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月满之夜南海Ⅰ号上岸!
20071227《南方日报》
毕式明 李培
接连三日在岸边徘徊的南海Ⅰ号沉箱,昨晚22:50,终于历史性地从海上跨上陆地。“水晶宫”前的海上临时码头灯火通明。
昨晚22:50,放置在临时码头上的第一个气囊充气鼓起,顶住刚刚迈过甲板间隙的巨型沉箱,南海Ⅰ号历史性地迈出了登陆第一步。本报记者突破重重防线,登上临时码头,零距离直击古船登陆的历史瞬间。
抓住涨潮时机稳步登陆
昨天是农历十七,也是月满之夜(农历十五至十七),早晚潮汐落差最大:昨天凌晨5时多,水位下降到最低点,之后开始涨潮,晚上22时之后达到最高点。这时,运载南海Ⅰ号沉箱的驳船“重任1601”号的甲板,将与临时码头处于一个水平面上,是最利于南海Ⅰ号沉箱登陆的时机。
为了利用好这个时机,一气呵成,从昨天清早开始,交通部打捞局工程人员又进行了一天的调试。“重任1601”号与临时码头之间30厘米的空隙,铺设了8块长6米、宽25米、厚25毫米的钢板,形成“钢桥”。
18:00,一阵炮竹声从“重任1601”号上响起,宣告昨晚的登陆行动开始。
19:55,巨型沉箱脚下的16个气囊全部充好,沉箱前放置3个未充气的气囊。跨过它们,南海Ⅰ号沉箱就将历史性地登陆。
21:50,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宣布动工。沉箱前钢缆绳上的不远处系了一个緑色丝带,作为南海Ⅰ号沉箱登陆时的标记,古船对登陆“跃跃欲试”。
22:15,临时码头上的一台卷扬机慢慢回转,11条钢缆绳绷得紧紧的,巨型沉箱从距离船尾10余米的位置缓步移动到“重任1601”号甲板边缘。
22:34,放在甲板上的一条气囊充气,南海Ⅰ号沉箱滚到“钢桥”上,离陆地只差一步。
22:50,在码头上等待许久的一条气囊充气,顶住南海Ⅰ号沉箱迈来的脚步,南海Ⅰ号历史性地跨上了陆地。
23:30,南海Ⅰ号沉箱的11米已经跨上岸。
27日1时左右,30米长的沉箱全部上岸。
工程人员告诉记者,昨晚到今天凌晨,打捞局工程人员通宵达旦作业,把古船拖上临时码头150米。
以柔克刚气囊保证软着陆
昨天,协助重达5000多吨的沉箱从驳船跨上岸的关键性角色,是16个每个净重超过1吨的气囊。尽管码头上不断掀起数米高的巨浪,驳船在岸边不断起伏,但由于气囊是软的,其软硬伸缩度,保证了沉箱在整个跨岸过程中没有发生震颤。
尽管在卷扬机拉力的牵引下,16个气囊受力并不完全平均,沉箱登陆的整个过程“向左前方低头”。但沉箱在脚下气囊的保护下,登陆脚步稳健,“气定神闲”。
沉箱脚下的16个气囊为圆形,直径为1米,长15米,厚度在4—5厘米,相当于沉箱的16个车轮。承载5000多吨的沉箱重量时,这些气囊高度将只有30—40厘米,形成一个个尖头橄榄。据瞭解,这16个气囊总共可承载7000吨的重量,而沉箱重量仅为5600吨左右。“这是典型的以柔克刚,别看气囊软软的,但它由无数的钢丝线编织成,每一条钢丝线就能承担数百吨的重力。遇到驳船与码头高度的上下起伏,气囊可自由伸缩,通过调整气囊,实现沉箱的‘软着陆’。”
整体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告诉记者,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过程中有两大难点:一,起吊出水;二,克服驳船海上起伏平稳登陆。“渡过这两关的时候不发生大的震颤,就可保证里边的古船和瓷器不被损坏。今天凌晨,南海Ⅰ号沉箱将完全登陆,里边的古船及文物在这一系列工程中是否安然无恙?这个判断整体打捞成败的最终指标,只有等考古专家在“水晶宫”内打开沉箱时才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