要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分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后者更为有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介绍道,广东早在南越国时就有经南海从马六甲出去的航线了,徐闻、番禺等都是古老的港口。
宋时造船业已很发达,不仅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在沿海航线外开辟跨海航线,还发明瞭避免触礁沉没的密封隔水舱,甚至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很多外国人都喜欢搭乘中国大船。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广州造的)蕃舶大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万里。”
南海Ⅰ号就是一艘宋代商船,长约30米,宽10米,当1987年被人们偶然发现时,它正沉睡在海面下20多米深处,周围被2米多厚的淤泥和凝结物覆盖。尽管沉没原因和船舶来历尚不可考,但2002年在其仅几平方米的船舱内打捞出4000多件码放整齐的精美陶瓷,分属景德镇等四大窑系。专家推测它可能驶向西亚、中东或北非等地。
此外,彼时宋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如在东起潮州、西至琼雷一带立寨防海,其中以珠江口一带最为完备,官兵近3000人;在广州、杭州和泉州等地设市舳司;在广州设外国人聚居处“蕃坊”,并准许修建尹斯兰教寺和与汉人通婚,最盛时达10万以上常住人口。宋时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多达58个。
即将踏上申遗路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这是唐诗人刘禹锡描写珠江河面的诗句。唐宋时广州港是全国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是中外产品的集散地。商人们从中国带走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物产,并带来香料、象牙等异域珍品。可谓“万国衣冠,络绎不絶”。
从南海Ⅰ号中还打捞出鎏金腰带、镶宝石的金戒指、仿银器瓷碗、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等“洋”味文物,考古学家判断,这是古代贸易“来样加工”的实证。《景德镇陶録》载:“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人,贩与鬼子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管理谘询协会副会长杨愿成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联系古代海外贸易可以发现,今天广东的加工贸易、代工贸易等,实际上是古代“来样加工”的延续,但工艺更向高科技倾斜。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进一步指出,瓷器重且易碎,所以主要通靠海洋运输,古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繁盛一时,今天的服装出口实际上也和古代的丝绸出口一脉相承,体现了我国海洋贸易的源远流长。
无论如何,代表着我国海洋文明的南海Ⅰ号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足够的价值申报世界遗产。根据目前的三种主流提法,一种是像敦煌一样,南海Ⅰ号单独申遗;一种是海上丝绸之路及其遗址一起申遗;一种是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及其遗址一起申遗。
据瞭解,宁波等地已经提交过申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本,而广州的南越国宫署已经进入预备名单。此外广州还有诸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如出海前前往祭拜的南海神庙、伊斯兰教建的清真寺怀圣寺及其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光孝寺、华林寺等。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龙家有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还没有考虑好把哪些项目列为申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