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简论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



  一、文化问题是邓小平同志一生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因而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越显其科学远见,越显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引。

  二、综观邓小平理论中所讲的文化,并非无所不包的大文化,即不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而言的那个文化。从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件正是从这个角度,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使用的。

  三、这决不是文字上的游戏,而是有着新时代深刻的、丰富的意藴。在新时代,人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形式、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及因此而形成的社会领域、社会内涵、社会特征和社会规律等等,用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三者来作社会的整体描述,应当说更为全面、合理、有序和科学。

  四、尤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则是最为关键的三大社会领域,各有其相应的社会内涵、社会特征和社会规律;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得的社会成果就是物质文明,以政治建设为保证所取得的社会成果就是政治文明,以文化建设作支撑所取得的社会成果就是精神文明,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完全一致。

  五、党的十六大关于“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既是对邓小平同志科学的经济观和科学的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邓小平同志科学的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文化与经济、政治有机并列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为文化在新时期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证,为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要求。

  六、我们前面所说的邓小平理论中的文化,也即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所指的文化,若从一般意义上看,肯定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进步的精神财富。这可从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支持张闻天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论断中得到印证。其中“民主的”、“科学的”界定表明瞭文化是进步的精神财富,“民族的”、“大众的”则表明文化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七、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对文化界定的认识,曾最早用来论述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从上世纪50、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到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文化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领域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八、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所强调的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一般地说,经济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九、当然,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所强调的文化,其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同时,它主要包括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包含了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民主文化、设施文化和人本文化等六个主要层次。

  十、第一个层次即基础文化,主要是指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和娱乐等。特别是教育和科技方面,是邓小平同志于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关注的主要问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复出,即自告奋勇分工管教育与科技工作,在振兴中华的文化观上提出了一系列著名论断。

  十一、尤其是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著名论断的提出,无疑赋予了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所承担的伟大的时代使命。

  十二、近2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等飞速发展的巨大成就证明: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在基础文化方面的著名论断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等基础文化的实践便有了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思想文化、审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设施文化的实践便有了文化基础,并对基础文化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三、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有其第二个层次即思想文化层次。这主要是指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三观”等。如果说,基础文化是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文化基础,那么,思想文化则是其文化核心。归根结底,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三观”等。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上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他在文化观上所强调的文化核心。

  十四、从思想文化层面上看,在邓小平同志的许多科学论断中,关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关于继承、发扬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关于理想、道德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关于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养;关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等,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论断,抓住了这些代表性论断,是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根本保证。

  十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文化建设,如同基础文化建设一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须充分肯定。但应当看到,思想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既不能慢慢来,也不能操之过急;既不能“左”,也不能“右”,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审时度势,细水长流、持之以恒,任重道远。

  十六、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第三个层次——审美文化是不能或缺的。它主要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践行等方面。审美文化是以基础文化为根本、以思想文化为核心综合升华而来的文化现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能没有审美文化这一块。在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中,审美文化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十七、其中,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出深刻的艺术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艺术新标准;阐明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如何建立广泛的文艺工作统一战线;新时期文艺创作的新任务和新途径等审美文化的重要论断,使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内在构成,达到了在以基础文化为“真”、思想文化为“善”的同时,张扬了以审美文化为“美”的“真善美”境界。

  十八、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政治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不仅追求基础文化和思想文化的逐步提升,也越来越有条件践行审美文化的教育、创造、欣赏和享受,也越来越能展示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之间互动互促、共生共长的态势。因此,不断强化对邓小平同志文化观中关于审美文化的认识,才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建设。

  十九、在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中,民主文化的层次也是必须认真研究的组成部分。所谓民主文化,就是专制文化的对立面。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肃清“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可见肃清文化领域中专制主义作风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研究邓小平同志在文化观中关于民主文化的重要论断,对建设先进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十、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文化的论断,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坚持“双百”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基本方针;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根本途径;以论理的方法对待错误思想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正确方法。其中,因“双百”方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抛弃,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了它是社会主义民主保护少数的原则性方针,不仅要恢复,更要坚决贯彻。

  二十一、近20多年来,由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到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卫生体制、体育体制等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再到政治体制的逐步改革,已初步形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全面改革的生动局面。这更有利于民主文化的进步繁荣和深入人心,更有利于邓小平同志振兴中华的文化观的全面落实,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持续、协调地发展。

  二十二、前述邓小平同志文化观中的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龢民主文化,并非离开物质载体而存在,因而有其设施文化的存在。所谓设施文化,是指专为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龢民主文化或为这些文化的综合建构而开办的各种部门、单位、团体及其硬件设施、生产规模和效益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是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的问题,并作了许许多多的指示,这里不作具体的罗列。

  二十三、在文化建设中,体制的改革,规划的科学,资金的投入,人才的使用,管理的到位,效益的测评等,都离不开对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龢民主文化的综合考察与运作。各级管理部门、各类学校、科研单位、图博馆场、影视广播、报纸杂志、音像出版、演出队伍、产业实体、中介社团等等,不在文化事业之中,便在文化产业行列,或介乎两者之间,但无疑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并形成设施文化。

  二十四、近20多年来,我国的设施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基础文化特别是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因而影响对人才的培养、科技的研发,就是在经济大省的广东,这也是个瓶颈问题,何况是经济不发达、欠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因此,设施文化的水平是衡量文化建设总体水平的主要标尺,离开它,文化建设的整体优化便很难落实。

  二十五、行文到此,我们可以对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作一个深层的揭示:可不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就是以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设施文化为脉络的人本文化?人本文化是指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它既要藉助于经济和政治等等的手段来间接推进,更要藉助于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设施文化等等来直接实现其最终之目的。

  二十六、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所指出的,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一再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因此,把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最深层次归结为人本文化,既突显了文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合一,更突显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文化含量。

  二十七、人本文化作为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最深层次,与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民主文化和设施文化等层次的关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离开上述各层次来讲人本文化,这种人本文化就是海市蜃楼;撇开人本文化来讲文化的其他各层次的建设,就有可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架空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最终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十八、人本文化作为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的最深层次,调适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等的内在关联,充分发挥出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巨大促进作用,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自身的飞跃发展。这里涉及到文化外和谐与文化内和谐的许多理论与现实的课题。文化外和谐是指文化分别与经济、政治等的和谐关系;文化内和谐则是指文化内部各层次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所藴含的丰富内容,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这是作者在2004年12月参加省委宣传部等主办的“广东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研讨会”的重点论文,发表于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多家报刊转载。文中所讲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而言的文化,也是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文化;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包含了基础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民主文化、设施文化和人本文化六大层次。其中对民主文化和人本文化的归纳与概括是研究邓小平文化观的一个新视角。)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