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谈揭西岭仔村彭氏登云轩及其保护利用

  【中文摘要】登云轩是揭西县保存较为完整的、不可多见的清代中期府第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基本旧貌犹存,是比较典型的客家山地民居建筑形式,并糅合了江南一带的古建筑元素,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古代建筑史、建筑工艺史和客家人文风俗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揭西   登云轩   古建筑   保护   利用
  
  Abstract:The Dengyun Resident is one of the well-preserved and rare residents of Mid-Qing Dynasty in Jiexi Town. Its main buildings are preserved as what they used to be, of the typical style of the hilly Hakka dwellings that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actors of the Southern China. It is of great values to the study of the Hakka dwellings of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and the Hakka customs. 
  
  Keywords:Jiexi   Dengyun resident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登云轩,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云镇岭仔村东部,坐西向东偏北25°,是五云客家人彭氏十六世祖彭云峰与其母于清干隆中期创建的府第。登云轩建筑包括登云轩主体、池塘、古井和外门楼等,通面宽50.3、总进深65.4米,建筑总占地面积为3289.6平方米。是揭西县保存较为完整的、不可多见的清代中期府第建筑之一(图一)。
  
  图一   广东省揭西县五云镇岭仔村位置图(图片略)
  
  一、 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
  
  登云轩,地处五云洞上洞,五云河西岸山岗上。五云洞呈南北走向,东西两边各有小山脉,中有五云河自北向南流,东片山脉有六湖岽(又称鸭麻引岽)、大建牌、牛栏肚、小坑沥、风门坳、赤界洋、箕磜窝、山子古、坪门肚、乌石山、龙建、岭背、虎岩山等,西侧有鸡麻峰、大人岽、官印峰、笼钩山等,今新墟与老屋家是洞口位置,五云河在此汇入自西向东流的榕江河。岭仔村建在岭仔岽山岗上的东、西、南三面坡上,又名岭仔背、岭仔寨,发脉于六湖岽(笔架山),西有五云河(又名长溪,上、下坝),东有汇于五云河的上、下坑水,地形俗称“鲤鱼上水”,寨顶为鲤嘴、鲤眼、头鳍;顺寨而下为胸鳍、鲤身、背鳍,长春祠前之池则处鲤尾,西北侧有人工引水渠自龙颈流经鲤嘴前,入鳃鳍池、胸鳍池,到登云轩前腹鳍双池。岭仔之鲤游于长溪,跃过大人岽、官印峯,奔六湖岽、鸡麻峯之龙门而去。其山光水色,茂林修竹,井陌田园,蔚为胜境。登云轩西距五云河950米,西北距太平岭200米,所在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秋多雨,偶有台风,通常四季无冰雪。(图二)  
  
  图二   岭仔村登云轩在五云洞的位置(图片略)
  
  (二)人文环境
  
  1.彭氏家世渊源
  
  彭氏源于篯铿建立的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后裔以彭为姓,篯铿因称为彭祖。至汉有彭宣,封长平侯,居淮阳(今河南淮阳县),赐淮阳郡君,夫妇合葬阳夏,至今古墓犹存。至唐有彭构云,博学隐居,世所推崇,天宝中被召至京,玄宗欲官之,辞归,后遣中使房嘉送归,赐“征君”敕命,号其乡曰“征君乡”。 彭构云乃赣省八大隐贤之一。至北宋有彭延年,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十七日(1009年4月14日)子时,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潮州府志·名宦》府官条载:“彭延年,庐陵人,由大理少卿谪任。……旋隐揭阳浦口村以老,有浦口诗。”〔1〕彭延年入广任知潮州军州事,致仕,食邑田百亩,留居揭阳县浦口村。彭延年仕潮事功,俱载潮志,永祀潮州府名宦祠,为彭氏入粤潮州一世始祖。彭延年的六子彭鉴,字敬士,号益慎,行新六,生于宋康定元年五月初八(1040年6月19日)辰时,太学生,由揭阳县浦口村迁兴宁县黄桐乡,建祠兴宁县城大东门〔2〕。
  
  至五世祖彭德隆,字大兴,生宋绍兴十六年九月初九日(1140年10月16日)未时,由兴宁县黄桐乡徙居长乐县琴江都洋蛟村大屋场(今紫金县水墩乡洋蛟犁坑村),建祠犁壁坑〔3〕。
  
