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章 广东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基础

  【内容提要】 精神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对各种精神文明现象进行哲学提炼,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现象学基础;对精神文明现象发生机理和机制进行深层研究,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发生学基础;对众多精神文明形态进行哲学抽象,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形态学基础;对不同精神文明生态进行哲学辨析,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生态学基础;对精神文明价值进行哲学概括,构成精神文明学的价值学基础。 

  2010年7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一段时间广东文化建设的指示牌和方向灯。令人兴奋的是,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学”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作为要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彰显了省委省政府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的殷切希望,对精神文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深化精神文明学研究的鞭策,激励我们更加理直气壮,更加踏实、深入地研究精神文明学,努力使精神文明学成为广东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品牌学科。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没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认识在不断加深,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更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有成效。伴随这个过程,广东一批理论工作者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自觉也在不断增强。他们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反思,进而上升到理论一般的高度,在“人类”的意义上反思精神文明,建构关于精神文明的理论学说,〖JP+1〗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创立并逐渐发展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文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代表作,就是范英先生主编的、于1990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学论纲》。在这部64万字的著作中,作者对“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对象、学科范畴、学科概念、学科结构、学科内容与学科价值等,均作了系统的论述。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广东来说,专论精神文明学的代表性著作还有张汉青先生主编的、于1991年6月在红旗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学》,吴灿新和孙志东先生主编的、于1998年7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神文明学概论》等。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础上,于1993年12月成立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充分发挥群众性学术团体凝聚社会力量的功能,多层次开展精神文明学的学术研究,编辑印发《精神文明学通讯》。尤其精心经营的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已经出版了40多种著作,接近2000万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不仅大力地推进了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建设,也扩大了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JP〗

  精神文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她的存在和发展必然离不开哲学智慧的支撑,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哲学思维在这一新兴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仅就精神文明学涉及的不同角度的哲学基础试作一般的辨析。

  一、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现象学基础

  按照范英先生的看法,精神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1〕

  精神文明学突出了哲学现象学基础的运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通过对精神文明现象的把握来揭示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精神文明学是对精神文明现象的哲学提炼

  任何科学都是对特定现象的规律性把握,对不同的现象进行规律性的把握,形成不同的学科,而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规律性把握,则形成了同一学科中的不同派系、不同学说。精神活动是人的社会性的典型标志,而错综复杂的精神现象,则构成了人的社会性生活的现实存在形式。人类社会的主体精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如黑格尔“絶对理念”式的存在,也不是如康德“先验范式”般的存在,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具体的存在,具体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主体精神,并不是什么独立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之外的超人类的力量,而是存在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并由它们具体显现出来的精神现象。具体存在的精神现象,就是具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主体精神。所谓人类社会的主体精神,只是对这些精神现象的理论抽象。

  这种抽象并不是片面性意义上的抽象,不是对某些现象或是某些现象的部分进行抽象,而是对人类所有的精神现象进行最一般的抽象,最基本的概念描述和逻辑展现。精神文明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精神现象进行最一般、最基本的研究,通过这个研究,展现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最深沉的意藴、最根本的动力、最内在的矛盾,从而把握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未来走向。但是,精神文明学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把握,并不足涵盖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精神现象,因为它不是“精神学”,而是集中关注与人类的“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通过对这样的精神现象进行研究,揭示精神文明的实质以及走向精神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从众多的现实精神现象出发来研究精神文明问题,使得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奠定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使得精神文明学具有鲜活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和形式,从而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就是源于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刻反思,源于对广东以至全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精神生活现象的哲学提升。当然,广东的社会实践和精神现象,只是精神文明学研究的一个具体实例,并不是精神文明学的全部。但是,没有对这样现实的精神生活现象的分析研究,就不可能产生精神文明学,即使产生了也很难有实际的发展。

  坚持从精神现象入手,而不是从固定的观念出发;尊重精神现象的既在存在和客观发展,而不是按照人们的某种标准来“组合”精神现象;坚持在精神现象中抽象出精神文明,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主观地要在精神现象中寻找精神文明的证据,证明研究者的某项主张;着眼于真正精神文明的现象展现,从而努力创新精神文明的实践,而不是着眼于寻找一种永恒的存在,从而构建某种概念的体系──这些,就是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现象学基础,就是精神文明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现象学特征。

