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读报杂感 续二——不要为名人护短、遮丑

  在这本回忆录里,我多次从Francis S. Collins撰写的“The Language of God”书中录下了他的诗句,并且谈到了他的身世,以及在他改行学医后,在修身养性上的进步以及在基因组研究专案上的成就——由此使我联想到,和他相识多年、也是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项目前任负责人、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得主James Watson ,近年来在报纸和网上被哄传得很热闹、但不为人们理解和谅解的两则轶事。以下先说一说James Watson和他的得奖伙伴Francis Crick 和Maurice Wilkins的简历。

  James Watson(詹姆斯?沃森1928-), 出生于芝加哥。1947年大学毕业,专业动物学,1950年在印第安那大学微生物学家S. E.Luria门下获得博士学位。随之,他前往哥本哈根大学,呆了整整一年,先后师从Herman Kalckar(生化学家) ,Ole Maal?e(微生物学家,我曾经在他手下学习过一个星期,?是丹麦文字母,不是划去O的意思)做博士后。1951年春,在随Kalckar前往那不勒斯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了伦敦皇家学院Maurice Wilkins的报告,他头一次惊奇地看到了Wilkins 展示DNA结晶体的X光衍射图,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并一心向往做这项研究工作,但在当时无法与Wilkins接近。1951年8月,经.Luria介绍,他被安排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所(Cavendish Laboratory)Francis Crick(法兰西斯?克里克)处工作。经Watson使劲劝说后,Crick也就动了心,决定改变他的研究方向。他们二人一道,专注于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结构。从1951年10月起至1953年3月完成了这项研究,并将论文“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发表在1953-4-25Nature的一期刊物上。Watson 回到美国后,1953-1955在加州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作。1955年再度回到卡文迪什工作了一年。1956年秋回美,在哈佛先是当助教授,1958 年当副教授至1961年升为正教授。从1968年起任纽约冷泉港实验所(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所长。1988-1992在NIH(国立卫生研究院)任国立人类基因组专案研究负责人,随后又回到CSHL任董事会主席。以下附带说一说获得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另俩人的简历: 

  Francis Crick(法兰西斯?克里克1916-2004)出生于英国,物理学家。他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所工作。退休后,1977年移居美国加州,并在Salk Institute 担任non-resident fellow(不需要按时上班的、非常驻研究员,)。

  Maurice Wilkins(莫里斯?威尔金斯1916-2004),出生于新西兰,6岁去英国,物理学家。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946年起,一直在伦敦皇家学院生物物理部门工作。1950年以后,担当领导职务。他和Rosalind Franklin(罗莎琳德?富兰克琳,女,1920-1958)是同龄人,又在同一室工作,他们两人难于相处,不能合作共事,迫使后者于1953年另谋它就,随后因患卵巢癌于1958年不幸去世,享年38岁。

  沃森的两则轶事

  1. 种族言论,激怒世人

  据美联社2007-10-19报导,Watson于10月14日因向伦敦《独立报》记者发表黑人智商比白人低的言论,在国际社会引来众怒。Watson 在事后承认此说并无科学依据,使他感到羞愧,并向公众表示道歉。又据路透社华盛顿2007-10-18电称,纽约冷泉港实验所,因其言论带有攻击性且有违科学,故于即日起撤销了他在该所不同时期已任职四十年之久的领导职务(Watson于1968年被任命为领导人达25年,1994年成为董事会的成员)。

  Collins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Watson有口出狂言的习性。他对这一问题不该进行这么毫无根据的猜测。实际上,影响不同地域人的智商的基因,并未显示任何差别。”

  对Watson的这一错误言行,网上有更多的训斥和评论。

  2.  性别歧视,名位之争

  外间对DNA双螺旋结构原始发现人另有一套说法,只是在本世纪初才被哄传开来。

  Francis Crick,James Watson和Maurice Wilkins三人是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他们揭示了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模型:认为DNA是一种由两条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在两条链之间有横档连接,而横挡是由4种化学物质配对连接而成,有点类似于盘旋梯子那样的构想。他们并且指出,这可能是复制遗传物质的工具。这一理论随后得到了证实:DNA正是创造和延续生命的遗传范本。这一发现被公认为廿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几乎影响了整个生命科学中的所有学科。

  据2002-1-20英国《观察家报》在一篇以“DNA女功臣终于获得承认”为题的文章中称,“一位为揭开人类DNA奥秘做过贡献而被遗忘的女功臣终于在她去世后获得了承认,这也是政府反对科学界性别歧视运动的一部分。”

