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六章 广东社区和谐论的长足运作

  【内容提要】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本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社会责任意识,探索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难题,以实证调研提炼成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1〕等著作,《关于社区文明与社区和谐的思考》〔2〕等论文,以及《必须及时理顺广东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3〕等专题调研报告,不仅丰富发展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社区研究范式,而且通过主动提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决策谘询促进了广东社区和谐的长足开展。社区和谐论构成精神文明学或意识社会学的一个别开生面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以下简称“两会”)既不做纯粹的象牙塔里的学究,也不搞纯粹的经验主义,而是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社区实践和理论研究,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成功的尝试。这些尝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广东原创的精神文明学,而且为推动广东社区和谐的实践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探索平安和谐社区 建设理论实践难题

  倡导理论自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时代条件出发,对本土性的挑战及其应对方略做出自己的理论概括,并使之在实践中发挥理论的指导效应。“两会”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提炼成的著作《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便是弘扬高度理论自觉的典范。

  (一)研究缘起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改革开放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机制改革目标,意在把原来由政府机构和企业管理的大量社会、经济职能(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剥离,通过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来完成,社区建设正是在为适应体制机制转变而改变城市管理模式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地位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成为承载社会变迁的主载体,聚集各种社会群体的集中地,汇集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点。一方面,社区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淡化,大量“社会人”的出现亟需找到新的管理模式,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网络也需要一个新的承接载体。另一方面,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与所居住地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居住环境、服务、安全、文化、医疗、卫生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社区从微观层面担负起社会公共服务的重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明显社会矛盾和冲突很多都发生在社区,社区建设的迫切性和复杂性,使社区建设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特别需要发展着的社区建设理论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理论的升华。为了因应城市基层管理出现的新矛盾和显现的深层次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开始,我国在城市中展开了热烈的社区建设行动。在其过程中有了“四模式”说:“上海模式”强化街道政府组织,在街居联动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沈阳模式”把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在社区进行了创造性模仿,推行新型社区组织;“青岛模式”以社区服务为特征;“江汉模式”注重政府与社区组织合作互动。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是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广东省从2005年起创建“六好”(即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平安和谐社区活动。〔4〕但为何“四模式”中没有广东模式?究竟是广东实践滞后,还是广东“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理论总结提升滞后于实践的进程?带着这样的疑虑与冲动,从2007年年底到2008年间,广东“两会”学人由范英会长领衔组成调研组多次实地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广州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先行一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较早,利益分化明显,社区建设方面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得较早、较集中,相应地具有一定典型性。广州市以“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活动为契机进行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成效更是尤为显着。其中广卫街地处广州市越秀区行政中心地带,历史悠久,人文底藴浓厚,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特色和现代都市风采,是广州市城市功能最为成熟的街区。更为重要的是,广卫街以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为重点,在社区治安、卫生、文化、服务、自治、党建等方面进行了长足的探索。于是,调研组在广卫街党工委、办事处和居民的密切配合下,在充分调查研究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及其综合视角为方法,在实践上、理论上总结广卫街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形成了实证研究专著《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交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两会”把广州市越秀区广卫街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提炼为“广卫模式”,终于提供了社区建设的一个“广东模式”。

  (二)研究成果

  《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对广卫模式形成的历史与当代背景,模式的主要内容、学理启示、鲜明特色、务实品格、创新价值、完善对策、发展思路和模式需要借鉴的国内外经验等,均作了阐析。广卫模式是广卫街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以服务居民群众为重点,以实现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社区稳定为基础,以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健全完善社区建设制度为保障,致力打造平安和谐社区的具有越秀特色、广卫特点的“共保平安、共同管理、共建文明、共享成果”社区建设模式。

  一是共保平安。从解决居民群众最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入手,大力推进群防群治式基本物业管理,较好地破解了物业管理“收费难”问题,成为广州市首个实现住宅小区基本物业管理全覆盖的街道;加强技防建设,在全区率先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街道多年维持在低发案水平。

  二是共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群策群力和公开透明的理念,突出居委会自治功能,初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议事、社区政务工作站实施、社区中介组织服务、居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如探索建立融“定、查、考、示、评”于一体的“五步法”卫生保洁机制,将监督和评议的权利交给群众,让群众参与“整洁广卫”创建的全过程。