  (二)精神文明现象的主要类别

  根据不同的经纬度,可以分出精神文明现象的多种类别。以下几个方面较重要。

  从性质上看,精神文明现象分为真象和假象。无论真象或假象,都是现实的存在,都是现实的现象。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事物实际存在的关联不一样。真象反映事物的实际,与事物的实际呈现出一致性;假象则歪曲了事物的实际,与事物的实际呈现出非一致性。精神文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区分出真象与假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文明观念,掌握识别真假精神文明的方法,去伪存真,把握精神文明的实质,增强识别、享受和创造精神文明的实际能力。

  从存在形态上看,精神文明现象分为精神文明现象一般和精神文明现象个别。精神文明现象一般寓于精神文明现象个别之中,而精神文明现象个别又体现了精神文明现象一般。任何现实的精神文明现象存在,都是精神文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统一,精神文明现象个别是精神文明现象一般的外在表现,而精神文明现象一般则是精神文明现象个别的内在实质。离开个别的一般与离开一般的个别,都是虚无。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历史阶段的精神文明都是个别,都是人类精神文明历史一般的个别体现;任何历史阶段的精神文明都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历史的一般。历史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阶段组成的。精神文明学不仅要研究人类精神文明历史的一般,更要研究人类精神文明历史的不同阶段,揭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个性特征。

  从存在构成上看,精神文明现象分为精神文明整体现象和精神文明部分现象。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民族的精神文明都是部分,都是人类精神文明整体的部分体现;任何民族的精神文明都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整体。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但整体一定离不开部分之和;同样,部分不等于整体的平均分割,但部分一定离不开整体的平均分割。在现实的精神文明现象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有点象我,我有点象你,彼此不分离,彼此不消融,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展现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整体状态。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就是源于对广东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刻反思,源于对广东、全国以致全世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精神生活现象的哲学提升。当然,广东的社会实践和精神现象,只是精神文明学研究的一个具体实例,并不是精神文明学的全部。但是,没有对这样现实的精神生活现象的分析研究,就不可能产生精神文明学,就不可能在广东产生精神文明学,即使产生了也很难有实际的发展。

  从时间逻辑上看,精神文明现象分为历史现象、现实现象和未来现象。历史现象是已经发生过的,现实现象是正在发生的,而未来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起点,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现实为历史的延续和拓展,没有现实也就没有了历史;未来,是历史与现实的综合走向。通过对精神文明历史现象的研究,追寻真象和真谛,把握现实精神文明现象的历史精髓,理解现实精神文明现象的厚重历史基础;通过对现实精神文明现象的研究,理清其历史脉络,发现其未来走向,从而调整、找准现实精神文明现象的存在坐标,使现实精神文明现象站在历史的轨迹上,面向未来的大方向。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传统,就是要寻找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把握中华民族的根和脉,为现实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参考,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复兴提供历史动力和现实基础。

  二、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发生学基础

  精神文明学突出了哲学发生学基础的运用。发生学是研究事物发生机理的学问。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与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发生学具有一般性的意义。从哲学的层面,从人与世界关系的最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发生学,就是哲学发生学的使命。

  (一)精神文明学是对精神文明现象发生机理和机制的深层研究

  精神文明学的建构,离不开哲学发生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和价值指引。因为,精神文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考察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发生机理和发展机制,展现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现实“生长点”,避免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死亡点”。

  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类创造的积淀。追求人类文明,追求人类的更加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一根红线。但是,人类的文明并不是上帝安排好的,并不是某种神的力量所造就的,而是人类自己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自己的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也不是纯粹自然的过程,不是漫无秩序的拼凑,而是人类自觉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收获。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人类文明都是发生的,都是人类自觉的发生事件,是人类有目的的发生活动。所以,要研究文明的实质,抽象出文明的一般,就一定要考察文明的发生,既要考察文明的一般发生机理,更要进一步考察不同文明的一般发生机理。

  将精神文明现象上升到精神文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精神文明现象进行哲学发生学的研究,深究精神文明现象的发生机理和机制,从而展现出精神文明现象的过程特征。有的学科建设长时间处于宏观、抽象的阶段,缺乏现实意义和价值,缺乏现实的指导性和实效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发生学的研究。它们虽然知道现象,但不知道现象为什么发生,为什么这样发生而不是另一样的发生,为什么发生到这种状态而不是另一种状态,为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而不是在另一样的条件下发生,为什么发生了还会发生而不是停止,为什么发生之后又有了更大更多的发生而不是重复和减少,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健全的学科来说都是必须回答而且必须科学回答的问题。精神文明学当然不例外。

