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气候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问题
曾祥章
一、气候资源调查
一个地方的气候资源,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它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物资源的发生发展,与气候资源状况有极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组成的自然环境,对作物生长和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就是要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的特征指标及其地区分布,在分析当地各主要农作物、牧草、林果等的生长及产量形成所要求的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要着重对灾害性天气和农业小气候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注意在调查过程中认真总结群众利用气候资源,抗御灾害性天气的各种经验。
1.主要农业气候因子的分析
气候环境条件是许多气象要素和现象的综合,如光、热、水、风、云、雾、露、冰雹等。这些要素中,只有光、热、水、气四种,对于植物的生存是絶对必要和缺一不可的。
(1)光照
太阳光是緑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必不可少的条件。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利用太阳能,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潜能的过程。植物的生物产量,包括根、茎、叶、果实等,其干物质的90—95%是来自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固定,只有5—10%是来自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所以,当作物缺乏阳光时,叶片变黄,光合作用减弱,发育不健全,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积累,进而影响产量。可见,提高太阳光能的利用率是增加作物产量的最重要的途径。目前对于太阳光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平均约为1%左右。提高太阳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扩大緑色植物的田间叶面积系数和延长光能的利用时间。这就意味着要扩大森林、草原的面积,提高作物的复种指数,实行科学密植、间种、套种,以及实行作物的合理搭配等。
对于光能资源的评价,主要是分析各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量叫做辐射强度,单位是卡/厘米2·分,即当太阳直射时,一分钟内在一平方厘米面积上所接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全年计算则为千卡/厘米2·年。由于地理纬度和云量的变化,各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是不同的。我国各地太阳总辐射量全年大致在80~200千卡/厘米2·年之间。140千卡/厘米2·年的等直线自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至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西侧高于此值,东侧低于此值,这大致是我国森林和草原的分布界线。日照时数也以西北较多,东南较少,最低值出现在四川和贵州两省。
对于日照时数的分析,除了考察它全年的日照总时数外,更重要的还要分析一年中日照时数的季节分配,这对作物的安排和耕作制度的改革较为重要。
对于太阳能利用率的计算,是根据每一克碳水化合物在完全燃烧后平均释放的热量为4.25大卡,并根据植物和农作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形成的干物质数,即可算出储存于植物体内的太阳能总量,这种储存于植物体内的太阳能总量与同时间同面积上所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之比,即可算出农作物或植被群的太阳能利用率。
(2)热量
热量是光合作用的动力,是极重要的自然资源。温度因素对植物的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农作物的不同熟制。
由于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带。各带又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形成相应的土壤类型。这些动、植物和土壤与各带气候的统一,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利用了上述客观的自然规律,在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内发展了与各带气候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农业生产的地带性分布现象。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起伏的影响,气温从山麓向山顶逐渐降低,生物土壤也表现为垂直带状分布现象,农业上就有所谓立体布局的问题。
