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贷制度、企业治理与政策环境视角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矛盾更加尖鋭突出。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推出了许多措施,但突破性进展不大。这就需要跳出就融资论融资的思维模式,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来分析思考和应对。
一、问题的提出
广东中小企业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对GDP的贡献、就业岗位的提供,在全国都是排在前列的,但却一直受融资难困扰,表面看,这是一个资金短缺下的供求矛盾,但深层次分析,涉及到信贷制度、企业治理和政策环境这些更大层面的问题。
1.广东社会资金是否真正短缺,金融制度是否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金融机构存贷款以及流通中的货币量基本上能反映社会资金的一般状况。截至2008年末,广东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119亿元,贷款余额33891亿元,存贷比约为60%;代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本外币存款余额6352亿元,贷款余额3794亿元,存贷比约为51%。再以珠三角九市为例,存贷比有差距,除广州、深圳外,其他各市总体水平不高。(见下表)江门的存贷比仅37.13%,而恩平只有8-9%。在广东特别是沿海地区,游离于体制外的民间资金数量还很庞大。应该说资金面不是大问题。由此,我们思考的第一个方面问题,金融机构有资金为什么贷不出去?是自己惜贷,还是借款人条件不具备?是现行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机制出了问题,还是金融政策有失偏颇?
2008年珠三角九市存贷情况(图表略)
2.广东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
再从中小企业自身层面看,总体上是融资难,但状况不均衡。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抽样调查,广东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占60%左右,向金融机构贷款占20%左右,企业之间债务融资龢民间借贷等占20%左右。民间借贷比例虽不高,但金额大。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债券、银行信贷获得资金,融资对它们来说不是第一压力;有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作扺押和质押、且经营状况良好、财务制度健全、信息公开透明、资金能正常周转的中小企业,也能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而没有合格扺押和质押品,以及公司治理混乱、效益较差、市场前景不佳的中小企业贷款确实困难。由此我们思考的第二个方面问题,广东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或者说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企业的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是否公开透明?企业的赢利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如何?企业的自有资金以及可供扺押、质押的资产是否具备?综合信用评级是否合格?
3.广东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支持力度是否到位
中小企业天生弱质,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就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扶持中小企业8项税收优惠政策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优惠政策。广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财政投入方面,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8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再新增10亿元资金支持;2009-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60亿元提前在2008-2009年预安排,原计划分4年投入的60亿元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专项资金在2009年集中使用,以及税收的优惠和返还等,应该说政策是积极和务实的。据省中小企业局调查,目前广东中小企业潜在资金需求达2万多亿元,以此类推,全国的需求将达几十万亿元,倾国家之财力还难满足。由此,我们思考的第三个方面问题,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政府政策重心和着力点应放在哪里?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多少才合适?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二、问题的症结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近两年来方方面面投入的资金也不少,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应更深刻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1.金融制度和信贷机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严重不足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中国不缺大银行。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这些银行在全国广设网点,相互竞争,风险堪忧。90年代后期,银行调整布局,大银行网点纷纷从基层,甚至县城撤出,而服务于基层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又因资产质量低下,忙于自身整顿,使得县及县以下缺少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金无中介引导和配置,恩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贷款权限的上收以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从业人员缺乏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上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各家银行为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纷纷上收贷款权限,中小企业要获得一笔贷款手续繁、时间长、成本高。借贷双方都感到耗不起金钱,赔不起时间,出现“贷款疲劳症”。银行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力度,本身无可厚非,但政策过于机械生硬和不配套也会产生副作用。比如,有的银行不切实际提出100%按期收回本金,100%按期收回利息的“双百方针”和“零风险”要求,对问题贷款责任人的处分小则降职,重则终身禁入,而激励机制却相对空泛乏力。本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就大,再加上严厉的处罚制度,出现“贷款恐惧症”。
(3)信贷政策和贷款机制对中小企业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
信贷政策虽然对中小企业贷款有一定的倾斜,但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和掌握尺寸不一,相对说来,小型和微型企业在贷款中容易被忽视。
银行在信用评级、贷款合同、担保要求、贷款审批、贷款管理、风险监控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于大、中、小企业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显然不合适。竞争中,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劣势,诉求得不到重视。此外,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机制不创新、信息不对称等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融资。
2.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公司治理结构对融资的影响
(1)自有资本金短缺。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金少制约贷款,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其实,还有一条“潜规则”在作怪,那就是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在登记注册或年审时,都会按要求将注册资本金转入账户,验收一过关,资金就会转出挪作他用,或归还借款,玩起“空手道”。
