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九龙龙津桥考古发现
吴伟鸿(吴伟鸿,香港考古学会。)
【中文摘要】龙津桥位于香港九龙湾,建于同治十三年(1873),光绪二年(1875)竣工。龙津桥全长200、宽2.6米,座向北131度。桥分南、北两段。码头全以花岩岗石建成,乃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全香港最长和最坚固的石码头。
【关键词】香港 龙津桥 码头
Abstract: Longjin Pier was built in 1873 and was later modified and extended in phases until 1910. In terms of Hong Kong histo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Kowloon Bay, the remains of Longjin Bridge is a key milestone of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Key words:Hongkong Longjin bridge pier
一、 龙津桥历史
桥之建与同治年间香港沦为鸦片走私中心有直接关系。根据《中英通商章程》,外国船只进口中国货物例征货值百分之五为税;如外国船只自通商口岸入口货物者,更需征收厘金。鸦片,当时美其名曰“洋药”;其入口中国每箱(60公斤)鸦片征30两银为税金,另征16两银为厘金。故此,香港洋商即利用中国帆船偷运洋货、鸦片入口中国,以图走私漏税。为杜絶鸦片非法进口中国,两广总督下令在出入香港和澳门之水道,各设海关关卡,辑拿走私人船。
从1867年起,粤海关衔命在香港水道检查出入香港之中国帆船。越一年,粤海关更在香港岛外的马湾岛、佛头洲、长洲及九龙湾各设海关辑私,打击港英政府默许之洋货及鸦片走私活动。致令香港洋商不法收益大减,港英当局一伙以港督麦当奴为首,大肆叫嚣中国“封锁香港”(blockade of Hong Kong),意谓中国谋香港之死。
粤海关在九龙湾设立海关后,海关辑私船在此需要为停泊,故在九龙湾的九龙炮台东侧40米修建石码头一座,以九龙寨城东面小河“龙津”为名。龙津桥倡建者为大鹏协副将及九龙巡检。九龙湾水浅而武装辑私船大,故新码头长200米。光绪十八年(1892)由九龙城乐善堂集资,另在龙津桥南端续建木码头一座,长80米,该堂征收码头使用费以作慈善公益之用。宣统二年(1910)港英当局将续建部分改成水泥码头。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强租新界,中英在北京签定《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中国文武官员仍驻守九龙寨城,而龙津桥则留与中国官民使用:“又议定:仍留九龙城原旧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来停泊,且便城内官民任便行走。”
据两广总督谭钟麟奏折,1898年4月英国接受新界,未有知会中方到场交接,且中方未能及时宣喻新界乡民接受英国统治,遂发生新界团练(即今之民兵)与英军在新界大埔、林村和锦田战斗六天。英军在锦田石头团战斗中,屠杀100多名新界乡民团练后,顺利占领新界,港督卜力即到元朗屏山邓氏宗祠要求乡民立即归顺。英国于是趁机讹称中国反抗英国统治新界,1898年5月16日,从香港出英兵攻占深圳墟和九龙寨城,将大鹏协副将、九龙巡检及大鹏协左营部队一并赶出九龙寨城。英国不再遵守《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部分有关条例。中国官员和兵船从此不能使用该石码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到香港岛当面质问港督英国何时交还寨城。终因国弱,清政府已无力要求交还九龙寨城。