  元季,彭受章公妣何氏太,生元大德九年二月(1305年3月),遵明师嘱,携汉卿、汉用、汉铭三子,自长乐县琴江都洋蛟村大屋场辗转播迁,途经揭阳县霖田都等地。明洪武间,迁居惠州府海丰县吉康都五云洞下洞老屋家,遂为五云彭氏开基祖。至明万历六年(1578),在下洞建成“彭氏宗祠”,即受章彭公祠〔4〕。
  
  岭仔村,据十七世祖彭凤翔清嘉庆七年(1802)所撰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载:岭子始祖彭继,字英义,号裕昆,生明万历五年八月初八(1577年8月21日)戍时,终清顺治八年二月二十一日(1651年3月12日)戍时,乃十世祖彭三乐之次子,明代晚期由周文寨(今洛布寨)迁居岭子背肇基创业,立村至今已370多年。其孙十三世祖彭宜德等于清康熙年间建英义公祠(即林和田祠)永祀〔5〕。彭继生四子,方禄、方福、方祯、方禧。方禄,字向廉,号介生,善治产业,自创田园,能履险如夷,克自成家,乃一代之杰祖,其子彭世万迁居冈上(今五云镇龙岗下冈村),谱称:“延师教子必择其名宿,始终诚敬不倦,不惜多费”,其子、孙、曾孙创下“兄弟同科双中举”、“父子三道台”、“爷孙五知县”之学名与官阶〔6〕。下冈村及彭如干观察第成为岭仔村迁出的五云又一历史名村和官宦府第。彭方福,字向增,号若阜,生明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609年5月20日)丑时,公创建恹宏,尽心族务,生平悉本敬恕而行,生宜道、宜德、宜进。彭宜德乃彭云峰高祖,字世球,号东序,生清顺治五年八月二十五日(1648年10月11日)卯时,公立祠妥先,置业垂后,为立村始祖创建英义公祠,后人也为他创建了坎下祠,即世球公祠,两祠均在全国文物三普时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彭宜德生五子:登煃、登熛、登炬、登泰、登选。三子彭登炬,字启俊,号位秀,生清康熙二十二年闰六月初一日(1683年7月24日)未时,恩生,生六子:必达、必尧、必魁、必发、必名、必寿。至干隆年间,其孙彭云峰等为他倡建了启俊公祠,又名长春祠,位于寨中厅下门下禾坪,今古迹犹存。嘉庆年间,彭云峰等又迁建塘肚,今祠大门上门石、祠前旗杆石乃石础等是老祠原物,长春祠在全国文物三普时已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彭必尧,乃彭云峰之父,字绍祖,号圣述,国学生,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708年1月12日)亥时,干隆三十六年(1771)恭遇覃恩,赠登仕郎江苏松江府知事,配邓氏,生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709年10月23日)子时,干隆三十六年恭遇覃恩,贻封太孺人〔7〕。必尧是个孝子,老实厚道,从不与兄弟争家产。邓氏也是贤能之人,主张以和为贵。老二必尧与父亲登炬,在村里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登炬很想将传家重任托付于他,因是老二,怎么也轮不到他,于是在厅堂放了六瓶油,一早就放出风声说,昨晚分油未均,望六兄弟倒均匀点,一人一瓶,结果五瓶油全拿走了,剩下一个缺口瓶、油又少的没人要,老二才姗姗来迟,不料油里全是银元〔8〕。
  
  2.彭云峰其人
  
  彭云峰为五云彭氏十五世祖彭必尧之次子,名连开,字荣星,云峰为号。据彭云峰五子彭凤翔所撰《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载,彭云峰父彭必尧,字绍祖,号圣述,国学生,生平老实持重,教子有方,生清干隆二年二月十三日(1737年3月13日)卯时,卒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十日(1812年7月18日)巳时,享寿76岁。据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宋如林、孙星衍等修纂《松江府志》卷三十七《国朝知府表》记载:干隆三十四年(1769)知事“彭连开,广东人,监生”。同时在“照磨”官一栏记载:“彭连开,知事兼署”〔9〕,即彭连开以松江府“知事”职兼“照磨”职务,身兼二职。这里的“知事”是协助州府官如知府(从四品官)、同知等办理州府事务的官员,为清制正九品官,照磨是负责州府卷章及财政收支之类磨勘审定工作的官员,官制属从九品。彭云峰兼照磨职至干隆三十五年(1770)底为止,三十六年(1771)照磨另由山阴人易绍成充当。知事一职至干隆五十七年(1792)始另由山东人欧阳申顶替。彭云峰任松江府知事职一任达22年之久。彭氏后人以守宋代先祖彭延年家训为尊,诫以守己奉公,其母邓太特别要求儿辈当官的“不作贪官,不造冤案”,定例每年从家中付给彭云峰纹银36枚,以资家庭消费,“垫钱做清官”。20余年间,松江府累换知府诸官,未换知事。彭云峰办案,为了能让双方和解,常暗中以一方名义私自垫资银给另一方作偿,息事宁人,称“廿载,清风自树于吴淞”〔10〕,亦彭氏“第一族风”楷模。干隆三十六年(1771),其父彭圣述也因子彭云峰追赠登仕郎江苏松江府知事。彭云峰退职后,回乡安度晚年。
  
