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英街畔的东和小学
东和小学地处与香港只有“半街之隔”的深圳市沙头角镇“中英街”畔。一条街上同存两种社会制度,使该校置于“完全开放”的特殊环境之中。然而,东和小学不管“万国市场”如何变幻,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不变。他们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创“特区中的特区”小学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为培养特区的新一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让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中英街”。
特殊环境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东和小学有6个年级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多人。学校建在“中英街”这一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思想、两种文化的交汇处,具有与内地学校不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学生们吃、穿、用的大都是“洋货”,耳闻目睹的大都带有“港味”,加上国外高档商品进入家庭,容易使学生片面地以为“外国的东西总是比我们的好”。此外,黄色书刊、杂志、糜糜歌曲、不健康的电视、録像等精神鸦片无时不在侵蚀着学生幼稚的心灵,“一切向钱看”、“一切为了个人利益”的思想对学生影响极大。
“中英街”的特殊环境,并未动摇东和小学坚定正确的办学信念。他们明确提出“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指导思想,且以强有力的措施实现办学思想。他们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家庭、社会人士参加的治安综合治理小组,定期请公安、海关、武警的同志到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并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法律知识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活动。在开展德育教育系列活动中,他们突出抓好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艰苦檏素的作风。他们还以德育促进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0多年来,该校从未发生过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在整洁的校园里,学习蔚然成风。学校连年被评为深圳市、沙头角区教育先进单位,少先队被评为广东省少先队先进大队。据统计,几年来该校共获国家级奬2项,省级奬2项,市级团体和个人奬分别为16项和110多项。1993年,该校六年级学生参加区统考,语文、数学及格率为100%,英语及格率为97%,教学质量名列全区小学前茅。该校的第二课堂也十分活跃,学生制作的航海模型获市电动自航第一名,P2普及自航团体冠军,海模综合团体冠军;1992年有6幅学生美术作品参加中日少儿画展评选;学校的艺术团体操在1991、1992年连续两年获市冠军。东和小学名副其实的是一所社会主义文明学校。
特殊环境中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
精神文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有文化、思想和审美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有序的排列,综合地发挥作用。学校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工程,它集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于一身,又表现着各种教育的不同特色,东和小学的精神文明建设既带有一般学校的共性特征,更带有与一般学校相区别的个性特点,这种特殊性在于:
(一)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东和小学所处“中英街”的自然环境,有许多不同于内地学校的地方,这就是特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它对东和小学的教育工作既存在着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一面来看,藉助于“一街两制”的历史与现实的交往,便于吸收资本主义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教育管理经验,把东和小学建成精神文明学校,直接对港澳展示社会主义学校的精神风貌。从不利的一面看,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也严重影响特区的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学生带一包香皂出关转手买卖就可吃一顿早餐;带两件衣服可饱吃一顿正餐;带一箱芒果(一个书包完全装得下),可交一个学期的注册费或买一部电子游戏机。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出现学生利用特殊环境走私倒卖或不法分子要挟、威逼学生走私的现象。东和小学的校长、教师认为,“中英街”是对外交流的全开放地带,有益的东西和有害东西的大量涌入,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定的。但是吸收什么,扺制什么,却应该由自己决定。从根本上说,应该吸收有益的东西,扺制有害的东西,而衡量有益或有害的标准,只能是是否利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他们注意充分发挥特殊地理环境的有利作用,提高特区小学的办学水平;与此同时,下大力气开展长期的艰苦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逐步消除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二)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东和小学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开展德育教育的特殊性。他们根据“特殊环境”这一实际,从德育实效性出发,坚持“正面教育,强化管理,积极疏导”的方针,切实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为突破口的思想品德教育,巩固活动阵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们以德育人的特色是:
其一,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慕洋”的思想倾向,东和小学以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我爱沙头角”、“我国特区美好明天”、“特区红领巾跟党走”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大陆与香港比速度、比制度、比勤奋“三对比”活动。一名很崇拜外国货被称作“西洋仔”的学生,经过“三对比”教育,有明显进步。他出国后,在写给母校的信中坚定地表示“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是祖国的儿子”。
其二,形象教育与层次教育相结合。东和小学以“中英街”为基地,用形象教育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两史一情”教育。他们采用“游中英街、唱中英街、写中英街”的形式,带学生游览中英街,让学生手抚界碑,牢记因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而被帝国主义宰割的耻辱;组织学生写中英街的历史和现状,及变化和发展;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信念,到虎门、深圳烈士纪念碑扫墓,激发学生学英雄、爱英雄的情感;把校园内的雷锋塑像作为楷模,引导学生像雷锋那样努力学习,正直做人,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 。
其三,信念教育与行为培养相结合。东和小学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学生良好行为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后,把《规范》分细则、分阶段、分年级、分层次地实施。以多种方式促进《规范》的落实,如采用设置情景、行为示范、设问讨论、针对教育、矫正辅导、正误评议、即兴表演等方法,以故事、诗歌、舞蹈、演讲、讨论、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增强学生对《规范》的理解。抓住“学、做、思”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反思中找出自己的缺点,在改正缺点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东和小学“三个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效果显着。多年来,学校没有一个学生走私、吸毒、贩毒,看黄色书画影带。尽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但是学生们不穿洋服穿校服;不带金饰带红领巾;不看黄书看健康书。他们德育教育的实践生动地表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只要思想重视,措施落实,即使在开放和特殊环境,这项工作也是可以做好的。”(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的评价)
