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水口战役
肖 锋
水口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场罕见的恶仗。它作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的一部史诗,载入了辉煌的《中国工农红军史略》。
1931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但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深感军力不足,便收买和任命广东军阀陈济棠为赣粤闽湘鄂南路“剿匪”总司令,令粤军入赣“助剿”。陈济棠便于1932年3月中旬派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率2个师进入赣南:第一师李振球部驻赣州及其附近地区;第二师叶肇部进驻南康及其附近地区;一军军部和直属部队驻大余及其附近地区。另派第二独立旅陈章部进驻南雄。其后又派第二军第四师张枚新部进驻赣南的信丰,直接威胁中央苏区的安全。
同年6月初,为瞭解除粤军对中央苏区的威胁,保障中央苏区的安全,中革军委命令红一、五军团回师粤赣边,痛击粤军,占领梅岭关,随后再沿江北上。
6月下旬,红一、五军团从闽西到达赣南,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信丰南部进窥南雄,使敌人以为我可能要取韶关甚至广州,估计各路粤军必将回援南雄,红一、五军团、十二军及江西独三、六师分别协同配合,相机在运动中于南雄附近给粤敌以最大打击。于是,一、五军团离开赣南,向粤北南雄进发,于6月底7月初到达了南雄乌径一带。红三军团也由湖南桂东、江西遂川地区向南行动。
7月2日,红三军团在大余池江大路坳一线与敌第一师(6个团)遭遇,经过激战,击溃4个团。粤军便退守大余城。
7月初,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兼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之后不久,中革军委根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命令,重新任命毛泽东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下辖第一军团、第三军团、第五军团。
7月3日凌晨,红一军团一部击溃梅关守敌一个团,控制了梅关要隘。红一方面军在梅关、中站一带设立了指挥部。之后,粤军即由韶关、信丰兼程赶赴广东南雄,意图与北面国民党军合击红军。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将领决定集中一、三、五三个军团,同时进攻正在进行南北合围的国民党两路军队。
7月3日至5日,红三军团围攻大余城,余汉谋凭藉坚固的城墙,龟缩不动。红三军团连攻二日,未见城内动静,误以为大余粤军主力已于早几天向仁化方向逃窜。指挥部便命红五军团直插南雄南部,防止南雄粤军向南逃跑。
7月4日,红一方面军进攻南雄。这时,敌第十四师、第五十二师由上犹向大余前进,粤北独立第三师、第五师由韶关兼程奔向南雄,第四师由信丰会集南雄。当敌第五师、独立第三师扺达南雄,第四师扺达南雄东北乌径时,红军决定以第三军团和第十二军进攻到达南雄之敌,以第五军团和江西军区独立第三师进攻到达乌径之敌。
7月6日,粤军张枚新第四师按照余汉谋关于“缩小防区,回师南雄固守”的命令,离开了信丰,正向南雄撤退。指挥部又命红五军团返回湖口待命。
7月7日,粤军第四师到达了乌径地区。陈济棠派来增援的李汉魂独立第三师和张达的第五师也已到达南雄;并以一部向我中站方向出击,当天到达新径附近。指挥部于是命令聂荣臻和林彪统一指挥一、三军团和十二军,准备歼灭南雄出犯之敌;命令红五军团和江西独立第三、六师负责歼灭第四师。
7月8日凌晨,正向乌径开进的红五军团发现粤军第四师由浈水南岸向南雄逃窜,即改变行军方向,命军团各部向水口阻击。下午1时,两军在水口以东的箬过村遭遇,当即与隔河的敌人打响。粤军被红五军团优势兵力击溃,当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并向大余、南雄两地守军发电求援。然而,红军误认为水口之敌已向南雄城方向逃窜,致使方面军改变了原先一度决定的由红一军团和十二军向水口增援的计划,而没有赶到水口。
7月9日凌晨子时,余汉谋一面命第四师固守待援,一面命令独立第三师和独立二旅由南雄县城星夜赶往水口援救张枚新师。正午12时,粤军第四师得到来自南雄张达、陈章部6个团的支援,粤军韶关航空站也派出18架战机飞往水口附近一带侦察、轰炸。下午3时,粤军组织优势兵力首先向水口西南面的红三军猛扑,战斗激烈。红三军指战员占据有力地形,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多次打退敌人的全线冲锋,把失去的阵地夺回来。在水口东面阵地上,粤军也向红五军进行反扑。这时,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把外衣脱掉,只穿一件白衬衣,走到阵地前沿,亲自指挥四五千名大刀手,分四路冲向粤军第四师阵地展开白刃战,随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战士们手起刀落,敌人一片片倒下,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士们浑身上下血迹斑斑。敌人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溃退,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据战后统计,光被红五军团战士砍死的粤军就有近千名。