  图三   登云轩远景照(图片略)
  
  彭云峰于清干隆三十四年(1769),为其父彭必尧重修坟墓;干隆年间为其父修建了知事祠(即云岭楼),到赤滘高棚及中心寨建别墅两座;还在寨中厅下门下禾坪倡建长春祠,嘉庆年间迁建塘肚;在松江府任职期间,请人绘制了图纸,与其母建造了登云轩。从各方面看来,彭云峰确是五云彭氏先人中建树较大的一位,是登云轩契据的创立人(图三) 。
  
  3.历史沿革
  
  登云轩所在地五云镇岭仔村,先秦及秦汉均未见于史载,其地属百越之地,汉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分置海丰县,属东官郡,宋齐以后因之,隋改属龙川郡,唐属循州,五代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属惠州路,明属惠州府海丰县吉康都,清雍正九年(1731)从海丰县分置陆丰县,也属惠州府管辖。宋后俗称五云洞,应为宋初杨文广平南时所谓“南蛮十八洞”之一。清代雍正九年以后,属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管辖。民国时期,属陆丰县五云乡。岭仔村为五云彭氏十世祖彭三乐之次子彭继于明代晚期所创。清康干以降,岭仔寨名已着称五云,或称岭紫寨,又名岭子背、岭子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云岭仔村也属陆丰县管辖。1958年大跃进时期,五云乡称五云人民公社。1965年7月,五云公社分属新置的揭西县,揭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2月,成立揭西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恢复揭西县人民政府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揭西县隶属汕头市。1991年12月,五云镇岭仔村所属揭西县由新成立的地级揭阳市管辖,一直至今。
  
  登云轩为彭云峰等所创建,其初建“登云轩”时,意欲设立供子弟读书的学塾,以适应科考制度的需要,但因地处偏僻,实现这一理想有一定的困难。
  
  登云轩建成后,基本为彭云峰族属所使用居住。彭必尧的三个儿子都很有出息,长子连玉为例贡生;二子便是国学生连开(云峰);三子国学生连九,例授布政使司经历职衔。彭云峰干隆五十七年(1792)离任荣归故里,便居岭仔寨登云轩。彭云峰配蔡氏、黄氏、张氏,生六子:国学生凤章、凤鸣、国学生凤瑞、从九品凤起、凤翔、贡生新安县儒学训导凤文。在岭仔寨,后来留守本寨的,以十五世六子来说,只二、五两房为多,二房著名的人物有国学生彭必尧、江苏松江府知事彭云峰、岁贡生诗人彭凤文、秀才五品顶戴彭永西、南洋企业家彭就都、彭明裕等人。
  
  彭云峰五子彭凤翔撰《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六子彭凤文撰《培梧山房诗稿》、佚名撰《祭文》等均冠以听雨轩,有人以为“听雨轩”便是凤翔、凤文兄弟建立的书斋名,设于登云轩内,是他俩“日夕相对”读书、论事、写作的地方。彭云峰终老时,登云轩分给三子彭凤瑞(登云轩南片)和四子彭凤起(登云轩北片)。至二十世彭永西秀才时,登云轩已分为住家,书斋也散,例如民国十三年(1924)前后,在登云轩,上厅住二十世彭明允一家十余口,下厅住二十二世光字辈兄弟五六口。后来,登云轩下厅北间原彭明允的睡房成了“闲馆”,即日常闲聊之所。此后登云轩一直为彭云峰后人所居住使用。
  
  二、 建筑现状
  
  图四   登云轩主体平面示意图(图片略)