各种植物对于温度的适应都有三种不同的状况。当温度适宜时,生长发育健全,新陈代谢旺盛,这种温度叫做最适温度。当温度下降至超过其所能忍耐的最低值,或温度上升超过其所能忍耐的最高值时,植株的生长发育就要受到抑制,以至于停止生长或死亡。对一个地区的温良条件的评价,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特征指标,如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温度、日平均温度、极端温度、温度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积温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意义而定。
所谓积温,是指作物的某个生长发育阶段或整个生长期间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由于日平均温度10℃以上的日期是植物的积极生长期,所以常用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期间的积温来表示一个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的热量资源和气候潜力。我国除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少数地方外,≥10℃以上的积温均在20000以上,长城以北地区为2000~40000。这些地区,目前除了冬小麦因不能越冬而不能栽培外,春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春播作物都能很好地生长,部分地区还能发展水稻和棉花生产。秦岭——淮河以南,≥10℃以上积温在50000以上,能栽培双季稻。南岭以南≥10℃积温为75000以上,作物终年生长,一年三熟或多熟,四季常青。更南至雷州海南及台湾南部≥10℃的积温达85000以上,进入了热带气候的范围。
(3)雨量
作物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雨(降雪)。因此,降雨量的多少以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状况,对于农业生产及其分布有重大的关系。一个地方降雨量的多少,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离海远近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降雨的因素的变化,造成各地降雨量有较大的差别。年平均降雨量台湾是2000—3000毫米,闽浙沿岸是1200毫米,南岭山地1500—1750毫米,广西是1250~1750毫米之间,长江中、下游沿岸符合1100毫米等雨线,秦岭淮河符合750毫米等雨线,长城中段符合400毫米等雨线。大兴安岭西麓、苏克斜鲁山、大青山、陇西高原及西北边缘、日月山、青海省南部边境到冈底斯山符合于300毫米等雨线。巴彦淖尔盟、河西走廓、柴达木盆地均在10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更在10毫米以下,羌山仅4.5毫米,为全国降雨最少的地区。
由于季风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在时间上的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季。5~10月占全年降雨量60~80%,冬季除了少数地区外,均为降雨量较少的季节,造成冬种或春播缺水。此外,各地由于受夏季风控制的时间有先有后,有长有短,造成了各地雨季的长短也不一样,东北、华北、内蒙的雨季从7月到8月共二个月,而华南的雨季从4—10月共7个月。降雨变率大是历史上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变率越大,说明水分供应越不平衡,保证率越低,旱涝灾害越频繁,特别是生长季节的降雨变率大对农业生产威胁更大。
2.灾害性天气
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有严重损害的天气现象即为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急尉降温、霜冻、暴雨、乾旱、六级以上大风、冰雹等。它是造成农业失收或收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时几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发生。如台风袭击时,同时出现大暴雨;寒潮来临时,可以同时有大风、急剧降温、霜冻等。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作物,以及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其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不同的。如两广丘陵地区,其大面积的主导的农作物是水稻,按照种植期的不同,分为早稻、晚稻和中稻。中稻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偏北的高寒山区,或部分水源条件较差的地方,大部分地区是种植双季稻,所以,双季稻的收成情况,基本上决定了两广地区的粮食形势甚至整个农业的形势。而双季稻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是早春的低温阴雨烂秧天气,台风暴雨天气和寒露风天气。
(1)低温烂秧天气
初春冷空气南下,常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的育秧以及整个农事季节的安排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天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乾冷型,另一种叫做湿冷型。前一种类型的特点是冷空气的势力较强大,有明显的降温,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清晨还可能出现霜冻;后一种类型是冷空气的势力较弱,常与南来的暖湿气流互相对峙,气温不甚低,昼夜温差较小,但阳光缺乏,且常伴有连续性的降雨,这种天气,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最大。