下午4时,在红十三军阵地上,粤军的进攻有所减弱。但是,红五军团第三军阵地上的敌人,仍在猛烈进攻。连续激战八小时,第三军的战士伤亡很大,干部伤亡很多,预备队已经全部参战,弹药也渐渐缺乏,战局仍无法扭转。这时,第三军只有固守阵地,没有出击能力。粤军看出红三军这个弱点,又派遣强大兵力从左右两翼猛攻。红八师及十九团,因团连干部死伤过多,失去指挥中心,全线十分混乱。于是军长、政委、参谋长亲自上阵,维持队伍,才把阵脚稳住。下午6时许,粤军还在进攻。第三军陷于困境时,幸得陈毅率领江西独立第三师、第六师赶来增援,打退粤军的进攻,稳住了战局。晚间,方面军总部命令红五军团选择有利地形固守待援。
7月10日,红军对水口之敌发起总攻。当天拂晓,红一军团和十二军在毛泽东亲自率领下,从中站、里东、邓坊等地出发,星夜奔驰,直赶水口战场。毛泽东、林彪、聂荣臻一起到了设在水口桥北侧无名高地的红五军团指挥所,毛泽东听取了总指挥董振堂和政委肖劲光的汇报,瞭解了敌我两军态势。又亲自观察了敌军阵地,当即部署了战斗任务:红一军团增援在南岸作战的红三军,红十二军增援北岸作战的红十三军。
上午7时,红一军团和十二军按照命令开赴指定位置,会同红五军团和独立第三、六师,向粤军勇猛冲杀。下午2时,红三军团的第七军从大余游仙圩转出,赶到水口增援,这时红军进攻更加猛烈,粤军溃退南雄城,战斗持续到黄昏前结束。
下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主力从大余赶到水口,与一、五军团会师。这时水口战役已经结束。
水口战役期间,中共南雄县委和南雄游击队及广大人民群众给予苏区红军大力支持。7月初,当一、五军团到达南雄时,南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立即发动群众迎接红军的到来,主动给红军腾房子,筹集粮草,安排生活。水口战役打响后,南雄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又动员群众大力支援前线。
当红五军团奔赴箬过村附近截击粤军第四师时,箬过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都踊跃参加支前工作,日夜为红军烧水、送饭、送信、救护伤员;晚上,又把自己的房子腾出一些来给红军休息。
战斗越来越激烈,由南雄地下党在各地组织起来的担架队,也及时地赶到水口前线,抢救红军伤员,仅上朔村就出动了几百人,帮助红军挑子弹、行李、抬担架,把18名伤员抬回上朔村医治。当时,南雄地下党还帮助红军建立了一条从水口直达中央苏区的伤员运送路线,即由水口经乌径,入孔江,上油山的畚箕窝,再转江西信丰、赣县直至于都,南雄地下党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孔江乡。孔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赵世煌,带领乡里的骨干分子,挑选了40多名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组成救护队。他们负责接收从乌径方面送来的伤员,然后抬着这些伤员翻山越岭,送到粤赣边的畚箕窝,交给下一站运往苏区和各地治疗。在战斗中,参加支前的革命群众,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来回奔走,有的为革命流血牺牲,光是上朔村就伤亡了几十人。同时,南雄游击队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主动担负军事侦察、警戒、通讯、带路等重要任务,为这场战役作出了贡献。
水口战役后,红军一部在南雄东部的乌径、界址、坪田等地休整,打土豪筹款。7月下旬开往江西。南雄县委书记叶修林随红军行动,1934年4月21日在江西筠门岭与粤军作战时牺牲。红军离开南雄时,留下李乐天等10多名干部和150条枪,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并由李乐天接任南雄县委书记。
水口战役历时3天2夜,双方伤亡惨重,作战双方出动兵力共3万多人。其中红军方面有五军团的十三军、三军,一军团的十五军、十二军及江西独立师第三师、第六师及三军团的第七军,共1.8万红军与1.5万多敌军,形成这场恶战,双方损失很大。敌军伤亡3000余人,而红军伤亡也很大。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二年七月广东南雄县水口圩地区打陈济棠的作战”,“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象水口圩……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的,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
(肖 锋:南雄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