  (二)精神文明现象发生机理和机制的主要类别

  从精神文明现象发生的主体方面来看,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分为个体发生、群体发生和社会发生三个大的方面。一方面,不同主体的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具有共同的一般性特征,这就是精神文明发生;另一方面,不同主体的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具有不同的具体性特征,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具体发生。这三个方面的主体在理论上存在着逻辑上的重叠和包含关系,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从属和交叉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能相互代替,不能非此即彼。精神文明学所要研究的人类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就是要对这三类主体的精神文明现象发生进行总体性和一般性的研究,就是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发生进行最一般的抽象。

  从精神文明现象发生的历史演进来看,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分为早期、中期、近期、当下和未来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生事件和意义,将这些事件和意义组织起来,就是精神文明现象演进的历史,就是精神文明现象升华的过程。从整体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的精神文明现象发生经过了原始社会精神文明、奴隶社会精神文明、封建社会精神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阶段,最后要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精神文明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最高阶段,是当下各种精神文明活动和现象努力趋向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发生。

  从精神文明现象发生的区域分布来看,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分为东方精神文明发生与西方精神文明发生两大部分。按照洲际划分,又可分为亚洲的精神文明发生、欧洲精神文明发生、非洲精神文明发生、美洲精神文明发生、大洋洲精神文明发生等。按照国别划分,又可分为中国精神文明发生、美国精神文明发生、印度精神文明发生、德国精神文明发生等。按照人群聚集划分,可分为城市精神文明发生、乡村精神文明发生、单位精神文明发生、家庭精神文明发生等。

  从精神文明现象发生的对象存在来看,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分为教育发生、科学发生、艺术发生、道德发生、宗教发生、审美发生、哲学发生、日常生活发生,等等。

  从精神文明现象发生的性质来看,精神文明现象发生分为原发性发生、继发性发生、整合性发生等。

  根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对精神文明现象的发生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精神文明与社会历史相结合的“发生点”,精神文明现象的“生长点”,从而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现实的精神文明现象塑造,提供观念指导和方法指引。

  三、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形态学基础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出,精神文明学是“研究意识社会形态的科学体系”,是“一门宏观的、综合的、高层次的”,“全面考察意识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规律的意识社会学。〔2〕这个意见很有启发性。因为,精神文明的现象发生总要通过一定的形态相对稳定下来,从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和更广泛的影响。一定的精神文明形态,就是一定的精神文明现象,就是一定的精神文明发生。现象通过形态而获得形式,形态通过现象而现实发生,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因素。

  (一)精神文明学是对众多精神文明形态的哲学抽象

  世界是复杂的,又是普遍联系的;既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又显示出多样性中的统一。多样性的世界存在,也就是多样性的事物形态存在。不同的形态在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同时也展现出事物的内在统一性,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不同的形态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因为其有独立性,我们纔可以对其进行现象学的研究;正因为其有统一性,我们纔可以对其进行发生学的研究;正因为其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我们纔可以对其进行现象学的发生学的综合研究。

  意识的社会形态,是以社会的形态而存在的意识,是意识社会性特征的表现,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现实形态。世界的多样性,既决定了意识的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同时,意识的社会形态多样性也是世界多样性的体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意识社会形态,都会成为一个又一个具体存在的精神文明形态,一个又一个现实的精神文明的形态确认。

  世界的多样性在纵向上的体现,就是世界的多层次性。层次的无限性,展现了世界的无限性。意识的社会形态,同样是多层次的,是无限的。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加速和加深,意识的社会形态多样性在不断增加,其层次性也在不断拓展。于是相对于过去的时代,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在世界中的生活也更加丰富滋润。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我们的精神创造更加美丽。世界塑造了我们,而我们则打扮着世界。

  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着精神文明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形态。但是,精神文明学的任务并不是要研究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形态,而是对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形态进行哲学的抽象,要把握具体形态的一般,从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一般形态。这一般形态并不是什么独立于具体之外的另一个形态,而是众多具体形态的统一性,是众多具体形态共有的属性。

  (二)精神文明形态的主要类别

  从形式上看,精神文明形态可以分为观念形态、物质形态和虚拟形态。观念形态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观念、心理、意识等形式存在的精神文明,如哲学、科学、宗教、道德、社会风俗等。物质形态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可感觉的声音、图画、形状、实物等形式存在的精神文明,如音乐、书籍、公园、房屋等。虚拟形态的精神文明指的是以网络的形式而存在的精神文明,主要指的是网络上的虚拟活动的精神心理方面。在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可以说,网络正在改变一切。而网络活动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利用网络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都是具有很强挑战性的课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精神文明教育,网络既是一个十分好的途径和手段,同时也是面临问题最多的领域。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精神文明学的研究,理所当然地要关注虚拟形态的精神文明,研究精神文明的虚拟形态。

