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地理专业何去何从——走访建设部(1972-1973)
“文化大革命”中,“地理无用,砸烂地理系”的喊声一片,重火区无疑是经济地理专业。1971年复课闹革命,地理系先后招收气象学专业、水文专业和地质专业的工农兵学员,而经济地理专业虽然教授多、师资力量强,但当时被称之为“修止主义的产物”,当然不可能马上恢复专业招收学生。1972年恢复经济地理教研室,有关老师又聚集在一起,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左”的东西四处可见,个个心有余悸!大环境仍然否定经济地理专业。
但是,我们这班人内部的“小气候”,却是不甘心专业就这样完了,总是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希望!于是我们带着“经济地理学到底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到底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经济地理专业何去何从?”等问题开展了一次广泛调查和系统总结。
开始,我们主要围遶以前的工作重新调查,重新认识,重新评估。为此先后到了省有关领导部门,到了东莞、江门、湛江等地,走访了有关负责人和实际工作者,征求他们对我们以前工作的意见,回校后经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济地理学在国土调查、农业区划、农业生产布局中的作用无可置疑,经济地理学是能够为农业发展服务的。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及体制的关系,有关部门无法接受经济地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在当时经济地理专业把为农业生产部门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曾记得,当时我们都认为,计委(现在的发改委)与我们专业关系密切,应该需要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生,于是决定由曹廷藩系主任带队,到计委调查,当时计委主任接待了我们,听清来意后,他很客气又很肯定地说,计委要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干部,不要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真是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
1973年5月6日,系主任曹廷藩教授带领董汉飞、易绍桢、梁必骐、闫友柏及许学强各教研室负责人先后又到了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走访了有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省部领导部门。曹廷藩教授带着许学强到包括经济综合部门、贸易、工业、交通、水电勘测、城市规划等单位进行调查。所到之处得到共同印象是,经济的生产领导部门还处于半瘫痪状态,谈不上要人的问题;凡是冠以“经济”两字的科研教学部门和其他社会科学部门一样,都是“文革”之中的重灾区,当时还处于被“批判”之中,根本谈不上需要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生的问题。但是,有一个例外,使我们喜出望外,好像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63届毕业生有六位同学分配到国家建设部,从谈话中瞭解到,他们对经济地理为城市规划服务有着不同程度的信心。于是我们决定拜访规划司曹洪涛司长和王凡处长。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指出:由于前些年城市规划工作瘫痪,城市建设出现了混乱,部里下来考虑抓一抓这方面的工作;中山大学分配到部里的毕业生表现不错,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发挥自己专业的作用;而且指出经济地理学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发挥作用,城市规划工作也需要一定数量的经济地理学专业的毕业生!
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信息!回到学校后,我们立即向所有经济地理老师传达并认真讨论这一信息,大家一致认为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主要解决城市空间布局问题,并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区域性,这跟经济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政策性”的特征是一致的,从理论上也说明瞭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城市规划服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明确了经济地理学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
二、经济地理专业方向的探索——石家庄城市规划教育工作座谈会(1974—1975)
何去何从的方向定下后,紧接着就是实践,为正式恢复经济地理专业招收本科生做准备。实践包括学习、调查、具体编制城市规划、办短期培训班,进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等。
经济地理专业方向由过去主要为农业服务转向主要为城市服务絶非易事。首先要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过去讲授农业地理的老师现在讲郊区规划;过去讲工业地理的现要讲城市工业布局;过去讲交通地理的现要讲城市对外交通和道路交通;过去讲自然地理的现要讲城市自然条件评价等等。还要聘请一些建筑、素描、工程、详细规划等老师来兼课。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虽然不是改行,但是讲课重点、深度不同了,这就需要重新学习!
