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九章 广东市场素质论的重点破译

  【内容提要】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是一部应时代需求而生的学术著作,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广阔范围为背景,以精神文明学创新的理论为基础,通过纵横交融的新探索系统全面地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新颖独特而又与时俱进,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是由范英先生等撰写、红旗出版社1994年出版、全书共134万字的学术专著,该书以总结邓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1〕为统摄灵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广阔范围为背景,以社会现实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载体,以精神文明学创新的理论为基础,以人的素质和市场主体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为核心,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立体式的、尝试性的探讨,揭示了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科学发展。这不仅在当时是必要的、及时的,在如今也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很深刻的理论开拓性。

  一、该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术著作《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也是独具特色的地域背景的必然产物。

  (一)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背景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多个重要会议上曾多次强调指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忽略哪一手都不行。这两手就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的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的重要依据,包括《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彻底决裂”〔2〕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理论观点,也包括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改造”〔3〕的观点。坚持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范英先生的带领下,广东的一批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始了长途跋涉,不畏艰难,应时代的要求聚焦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素质问题研究。

  2.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背景要求。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我国来说,实际上是开启了一场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的序幕。该书写作前,我国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实行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成功,被世人称为“中国奇迹”。市场经济最大的制度优势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资本的增值需求和扩张性在自由竞争机制下能够使社会一切有用的资源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只有在垄断的情形下才会发生。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在于:尊重劳动者的自由选择和投资者的经济主体地位,各种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组合,并根据供求关系辅之以政府调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劳动、投资自由以及在法制保障下的资源之间的自由交换,为社会每个人特质和潜能的发挥、致富愿望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平台和可操作空间。但是,10多年的实践也暴露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激烈竞争形成的贫富分化和发展不平衡,人生、人性的货币化和对金钱的崇拜,资本对产业的垄断形成的交换不公,资本对国家权力的侵蚀和控制性影响,企业的外部性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等。经验证明,这些问题是搞市场经济必然会发生的问题,是由资本的本性——追求私利最大化和自由交换原则决定的。如何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竞争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又能够抑制、控制市场经济负面效应被放大,把市场经济这种社会动力机制放置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提高人的素质为引导、驾驭市场经济的走向和动力发挥,从而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正是范英先生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写作本书的应有之意和研究的价值所在。

  3.学科建设的背景要求。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族的文明有两个要义:一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树立人的精神世界;二是人的发展不损害外部世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精神境界与外部世界,与天地宇宙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精神世界、精神文明连着物质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学的建立与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明不可分割,其学科建设是发扬历史文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开拓创新,将市场需求和现代文明融入其中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需要,《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应运而生。《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是精神文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的作者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便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作为主攻方向,开始了深入的考察和学科的创建。作者们认为,只有从人的素质出发,从中华文明的继往开来出发,来考察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关联,才能抓住根本性的东西和关键性的问题。正是以本书的专家学者们多年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积累,为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创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打下坚实基础,作者们才能以共同的智慧铸造凝成《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这一科学著作。

  (二)独具特色的地域背景

  1.承担试验区的责任。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广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百花园中, 迈开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步。勤奋地耕耘了10多个春秋, 历经瞭风风雨雨的锤炼,广东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广东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广东必须继续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道路,而且要胆子再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在思路上要有新的突破。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也是理论创新的热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许多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首次在广东提出的。广东既承担着改革实验区的责任,又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排头兵之重任。广东必须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正是有这些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引,广东改革发展才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广东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全面转入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广东的实践不仅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更加紧迫地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任务。广东人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起来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改善,对文明风尚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此为背景,以范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怀着深厚饱满的热情,锲而不舍执着追求,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4〕《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作者们同样闯出了一条新路,创立了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科学发展等思想和观点。

