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永远的康乐园

  贵阳城繁华热闹的中华路上新近开了一家大型书市,便迫不及待地去里面逛逛。偶然间一本名叫“我的大学,用一辈子去忘记”的书吸引了我的视线,顿时觉得有几许的疑惑:我的大学,为什么要去忘记,而且要用一辈子?于是等不及翻阅,便掏钱买了,想知道个究竟。 

  回到家里,仔细地品味,方知这是作者使用了不知道称作什么的技巧给书取的名。其实这是一本描写大学生活的散文集,由一篇篇回忆同学情、师生谊的精致短文组成,相信每一个读者,读着读着都难免会勾起对大学生活那些美好岁月的回忆。我终于明白了作者的用意:我的大学,这辈子怎么会忘记!

  离开中山大学这个叫做康乐园的地方已有二十年的光阴。多少次梦里依稀,又回到那緑草如茵的美丽校园,那里留着我青春的脚步,那里留着我成长的记忆。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康乐园的木棉花和东大门入口两旁高大的桉树,还有中区那片总是打理得整整齐齐的大草坪。也会想起一起苦读耕耘的同学和孜孜不倦的老师们,有康乐园厚重文化的滋润,他们应该都还好吧!春天来了,校园里该又是一派緑意盎然、花团锦簇的景象了吧!

  许多年以后,我陪着年幼孩子学习国学,读到《中庸》的某一小节的时候,夹杂着幼童天真稚嫩的朗朗书声让我心潮澎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国学老师情不自禁地停下来,很深沉地说记不起这是哪个大学的校训了,我告诉他是中山大学,他用感激的目光看着我,用微笑肯定了我的回答,老先生一定在想这个年轻人怎么会这样肯定、这样迅速就知道了呢!足以让人自豪的是,在离开母校以后的日子,每一个中大学子都依旧按照中山先生的校训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每一点成绩的取得无不渗透着母校严谨的治学精神。

      今天,我从记忆的碎片里掇取两则校园里的故事,把它们记録下来,算为纪念我们离开母校20周年而作。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的人都会发现,当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的时候,我们的心中还能留下回忆,那是多么的幸福!

  校运会

  1986年的校运会在东大球场进行,那时霍英东先生还没有捐资修建英东运动中心,东大球场略显得有些陈旧。代表地理系参加校运会也是我意料中的事,毕竟是在刚刚结束的系运会上取得不俗成绩:铁饼第一名、三级跳远第二名、跳高第四名。

  从贵州省遵义四中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因为有过保持校田径纪録的历史,我平生第一次被推选为班级体育委员。参加校运会,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够代表地理系这个大集体出战,也是自己展示才能的机会;紧张的是校运会高手云集,自己会不会给自己也给集体去丢丑。因为在系运会上三级跳远有12.12米的成绩,我决定只选择这一个个人项目集中精力把它赛好,我盘算着如果一切正常、发挥得好的话,兴许能够跳出12.50米以上的成绩,这样在校运会上就能有一个进入决赛获得名次的机会。

  校运会的第一天参加了4×100米的接力赛,地理系铩羽而归。前几名代表队的成绩之优异,很令我吃惊,中大的体育竞技水平超乎了我的想象,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明天的三级跳远比赛一定会有不少的高手,无形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还是幻想着能够在预赛中跳出自己的最好成绩,争取进入决赛。

  这天的晚上,周方、周玉祥、俞哲、张俊、李红等同学都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我,并表示明天要到场加油助威,排解我的紧张情绪,让我很是感动。校运会召开期间,正值年末要准备考试的时候,功课的压力也不小,有同学们的助威,我暗自下决心,一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把明天的比赛比好。

