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心,2008年其生产总值占全省83.33%,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区域发展差距偏大,我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总人口(常住)4958万人,比珠江三角洲还多467万人,但GDP总量只相当于珠三角九市的26%。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的人均GDP分别只相当于珠三角九市的24.0%、28.2%、23.9%。2008年珠三角九市人均生产总值62644元,是东翼的4倍、西翼的3.84倍、山区的4.03倍,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山东(0.54)、江苏(0.55)、浙江(0.38)等沿海省份。因此,我省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时,要把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要研究带动本省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这对我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经济组于今年七月底就“促进粤东地区经济振兴发展”为题,开展了调研活动。围遶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粤东经济一体化”、“融入珠三角”、“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问题,访问粤东各市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交流,瞭解和收集了有关情况。
我们认为,粤东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漫长海岸线处于我省东南沿海黄金海岸中段,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潮籍华侨众多,热心祖国家乡建设等潜在的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龢利用。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为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去年以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国家战略地位上的确立,使地处这两大经济区域的粤东地区外部发展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这对粤东当前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更值得提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粤东的发展,一直把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置于重要的位置。今年六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省长黄华华同志亲自带队赴粤东各市考察并召开现场会议,最后在汕头召开粤东工作会议。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粤东地区改革发展的思路、政策、措施作了明确的指示,对粤东的振兴发展寄予深切的厚望。
粤东地区新一轮大发展的条件,“天时”、“地利”俱有,关键在于“人和”。正如黄华华省长所指出的:“粤东四市接下来能否加快发展,核心在于各级党政,根本在于干部群众,关键在于狠抓落实。”“粤东四市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粤东意识,整合各市优势,加强互补合作,全面提升粤东整体竞争力。”若能如此,我们相信,粤东地区的发展定能后来居上,再创辉煌。
一、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粤东地区与全省一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尤其是粤东地区城市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粤东各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群初具规模,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粤东地区也经历了上下起伏的曲折道路。省委、省政府对粤东地区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6年省委、省政府在粤东召开了粤东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在“利好”政策激励下,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三年打基础”成效明显,正逐步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6年至2008年,粤东四市GDP由1781.20亿元增加到2492.8亿元,年均增长14.2%,占全省的比重增加0.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同期高1.9个百分点,2007年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由11200元增加到15396元,平均增长13.2%,增速比全省同期高2.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8.61亿元增加到105.36亿元,年均增长23.9%,增速比全省同期高0.7个百分点。去年粤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省同期高5.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的零售增速比全省同期高8.8个百分点。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其中粤东地区公路网通达性显着改善,四市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123.53公里,比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高21.64公里。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产业集聚发展特点突出。2006年以来,先后新获认定广东省级专业镇24个,使粤东地区省级专业镇总数达到60个,形成了潮州的陶瓷、食品、婚纱晚礼服,汕头的澄海玩具动漫、龙湖外砂工艺毛织,揭阳的不锈钢、模具装备,汕尾的海丰宝石加工、公平服装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三年来,粤东地区新增广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是以往认定数量的3倍多,四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28个,中国驰名商标2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09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94件,涌现出汕头的奥飞动漫、潮州的雅士利集团、揭阳的康美药业等一批知名品牌公司。
重点项目建设也在积极推进,能源项目尤为突出。汕头海门电厂一期工程、潮州三百门电厂、汕尾电厂、惠来电厂相继投产,红海湾风电场、甲东风电场等一批风电项目建成投产,粤东地区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粤东地区“三年打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为实现“五年大变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粤东各市自己与自己比有了进步,但从粤东的发展现状看,粤东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尚未根本解决,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研究和制定“五年大变化”乃至“十年大发展”的思路、目标,指引和推动粤东地区新一轮科学发展。
二、粤东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粤东地区近年来周边环境和内部条件也出现有利于粤东发展的形势。
1.区域经济的崛起,提供了难逢的机遇。去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珠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改革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粤东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广东最靠近福建省和台湾的区域,粤东地区将成为珠三角与台湾合作、海西经济区与港澳合作的重要通道,是两大经济区域之间各类资源整合与扩散、聚集与辐射的重要节点。因此,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战略地位的确立,是粤东地区外部发展环境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对粤东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广东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区域协调发展是不能逥避的。省委、省政府历来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例如: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建立健全帮扶机制、明确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的责任、目标和措施等。省委、省政府也对粤东地区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给予全力支持与政策倾斜。今年6月,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亲自带队到粤东四市分别举行现场会议和在汕头市召开粤东地区工作会议,对粤东四市“三年打基础”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省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粤东四市,科学研究和制定粤东地区推进“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明确粤东地区“五年大变化”内涵,提出各项目标任务,这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加快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心和态度。“利好”政策支持对粤东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粤东地区人心思变,求发展、谋振兴、图崛起的愿望强烈。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深感粤东地区的干部群众,受“三年打基础”取得显着成效的鼓舞,面对“天时”“地利”的大好机遇,信心十足,热情高涨,行动积极,各市都在制定主动融入两大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实施纲要。更为可贵的是,经过几年的实践,粤东四市领导已经认识到,要振兴粤东经济,实现粤东崛起,必须增强“大粤东”意识,走“一体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各市优势、优化区内资源配量,形成整体优势,发挥板块效应,全面提升粤东整体竞争力。基于上面的共识,粤东四市于2007年共同发起组织“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区”,每年定期进行联席会议,协调区内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从长远角度看,这种内部力量有效整合,是实现粤东崛起的保障,也是粤东人民的期望。