经反复联系,我系与广东省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几位老工程师一起组成一支规划队伍编制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历时三个多月。规划院方面有祝其浩、伍绍池等工程师,我们有曾怀正、张克东、吴永铭、许学强等同志参加。曹廷藩教授曾到湛江看望指导。这是一次生动的学习,一次真正的练兵。从跑野外、填图、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到做方案、绘图、写报告都是我们亲自动手。这次规划成果受到充分肯定,对后来湛江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增强了我们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信心。
经研究决定先办培训班积累经验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为此,经教师们认真讨论,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计划,由时任教研室主任的许学强和曾怀正同志同往北京向建设部规划司和科教司汇报。建设部对我们举办城市规划进修班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基本上同意了我们的教学计划。我们听取了建设部的意见后,又在建设部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归途中到保定、邢台、邯郸、岳阳等市调查研究,学习了许多实际的经验。
这里有个笑话。那时经济生活还很不宽裕,买食品还要凭票。到了河北邢台时,我的同学黎福贤在建设局当一个小头目。参观考察完后,他送了一纸盒鸡蛋,大约一百来个给我,鸡蛋间用报纸相隔。我经邯郸到岳阳,回到广州坐14路公共汽车,一路上上落落,人头拥挤,但回到家中居然一个鸡蛋都没有破损,而我爱人每次到市场买三、五个鸡蛋,总要破一两个,这真是“奇迹”!
回校后又组织五名教师(许学强、郑天祥、张克东、吴永铭、曾怀正)到湖南长沙、湘潭、株洲、冷水江、邵阳等市调查研究,搜集教学素材。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特别是株州的朱科长,他是潮州人,一直陪同我们,真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到了邵阳,山坡上遍地黄花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印象。邵阳有个水果加工厂,去考查时,他们用水果罐头招待我们,不知是吃得太多,肠胃不适应,还是罐头不乾净,或是坐的货车路上颠簸之故,大部分人拉肚子,出尽洋相!
1975年建设部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了城市规划教育工作座谈会,许学强带着我们的教学计划出席了会议。会上曹洪涛同志作了总结发言。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关于城市规划人才结构的问题。他说,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人才可由三方面学科来培养:一是以建筑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人才,如清华大学,可以从事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以详细规划见长;二是以工程学科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人才,如同济大学,可以从事详细规划与工程规划,以市政工程规划为特色;三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人才,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人学,可以从事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优势是区域规划。在一个城市里,第一类人才可占40%—45%,第二类可占30%-40%,第三类可占20%-30%。这些观点代表了当时的看法,虽然后来有许多变化,但是说明经济地理为城市规划培养人才受到再次正式肯定。随后南京大学、杭州大学等也举办了类似的城市规划进修班,北京大学与北京市合作举办了培训班。
三、经济地理专业方向的实践——举办三届一年制城市规划进修班(1974—1977)
经过充分的准备,中山大学第一届为期一年的城市规划进修班于1974年开学了,学员由建设部通知,来自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大部分学员都是所在城市的规划骨干,后来许多人都成了规划局的领导。在学员的面前,我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外,重点加强了实践环节。除在韶关市近三个月完成编制总体规划外,还组织了近两个月的考察学习。
课堂教学我们安排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建筑与制图、城市工业布局、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自然条件、小区规划、管网规划等。授课老师除原经济地理教研室部分教师外,还请了华工的教师及调进了部分教师,如陈泽蓉、孙继文、刘祁秀老师等。第一届实习地点选择是粤北工业重镇韶关市。带队老师有许学强、吴永铭、曾怀正、徐俊鸣等,师生们在居住、生活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深入细致调查,紧紧依靠当地有关部门,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反复讨论规划方案。当时的规划方案指导了韶关市发展,形成了现在的河西工业大道和河西区。由于工作紧张,许学强的小孩出世时也无法赶到医院!当护士把小孩抱给他看时,误以为是男孩,被护士骂了一通!