民国五年十三年(1916年至1924年)香港商人及港英当局在九龙湾填海,营建华人住宅区“启德滨”及启德机场,拆接官亭,移走亭内〈龙津石桥碑〉。龙津桥北段亦埋内填海区内,仅余南段。1932年扩建龙津码头,拆1910水泥续建之一段码头,另在1875年建成之码头南端沿北131度,向海续建一段新码头,长60米。建成后龙津桥改名为“九龙城码头”。1942年日本军队为满足侵略东南亚之需要,驱使英国战夫及香港华人扩建启德机场,启德滨楼房、九龙湾若干乡村、1875年龙津桥南段及1933年建成之九龙城码头均被一一拆掉;码头石墩和基础均埋入填海区内,从此龙津桥烟没于世。
二、 发掘经过
龙津桥发掘分为三期,第一期在2003年3月开始;第二期在2008年3月;第三期在2008年11月开始。第一期发掘系发展启德机场旧址的环境评估之考古调查。第一期发掘由笔者负责。根据现存香港档案馆约1903年1:1000的〈九龙城测量图第五幅〉(图三)所标示龙津桥位置,与1920年代、1930年代、1960年代和1990年代的1:600、1:1,000和1:2,400和测量图迭置,大致确定龙津桥在现在香港地图方格网的位置后,即以20米和30米长探沟试掘,发现1924年启德滨海堤及上岸梯级。经测量该海堤上岸梯级位置后,并参考二次大战前启德滨1:2,400测量图,大致确定龙津桥遗迹原位置,即在龙津桥可能位置开方试掘,发现1924年另一段海堤,但未发现龙津桥遗迹。
第二期为发展启德机场旧址再进行环境评估的考古发掘,英国考古学家在第一期发掘龙津桥的探方旁试掘,终于发现1924年海堤和其北的一段龙津桥(图五)及九座石桥墩。为城市规画需须探明龙津桥埋藏现况,香港特区政府遂决定进行第三期发掘,笔者再次受命发掘。根据 1903年1:1000的〈九龙城测量图第五幅〉所示之龙津桥走向和位置,并沿第二期发现的龙津桥之走向,定出第三期发掘各探沟位置,2008年11月开始发掘,至2009年2月完成。第三期发掘探沟两条,各长65米及85米,宽15米;探方五个,长8米至15米,宽8至10米。本文所述为第三期发掘的收获。
三、 发掘收获
1. 地层
以探沟一(T1)东壁和探方T3b南壁为例,说明如下:
T1位于北停机坪。L1至L4是1942年至1945年日本扩建启德机场和1960年代机场北停机坪修整工程的填土。L5更夹杂大量红砖、花岩岗石条、楼房水泥块,是1942年日军拆毁启德滨的三至四高层“唐楼”建筑物料,这是日本在香港的罪证。1875年建成的龙津桥和南端上下船平台仍完整保留。亦发现1930年代九龙城码头47个水泥墩和若干木质防撞柱。
T3b位于原启德滨和原机场客运大楼内,现有填土是1958年修建第一期客运大楼填下的,因机场大楼设有地库,1916至1924年启德滨填土已全部被挖走,如有遗下,亦无法分辨。龙津桥北段建立于海相砂砾之上,不设桥墩,为花岗石实体建筑(外层花岗石条,内为花岗石块和灰浆),原码头石地板已拆毁。码头地基石一层,仍存(图六)。
2. 遗迹
是次发现的遗迹有1875年龙津桥、上下船平台、码头石墩、接官亭、上下船平台、1930年代九龙城码头水泥墩、木质防撞柱及梯级。
(1) 龙津桥:南段为水平架桥式花岗石建筑,全长110、宽2.6米。地板铺石面海拔2.62米。设有20座桥墩。南段桥面以5条直向各长5米的花岗石条铺成,两端架于桥墩之上(图二、四、五、六)。根据1898年照片,北段地面原有九条直向花岗石铺面。每段直向花岗石条之间,另有横向花岗石铺地石条若干,构成丁顺式铺地结构。因北段位于客运大楼地库之下,修建大楼时,该段石铺地全部拆去。北段为花岗石实体建筑,外为花岗石条,内为花岗石块和灰砂浆。北段底有一层花岗石地基石,铺垫在海相粗砂层上。(图六)
(2)上下船平台(图七):位于龙津桥南端,为花岗石实体建筑,外为花岗石条,内为花岗石块和灰砂浆。长7米,宽5米,海拔2.66至2.72米。两侧外角以圆角处理。两侧设有石级。平台上有两层后期水泥铺面,应与两期加建水泥码头有关。第一层水泥应在1930年代铺下,对应于1930年九龙城码头的斜坡,该层水泥表面有等距防滑横线若干。第二层水泥应在1910年铺下,对应于1910年将1892年的木码头改为水泥码头。