  一直情绪都很稳定,本想应该是有“戏”了,可比赛即将开始时的一段小插曲打乱了我的心绪,这是事前没有想到的。在我参加过的三级跳远比赛中,无一例外都是9米起跳,今天居然有几人选择11米起跳,看来果真是高手云集,无形的压力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能够放松下来。预赛中11.65米的成绩实在是对不起观众,对不起前来给我助威的那些同学们,我与决赛无缘了,黯然走下了赛场。后来得知前几名的选手不少是从专业队下来的特招生时,心里总算得到些安慰,有的居然有15米以上的实力,那是业余选手根本无法企及的成绩。我退场路过男子跳高场地的时候,横杆已经上升到2.05米,那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高度,我那时唯一的感受就是中山大学的体育竞技水平那可真的是高啊。尽管没有为地理系争得荣誉,但因为能够亲身参加校运会,与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至今仍然感觉到那是我一生中一件很值得荣耀的事情。

  读者俱乐部

  在全民经商热的那个年头,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自然是做生意最火爆的地方。康乐园东区学生宿舍旁边仿佛在一夜之间就长出了数十间大大小小的小卖部、杂货铺、书摊等由学生自己经营的商铺。想想那时的学生也是很“牛”啊,要想当老板,那容易得很,哪用什么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哪管什么主管部门审批,只要兜里尚有几个钱,头一天晚上喝啤酒的时候才有了想法,第二天就可以把铺子立起来开张营业!

  阿方和祥子经营的读者俱乐部是最早开业的一批,占据了絶对有利的地形,以出租武侠言情小说为主,也兼卖一些小书签小卡片什么的,生意做得还算红火。开业没两个月,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阿方和祥子就准备把书屋转让出去,而且他们瞧准的下家居然是一向拘谨严肃,老实有余,灵活不足的鄙人!我有些感到措手不及,又有些茫然不解:盈利旺铺转让,条件优惠得就差是白送了!我想他们一定是还有更高的追求目标才选择放弃。经过一番的思考和掂量,我拿定了主意,决定下海去当一回弄潮儿,试试身手、练练胆识,好歹不要错失了身在广州,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大好机会,同时也不要辜负了阿方和祥子的一片诚意。

  做老板的那几个月忙碌而惬意,景昆介绍了他的师妹来当下手,我兼做店员与她两班倒。逢我外出进书买卡的时候就由小师妹一人值班,从始至终就没有出过什么岔子,书屋经营得顺顺利利、稳稳当当。随着学生经商潮的进一步升温,商铺数量与日俱增。新开张的店面大打文化牌吸引顾客,我见证过两个铺面崛起,先是在读者俱乐部的北面一个叫“百草园”百货铺开业迎宾,紧接着在西面紧贴着墙边的地方,“三味书屋”又开张了。鲁迅先生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里被演绎得何等的生动和有趣。

  来读者俱乐部租书的大多是不曾相识的各年级的同学们,偶尔也有熟悉的同学或是老乡。大凡遇到熟人,就基本上不用收费了,只是不忘打个招呼,希望看完后立即归还。记不清有多少人在这里租过书了,但有一个人,一个曾经只在这里借过一次书的人,在很多年以后回忆起那一段经历的时候,显得十分的兴奋和激动,她实在是与这间书屋很有缘分的人。读者俱乐部大概在经营了大半年以后,就随着政策的变化被付之一炬了,与此消失的还有那一本本武侠言情小说,而我,这个书屋的末代老板,也只把品相还比较好的一套书留下做了纪念。

  毕业分配回到了贵州,像所有同龄的年轻人一样,工作、生活,恋爱、结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搬新家了,这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在整理书籍的时候,突然间,那套从读者俱乐部留下来的书——《南北乱世情》同时进入到我和夫人小林的眼帘,多么熟悉的身影,小林慢慢地翻阅、仔细地品味,像是看出了什么,最后她郑重地宣布:“我在中大的时候就是在你的书屋里借过这套书,哈哈,没有给钱你哟!”小林就是与读者俱乐部缘分很深的那个人。

  如今,唯一留下的这套书还被好好地珍藏着。阿方和祥子也实现了他们起初的梦想——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真真正正做起了老板。

  (史静一系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89届毕业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