  从内容上看,精神文明的形态体现在真善美三个大的领域。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哲学层面的最一般关系。在解决这个最一般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真善美三个大的关系视角。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精神文明学所研究的精神文明形态,主要就是真善美三个大的领域,在每个领域里,都有若干个不同的形态。真的领域,主要的形态有教育、科学、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善的领域,主要的形态有哲学、宗教、政治等。美的领域,主要的形态有文学、艺术等。这三个领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其实相通,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无论是对真对善还是对美进行精神文明形态学的研究,都要从真善美的整体出发,离开了整体,任何真善美,都可能变成假恶丑。

  从主体上看,精神文明形态可分为个体精神文明形态、群体精神文明形态和社会精神文明形态三个大的方面。深入研究这三种形态的精神文明,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有利于精神文明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这也是精神文明学研究十分重要的任务。

  四、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生态学基础

  正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和一定条件的支持一样,精神文明的发生发展也是在与周围环境和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才实现的。

  (一)精神文明学是对精神文明生态的哲学辨析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精神文明发生发展的情况取决于环境和条件的作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和观念提升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为,环境和条件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动力、途径和保障。比如,广东、上海等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信息化水平较之内地一些省区市也就高些,从而在精神文明的虚拟形态、物质形态等方面就显出了优势。有的地区,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单纯信奉GDP,没有给精神文明建设以应有的和实际的投入、支持,没有给精神文明的发生发展提供应有的环境和条件,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进程和应有效果,从而影响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事物的生态环境和条件,指的是与事物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对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离开了这些因素,事物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就要中断。但是这些根本性作用的范围,仅仅是在环境和条件的意义上,而不是内在的意义上。另一方面,相对于环境和条件来说,事物本身也是这环境和条件中的环境和条件:事物只有成为其他事物的环境和条件时,其他事物才能成为这事物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成为影响这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实际力量。这就是说,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与它的环境和条件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往复的,并不是机械地运作的,而是充满了创造性。正是在交互作用中,精神文明才发生,才发展,精神文明的价值才得到应有的实现和丰富,精神文明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因素。

  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对影响事物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更加清晰地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系统联系,把握事物与环境和条件之间的应有结构和系统运演,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生发展提供应有的环境和条件支持。现在,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十分关注,比如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温室效应、沙漠化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而且十分感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无法逥避。所以,爱护环境,改造环境,树立环境和生态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环境科学,正在成为受到人们更多关注的显学。

  与此相应的是,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意识也显着增强,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更加积极,成效也更加显着。精神文明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精神文明学的理念和思想,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成为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说来,精神文明建设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正在较好地改变,精神文明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二)精神文明生态的主要类别

  从时间上看,精神文明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历史的生态环境和现实的生态环境以及未来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历史的生态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如果没有历史可以继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显得底气不足。我们现在论及精神文明建设时,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我们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雄厚的文化底藴。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历史是一回事,现实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再现、创造了历史则是另一回事。历史的生态环境要发挥现实的作用,就一定要成为现实的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的因素,成为现实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而未来的生态环境是现实生态环境的延续与拓展,未来精神文明将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受到现实生态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态环境一头连着历史,一头伸向未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历史的、现实的与未来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才是精神文明现实的真正的“生长点”。

  从系统上看,作为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精神文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其它文明的协调与支持。其它文明,正是精神文明发生发展的直接生态环境。这些文明主要有六个大的方面。一是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所有其它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是其它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开物质文明就没有了其它文明,同样,离开了其它文明也产生不了物质文明。二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到政治生活时期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象征,它对其它文明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三是法制文明。国家出现后,法制文明也就随之发生发展。法制文明对其它文明起到保护和协调的作用。四是人种文明。人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内容。人种文明是人类其它文明的载体,也是其它文明的综合效应。人类社会越是发展,人种文明的问题就越受到重视,从而人种也就越文明。五是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只有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合理科学地利用和创造自然,人类的文明才会有更多的保障。在工业化时代,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如何与自然界相处,如何开发龢利用自然界,如何创造自然界,正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其它文明的综合反映。六是网络文明。这个问题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及其普遍使用而提出来的。网络正在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构,正在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但是,只有正确而有效地使用,网络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创造了新的文明领域,同时,只有对网络进行文明的创造,网络才会真正成为文明的载体。网络文明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在社会文明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刻。