实习结束后又马上组织学生到外地考察学习。带队老师有曹廷藩、许学强、郑天祥、吴永铭等。跨越十个省市,到了上海、青岛、济南、胜利油田、淄博、郑州、洛阳、十堰、沙市、长沙等不同类型城市、行程一万五千里。一路上师生背着行李、提着水桶食宿,听介绍、实地考察,讨论总结,既辛苦又充实。不仅学生学习了许多实际知识,对于我们老师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其中有一个插曲。近三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到了济南,住的条件很差,是一个临时的工棚,下一站是胜利油田(也叫东营),派了两位老师做先头部队,联系食宿和单位介绍情况。但两位老师回来后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主张不去了。这个结果使学生们大失所望,纷纷表示一定要去,不去不行。矛盾尖鋭。为此曹廷藩同志召开了党支部会议。经过讨论大多数觉得胜利油田名声很大,也代表了一种新型矿业城镇。虽然目前还在建设中,地面可看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但瞭解石油城的特色、发展规划也还是十分有价值的。这样一致通过还是按原计划,考察胜利油田,顺利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由于这个班是全国招生,第一次办班,生源素质高,经过一年的培养,学习提高,回去后许多学员都成了原单位的骨干,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河北省唐山市赵振中,后来当了唐山市规划局局长,在唐山地震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河北邢台市的周永家、湖北十堰市的胡全杰、湖北沙市市的吴应林、湖南怀化的朱锋、湖南邵阳的李光耀、广东新会的李伟雄、海南的陈世福、河南郑州的陈玉章、河北石家庄的李力、高云龙等等都成了规划建设部门的骨干,当上了局长或主任、所长等领导职务。
1975-1976年第二届城市规划进修班的学员主要来自广东、广西、海南(当时属广东),这一年是中国大灾大难、大喜大悲的一年。周恩来(76.1.8)、朱德(7.6)、毛泽东(9.9)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7.26),全国处于悲痛之中,接着“四人邦”倒台(10.6)全国又沉浸在喜庆之中。许学强、张桂霞、刘祁秀等老师带队到广东阳春编制总体规划,有房不敢住,当地建设局临时用茅草搭起了工棚。就像当时的政治环境一样,天气也时而烈日当头,热浪阵阵,时而雷雨交加,台风呼呼。就像繁忙的工作无法抹去内心的悲痛一样,看似牢固的工棚也无法阻挡狂风暴雨的袭击,食不安、寝不宁,半夜惊醒。然而,师生们化悲痛为力量,冒着酷暑,含着眼泪,开展调查研究,编制规划方案。我们深深体会到规划过程比规划结果更重要,让公众参与,规划才有实现的基础。湛江市为了培养更多的规划人员,又从各县抽调学员参加编制规划,边干边学。现任湛江市规划局副局长张湛呜,就是该班的学员。据不完全瞭解,杨木生、吴虎、陈佩玲、张建春、郑健、黎新开等都成为所在市镇的规划骨干。
1976-1977年第三届学员主要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包海南)、广西五省。“文革”处于尾声,经济逐步走向正常。该班学员参加了两个城市的规划实践。课程结束后第一段由曾祥章等老师带队到广西北海市进行规划实践,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拿出的方案当地十分满意。然后由许学强、曾怀正、刘祁秀带队,经株洲转战到湖南湘西怀化编制总体规划。由于受“山、散、洞”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要成为地区级政府所在地,确实需要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工作完成后,又由倪兆球老师带队,马不停蹄,到湖北沙市、湖南岳阳等地考察学习。据瞭解,该班的王永禄(三门峡)、张俊(黄石)、周岳明(岳阳)、姚发义(襄樊)、崔之光(济源)、梁湘贤(冷水江)、钱丽英(广州)、鲁应平(驻马店)等等成为规划骨干,不少担任领导职务。
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1977年经济地理专业以经济地理和城市规划专业名称,或以经济地理专业(城市规划)的名称招收四年制的本科生。从此,经济地理学为城市规划培养人才步入了正式的轨道。1978年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在兰州成立,地理界的中科院地理所胡序威、北大魏心镇、南大崔功豪、杭大马裕祥、南京所姚士媒及中大许学强被接纳为委员,北大侯仁之先生当选为副主任委员,说明在学术上地理界也正式加入了城市规划队伍。
四、第一次城市规划教育研讨会——动员更多学科培养城市规划人才(1983)
随着城市规划工作普遍开展,城市规划专业陆续复办。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城市规划教育如何走向?西方有些什么经验可供借鉴?为此中山大学地理系和香港大学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中心于1983年9月10日至15日在广州联合举办了《城市规划教育座谈会》。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三十多个单位的70多名中外学者,除中山大学和香港大学的以外,其中内地规划界、地理界的学者有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同济大学李德华和陶松龄教授、南京大学宋家泰教授、武汉城建学院李泽民教授、北京大学董黎明教授、华南理工学院林克明和杜妆俭教授、中科院地理所叶舜赞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润及罗成章工程师等。这是一次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生态学等学科代表的一次聚会,互相交流城市规划教育的经验,讨论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的问题。正如吴良镛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指山,这是一个有益的会议,成功的会议,我们有必要以更多的力量来研究城市规划的人才培养问题。