烂秧天气并不是各个地区各个年份都有出现,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烂秧天气有轻有重。在广东,经农业气候实验认为,引起烂秧的气温指标如:日平均气温≤12℃,连续4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10℃,连续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15℃,同时每天日照时数≤2小时,连续7天或以上;日最低气温≤5℃,连续2天或以上。根据低温阴雨烂秧天气的出现范围、时段、以及气温等情况,还需将这种天气区分为重、中和轻烂秧天类型(区)。
(2)寒露风天气
每年寒露节气前后,随着暖湿夏季风的撤退,北方冷空气南下进入两广地区,往往出现乾燥(有时阴雨)、低温、吹强的偏北风天气,严重影响晚稻的后期生长。特别是晚稻花器形成期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是对低温最敏感的两个时期,此期若遇到15~17℃的低温,影响小穗颖花发育,减少穗粒数,延迟抽穗。在抽穗扬花期,若遇上8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3℃,则产生严重的包颈现象,结实颖花比重减少,不实率或空实率可达20%或以上,持续时间越长,气温越低,加上乾燥和大风,危害更甚。
根据一次寒露风天气过程的长短及日平均温度值,可把寒露风分为不同的强度级别。广东省根据晚稻长期季节与寒露风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定9月11日一10月20日为寒露风天气统计时段,分为一般寒露风和强寒露风两种强度级别。
台风暴雨和乾旱天气对两广地区双季稻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台风在广东沿海影响较大,广西一般只在梧州——桂平——贵县——南宁——宁明一线以南才每年都有台风影响,但程度不如广东严重。
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不仅表现为一定的时段季节性,而且也表现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农业要获得丰收,就要认真研究各种作物的气候指标,认识和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规律性,及时准确报告各种灾害性天气暴发的时间、强度,影响范围;采用相应的抗击灾害性天气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如适当安排农活,选择品种,确定播种期和耕作制度等。
3.研究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异,进行气候区划
在一个县(或省)的范围内,由于地形高低起伏变化和地面植被、水域等的不同影响,使得气候特点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地域类型和相应的农业结构的形成。因此,研究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的地区差异性,进行气候区划,能为因地制宜,分区布局农业或划分农业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在各种不同的地形和气侯条件下,形成各种不同的环境,为各种不同的生物提供了生长发育、生活栖息和繁衍后代的条件。地球上各个地方的生物种类是极其繁多的,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广西位于北纬26°21′以南,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是属低纬度地区,生物资源更为丰富。
广义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种农作物、家畜、家禽、鱼类、造林树种、栽培牧草的品种资源,以及数以十万计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调查,既要进行林业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调查,又要进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这里只谈一下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随着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认识的深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的野生动、植物已慢慢走向家养家种,或者半家养家种状况。因此,有些种类,“野生”是相对而言的。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采集和捕猎,是人类认识龢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对农林副业的发展和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起重要的作用,是纺织、造纸、医药、酿酒等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在调查中,作为一种资源,要经过有关专家,如动物专家、鱼类鸟类专家、昆虫专家、植物学家等的详细鉴定,经过群众的长期采集、捕猎龢利用的实践,才能确定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利用价值。调查工作就是要摸清一些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生物学特性以及目前利用状况和群众开发利用的经验。