  2.敢为天下先的品格。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也是中国探索繁荣富强道路的根本指向。广东一直以“敢为天下先”、“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走在我国改革开放谋求发展的前列,并从解难题、渡难关中一路走来,在探索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努力的实践,再闯新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中,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品格勇于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之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广东毗邻港澳台,连接东南亚,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生活方式的交汇点,加之市场经济的率先起步和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作者又都生活在广东,在这样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该书及其思想内容的产生可谓兼备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人的文化素质与市场经济,人的审美素质与市场经济,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预测,新型人格与市场经济等章节均体现了广东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品格特征。

  二、该论彰显的价值特色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进行了人的素质和市场经济的综合探索,思路独到,理论深刻,观点鲜明,耐人探索。概括来说,其主要价值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系统全面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曾于1994年初召开了“广东省广州市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会上有学者提出“经济伦理”概念,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确立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和公正原则,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随后就有吴灿新等所着的《市场道德论》,李权时、章海山所着《经济人与道德人》出版。同年11月,由范英先生主编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问世,该书系统完整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基”,“人才辈出的生态环境”和“完善人的素质的社会大学”。同时该书还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过程中,“锤炼市场主体的现代文明的综合素质”这一总体观点,以人的素质和市场主体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为核心,运用掌握的精神文明学理论去关照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诸多社会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并展开了系统全面的新阐释,进行了多层面的、立体式的、尝试性的新探索。该书从研究人的素质出发,紧紧抓住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最终归结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分析和研究了由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审美素质构成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从中引出市场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展现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又在研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动态角度重点勾划了人的素质在市场经济中的具体变换情况,把读者引进了生动丰富的现实世界,使人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具体论之,本书共分为七大编。第一编从第一章到第七章,主要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了七个层次上的界定。第二编从第八章到第十三章,重点用精神文明的理论,来阐发人的素质的构成及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状况。第三编从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三章,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和这些关系所反映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境界的透视,来展现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真谛。第四编从第二十四章到第三十一章,分别考察公务员、文化人、企业家、个体户、残疾人、从业者、待业者和离退休人员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动态反应与素质状况。第五编从第三十二章到第四十一章,在研究市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市场主体必须藉助学校教育、理论宣传、新闻导向、信息选择、观念更新、决策方略和超前意识等方面来作综合素质的一般展示,这种综合展示归结起来,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生的价值。第六编从第四十二章到第五十一章,从人的自由、个人隐私、交往信用、婚姻家庭、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种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来论述人的综合素质。最后一编为第七编,是从第五十二到五十九章,主要分析反腐保廉、党风民风、扫除“六害”、伪劣药品、整治奸商、文化市场、人口流动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最后将全书落脚在法制文明在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上的重大作用。从整体上来说,七大编从不同角度分别有所侧重,又环环相扣遥相呼应,而各个编章又从不同角度的各个方面全面展开论证,因而,不管是从整体上看,还是从局部各个章节来看,本书都是集系统性与全面性为一体,展开论述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这个既具有挑战性又有社会需求性且有较大难度的重大课题。

  (二)新颖独创

  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人的素质属于人文科学范畴,以往人们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市场经济做出许多探讨,本书独辟蹊径,将人文学科介入经济领域,展开论述精神文明学。该书以精神文明学作为两门联系甚少的学科的中介点和联结点,以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将人文学科和经济学科统一起来研究,全书阐释市场经济的同时处处闪烁着人文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亮点。

  第一编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作了七个层次的人文学科介入的尝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富强的法宝;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沃土;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市场经济是人才辈出的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是完善人的素质的社会大学;市场经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固的重要动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做的这七个层面上的人文科学的阐释,深刻系统地说明瞭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学科的“市场”,是社会主义富强的必由之路和法宝,而且是人文学科的“市场”,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民主的肥沃土壤和深厚根基。

  第二编用精神文明学的现有理论来阐发人的素质构成及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更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精神文明学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学所讲的文化,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主要方面的内容及其之间形成的各种进步状态。精神文明学重视思想建设,指出,人的思想素质首先是理想素质,只有有信仰、有理想才会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精神文明学重视审美建设,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审美欣赏等重要内容。把人的素质的构成要素创造性地归结为文化、思想和审美三大方面:人的文化素质是“真”,思想素质是“善”,审美素质便是“美”,“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便是人的素质的最高境界。