  三是共建文明。以“邻居节”为亮点、以“三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教育方法、创新宣传形式)为重点、以“三贴近”(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基础,深化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开放、温馨、和睦的邻里氛围。

  四是共享成果。以社区服务中心和党员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实现了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尤其是在助老服务方面首创邻里守望相助的“三帮一”老人关爱模式,为孤寡和独居老人提供贴心的社区照顾。

  作者认为,广卫模式是吸纳其它模式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模式,是广卫人在南粤热土上开创出来的重在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就是说,广卫模式是广卫人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开创出来的一种模式;是广卫人以改革开放前沿的南粤大地为支撑,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开创出来的一种模式;是广卫人以平安和谐为主题、为重心,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开创出来的一种模式;是广卫人与理论工作者共同总结广卫街社区建设具体实践开创出来的一种模式。

  该著作难能可贵的是,对广卫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意见,主要有:如何把平安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更高的标准打造“花园社区”;如何逐步解决目前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落实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社区自治和服务;如何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使群众得到实惠;如何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社区非营利性组织成长的外部环境,实现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的转换。对策意见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启迪思维、更新理念、完善思路、细化措施的实操方向。著作完成后,善于学习提高的广卫人还根据这些意见对广卫模式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实践效应

  2008年10月18日,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越秀区广卫街党工委、办事处联合主办,广州高建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研讨会在广州大厦隆重召开。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新华社、南方日报、广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越秀区区委书记贡儿珍,区委副书记李志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梅,副区长于欣伟及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区属有关职能部门、区22条街道相关领导,共10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当今世界,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在社会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提升。但从中国的实际来看,现在广义的政府、市场、社会、媒体四者之间的发育并不十分协调,社会组织的发育还相当不够。因此,实现善治,尤其要重视基层自治,重视基层民主。广卫模式正是一种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组织作用的模式,是充分彰显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的功能的成功探索。广卫模式这些更加符合社区建设特质的制度创新,为其他同类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我国社区建设走向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样本。

  2009年,《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出版后不久,广卫街道及都府社区便分别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成为广东全省唯一在街道、社区两个层面同时获奬单位。“广卫模式”的传播得到进一步扩展,到2009年底,全国各地来参观取经的人数超过6000人。2010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总结和提炼了近年来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通篇多处可见广卫模式的探索、做法、经验和创新。

  《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由于突显广卫街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性与务实性、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经验,不仅为理论工作者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和面向基层提供了转换学风与文风的机遇,也增添了我国、广东、广州社区建设的养料,易为广大同类型城市社区的平安和谐建设借鉴与推广。

  二、以深刻的理性思考,科学把握平安和谐社区 建设脉搏律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仅仅是一个示范点上面的应用研究成果。“两会”对社区建设的思考,不仅具有实证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学理性;不仅注重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且注重系统性和全局性。

  (一)代表性研究论文

  “两会”范英会长《关于社区文明与社区和谐的思考》,理性分析社会文明与社区文明的藴涵与关系,颇有见地。认为社会文明藴含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六大块的内容,而社区文明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细胞和载体。社区文明同样地也有这六大块的组成要素。在社区文明建设中,这六大块都要讲,都要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顾此失彼、丢三拉四。人们对社区文明总体的认识状况,决定其社区文明建设总体水准的状况。

  《思考》指出,在社区文明的建设中,六大块文明的建设内容又是相互整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作用。因此,在规划、实施或总结某个社区文明建设工作时,并不一定要按社区建设的六大块内容来套。由于各个社区文明建设的实践是无限生动、丰富的实践,这些生动、丰富的实践必然会产生许多有自己创新特色的东西,应当藉助于这些创新特色来展示各自社区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说,在社区文明建设实践中,既要抓住社区文明建设六大块的基本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闯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以立足于文明社区之林。

  《思考》认为,社会文明或社区文明与社会和谐或社区和谐是一一对应、互为基础、互为因果、共生共长的关系。这种关系既表现在社会文明与社会和谐之间,也表现在社区文明与社区和谐之间。一般地说,没有社会文明或社区文明,就不会有社会和谐或社区和谐;没有社会和谐或社区和谐,也没有社会文明或社区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条件比较齐全,其社会和谐状态也就比较正常;社区文明建设水准比较高,其社区和谐建设的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亦然。还应当看到,社会文明或社区文明作为社会和谐或社区和谐的基础方面是很重要的;而社会和谐或社区和谐作为社会文明或社区文明的追求方面又有着特别的意义。