(三)认真抓好文化教育
在特殊环境下办社会主义学校,不仅要抓好德育教育,还要抓好文化教育。东和小学认为文化教育是精神文明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文化教育质量不高,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未落到实处。他们重视文化教育,积极探索适合特区青少年特点的文化教育新途径。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在沙头角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东和小学努力创建一流学校。1984年他们新建了328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使教学设备达到现代化水平。教学大楼内除有宽大明亮的课室,舒适美观的桌椅外,还专门设有校史室、队部室、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等。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深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集体研讨攻关,提高教师素质。高水平的教学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东和小学36位教师均是中专以上学历,其中有17人还取得了大专学历。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居多,有朝气和活力,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他们选择了政治觉悟高、理论基础扎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从如何备课、如何授课到课堂辅导,都给以精心指导和帮助,使青年教师获得较快的进步。如今,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的教学尖子。
三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表现是: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则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东和小学大胆地探索了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新方法。采取“问题导入——思路分析——提出见解”等步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理解问题,以电视、録像、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情景教学,使学生易学易记;他们把集体备课、集体听课、评教评学制度化,请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示范教学,讲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使每位教师都熟悉和丰富教学内容,并从比较中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全校成立了电脑、车模、海模、美术、书法、钢琴、口琴、乒乓球、蓝球、田径、艺术体操、武术、舞蹈、鼓队、团体操等17个兴趣小组和14个培优扶差小组,实行图书馆全日开放,把学生的爱好、兴趣吸引到文化学习和技能培训方面来。
由于采取上述特色的教学,东和小学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全校的语文、数学、英语提高率达80%以上。东和小学的教学方式不仅受镇内镇外学生的欢迎,也对香港的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在香港新界读书的学生就慕名转学到该校学习。
特殊环境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东和小学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向人们昭示:在“一街两制”特殊环境下去,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要把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地深入地坚持下,还需进一步思考几个问题:
(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文明由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审美教育等组成。文化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一旦离开了文化教育,便没有存在的基础。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决定文化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决定审美教育发展的方向。抛开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来讲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则方向不明,立场不坚;只强调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而忽视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就可能落空。审美教育是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综合体现,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美的境界、美的心灵、美的语言和美的行为,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时涵盖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三个方面,偏废任何一方都会直接影响其它方面以及精神文明的整体功能。那种以为只要抓好道德教育就完成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想法,是对精神文明各要素的有机联系缺乏理解。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各要素之间“合则齐美,离则齐伤”。学校不仅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更要全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
(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活动,但是,多形式的活动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学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学校的教与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导向地位,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道德要有严于律己的意识,按科学标准去规范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树立严谨治学的风范。其次,要有严肃的教学态度,每堂课都要认真准备,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料、数据和知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力求有“一桶水”,使教学有充实的内容。再次,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教学程序,研究教学艺术,使讲授既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讲好难点,又有启发性、生动性和趣味性,难有所解,学有所获,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只要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通过教学质量表现的,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只能以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衡量。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经具备一定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特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办学经验,根据特区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程序,努力促进教学达到富有科学性、丰富性、时代性、现实性和个性的境界,使特区学校成为全国教学水平和教学设备一流的学校,成为接近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学校,从而通过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向世界教育吸纳有益成分,展现社会主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这是作者在1994年初选择“一国两制”前沿阵地的中英街东和小学所作的调研报告,发表于《现代哲学》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