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
罗章仁
香港海岸为山地丘陵海岸,岛屿星罗棋布、港湾错落,具有优良的水深和隐蔽条件。港口建设条件十分优越,维多利亚港被誉为世界3大天然良港之一。但由于山丘坡度陡,沿岸泥沙来源少,淤积作用弱,平地与滩涂窄小,使建设用地不足。香港自开埠以来,以填海造地补沿岸用地之不足,香港港口主体维多利亚港水域一直是填海造地的主要区域。现在,海港填海造地活动已威胁海港正常功能的发挥;海港环境容量下降;环境问题突出;城市中心活动高度密集,交通经常堵塞;人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
1 填海造地的发展与分布
香港填海造地由早期的小现模劈山傍岸填海发展到近年向水深较大的海区填海,填海方式由用劈山的山石填海发展到吹填泥沙填海或两者结合;填海区的深度愈来愈大,达到15m,速度愈来愈快,近几年平均每年填海 500 hm2,至 1995年香港填海总面积达到6200 hm2(表 1,图 1)。
2 填海造地对促进香港发展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香港填海造地促进了香港的发展。
2.1 增大陆地面积、提供大量城市用地
香港原有陆地面积约1033km2,由于历年填海造地面积不断增大,1969年为1046km2[6]、1983年为1061km2[7]、1986年为1066km2[8]、1988年为1071 km2、1995年1095km2②。总计填海造地 6 200km2,占香港陆地面积的 5.7%。重要的是填海土地用于香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设施如港口、机场、陆路通道及主要街市,填海区面积占香港现有建成区面积160km2的40%,而且是香港最繁华的区域。
2.2 保证港口陆域用地
香港经济发展依赖于港口,维多利亚港是香港国际中转港的主体、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原港口陆域用地不断被挤占。港口搬迁与发展所需陆域用地,都是以填海造地补偿,使港口陆域用地得以保证,目前港口有数百公顷用地。
2.3 创造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及经营利润
香港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每平方英尺售价以万港元计。填海造成的土地收入归政府,因此,使政府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据潘国城的资料,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九龙、中环、湾仔和东南九龙填海总面积720hm2,政府纯收入约2040.6×108港元[1],即每公顷净收入2.8×108港元。据此估计,8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从填海造地可获得数千亿港元的收入。
填海的土地出卖或批给房地产或其他业主经营,还可创造高额的经营利润, 进一步为社会创造财富。
2.4 美化城市
在填海造地沿岸,都为入工岸线,一般都经过一定的建设,如建海堤等,通常较为美观。如维多利亚港沿岸有许多地方成为可供人们游憩的场所,沿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夜晚乘游船观赏维多利亚港灯光夜景,从山顶欣赏海城交融的景象,己成为有特色的旅游观赏项目。
填海造地后虽有不少负面的影响和下足之处,但从环境保护的某些方面与美学观点看,总体上还是美化了城市的。
3 填海造地产生的环境问题
香港填海造地也产生了负面作用,出现了环境问题。它们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活动方面。
3.1 多利亚港的正常功能受到威胁
维多利亚港是香港港口的主体,主要功能有:商港(主要为集装箱港和件杂货港)、高速船客运和海峡轮渡、渔港、游艇港、军港等。主要设施有葵涌集装箱码头、19个公共货物装卸点和海运码头、76个浮简(泡)和其他碇泊区、高速客船码头和轮渡码头及军用码头、渔船和游艇避风靠泊区及中流作业其它设施等。1994年,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4×108t,集装箱处理量1.1×107TEU,1993年高速快船客运量2012.7万人次、渡海客运8431万人次[3]。维多利亚港十分繁忙,港内船舶穿行如梭,密度很大。维多利亚港港界水域原有 7 000 hm2,至 1995年填海总计 2 800hm2,现有水域 4 200 hm2,仅为原水域面积的60%。因此造成了港口水域用地不断被挤占,水域减少,造成了船舶活动密度过大,船舶航行条件恶化,部分航道如港九海峡主航道大型船舶通航已被局部限制;中流作业浮筒被迁移至条件较差的港区界以外,被迁移数己达到12%;此外,填海使港九海峡附近的波高增大,港口中流作业及小型船舶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海事平均以30%的速率增长,1993年达到286宗。
然而香港政府汁划在海港再填海750hm2,使填海面积占原港口水域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港水域仅存3459hm2。这将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