(2)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财务制度混乱,公司持续发展能力差。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达到现代公司治理制度要求,还停留于家族管理、合伙经营,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差,这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有发生。公司缺乏长远规划,自身抗风险能力弱。据统计,全国民营企业生存期在3年以上的不足10%,而在美国,存活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比例超过90%以上。信用环境欠佳,法律制度不健全,许多小企业倒闭后逃债,包袱留给了社会。同时也断了自己融资的后路。
(3)缺乏合格的担保扺押品。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是以扺押贷款为主,基本不发放信用贷款,这就要求企业有符合要求的扺押品和质押品等担保物。据调查,目前拥有合格担保品的中小企业不足10%。这种情况在异地经营的企业、特别是港、澳、台企业更为突出。在内地许多农民工创办企业,他们虽然拥有房产、土地经营权,但现行政策,这些物品还不能变成有效扺押品,即使可扺押也无相应的市场变现。
3.政策环境和政府支持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1)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体倾斜于大型企业。大企业的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总是受到政策的青睐。比如,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4万亿的庞大经济刺激举措,而在刺激经济中,基本建设、道路桥梁和交通运输首当其冲,十大振兴产业也多是大企业受惠,这一轮信贷扩张中,各家银行争相贷给有政府背景的项目,中小企业相对受冷落。
(2)微观信贷政策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微观信贷政策虽说是由各家银行制定和掌握,但在我国现阶段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统一,没有体现地区差别、行业差别、企业规模差别,如前所述,从信用评级到风险监控政策同质化严重。而中小企业个性化特征却十分明显,甚至一个企业一个样本,在一把尺子量度不了的情况下,许多银行索性放弃这方面业务。
(3)政府引导构建优质社会信用环境和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力度不够。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局部性、区域性、全球性金融风险接踵而来,使人们不仅高度关注企业的贷款风险,而且十分重视社会信用环境,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广东曾经被视为金融风险高发区,汕头地区、江门地区情况更加突出,经过10余年的努力,形象大为改善,但惯性思维仍使许多银行不敢或不愿涉足,恩平长期金融机构缺失可谓一个典型案例。
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重要的中介体系。近年来,广东省及各地市重视了这一工作,但在政府的作用及体系的科学设计方面下功夫不够。目前多停留于统计全省新建了多少家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了多少资金融通等浅层次问题。至于担保机构分类、资金来源、管理模式、担保比例、放大倍数、担保费率、风险监管及可持续性等深层次问题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对策也就难免表面化。
再从整个社会层面看,由于我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强势管理,大众形成了等待、依赖、服从的思维和行为惯性,民间中介和社团组织极度缺乏或官僚化,中小企业融资难得不到社会力量纾缓、协调与化解。
三、问题的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对应举措也不应是单一而表面的。本建议试图针对信贷制度、企业治理和政策环境等主要因素提出较为系统性应对方案供参考。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机制
(1)调整金融结构,鼓励市场竞争。为解决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失衡、中小企业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建议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设置重心适当下移,至少能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专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银行应贴近区镇、街道、社区,支持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农信社及新建的村镇银行,主要为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和个体户提供金融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短期借贷、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增多有利于提高竞争,改善服务,降低成本。
(2)公平合理分配金融资源,保障中小企业金融供给。各方面调查都显示,中小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资金与其对GDP的贡献度是不成比例的。在基层,一方面是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中小金融机构大量向同业拆出或转存资金。比如,珠三角九市存贷比大约在60%左右,而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存贷比未超过40%。为解决这一矛盾,建议通过立法或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区域存贷款满足本地区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低比例,并以此作为考核金融机构业绩的指标之一。至于这个比例多少才合适,还需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计算,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机制,增加贷款品种,提高贷款活力。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贷款合同要求、贷款审批程序、贷款管理及风险监控制度等,不搞“一刀切”。同时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围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的改革,推出更多的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品种,比如,可考虑对企业订单、合同、应收款、仓单、知识产权、品牌、商标、商誉以及经营权等有价值保障的项目发放贷款。这一举措对港澳台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尤其重要。
此外,在资本市场方面,应推出更多的直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新品种,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金融,通过立法使其从“地下”转为“地上”,从“非法”转为“合法”,并辅之以规范化管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力军之一。
对中小企业、“草根阶层”的关心、热心、尽心莫过于孟加拉银行家默罕默德·尤努斯,他于1983年创办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被誉为“穷人银行”,现已扩展到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只要客户需要,小到1000美元的贷款也乐于去做,他认为“小额贷款不能依靠小额捐款,这是一项业务,就应该像业务来操作”,使其银行的还款率高达99%,他的成功经验表明,小企业一定要支持,风险是可控的。
2.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断创造合格的融资条件
(1)中小企业充分认识融资的主体地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上面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而矛盾的主导面或焦点应该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就目前情况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已经以积极态度出台了一系列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当务之急是中小企业自身要有融资主体意识,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树立企业诚信形象,开拓市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从总体上提升自身素质,不等待、不依靠、不放弃。