(3) 码头石墩(图八、九):据约1903年1:1000〈九龙城测量图第五幅〉,石墩共20座。第二期发现其中九座,第三期发掘其一座,工地编号SP6。SP6石墩为六角柱形,仿中国河溪石桥墩之制而作。六角形上下两尖角即桥墩的“分水尖”。SP6顶部已毁,身部及基石、垫石完整。残高2.60、宽3.0、长4.3米。该石墩建于海相砂砾层之上,为花岗石实体建筑,外为八层花岗石条平砌而成,内为花岗石块和灰砂浆。石墩外层石块应在岸上预制,在水退时迭砌而成。石墩建立于三层花岗基石之上,三层基石共厚0.6米。花岗基石四侧有垫石,1米宽、1.2米深。垫石全为半米以上的大石块。花岗基石之下应为大垫石。第三层花岗基石之底为海拔-2.0米。
(4)接官亭:据约1903年1:1000〈九龙城测量图第五幅〉(图三)及1898、1910年和1920年代历史照片,接官亭长7、宽8米。有南北两门,砖石建筑,墙为承重墙,承托重檐四坡广府式屋顶。1920年启德滨填海时已拆掉接官亭。因接官亭位于客运大楼地库之下,修建大楼时接官亭石铺地和墙身下部应已拆去。发掘所见仅余接官亭南半部东、西、南墙部分墙基基石三层(图一○);另发现两块花岗石板压在客运大楼地库水泥地基之下。据历史地图所示位置、尺寸及与龙津桥北后相连等情况判断,确定墙基基石为接官亭遗迹。
(5) 1930年代九龙城码头水泥墩、木质防撞柱及梯级,水泥墩共47座,因应位置与承重力量不同,各有不同结桥形状。梯级两座,发现在码头两侧。水泥墩外围及梯级之尺寸均与1930年1:600九龙城码头平面图相符合(图一一)。
3. 文物
文物出土于SP6、T3和T3b的淤泥层和海砂层,都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香港民间常用的青花瓷杯、碗、碟、枕头、陶油灯、陶缸之类。有日本进口的瓷杯和碗;也有粤东生产的“囍”字青花碗。此外在SP6淤泥层发现来自欧洲的Dr. JSB Siegert & Sons调味料玻璃瓶一个。该批文物都是在码头上倾倒入海的垃圾。另发现大量榄核、龙眼核、铁渣和一件骨锥。
纪年瓷器一件,残,釉上彩碟,底款有篆书“同治年制”款红章一个(图一二)。出于T3a接官亭位置内的海砂层。该器对接官亭修建和龙津桥年代有重要参考价值。接官亭北门原有一石匾额,上刻“同治十三年甲戌仲夏,龙津,南海潘仕钊书。”亭毁后,匾额移置于今九龙城南角道乐善堂小学大门牌坊。同治十三年即1873年,为龙津桥始建年份。该纪年瓷碟有同治年制款,表明该纪年瓷碟制于1861至1873年,与修建接官亭和龙津桥年份相同。
四、 龙津桥与新安县海防
龙津桥之建另一原因,乃与广东省新安县海防有关。明万历元年,新安县从东莞县划出,其地包括今之深圳及香港两地。中华民国二年新安县更名为宝安县。十九世纪初至中期,即嘉庆至道光年间,中国军队在新安县设立防卫区三个;自东而西,各隶“大鹏协左营”、“大鹏协左营”及“水师提标左营”防卫(图一三,一四)。三营均归驻防于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统率。大鹏协左营的防卫区东起深圳大鹏半岛;东至香港九龙。大鹏协右营的防卫区东起香港荃湾;西至香港大屿山岛。水师提标左营的防卫区东起香港屯门、西至东莞虎门。
龙津桥建成后除成为大鹏协左营兵船停泊处外,更是新安县九龙巡检和大鹏协副将举行覆任和卸任仪式之处,其用一如港英在香港岛中环建成的“皇后码头”,两处码头皆是中英国家主权之象征。龙津桥长200米,大大超越同期港英统治下的港九各码头,对港英纵容洋商的鸦片走私有镇摄作用。
183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九龙湾开战,清军在九龙炮台炮轰犯境英国兵船,义律败率英国军舰、商船逃至九龙尖沙咀海面。九龙炮台建于1811年,以取代康熙年间建于位九龙鲤鱼门东面的佛堂门炮台(在今香港东龙洲)。第一次鸦片战后不久,1848年九龙寨城和重修九龙炮台竣工,同年大鹏协左营立即由今深圳大鹏城移驻九龙寨城。九龙从而一跃成为国防前线。其时九龙湾应有大型木码头一座,以利清军水帅船只停泊。其后,因粤海关辑私和设关九龙二事,遂建龙津桥一座。原置于接官亭内之光绪二年(1875年)〈龙津石桥碑〉关于修建码头之缘起,未有一言词组述及此历史背景,料此当时路人皆知,不必明言。部分学者每每据此碑文字,以为龙津桥修建原因仅与九龙湾水浅、商业和九龙街赌馆有关,殊不知九龙寨城实为清军指挥中心,遑论同治年间在港英当局纵容下,香港沦为鸦片走私中心之历史,其误不必细究。