有些珍贵的、稀有的野生动植物,它们对环境要求较特殊,分布范围较小,要设立资源保护区。如海南岛白沙县有一种坡鹿,是全国仅有的产地,每年每头坡鹿产鹿茸价值一千多元,因此,已设立保护区。又如我们广西的白头叶猴,世界上仅广西有出产,而广西又只有在右江以南、明江以北的一狭长石山区,目前实际存量大概也只有六、七百只,数量不多,要研究这些资源的保护问题。一个国家对这种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标志。据有关资料,英国、日本自然资源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4%,美国占2.8%,我国目前还比较低,仅0.1%,但现在已比较重视这一工作了。
具体调查时可考虑按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分门别类地以表格形式按公社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束时进行全县汇总,最后汇总到全自治区。每一种表格都是工作的素材和原始资料,分别装订成册,把调查中的附记和说明或某些资源的分布草图也附在册子后面一起保存,作为今后继续开展这一调查工作的档案资料。
1.植物资源
(1)油料植物 野生油料植物,包括脂肪油料和芳香油料植物,如篦麻籽、山苍籽、乌桕籽、樟叶油等。
(2)纤维植物 根据《广西农业地理》资料,全区有纤维植物170余种,其中纤维较好的主要有山棉皮、龙须草、肖梵天花、白背桐、九层皮、假菠萝麻、棕麻、白藤等。收购量大,资源较为丰富的有龙须草、芭芒秆、黄茅草、云香竹等造纸原料,每种年收购量都达20万担以上,其中芭芒秆达100一150万担,最高1970年达240万担。
(3)药用植物 全区中草药材在1000种以上,列入购销商品达700多种,比较重要的有淮山、半夏、茯苓、金银花、首乌、鸡血藤、田七、天麻、砂仁、罗汉果等,淮山、半夏、茯苓、金银花产量居全国第一,田七仅次云南占第二,罗汉果是全国有名的特产,年产800多万个。
(4)淀粉植物 全区有130余种,常年收购量40万担以上,主要有金刚蔸、黄狗头、土茯苓、芭蕉芋、土淮山等。
(5)其他原料植物 如松脂、桃金娘、杜仲、余等子、野无花果、野粉葛等。松脂产量仅次广东占第二位。
2.动物资源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地形破碎,变化复杂,植物繁茂,因此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栖身之地和繁殖条件,有不少属于珍奇的品种,有的是属于国家规定为保护的资源。其中,著名的有白头叶猴、长臂猿、野梅花鹿、金猫、林麝等。根据《广西农业地理》报告,广西的野生动物,按其不同的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
(1)灵长类 这主要是猴类,全区猴类有三科、四属、十种,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桂西南部,那里石灰岩石山分布广,有的地方还保持着原始林,人迹少至,对猴类创造了较好的生活环境。白头叶猴分布在右江以南,明江以北。长臂猿在龙州、大新、靖西等县石山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地区才有分布。五十年代,数量较多,现因滥捕乱猎,植被破坏,已比较少见了。这两类都被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黑叶猴主要分布桂西南石山区,数量较多,资源丰富,如在大新县恩城公社,在一平方公里内有时可见到四、五群黑叶猴。广西猴,又叫恒河猴,广泛分布全自治区的石山和陡壁悬岩,以及人迹罕至的土山,是全区数量最多的一种猴类。此外,还有懒猴、熊猴、短尾猴等。
(2)野生兽类 有野猪、赤麝、小麝(黄凉)、林麝、梅花鹿、青羊,有大灵猫、小灵猫、花面狸(果子狸)、椰子狸、椰班、林狸、青鼬、黄鼬、水獭,有华南虎、金钱豹、黑熊、豺狼,还有松鼠、田鼠、箭猪等。过去华南虎广泛分布广西的土山区,但目前数量已稀少,云豹分布桂西南、桂西北,皮张有云状花纹,美丽异常,为高级衣裘料,但目前数量也很少了。大灵猫广布全区,经济价值也很高,既是毛皮兽,又有一种分泌腺,能分泌一种灵猫香精,是一种高级香精,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国内外已有人工饲养以获取灵猫精。林麝中雄麝能产麝香,为名贵药材,也是国际市场畅销的高级香料。主要分布我区西部,资源数量不多。
(3)爬行类和两栖类 有鹰嘴龟、金钱龟、鳖山瑞、马鬃蛇、蛤蚧,以及各种蛇类(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大蟒蛇、过树龙、三索蛇、竹叶青等)。蛤蚧分布于广西的石山区,数量多,产量大。尤以百色地区为多,是广西经济价值最大的爬行类动物。它有补肺、益肾、定喘、止咳之功,是全区主要的药用动物。蛤蚧和蛤蚧酒,畅销国内外市场。娃娃鱼是两栖类,是一种名贵的山珍,肉味鲜美。但数量也很少,属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它主要产于大瑶山和永福一带,近来在西林也有发现,它可能原来是陆地上的一种以肉食为主的四肢爬行动物,但因环境变化,而改为水中栖身,所以,它成为研究两栖动物演变的活标本。在金秀县发现一种两栖爬行类鳄蜥,是我国独有的,在动物分类上属独科、独属、独种的珍贵动物,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青蛙全区均有分布。
(4)鸟类、昆虫、鱼类等 这些资源种类也很多,有的供食用、药用、观赏用,有的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如鸟类中的斑冠犀鸟、原鸡和白鹇等为国家二类保护的珍贵动物。斑冠犀鸟分布于桂西南的崇左、宁明、龙州、大新、靖西等县。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分布于龙州、大新等县。白鹇在我国江南各省虽有,是重要的观赏鸟类,但广西产的白鹤颜色艳丽,观赏价值更高,分布也广,数量较多。昆虫的研究,天敌资源的研究,是植保工作中生物防治的前提,也要结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