三、粤东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粤东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仍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1.粤东地区无论经济规模,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竞争力都反映它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比较薄弱,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甚至比粤西和山区略低。另一方面,粤东地区目前仍然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比较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难以带动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因此,产业建设是粤东地区未来发展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资源和环境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粤东地区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突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2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5倍。土地、淡水、环境容量等核心资源人均占有量与珠三角相当,但远低于海西经济区其它城市以及粤西、粤北山区,这就制约粤东地区在承受外部密集型产业和特大型重化工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未来粤东地区的“大变化”、“大发展”不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不能走珠三角的弯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总量和速度,而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粤东的区情、市情,研究和制定粤东地区未来发展思想方针和目标任务。这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3.支持粤东经济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粤东四市在体制上都是地级市,都是独立统计、独立核算,经济指标的列表排名,在目前的干部考核机制下,无疑会形成压力,追求本地的发展是第一位,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四市之间经济实力相当,产业结构类同,发展条件差异不大,互补的空间有限。因此,粤东地区在政策协调安排、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不可避免会出现无序竞争、互相消耗的现象,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无法抱团融入珠三角发展和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降低了粤东地区参与合作的份量与筹码,在合作参与各方当中处于从随地位。
四、几点建议
1.尽快编制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今年6月,粤东地区工作会议在汕头市召开之后,粤东各市都行动起来,他们也迫切需要瞭解粤东整体未来发展的蓝图,以指导他们的行动,包括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对接等问题。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粤东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体化是粤东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认为,粤东“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达到一体化的过程。因此,粤东应牢牢把握住这个大方向,各市要主动地服从于这个大方向。
2.建议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研究如何增强中心城市的实力,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倾斜。汕头作为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且拥有特区的优势,但由于规模与实力的不足,难以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中心城市应有的主体功能也难很好地体现。由于历史种种的原因,汕头市历史包袱还很重,如汕头市商业银行已停业多年,至今仍未有妥善的解决。另外,行政区域超前调整,把原来澄海、潮阳、潮南撤县(市)设区,由于条件尚未成熟,发展和运作存在诸多困难,基本的运转难以保证,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改善民生的压力大、欠账多,隐埋着不稳定的因素。为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从保民生、保稳定,帮助汕头市恢复元气角度,在三区县级财政体制于今年底到期后,给予延续保留一段时期的县级财权管理体制。
3.重视发展地方金融,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粤东地区企业是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它们与全国其它地区一样,都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困难尤为突出。我省为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当前困难,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缓解融资难问题是其重点之一。为此,省财政出资20亿元成立省级担保机构,并推动21个地级以上市都建立了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再担保服务。但从长远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长期存在,粤东地区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开拓自身的融资渠道。
为此,建议省政府帮助和支持粤东地区创造条件,研究组建“粤东商业银行”,融通区内资金,直接为地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粤东四市可共同出资参股,按股份制形式运作。此举若能实现,不仅促进粤东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实现粤东经济一体化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4.谋划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经济质量。粤东地区要谋划增强产业竞争力。首先要做大做强现有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五金不锈钢、陶瓷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光盘、玩具动漫等制造业。但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开拓新的领域,现代服务产业是其中之一。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且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现代服务业涵盖范围很广,包括金融、保险、旅游、物流、会展、软件信息、文化传媒、高档商务、科技服务等行业。在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这就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机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现代服务业应是粤东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及早谋划,做好准备。
汕头是粤东中心城市,又是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拥有区位、环境、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因此,汕头可以也应该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要求。只有这样,汕头才能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成功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建议汕头要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给予现代服务业以大力支持。
5.积极构建区域合作平台,推进粤东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有益实践。核心问题是要淡化行政区域界限,由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这在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下,要实现这种转变是很困难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破解难题。此外,必须构建区域合作平台,通过平台相互沟通,碰撞和探索,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创造条件。
当前,粤东地区已经建立了《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区》,每年定期展开各市负责人联席会议。这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对推动粤东四市合作和粤东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必须认识到,实施贯彻区域合作、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领导干部的共识外,需要广泛社会基础的配合,才能顺利地进行。为此,建议粤东四市共同推进粤东地区企业合作龢民间交流,注重建立跨区域企业协会、商会,如粤东地区企业家协会、侨商联谊会、侨商服务组织、粤东地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等企业组织,开展企业之间联谊活动,促进企业合作交流,加强民间的交流往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民俗活动、联谊等形式,促进粤东地区民间往来,强化粤东地区合作的社会基础,营造合作氛围,这对配合政府行动是非常有益的。
调研组人员:
周裕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吴厚德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商学院教授
陈婉玲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黄莹莹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科员
执笔人:周裕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经济组)
2009年11月10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