  第五编在论述市场主体藉助其他方面来做综合素质的一般展示时,阐述了学校教育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更新、新闻导向、信息选择对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把人的综合素质创造性地归结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生的价值。指出,市场主体的人生价值问题,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并在第六编中具体展开,特征鲜明,如分别将人的综合素质落脚点在人的自由、个人的隐私、交往信用、婚姻家庭这些直接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较间接的问题上。将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问题也引入其中,关注人的心里活动和人种的文明等,从而对市场主体方面做了更为深刻广阔的阐释和透视。

  另外,本书还设置专章来探讨法制文明有关的重要问题,提出研究法制文明的标准和影响法制文明程度的因素等,都涉及人的综合素质问题。 这些多方面知识的引入,多维度的阐述,充分运用了人文学科的概念、范畴、原理及规律等对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刻系统的阐述和论证。从而使得《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在同一时代相类书刊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影响较大,收效颇丰。

  (三)深入实践

  该书的问世无论在当年还是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实践价值来看,广东率先走上市场经济之路,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诸如观念问题、思想问题、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法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都关系到市场经济能否有序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精神文明学的创立与发展就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的。《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作为精神文明学的重要内容正是关注了社会的这一巨大变化,适时及时的抓住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重大课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该书是以范英先生为代表的广东理论工作者多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广东经济建设的实践加以科学概括而形成的,是长期的深入实践和理论思考的结果。

  书中对人际关系、干群关系,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共同富裕、发家致富、平等竞争、新型人格、新闻导向、心理重构等数十种与市场经济和人的主体素质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都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而提出的崭新课题,至今仍饱含清新。 这些研究为实践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多种思考的方案,提出了相应范围的理论指导和可行性的实施对策,扩大了该书在各个层面的社会影响,体现了精神文明学理论来自实践、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从而使该书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从物质生活的提高到精神生活的改善,人自身的精神素质是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广东人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在精神生活上应该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提出人的素质的命题,对提高广东人的素质尤为重要。可以说《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素质以及由人的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人的精神价值,正确评价人的精神活动的作用,建设“文化强省”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问世,评价其实践价值,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们应该有这种文化自觉、精神自觉来公正地评价其社会价值。

  (四)与时俱进

  《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一书应时代的需求而及时问世,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整体上看,在电子科技迅猛发展引起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不断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情感世界,提高着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本书将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对提高人的素质, 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论述,在当年是一个将来时的趋势,而在当今则是一个进行时的动作;在当时是引领国际的一个潮流,而在倡导“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则是一个必然落实中的做法。因此,该书从人文角度出发,既有科学的预见性,也有重要的现实性。

  其次,从局部来看,书中界定的概念、提出的观点,对当今仍有指导意义。书中对市场经济七个层次上的概念界定,如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富强的法宝,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沃土,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市场经济是人才辈出的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是完善人的素质的社会大学,市场经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固的重要动力等。以人文科学为出发点,论述全面,独到深刻,至今读来仍令人受益匪浅;在论述市场主体时,提出市场主体必须藉助学校教育、理论宣传、新闻导向、超前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展示,这种综合展示深刻地论述了,全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生的价值;提出了市场主体的人生价值问题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问题,这与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倡导不谋而合,两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关于人的素质的概念说明鞭辟入里,旁征博引而又全面深刻地归结为文化、思想和审美的结合,更是引领了当今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潮流倾向。书中关于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协调机制问题,同样明确指出“要协调,即和谐、合理、配合、互补、统一状态的总和,它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探讨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运动,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其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是我国现实生活出现的崭新课题,可能还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所以,在书中我们以较重的笔墨来阐析它”,这种论断高瞻远瞩,10多年后与之不谋而合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印证了这种判断。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其重要含义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认可和积极的实践。

