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十五、一位禅师的修行

  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杯清茶几句禅。

  一日午后,我与同伴坐在光明寺大寮前面的菜园旁聊天,仰望浮云,想起不久前,在盘陀石遇到的一位很特别的“怪”禅师。

  说禅师之前,不妨先来轻撩禅的面纱——

  什么叫做“禅”呢?本焕老和尚曾有开示,“禅”,就是“禅那”,翻译成“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论及参禅以及禅学的历史,虚云老和尚曾有言辞:“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彻见本性;‘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禅宗法门,自佛祖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是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

  对于禅的意境,修学功夫尚浅,不敢妄谈。在与同伴谈及禅师的时候,一个喜欢论禅的友人为我们讲了几个醒世禅语,记録如下,惟愿诸位各有所得,各有所解,获益亦各有深浅——

  问:何者是佛,何者是法?

  二祖慧可答: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不二。法和佛本无两样,只是人们执着,才硬加区别。   

  求教者问药山禅师:怎样才能不被外境迷惑?

  药山:任由外境来去,有什么关系?

  求教者:不会。

  药山:什么外境使你迷惑?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

  一位教授向南隐禅师问禅,禅师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继续。

  教授:漫出来了。

  南隐: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禅?

  友人兴致大起,又讲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对开悟的师兄弟,他们的肩头各背着一个方便铲,一起行脚。铲子有两个用途,一是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必化缘。二是看到路上有死尸,就顺便埋掉。二人走着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横尸,一个口念“阿弥陀佛”,挖土将其掩埋;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一眼。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们的师父,又问:“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表现却不一样,究竟哪个对呢?”

  师父回答:“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且不论解脱,抑或慈悲,故事中的精辟答案岂非我辈能够彻悟,此时便更觉禅师的智慧深远,非常人可以比拟。

  由禅、禅意,再联想到光明寺的“怪”禅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长袍、头发、茶道,以及性情里的沉默、内向与内敛。

  玄明师40多岁,多年前,居住在终南山的一个山洞里,跟随光明寺的闻佛师父来到了光明寺。他刚来时,须发垂长,衣衫破旧,犹如山中“野人”。

  一位居士说起,初见玄明师时,他的脑中随即想到达摩祖师的画像,样貌与气质,活脱脱地一致。

  很难想象,玄明师旧时是怎样在山洞栖身生活,其中的怡然自得,恐怕很少有人能懂吧!

  和其他出家师父不同的是,玄明师至今仍顶着一头稀疏的短发,他无论坐在哪里,都半低着头,双眼微垂,面部显得很恬静,眼神和动作都像一个清纯无邪的孩子。

  他不怎么说话,穿戴也不讲究,随意-洒脱,就如同禅。

  听我的同伴说,她唯一听到他说过一句名词,是在2007年盂兰盆会火供时,他站在盘陀石上,看着光明寺菜园旁火供时窜起的熊熊火焰,说了一句:“火像山一样高”,就这简单的一句话,着实惊了一群人。

  最特别的,是他那道目光,时常闪烁着一种睿智、淡泊与固守的光芒。

  我猜想,倘若大山是一本书,玄明师一定读得更懂、更通。他的内心早已海纳百川。

  说起对玄明师的印象,一位出家师父告诉我:“他像个孩子,心里特别乾净,后天意识很弱,先天的东西比较多。”

  我说我想跟他聊聊,这位师父说“你不用问他什么,他什么都不会跟你谈的。”

  我对此深有同感,心想这可能就是禅吧;无言可说,无事可记。

  山中修行的禅师,大都有个共同之处:不问世事,淡泊到极致,远离寺内外纷杂与琐事。静心坐禅,潜心悟道之处,不过是某一小片,不拘形式、简陋隐蔽的方寸土地。

  玄明师的修行功夫,很难窥见一斑。外人是进不了他的内心世界的,也无从进入。

  据说,他私下会与闻佛师进行简单的交流,平时,他常常像个孩子似的,跟随在闻佛师的左右。

  玄明师精于茶道,有一次,我见他拿着很讲究的小茶壶,杯子有大有小,在竹子茶台上按照茶道的次序在摆弄、倒茶。

  还有一回,他沏了茶让我们喝,精致的小茶杯里,沏的是普洱茶,汤是红色,宛如琥珀。我轻轻地呷了一口,味道很好喝,很独特。

  想起一位智者的话:人生如泡茶,先动后静,先热后凉,先浓后淡。

  或许,玄明师父眼中的茶,也代表的是禅的境界。禅境如同茶水的滋味,需要细细品尝、回味,冷暖自知,禅茶一味。

  太阳下,远山与蓝天相映成趣,我忽然想起一本书中提到的一位禅师的山洞陋室:山洞位于极高的崖壁上,需要攀登木梯方可上去。简易的木栅栏围着洞口,晾晒了一些衣物,内里是陈旧的床铺,石头边放置着水盆、木桶,平整的石板上,摆放着保存极好的经书。

  或许玄明师从前也是这样生活的吧!具体的细节,我们亦不得而知。

  寥寥几笔,仅此而已。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