五、结 语
自1841年1月26日英国占领香港岛起,香港历史研究每以文献为据,而实物证据如建筑遗迹因年代太近,鲜见保存。按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龙津桥在英国租借香港新界后,中国官民商兵船只仍可所用,但英国在1898年5月16日上午派兵占领九龙寨城起,国人从此不得登此半步。虽然,龙津桥遗迹未能成为九龙寨城和深圳墟被英国占领的直接物质证据,但英军当年在龙津桥登岸进占领九龙寨城,龙津桥就是该段历史的简接物质证据。由是观之,龙津桥遗迹除对清末香港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外,更具有国家级历史价值。睹物思人;见此桥遗迹,当忆晚清中国在帝国主义下如何委屈求存之历史。
参考文献:
1.冼玉仪(Sinn , Elizabeth) :《九龙城寨话兴衰》(Kowloon –the Unwalled City) ,《交流》(Interflow)1987年第4期。
2.宋轩麟,《九龙城地标之二:启德滨与启德机场的兴建》,《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一: 九龙城》,香港三联书店2001年版。
3.吴詹士、何耀生: 《从启德出发》,香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4.科戴维、陆鸿基、吴伦霓霞: 《香港碑铭汇编》上册,香港市政局1985年。
5.高添强:《二十世纪前九龙城地区史略》,《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一: 九龙城》,香港三联书店2001年版。
6.梁炳华: 《城寨与中英外交》,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
7.刘存宽: 《租借新界》,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版。
8.刘蜀永:《割占九龙》,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版。
9.赵雨乐:《九龙城地标之一:乐善堂》,《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一: 九龙城》,香港三联书店2001年版。[ZK)]
10.鲁金:《九龙城寨史话》,香港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Endacott, G.B. 1973 A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Hyse, P.H. 2008 Six Day War of 1898: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3.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932 1: 2,400 Series: Map of Hong Kong: Kowloon City Sheet, Hong Kong,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14.Sayer, G.B. 1975, 1985 Hong Kong: 1862-1919,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5.Warner, J. 1981 Hong Kong Illustrated Views and News 1840-1890, Hong Kong, John Warn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