(2)改善公司治理,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市场前景是融资的关键性要素,中小企业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形象。中小企业,无论是家族式、合伙制、合资制还是股份制,都应按照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来规范管理。规模大的股份制企业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其他企业可参照“三会”制度在决策、经营及监管方面相对独立和相互制约,科学管理,并通过整合,改变“弱、小、散”现状。规范财务制度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坚决不做假账、乱帐,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公布财务信息,增加透明度,诚实经营,恪守信用。
(3)学习金融知识,多层次、全方位开拓融资渠道。在现代市场经济下,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技巧是可以从各种融资渠道筹措到资金的。第一,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合营、参股等方式形成自有资金;第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创新品种获得资金;第三,可以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型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四,中小企业之间可开展金融互动合作,调剂资金余缺和相互担保提供融资便利;第五,可面向海外,特别是港澳台筹措资金。企业流动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好,周转使用,只要企业有市场、正常营运,资金借、用、还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中小企业不能只把眼光盯着筹资,还要学会现代理财。生产周期的特殊性必然导致每个企业都存在暂时不用的闲散资金,如果仅以现金或活期存款方式保存,势必会付出可观的机会成本,因此,中小企业应主动调查金融市场、研究各种金融商品、策划合理有效的投资组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潜在效益。
3.加速构建广东社会信用体系,优化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环境
(1)从道德、制度、法律等多层面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是融资的生命线,中小企业要持续发展首先要诚实守信。而政府则要从更高境界、更大层面来设计社会信用体系。信用首先是一个道德问题,需要从文化、教育、宣传、舆论多方面着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光荣、败德可耻的道德氛围。信用还需要制度来规范,构建广东社会信用体系,目前可整合三方面资源:一是人民银行征信体系资源;二是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资源;三是省银监局、省经贸委、工商局、中小企业局以及有关行业协会掌握的资源,经过鉴别和筛选,建立起广东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动态管理,信息公开,机制共享。在此基础上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对中小企业信用分类管理。这一工作可由公信力高的民间信用评级机构去做,也可由研究单位、高等院校来承担,政府无需大包大揽。信用还需法律来制约,建议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制定融资法、担保法等,对于触犯刑律的行为严加惩治,提高犯罪的机会成本,使违法者无利可图。2009年全国将在深圳、苏州、石家庄等12个城市启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广东可密切关注试点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并尽早在省内推广,争取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信用体系。并建议将信用评级与融资担保统一设计。
(2)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科学设计广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前面已提到,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如此之大,即使倾全国之财力也难以满足。财政的资金只能用在关键地方、刀刃环节,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带活全社会资金。目前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拨出一定经费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低息贴息贷款补偿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专项投资基金、科技投资基金等,政府还推出了对中小企业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等。信用担保制度是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形式,广东应从一个有机体系的角度来构建。由政府出资或资助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在信用担保体系中起主导和稳定作用,其运作方式可由政府直接出面,也可由社会法人实体按市场规则操作。结合政策和市场两个优势,建议广东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交由独立法人实体经营,对政府负责。由金融机构或企业出资按市场原则操作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广东已超过100家了,但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下一步政策应引导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参股,把广东的信用担保公司做大做强。而由中小企业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互动合作性信用担保机构贴近基层、贴近企业、手续简便、成本低廉,对于解决小型、微型企业急需资金功不可没,政策上应支持和鼓励。
在担保放大倍数方面,由于广东的信用担保机构成立时间不长,营运经验不足,现不宜大倍数的扩张,近期最好控制在5倍以下,而担保收费则可选择在1-2%之间,以扺补成本。除省级外,各地市可成立再担保公司,分散风险。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应属金融范畴,经营操作、风险管理等专业性强的业务应归口银监会统一管理。对于信用担保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3)鼓励横向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不够的,中小企业自身、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以马云的“阿里巴巴”为例,它把中小企业在其网上的交易记録转化为信用记録,既为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了信息平台,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深受社会好评,“阿里巴巴”也享誉全球。广东中小企业发达,应该培育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网络公司。
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虽然是民间组织,但它是联系政府与企业、银行与企业、市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广东中小企业开展了“联保信贷”,浙江推出了“互保互贷”、“抱团增信”,江苏试行了“联贷联保”,湖北创新了“行业协会加联保基金加银行信贷”模式,所有这些都与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努力分不开。广东番禺将行业中介组织层层扩大,从行业协会,到厂商会,再到企业联合会,其目的就是在更大范围内为企业服好务,政府不仅在重大决策上听取商会、行会意见,而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但总的来说,我国的行业协会组织不发达,基本上挂靠政府部门运作,希望广东有所突破。此外,广东最大优势之一是海外华侨华人亲朋多,应充分发挥工商联、侨联、港、澳、台商会等特殊作用拓展海外资金市场。
(何问陶)
2009年5月15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