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劳动力的长远规划设想



  朱云成 林道善

  劳动力规划是人口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规划的制订越来越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拟就广东省未来(1989~2020年)劳动力规划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劳动力规划的目标是:抓紧今后三十年左右劳动力资源最充裕的时机,加以充分合理利用,在保证第一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优先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适当增加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步完善劳动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开放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强管理,调整和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扩大劳务输出,使本省劳动力结构趋向优化发展。

  一、劳动力总量规划

  本省今后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是制定未来劳动力总量规划的基础。根据我们所预测的人口自然增长中方案适龄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结合今后本省劳动力培养需要等因素,制定劳动总量发展规划如表1。

  制定上述规划的依据有三:

  第一,规划中1987年适龄劳动人口在业率的数据,是1987年7月1日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所得。在此基础上,参考1982~1987年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率(年递减0.22%)推算出以后各规划年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业率。随着本省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及同等程度的职业中学以上的大中专在学人数将不断增长,同时由于七十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开展,降低了生育率,从1988年起至2020年止,每年高中程度的适龄人口将稳定在300~400万之间,多数年份在350万人以下,这必然降低适龄人口在业率。另外考虑到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劳动结构将发生变化,从事家务的人数将会有所增加。此外,城乡有计划地开放劳动市场后,还会有一批滞学、待业人口。这些都会影响今后的就业率。

  第二,规划中城乡在业劳动人口比例变化。是依据本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人口比重将不断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力向城镇不断转移的客观进程制定的。今后,全省在业劳动人口结构中,城镇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不断上升,其上升幅度略高于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幅度。乡村劳动力所占比重则在不断下降,这与城乡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城乡居民生育率存在很大差异有关。

  第三,规划中乡村劳动力的絶对量也在下降,但到2000年仍维持在2000多万的水平,除了充分保证届时发展第一产业所必须的劳力外,乡村的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将增长。

  二、劳动力产业构成规划

  今后劳动力产业构成发展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在全省在业劳动力总量中占的比重和絶对量都将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和絶对量都将不断提高。在发展速度方面,预计分三个时期:第一,1990年以前的三年(1988~1990),为了克服前期经济“过热”现象,第二产业劳动力增加速度将减慢,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太快,需要稳住,第三产业基本上维持原有水平,预计略有增长。第二,本世纪后十年(1991~2000年):第一产业减少的进程适当加快,第二、三产业协调增长。第三,下世纪初的20年(2001~2020年)第三产业稳定地正常增长,第二产业的增长相对放慢,第一产业稳定地逐步减少。

  第一,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第二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省与全国一样,第二产业发展出现“过热”现象,需调整控制其增长速度,1983~1987年我省(包括海南)工业劳动力每年以12.7%的速度递增,1988~1990年间,其增长速度将下降。这期间,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金投入增值创造的工业生产总值占70%,增加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占30%,1991年~2000年大致也维持7∶3的比例。到下世纪,这一比例将提高到71.5∶2.5(头十年)和8∶2(后十年)。以保证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第二,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省农业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从种植业中转移出大批剩余劳动力到其他农业部门(主要是牧、渔业)及第二、三产业。由于第一产业的人劳平均收入水平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劳动力又从第一产业大量转向第二、三产业,据1983~1987年统计,全省(包括海南)第一产业劳动力每年平均以2.11%的速度递减,五年内第一产业已减少100多万人,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转移速度较快,使一些地区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二、三产业转移,已严重影响其第一产业的正常发展。今后规划中要采取相应对策,减缓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本世纪内每年规划以1%速度递减,到下世纪头20年,才以2%的速度递减。

  第三,随着今后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劳动将相应增加。1978年以前我省第三产业很不发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开放、改革以来,城乡剩余劳动力以较快速度向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转移。据统计,1983~1987年间,第三产业每年以7.81%的速度递增,五年共增加200多万人。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已由1983年的15.6%上升到1987年的20.3%。其发展速度已过快。特别是商业部门集中劳动力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价的上涨。在本世纪内其增长速度规划年递增3.5%。下世纪保持在年递增3%的水平,接近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第三产业拥有的在业劳动力今后必然会超过第二产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种类很多,各行业集中的劳动力数量也有很大差别。今后一些短缺的第三产业的行业如科研、文教、卫生、交通、邮电、信息、银行、金融等部门的劳动力将会有较大增长,但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等部门因过去几年增长太快,则要控制增长。就省内各个地区来看,发展也很不平衡,必须区别对待。

  三、实现劳动力规划的对策

  1.加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化,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事业,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要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十分重视德育的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筹集教育资金方面尤其要充分发挥我省在国外的华裔、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众多的巨大优势,鼓励他们捐资办学。还要调动省内企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集资办学,振兴我省教育事业。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高他们培养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的政治责任感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要加快步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直接关系到广东发展教育后劲大小的大问题,需力争早日实现。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全面开展中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尽快使职业教育结构、比例合理化、完善化、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积极流动和合理使用。

  我省人事管理制度已受到“开放改革”的巨大冲击,并已向前走出了一大步。但还不能算整体性变革。要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有效地冲破原有人事管理体制的禁锢,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使人才的管理和使用能够本着“公开竞争”和“择优録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业务专长的人才的作用。为充分合理地利用专业人才,还要进一步有计划地开放劳务市场,组织定期的和经常性的人才交流,促进人才的积极流动。

  3.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克服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流动人口中属寻找职业的劳动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尤其是外来人口的盲目流动,必然给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为克服人口的盲目流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如①制定必要的招工条例,使劳动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能尽量吸收本省的剩余劳动力,在吸收外来劳动力方面,也要本着择优补缺的原则,聘用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②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如征收外来人口的管理费和市政建设费等;③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要加强对户籍、税收、牌照等的管理。对流动人口的滞流期要加以限制。

  4.要控制部分产业部门劳动力过快增长或过快减少的势头。

  为保证我省今后农业的稳步发展,必需采取适当措施,减缓第一产业,尤其是种植业部门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控制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劳动力的过快增长,配合压缩基建规模和经济结构调整,把生产不需要的人员减下来,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严格控制从农村招工,特别是从外省农村招工。同时,还要对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进行调整,积极发展交通、邮电、信息,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保证这些部门所需的劳动力有较大的增长,而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等部门则应控制增长。

  5.组织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既可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可为国家创外汇,同时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我省居民与海外联系多和中央给予特殊政策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市场。加强职业培训,组织更多的劳务输出;还可组织“成龙配套”的专业队伍到国外承包各种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6.组织离退休人员继续参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老化,离、退休干部和职工越来越多。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知识,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而且,这批人的身体多数比较健康,退休后,还有一个较长的生命期。据我们的测算,我省1981年达退休年龄的男女劳动力,在他(她)们退休后,男平均有16年,女平均有25年的寿命期,在他们身体健康还许可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组织起来为“四化”建设继续作贡献。要创造必要条件,组织离退休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当顾问、开展业务谘询、进行调查研究、举办各种培训班,以及参加第三产业的劳动服务工作,等等。以充分发挥“余热”,为四化建设服务。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