幷且,吴教授在会上还呼吁:应动员更多的学科、更多的学者投身城市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会上来自香港大学的郭彦宏教授、希龙治(P·R·Hills)教授、贾富博(A·R·Cuthbert)教授、方国荣博士、叶嘉安博士、韩德信(J·W·Hendrson)先生、施仆华(J·R·Schiffer)先生等分别介绍了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建筑学、行政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及城市规划工作的作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一次中外城市规划理念、内容及培养人才模式的大交流,对于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城市规划界来说,是一次开阔眼界、学习西方的好机会!当然,与会的中国学者头脑都十分清醒,西方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土地上发展出来的,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还需要中国学者从国情出发,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加以评价,吸收其有用部分,发展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应该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汇在一起,要使软科学与硬科学结合起来。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城市规划教育的课程必须由多学科的内容组成。社会科学知识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知识之一。城市规划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在更大程度上属政治和政策上的问题。两者并非水火不相融,而应是相互协调和彼此融合!
应该说明的是,有人说曹廷藩对经济地理为城市规划服务一直持怀疑态度。这是误传!曹廷藩作为系主任,经济地理教授,一直是支持并参与经济地理为城市规划服务的实践,从未怀疑过。在这次会议上,时任系主任的梁溥教授作了一个总结性发言,他说,现在看来,经济地理专业既可为农业发展服务也可为城市规划服务,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可以说,这次会议后,经济地理专业方向的大讨论应宣告结束。
五、第二次城市规划教育研讨会——适应经济改革与城市发展需要(1993)
自198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市场机制的全面引入,推动了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1978年191个城市,城市人口1.2亿,而1991年479年城市,3.5亿城市人口,如加上暂住人口,数字就更大。沿海地区凭藉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然而,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交通、住房、流动人口、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其他社会问题。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城市规划教育,不能适应城市规划的发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计划经济的规划模式正在被注重经济效益的规划方法所取代,土地有偿使用增加了资金,提供了改善基础设施的机会。这些发展变化使中国的城市规划与规划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这十年城市规划学术界也十分活跃,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委员会1990年改称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二级学会),胡序威、许学强为常务理事,马裕祥、姚士谋、崔功豪、董黎明为理事,整个广东也只有许学强一个常务理事。1993年变为一级学会,地理界参加的人员没变。广州戴逢增补为常务理事。在中大,为了培养人才、凝聚队伍,1985年9月,在科研处蔡礼义同志的支持下,破例成立了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挂靠地理系,该中心开始没有固定成员,后来经常来参加星期四晚学术活动的老师们,慢慢自然而然的成了中心的成员。从1985—1988年,受广东省建委和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委托,举办城市规划与管理县镇长进修班,受训学员89人。他们后来成为城镇规划的骨干。这时不仅是经济地理老师,还有其他专业,甚至地质系老师也开始在社会上接受有偿编制城市规划的服务。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于1993年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再次联合举办了“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对城市规划和规划教育的影响。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和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政府规划机构、设计院、大学的120多位著名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上吴良镛院士发表了《寄语中青年城市学者》的信,信中特别希望中青年学者,要逐步养成从历史的发展中认识事物,从它的来龙去脉中认识,就会有助于进一步瞭解当前及其发展,世界是整体的,地区、城市、城与乡都是整体的,都是相互关联的,要培养树立整体观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国民经济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将成为过去,“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城市性质和规划,按照计划的项目安排用地”那种规划模式已无法运作,城市规划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强化市场经济的观念、综合的观念、动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以人为主体的观念。城市规划教育必须适应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更新,树立大教育观,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的规划人才,多学科来培养规划人才,多层次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具有一门专才的通才,此外还要特别重视规划教育的实践环节。
