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海Ⅰ号出水“打捞”文化积淀
20071225《中国吉林网》
梁江涛
“海上敦煌”说首倡者黄伟宗建议,争取200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敦煌”说首倡者黄伟宗认为,应当以“海上敦煌”为品牌,以南海Ⅰ号 文化遗产为基础和主干,全方位地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阳江打造成国际性的海洋文化中心。(12月23日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为“海上敦煌”申遗,笔者举手赞成!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古沉船南海Ⅰ号昨日整体打捞出水。我国沿海50多个城市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应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纽带和平台,进行经济、贸易、文化、学术和旅游的展览与交流合作,并通过“海上敦煌”申遗和举办世界海洋博览会等活动展示中华海洋文明以及它所藴含的传统文化。
南海Ⅰ号惊艳出水,不仅仅见证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进步与大量珍贵文物的丰收。南海Ⅰ号之所以称之谓“海上敦煌”,正是因为它所承担的角色是多个层面的。800年前完整的沉船实体,无疑为正确复原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支点。
而打造“海上敦煌”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打捞文化积淀,通过直观的宣传与引导激励中华儿女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往往人们更看传统文化的功利性。除了“节日搭台,经济唱戏”等千篇一律的招商噱头之外,就是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传统符号“归属之争”。“端午起源说”的争议,孙悟空故乡等等,乐此不疲的地方政府一直在为此打“口水战”。这一切都是危险的“文化沉船”现象,必须予以遏止与矫正。
要世世代代传承本色的中华文化,必须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有一个强烈的文化氛围,特别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让人们领略到越乎“文化表面”的积淀,让人们受到震撼,自觉吸纳并积极传承。而此次作为“海上敦煌”的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担当拯救传统文化积淀的神圣使命。
我们不能听凭利益的摆布,动辄扯出一张“文化表皮”来大搞急功近利的市场策划,久而久之,传统文化中深邃的精华将会“渐沉海底”,再让我们的子孙来“打捞”,那可不是花几个亿钞票的事情了!
当今天综合国力日益强盛,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时光之际,我们应乘风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打捞上来,接力下去,代代相传。我们不仅要大张旗鼓地为“海上敦煌”申遗,而且要以此为契机,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素质,进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文化瑰宝和中华文明使者,走向世界,荣耀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