  再次,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该书在第三编中探讨人际关系及其中的干群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富裕,平等竞争和雷锋精神等重大问题,都是随时代发展常谈而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它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些问题仍是当前急需解决好的社会问题。第四编在探讨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动态反应与素质状况时,提出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这在今天也是我们需建设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政府人员由当年的组织推荐到现在的公开招聘,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这无疑为无数有志青年提供了一条展示才华,奋发有为,为国效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和重要成果之一。

  对于个体户市场主体,书中指出,要积极引导个体户,不断加强其法制观念和思想文化修养等内在素质,这在当今的法治建设中也是一项题中之意。在当年刚刚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有不少体制和机制上的漏洞和忽略之举。应改革大潮而生的个体户,在仓促之中上阵,有的跃跃欲试,不顾磐篱;有的假冒伪劣,一起上阵。经过了10几年,市场体制逐渐成熟,法制建设逐步健全,当年的不法行为大为改善,但要建设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的法制建设、思想素质的提高仍任重道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难能可贵地注意到弱势群体,提出千万不能忘记广大残疾人这一市场主体,提醒人们对他们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如今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之际,解决残疾人问题,已成为政府下达给各企事业单位的硬性指标和任务,解决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企事业没有嫌弃,人民没有抛弃。对残疾人的关注已成为“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运动会不仅国家召开,奥运会、亚运会等世界级的运动会也列入其中独立运行。

  对于离退休市场主体,书中写到,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他们所受到的“波动”,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体谅,这就需要在转轨的环境中仔细分析他们的心态,找出他们心理失衡或失控的具体原因和克服的对策,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以达到弱势群体心理平衡的目的,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此周到而预见性的目光,即便当今,也难以企及。特别是在2002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朱熔基总理据此界定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提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以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讨论成为社会科学界的一个中心话题。这些问题都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并被不断提上工作日程。如今的离退休人员已不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了,书中前瞻性的论述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至此,离退休工作处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必设机构。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人群,已经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队伍在全面的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工作。他们的吃住,病老得到了单位、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

  关于知识分子市场主体,书中指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市场经济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自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等,其主体就是知识分子,可以说知识分子是国家龢民族繁荣富强的核心力量,是国际社会竞争的核心和主体。人才问题仍是我国至今仍要解决的大问题。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在各地建设科技园大量吸引海外及各种人才,高等院校设专项基金吸引海归人员。党和国家每年设重大奬项奬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我国的人才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关心和重视。

  最后,书中提出的一些超前性的问题还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如书中第六编论述了人的综合素质所涉及的人的自由、个人隐私、交往信用、婚姻家庭等直接涉及个人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仍存在而并未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论述改善和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时,涉及到的人种文明问题,指出:“尽管人种的划分与民族的划分有着自然因素的指标与社会因素指标的不同,人种与民族的存在关系是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划分的,但同时,人种与民族存在于分布的交叉相杂,也决定了人种文明与民族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人种文明的角度来看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与民族文明的角度相比较,其关联与差别也是明显的。但我们常从民族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而很少从人种文明的角度来作新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认识民族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考察人种文明与市场经济的问题便是必要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至今仍呼吁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去解决。遗憾的是,我们重视和认可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并加强了这几个文明的建设,唯独还没有认可人种文明,还没有对人种文明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而人种文明关乎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到前四大文明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力度。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对人种文明的重视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总之,《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广阔范围为背景,以社会现实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载体,以精神文明学创建的理论为基础,以人的素质和市场主体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为核心,探讨了市场经济的多种命题,以及人的素质的多种构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市场主体及其综合素质形成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旨在通过对现代人的素质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该书的作者们以高度负责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经过潜心研究,成就了《人的素质与市场经济》这一著作,它以全面系统性、新颖独创性和与时俱进性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最为可观的成果之一,在当时具有重要作用,产生极大影响,在当今仍具有极大的价值,也必将对今后产生更大的作用和更加深远的影响。 

  注释:〔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2〕“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272页。

  〔3〕“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