吴传钧院士总结这次会议感到国内城市研究的水平与西方对比,差距明显缩小,为此欣慰!他特别强调多学科的定义,特别要加强地理与建筑工程和经济三种不同业务基础的规划人员之间的交流,着力培养师资,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藉以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
六、第三次城市规划教育研讨会——适应全球化与城市发展的需要(2004)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机制和规则的引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冲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沿海大都市带迅速发展,城市间的协调竞争成为重要问题。市场化、法制化利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无疑使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城市规划体系更为复杂,更加强调生态环境,注重城市形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建立和谐社会,更加强调城市遗产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城市规划指明瞭方向,又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无疑将会给城市规划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1993-2003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的十年,改革更加深入,开放更多元化,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规划市场更加活跃,规划任务更繁重,规划学术交流更频繁,规划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我校不仅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区域规划与管理专业之外,还办起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专业(工科类)。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再次联手,于2004年5月27-29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第三次城市规划教育学术研讨会。40多家单位近100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教育”。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罗伯特·厄普顿(Robert Upton)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教授作了主题演讲。
会议经过热烈讨论认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和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社会中有益东西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实际,继承优良传统,走自己创新发展之路。
七、结论——经济地理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特色不能丢
从走访建设部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相当多的大学地理系办起了有关城市规划的专业,其名称几经变迁,经济地理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区域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不管名称怎么变,经济地理特色不能丢。否则,在专业设置上是一种倒退,又成了一个学科、一个模式来培养城市规划人才!更有甚者,这些人才有可能地理素养丢失了,城市规划的功夫又难以学到家,难以以“方面军”或一个“兵种”去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充其量是增加了一点数量!这样做对城市规划工作的贡献大大缩水,幷且不符合经济地理为城市规划服务的长期实践和建设部需要经济地理专业培养部分城市规划人才的初衷!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头十年基本上是一个“与人斗其乐无穷”,长于“上纲上线”盛产“大帽子”的时代!是一个物质匮乏,“票证”无处不在的时代!是一个背着被盖碗筷自掏腰包找规划做的时代!在那种恶劣的人文生态和物资环境下进行专业方向的探索是何等艰难!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的!一个课程名称的确定,一份教学计划的形成,往往要经过若干个日日夜夜、“马拉松式”的讨论才能敲定!那种认真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可喜的是,头十年是一个从“文革”到“改革”的过渡性的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地理专业方向探索的人文生态和物资环境彻底改善!专业方向探索实践絶不是少数人,更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团队的行为。其中既包括以曹廷藩、梁溥为代表的,包括徐俊鸣、王正宪、杨克毅、陈家修等老一辈教授,也包括当时正当壮年的曾怀正、朱云成、郑天祥、张克东、张桂霞等,还包括当时的年青老师曾祥章、吴永铭及许学强等,当然还应包括后期调入的刘琦、魏清泉、陈浩光、陈烈、倪兆球、司徒尚纪、孙继文、刘祁秀、陈泽蓉等。他们都为专业方向的探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今天,他们已经退休或已离我们远去!但是经济地理专业方向的探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任务!与时俱进,一代代中大地理人将这个任务一直进行下去!
经济地理培养城市规划人才的特色不能丢!否则,前两代人的探索就是失败!
(许学强系中山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1963届毕业生,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