  以上六大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全家福”。精神文明的发生发展,始终离不开与六大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这六大文明,既是精神文明的现实生态环境,更是精神文明发生发展的现实力量。精神文明学正是通过对这些文明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精神文明发生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说明精神文明在社会协调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只有同其它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才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精神文明学的哲学价值学基础

  价值学专注于事物价值的一般性研究,主要包括事物价值的构成、形成和实际生成等方面。价值的构成,指的是事物具有什么价值,事物价值的内在结构是什么?价值的形成,指的是事物如何获得价值,使具体的事物获得一定的价值;价值的实际生成,指的是事物如何实现价值,使应有的价值生成为现实的价值。价值构成是事物价值的基础,价值形成是事物价值的条件,价值的实际生成是事物价值的实现。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哲学价值学,就是对事物价值的构成、形成和生成进行一般性研究的科学。

  (一)精神文明学是对精神文明价值的哲学概括

  精神文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面镜子,是人类灵魂的现实展现。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结果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其巨大的价值不言自明。历史无数次表明,人类如何对待精神文明,如何创造精神文明,人类也就如何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形成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也就如何创造了自己。

  当人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时,精神文明就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生态文明和网络文明的发展;反之,当人们淡弱、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时,其它文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减缓甚至受损。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有的地方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才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问题上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当今社会生活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的诚信缺失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淡弱、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后果。现在,人们已经从沉重的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精神文明在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这种认识的转变,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精神文明价值的主要类别

  从时效性上看,精神文明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个大的方面。直接价值的作用较明显,有时也较直观。间接价值的作用则需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去理解,虽然它是间接的,但有时却是更加重要的。

  从功能上看,精神文明的价值分为认识价值,包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己;教育价值,教育社会、教育他人、教育自己,成为精神文明的传人、使者和创造者;塑造价值,以精神文明以及其它文明作为方向和标准,塑造社会、塑造群体、塑造每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断提高每一个公民和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审美价值,按照美的规律来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来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来指导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价值,即对其它文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塑造价值、审美价值和服务价值的统一,就是精神文明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和实际的价值。

  从内部结构上看,精神文明的价值及其实现,离不开三个主要的因素,一是精神活动, 二是精神产品,三是通过精神活动创造精神产品的人,即精神主体。

  首先,精神活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的主要特征,也是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途径。人的精神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性活动。在人的历史越来越快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精神活动的价值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精神活动的层次不同,有的人是简单的精神活动,有的人是复杂的精神活动,相比之下,脑力劳动者所从事的精神活动大多是复杂的精神活动。

  其次,精神产品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是以物质和虚拟形态存在的人的精神活动,是凝固了的人的精神活动。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产品,主要有书籍、报刊、音像作品等。以虚拟形态存在的精神产品,主要指的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精神产品,如网络游戏、虚拟实践、网络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形态精神产品正有部分替代物质形态精神产品的态势。

  再次,精神主体是精神文明的实施者、实现者和创造者,精神主体的状况直接决定着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状况。因此,精神主体的价值也就决定着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价值。有什么样的精神主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

  精神活动、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和精神主体的统一,就构成了精神文明的内在价值。或者说,这三者的结合,就是精神文明价值的内在结构。精神文明内在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的支持,离不开其它文明的协同作用。曾几何时,不恰当地强调“政治挂帅”,强调越穷越革命,重视体力劳动而贬低脑力劳动,轻视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把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结果给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

  精神文明学,就是要通过对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进行研究,确定其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极端重要作用,在诸多文明结构中的应有位置和价值,为社会的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创造性的思路和有实效性的对策。同时,通过这样的研究,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地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

  作为一门科学,精神文明学的学科历史不过20年。虽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它现在仍然处于创建时期。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包括对哲学许多基本问题的深入运用,也包括该学科所运用的哲学智慧,都极需进行研究或评价。因为,社会在发展,人的素质在发展,作为研究者,我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相信通过众多学者和精神文明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在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精神文明学一定会逐渐成熟,成为众多学科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科。同时也相信那些孜孜不倦的精神文明学创建者,一定会不畏艰辛,继续探求,带领众多人士,为开创精神文明学的学科新境界而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1〕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2页。

  〔2〕钱学森:《精神文明学论纲·代序》第1页。详见范英主编:《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