维多利亚港过去和未来关乎香港繁荣,更是香港未来繁荣所系。按近年来香港港口活动量发展的趋势 可推测未来香港港口面临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海港进出船舶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1],货物吞吐量以10%的年增长率增长。90年代以来集装箱处理量更以20%的年增长率增长,即4年处理箱量翻一番。仅此可见未来维多利亚港港口负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顺利解除这些压力,就要增加港口的通过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新港址取代维多利亚港,而应当首先保证维多利亚港正常功能的发挥和进一步发掘其潜力。现在,因填海造地与城市其他设施的扩展,维多利亚港除青衣岛沿岸9号码头岸线外,码头用岸线无大的发展潜力,水域又已显得不足,若再在海港填海、原有的港口陆上设施和水域中流作业浮筒要进一步受到影响,因此,现在已经到抉择要“港口”还是要“土地”的时候了。要使维多利亚港的功能正常发挥,就要保护维多利亚港水域,不能再在维多利亚港填海造地,包括不能实施原来香港政府拟定的填海计划(除了建设港口需要的)。
3.2 港九海峡将变为“河”
维多利亚港优良之处在于海峡和海湾相间,海峡水道与海湾水道联结成为水深和泊稳条件良好的水道系统[9]。海峡往往成为控制潮流的节点,港九海峡就是维多利亚港西部主湾与东部九龙湾之间的连接通道,原来宽1.7~3.7km,长约3km,两岸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区域,由干不断填海,现在宽度仅 0.8~1.4 km,长度延伸至 5~6 km。据香港政府的规划,土瓜湾与九龙湾将基本填满,这样从上环至鲤鱼门将形成宽0.8~1.3km(鲤鱼门宽约500m)、长约 11 km的狭窄的水道,称其为“河”,实不为过(表 3 )。假若按已定的计划实施填海,“河”的长度可延长至15km,环绕香港岛的东北部。
3.3 水动力环境的变化
填海影响潮流和波浪动力变化:
3.3.1 潮流的变化
海湾-海峡地貌系统的潮流动力决定于海湾水域的纳潮量和海峡的过境流量,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纳潮量取决于海港水域面积,海峡过境流量受海峡过水断面控制。填海引起的变化有:
(1)填海减小纳潮面积和纳潮量。减弱潮流动力。填海使维多利亚港减少纳潮面积2800hm2,若以一般大潮潮差2.5m计,港界范围内纳潮量减少0.7×108m3,即减小了40%。潮流被减弱。
(2)在海峡填海缩窄了过水断面,减小过流能力,但增大海峡最大流速。海峡是过境潮流的节点,在海峡填海,将缩窄过水断面,减小过境潮流的通过能力,从而减弱潮流动力。
若海峡全部被填,则会引起潮流水道系统的改变,如昂船洲至长沙湾间的海峡原宽1km,1992年全部填满,将引起相邻区域潮流动力的调整,对海区而言,潮流动力将减弱。
填海使港九海峡宽度减小一半;过水面积减小约1/3,估计过水流量减少15%~25%。同时,过水断面减小,增大了海峡两端的水位差,断面最大流速因此而增大。按断面面积与流速关系估算,填海使断面最大流速增大约15%。
(3)局部区域潮流动力变化
填海改变水域边界轮廓,导致局部区域动力变化。顺直边界使潮流顺畅;若边界弯曲,可产生涡流。凸出处水流可能变急;凹入处水流缓慢甚至不畅。如启德机场东观塘地区水域的水流将十分不畅。
3.3.2 对波浪作用的影响
填海减小水域,理论上波浪强度应有所减弱。然而 在港九海峡,由于两岸海堤已伸至较深的水域,沿岸已没有起消能作用的浅滩,当波浪传播至海堤时波能消耗不大,而且海堤墙还起反射作用,入射波与反射波能迭加,使波高加大。这对风浪或船成波浪都起作用。通常白天船舶穿行如梭,于是形成了白天港九海峡波浪汹涌的状况,波高常达到0.8~1.0m,小船安全航行受到威胁。
3.4 水质恶化、加重环境污染
香港人口与制造业密集于维多利亚港沿岸,每天有数百万吨污水排入海中靠较强的潮流搬运与扩散污染物,但还是造成了海港海水与海底沉积物被污染,填海减少海港水容积和减弱潮流动力,减小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扩散能力,在局部水流不畅的区域如观塘等地水质严重恶化,并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积聚。部分填海工程破坏了有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红树林和海滩等。
3.5 对地貌和沉积的影响
填海减弱潮流动力,将形成大部分水域较以前利于沉积的环境,在潮流增强的海峡,如港九海峡趋向于冲刷加深。但是,由于香港海港水域泥沙来源较少、海水含沙量小,沉积作用不会有大的变化;港九海峡冲刷加深则会比较显菩。
此外,由于近期以来海港以吹填泥沙的方式填海,在吹填施工期间,吹填尾水携带的泥沙将返回海中,这些泥沙将在底层运动并逐渐沉积。回返泥沙的总量及扩散范围与吹填总量、吹填返海尾水输沙量与水流环境及施工环境有关。从近几年海港泥沙吹填量达到数千万立方米的情况看,在吹填施工期间,吹填区周围可能有数百万立方米的泥沙沉积。
3.6 城市高密度活动的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一般由中心向外围扩展。香港由于在维多利亚港填海造地,虽然也向周围新市镇扩展[10、11],但同时又问中心区域即向新填海造地区发展。新发展区的城市活动密度大,虽然有意识控制居住人口,但由于新填海区形成了新的繁华的商业、金融、旅游、饮食等吸引人的行业,各种设施又尽量提高利用率,设施和人的活动密度不断加大,导致交通量空前加大。但交通又受到旧区旧的道路系统的制约,交通不畅至今难以解决。停车难且价格昂贵,到中心区活动很不方便,中心区吸引力大但人们又怕到中心区,这是城市活动高密度发展出现问题的预兆。若继续在海港填海,增大城市的活动密度,中心区的环境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诸如水、大气、居室生活条件及人们的游憩场所环境都受到城市高密度活动和交通条件的影响。
因此,香港继续在海港中心区填海发展城市设施与加强活动密度的高度集中发展的计划,需要认真思考。
原载:地理学报,1997,52(3):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