  (二)相关性重要成果

  要真正认识文明社区与和谐社区之间的关系,把文明社区与和谐社区建设好,需要总结、解剖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更需要理论上的深入思考与提升。类似于《关于社区文明与社区和谐的思考》的其他相关的重要理论成果还有:

  范英会长等主编的《和谐熏风沐南粤》(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两大编约56万字,记録了理论和实际两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广东的初步认识。

  蔡禾副会长主编的《社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8月版),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为探索解决当前中国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引。

  王永平副会长主编的《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大量的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既有城市社区建设新的理论提炼,又有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

  张兴杰副会长、游艳玲副秘书长等着《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5月版),是自我国开展社区建设以来第一本关于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专著,把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关键性问题融入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之中。

  段华明副秘书长主编的《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州深圳实地调查为例的广东特色分析》(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7月版并再版),以广州和深圳社区建设实地调查为根据,展示了广东社区建设的创新之处,呈现了大量实例和第一手调查数据,注重中国特色的理论思考和广东特色的经验总结,尤其着力困境剖析和政策建议,探讨社区建设的努力方向。

  从“两会”学者关于社区建设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到,社区文明建设离不开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方法、人种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建设,这种综合建设与社区和谐建设又融为一体,具有特独的表现形态,幷且是在社区文明建设总体的基础上开展其社区和谐建设的。

  三、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主动提供平安和谐社区 建设决策谘询

  在社区建设方面,“两会”不仅注意推动基层的实践发展,拓展研究的理论深度,而且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充当理论粤军,为党委、政府发挥决策谘询功能或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专题调研报告《必须及时理顺广东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案例。

  (一)研究缘起

  2009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和听取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指出,广东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流动人口多,再加上毗邻港澳,社会管理压力较大,社会稳定形势比较复杂,因此,要扎实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鉴于广东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矛盾的集聚点、社会管理的关键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两会”与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在广东省民政厅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自2009年12月下旬至2010年2月上旬,以文献调研、走访相关主管部门、实地考察、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座谈等方式,就我省社区建设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研究成果

  专题调研报告首先概说了广东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广东省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广东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着,如社区建设微观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社区建设宏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适应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要求的“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但是,随着2008年省领导小组被撤销,广东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减弱,社区建设缺乏推动力;宏观引导不足,社区建设缺乏统筹力;相关部门之间存在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现象,社区建设缺乏协调力;本可发挥牵头作用的民政部门势单力薄,社区建设缺乏执行力。

  报告随后分析了广东社区建设管理体制问题的主要成因并系统论证了广东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报告认为,广东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之所以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对社区建设管理认识存在偏颇;误解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刻内涵;现行管理制度安排的失衡。广东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从国际视野看,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从国内经验看,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从省情来看,强化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是协调利益冲突、构建和谐广东的迫切需要。

  报告最后就强化广东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报告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科学理念;要尽快建立健全广东省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省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要创新微观治理,激发城乡社区建设的内在活力;要完善配套措施,健全适应现代化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三)成果效应

  该成果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报送后,得到广东省党政主要领导及其他相关省领导的批示。一度分管社区建设的省相关领导认为,“此报告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很好。” 各位领导批示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民政厅相关领导也作了相应的批示,并共同就完善广东社会管理体制进行了专题研究。根据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经省相关领导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广东省现在已经建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行使建议中由领导小组行使的职能。总的来看,课题成果较好地发挥了其决策谘询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形成于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之前的此调研报告,与《意见》内容相当一致。这说明广东“两会”学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鋭性。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据瞭解,现在广东“两会”学人正在就社会矛盾化解、珠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总结推广、全面加强广东社会建设等问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笔者相信,广东“两会”学人一定能够为广东的社会和谐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1〕范英、刘小敏、刘国全主编:《广卫模式:平安和谐社区之创建》,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年版。

  〔2〕范英:《关于社区文明与社区和谐的思考》,载刘洪、刘小敏主编:《城乡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国出版集团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3〕广东省社会学学会课题组:《必须及时理顺广东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提交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专题研究报告,2010年2月。课题组组长范英,副组长刘小敏,成员有董玉整、赵细康、张应祥、柏萍、左晓斯。

  〔4〕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粤发〔2005〕19号),正式提出在

  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