  (一)布局
  
  登云轩建筑布局,包括登云轩、池塘、古井和外门楼。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两进深硬山顶土木结构,面宽24.95米,进深23.30米,建筑占地面积581平方米。登云轩依山而建,后部坡度突兀高起,正厅居六级台阶以上,左右对称,前面左右有门楼,后面左右有侧门。包括楼阁、前院、侧门楼、前厅、左右横屋、上屋、天井和正厅等(图四)。
  
  
  登云轩整座大屋按其基本结构,又可划分为两阁楼,上下厅,双横屋三个部分。其中,上下厅落差1.3米,以六级石阶连通;下厅与阁楼地面落差0.8米,以三级石阶连通。前后部高低相差很大,利用地形,根据实际进行建筑设计,是登云轩的建筑特色。全屋通外设7个门,阁楼两座,前厅、正厅2个,房10间,天井5个,庭院6个,鱼池2个,石阶27级,花墙花窗4个,花圃数处,马房一个(图五、图六)。〖KH1〗
  
  图五   登云轩正面照(图片略)
    图六   登云轩前苑(图片略)
  图七   登云轩上、下厅(图片略)
  
  总观起来,登云轩雕梁画栋为三合土石木结构,依山傍落,坐东向西,结构严谨,有总有分。设计上讲究天人合一,兼顾风水,东西中轴,正屋设在中轴线上,旁屋建筑分置两边,主次分明,上下错落有序,左右对称,形成“两正、两旁、两楼”格局,誉称风水宝地(图七)。
  
  现阁楼及外门楼已残破,正厅、前厅、横屋、上屋等则保存较好。水井已被填塞,池塘也已瘀塞(图八、图九)。
  
    图八   登云轩北门楼(图片略)
    图九   登云轩南门楼(图片略)
  
  (二)保护与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登云轩西自苑墙外村道、腹鳍池、井头坪、至外门楼,东自屋后护墙,至村道,南至村道,北至墙外巷道。占地总面积3289.6平方米为保护范围。在此范围外缘向东、西、南、北外延各2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4628平方米。
  
  三、丰富的文物遗存
  
  图一○   清干隆十三年(1748年)彭翼瑞卖田契,525×240mm(图片略)  
  
  登云轩自十六世彭云峰创建至今,已传八世,260多年的薪火相传,积累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包括契据、诗选、文选、族谱、医书、信函等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简略介绍如下。
  
  1.契据  
  
  登云轩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保存了从清干隆十三年(1748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9月29日,跨度达205年的各种契据共465张,其中干隆时期18张,嘉庆时期13张,道光时期85张,咸丰时期24张,同治时期33张,光绪时期99张,宣统时期23张,民国时期165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3年1张,不明时期2张(疑同治及光绪时期),最早的契据至今已有263年的历史(图一○)。自彭云峰创立登云轩,随之创立登云轩契据,并承传了彭风起(第二代)、彭德敏(第三代)、彭洪亨(第四代)、彭就知与彭就都(第五代)、彭如治(第六代)、彭仕郊与彭仕忍(第七代)、彭全民与彭长寿(第八代)等八代传人,因房产管理人的变动和房产的变更,登云轩契据将永久地保存下去。
  
  登云轩契据包括典田契、典屋契、典厕池契、增契、生数契、借耕契、对换田地契、送弃冢契、增断田契、重断絶洗契、永远契、政府所发地契、收田约、正契、契底、状词、证词、收票、取米单、欠约、遵处约、保辜约、凭约、通知书、请会补谷拜帖、记数、记事、契约草稿、契约模式等。
  
  登云轩契据中,卖又称典,说好听话又作逊让,所以典卖契又称逊契。  
  
  典田契又称卖田契,主要是典卖田地的契约,也包括典埔契、典园地契、典会田契、典会产契、典松山契、典坝契等,埔是山坡园地,松山是种松树的山,坝是农田水利设施,会田、会产是古代参加坛庙会社或先祖祠祭活动所分得的份额田地或折合谷子的财产(图一一)。  
  
  典屋契又称卖屋契,包括典屋地契、典铺契等。  
  
  典厕池契又称典粪缸(缸又作江)契、典粪湖契等,粪缸、粪湖都是农村厕池的俗名。
  
  图一一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彭居安典田契,544×245mm(图片略)
  