  “Rosalind Franklin成了这场女权运动的焦点,由于她的男同事(实际上就是指Maurice Wilkins,笔者注)不承认她在上个世纪的一项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中的关键作用,这位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一直受到压制。”

  “三位元男性科学家因DNA双螺旋结构的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Franklin进行的详细原子X射线成像,而Franklin的功绩却鲜为人们所知。她的早逝又没能使她等到后来的盛名。”

  “罗茜”被James Watson 排除在发现双螺旋结构的功劳簿之外,她的科学伙伴(实际上就是指Wilkins,笔者注)认为,这位沉默寡言的女学者“应该闪到一边去,要不就安分守己”。直到最近她的成就才开始被承认。

  “现在,贸易和工业大臣派特里夏?休伊特将以她的名义设立Franklin奖章,以提高其她女科学家的地位,并每年提供3万英镑作为特别创新奖金。”(参见2002-2-8《参考消息》)

  关于Franklin的身世和经历,从报纸和网上可以获得更多的资讯,现综述如下:

  她出生在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家庭,差点失去了上剑桥大学的机会,因为她的父亲反对女子上学,不想为她支付学费,不过最后还是在她的姑妈和母亲的责备下付了学费。她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化学、物理和数学,后来又接触晶体学。她痴迷于用三维影像研究微小世界。二战期间,Franklin获得了一笔研究碳元素的基金。战争结束后,她在巴黎学习新的X光射线技术。1950年,伦敦皇家学院邀请她来院进行DNA结构这一新技术专案的研究——作为一名晶体学者,负责绘制晶体结构内原子的位置。1952年5月,她用X射线衍射技术拍摄下了那张著名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像,清晰地展现出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这为探明其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嗣后,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Franklin这张图像,Crick,Watson 和Wilkins 三人不可能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奖。

  那时候,英国妇女在社会上的位置很低,甚至不能在高级休息室里用餐。和她一起合作共事的伙伴,Wilkins和她的关系搞得十分紧张。Wilkins 不想让她插手这项工作,还说了上面已经指出来的那两句不三不四的坏话。Wilkins曾经把Franklin的DNA图像拿给Watson看过,后者认为她的方法是正确的。1953年,Franklin说,她已找到另一份工作,于是她离开了皇家学院。当Wilkins获悉Franklin将在另处就业时,他曾经写过一封信给Watson 和Crick说:“我们这位沉默寡言的女士下周就要走了,…障碍总算清除了。”然而,当Crick和Watson收到这封信时,他们已经宣布发现了双螺旋结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Franklin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的。Crick后来也承认,当她离开皇家学院时,“离我们最后的结果也只有两步之遥”,由此可以证实,Franklin 是有贡献的,她提供了DNA基本结构图像。

  Collins 在他写的The Language of God那本书里,有一章名曰“地球上微生物和人类的生命”(Life on Earth——Of Microbes and  Man)的文章 ,其中谈到了确认DNA性质和结构的精彩叙述。他从达尔文、孟德尔讲起,直至1944年,Avery,O.T.,MacLeod,C.M. 和 McCarty,M. 三人所作的微生物学实验证明,能够传授遗传特征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Collins对Avery等人的论说,在英国《焦点》月刊2005年1月号的一篇以“震撼世界的十大实验”为题的文章中,被列为其中一大实验,并就此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的Ostwald T.Avery 的DNA实验,其实就已为Watson 等人指出他们的研究路线。文章说,“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1944年,Avery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多年的艰苦试验,终于证实,如果把一个细菌里的DNA转移到另外一个细菌里,这个细菌的特性也会在另外一个细菌里出现。他的论证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议,不过Crick和Watson跟随这条关键线索继续研究下去,终于赢得了诺贝尔奖。令人愤慨的是,批评者们使Avery和他的小组没能获得这个奖项。”

  在Collins所写的书中,他对DNA的结构也有以下一段描述:

  “不到十年之后,对遗传的化学性质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美妙的答案。正如Watson在他写的一本有趣的《双螺旋》书中记载的那样,Watson 和Crick在1953年赢得了决定DNA结构的这场竞赛。 Watson,Crick和Wilkins利用了Rosalind Franklin所获得的资料,使他们三人得以推导的DNA分子的结构像一个盘旋梯子那样形状的双螺旋,梯子的横档是由系列化合物所组成,而这些化合物则有决定携带各种资讯的能力。”

  网上还做出补充说,Franklin的功绩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在于决定授予诺贝尔奖之前4年,她就死于癌症,而诺贝尔奖是不能颁给已逝者的。

  笔者点评:

  1.在《观察家报》这篇报导里,还有以下一段说明:贸易和工业大臣之所以在事后多年出面处理这件事,似乎是由于英国理工科女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两个难处:一是任何时候,都有5万名女毕业生没在工作(大部分是在离职回家生育之后),而在离职后重新工作的人员中,只有1/3用到了她们在大学学习的专业。再就是,在高精尖领域有阻碍女性科学家就业的因素。幸而,工业大臣及时抓住了这件事,虽则晚了半个世纪。笔者认为,这两个难处确实是英国客观存在的情况,但是显然并非英国所特有,问题出就出在为什么半个世纪之后,才把这个问题抖搂出来。关于这点,显然是由于现在已进入网路时代,内幕消息一经传出之后,谁都要站出来加以评说一番的缘故。

  2.本文谈到的两则轶事分别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种族歧视;二 是性别歧视。

  种族歧视问题存在已久,所幸社会舆论迅即做出猛烈抨击,冷泉港实验所也不护短,不遮丑,并立即做出严肃处理。笔者认为,这是世界大势所趋,虽然值得称颂,只是显示这是一件正义之举而已。

  至于Franklin事件,要不是英国政府近年做出决定,追认Franklin的功绩,她的成就将永远被人们忘却、被历史埋没。很显然,这件事之所以迟至今日才被发掘出来,倒是需要认真追根溯源,探究一下的。

  除了发生在英国的上述轶闻外,性别歧视似乎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男女共处一室,尤其在学历相仿的同龄人之间,为了追逐个人名位、不能和睦相处还是比较经常见到的,而Wilkins事件只不过是一件突出的典型范例而已。网上还说,Wilkins 认为Franklin有autism,意思是说,染有孤僻症。这显然是Wilkins的偏见,对Franklin的污蔑。就Wilkins已经暴露出来的那些言行来说,Franklin生活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里,寡言少语是很自然的事;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只好离开皇家学院,另谋它就,一走了之。然而,历史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最终逃脱不了线民的评说和讨伐,以及历史的审判。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亦即,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我从两份报纸上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论说,可供参考。

  (1).美国《新闻周刊》2003-6-16一期以“为什么男人为地位而奋斗”为题的文章中,从它的一张插图说明就可以揭示这篇文章的主要论断:“男人获得优势地位的冲动,扭曲我们的感觉,影响我们的友谊、情绪和健康。”这篇文章从成吉思汗、企业首席执行官谈到婴幼儿,以至6岁或是青少年都逃脱不了以下两个男性的心理特点:生理学上的本能冲动和权力成为自身的心理奖赏,使男人为权力和地位而奋斗。(参见《参考消息》2003-7-12报导)笔者认为,这就是男人之所以成为男人而不同于女人的特点;说得再明白一点,男人为权力和地位而奋斗是他们的本性。

  (2).英国《卫报》2005-12-19的一篇文章更能说明问题。这篇报导认为,追求什么的意识自儿时即已存在。“由英国10岁以下儿童心态调查的结果显示,孩子最在意的是金钱和名气,而在2004年的调查,排在第一位的却是“出名”,但当被问及世界上最有名的人是谁时,孩子们的答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上帝在这份名人榜上位居第一,……”(参见2005-12-21《参考消息》)。笔者认为,除排名不同外,这大概是普世存在的现象。原来。成人的追求在儿时即已形成。撇开金钱勿论,就知识份子而言,所谓名气或出名,或者说,尊者、长者或名人的名望或名位—这是指公众对某人在专业上的成就和职业道德上的威信做出的综合评价。名望的推动力缘起于公民的良知,对事业的抱负和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注,但也有在地位,权力乃至金钱的诱惑下,为名所扰,为名所忧,乃至为名而亡者(非指躯体而言)。在Wilkins和Franklin之间之所以闹别扭,前者地位有了,缺就缺在学术上的名望,这是男人生理学上的一种冲动,只此而已。这是我对名望或名位的理解。英国人和英国政府不为名人护短和遮丑,即使在死后仍然予以纠正并加以颂扬,还设立了奖学金作为一种永久追念形式是值得称赞,乃至作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也未尝不可。

  至于何以迟至今日才见诸报端,公诸于世,似乎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我在前面已经讲了,那就是目前我们已进入网路时代,过去的老一套办法行不通了。对过去的老套,人们认为言之有理,理直气壮地为尊者、长者或名人捧场,树立形象或威信,宁可牺牲诚信,讳言他们的错误,为他们护短,遮丑。甚至不顾法律的尊严,为他们开脱罪行,以至大事化了,不予闻问、斥责或追查。此即所谓罚不责尊者、长者或名人是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