  增契是对以往所典卖的田地或房屋、店铺、屋地等增加价钱(或折合实物如稻谷等)的补充契约。包括增田契、增铺契等。  
  
  生数契指向人借钱银米谷等而立约商定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偿还时以何田何屋扺数的契据,又作生谷利数契,即借谷物连本带利的欠数契。
  
  借耕契,又称批耕契,指将自己的田地批准以一定价钱数额(如折谷多少)借给别人耕种,耕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交纳一定钱粮的声明契约。
  
  对换田地契是双方互换田地而立的契约。
  
  送弃冢契是典卖原属为自己预先准备的墓地的契约。
  
  增断田契是在原来讲好价钱的田地买卖契约上增加价钱而以此为断,不再改变的新定契约。
  
  重断絶洗契是对于旧的典田契约重新断案的不可取赎典田契约。
  
  永远契指将田地或房屋等永远卖断的契约。
  
  政府所发地契是指政府机构所发属于某人的田地契据。
  
  收田约是指收到某一田地所值价钱时立下的契约。
  
  古代的契据包括正契和契底,正契是交给对方的契据,契底是自己存底的契据。
  
  状词是告状打官司的上递文书,又作投词、民事诉状。
  
  证词是打官司时一方证人提供的书面证说。
  
  收票是因借数扺田产后赎回时所立文书凭证。
  
  取米单是民国时期某人在某铺号取米的数量单据。
  
  欠约是某人欠下钱银米谷多少的书面凭证。
  
  遵处约是双方有房地产纠葛,经调停后立约遵循一定约定的书面凭证。
  
  保辜约是因纠葛伤人有罪,请族绅为保作出赔偿的立约。辜义即罪(图一二)。
  
  图一二   民国三年(1914年)彭就知立保辜约,327×242mm(图片略)
  
    图一三   岭仔寨登云轩下厅堂事彭肖岩书凭约,233×130mm,及包封纸事由标识124×113mm(图片略)
  
  凭约是立约双方在公人证实下的书面立约凭证(图一三)。
  
  通知书是民国时期当地政府关于田地纳税的通知。
  
  请会补谷拜帖是专门为商量各类会社补定稻谷出纳或分配事项的请帖。
  
  记数是登云轩历代的一些账务、收支记数。
  
  记事是登云轩历代一些简单记事,不少涉及经济方面。
  
  有趣的是,登云轩契据中保存一些契约草稿和契约模式,特别是契约模式,为我们瞭解古代契约的格式不无帮助。
  
  在登云轩契据中,由于历史跨度大,也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历史、古代田赋制史、地方经济发展史、粤东民俗学史,乃至五云彭氏家族史的资料。登云轩契据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乃至艺术价值如书法价值,也是一笔比较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登云轩契据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史学价值。
  
  2.文存
  
  (1)彭凤文《培梧山房诗稿》
  
  彭凤文是五云彭氏清十七世祖,彭云峰的第六子,号小华,字居俟,乳名松秀。清道光间岁贡生,部选新安县儒学训导而未莅任,生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卒于咸丰九年(1859),82岁。与兄凤翔同生长于淞江官舍,为学渊博,工诗赋,善隶书,因风疾手足拘挛,乃以左手作书,著述颇多,今存有《培梧山房诗稿》民国十年(1921)印本〔11〕,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云轩诗歌的创始人之一。
  
  《培梧山房诗稿》共六卷,卷一题《南归漫草》,收録从清干隆五十六年(1791)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间的诗300首、序文2篇、题语1篇,卷二至卷五题为《病余续草》,收録从嘉庆二十二年(1817)至咸丰二年(1852)间的诗共948首(其中卷二245首,卷三242首,卷四251首,卷五210首)、序文1篇,卷六题为《甲寅剩草》,收録咸丰三年、四年(1853-1854)的诗27首、像赞2篇、挽诗1首,合计诗1275首,像赞2篇,序文3篇,题语1篇,及挽诗1首。《诗稿》前有民国十年(1921)五云籍广东省议会参议员彭肖岩所作序,卷一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彭凤文序,卷二有道光四年(1824)彭凤文序,卷一序后及卷六书末附有彭衍台题语及挽诗。该《诗稿》是揭西地区古代流传至今,除曾习经诗词集以外的少数几部诗集之一。曾诗多以京城风物入题,而《培梧山房诗稿》记述了大量五云地区发生的事及民情风俗,如水灾、冬雷、下雹、下雪、饥年、物价膨胀、械斗、山火,还有五云八景、五云杂咏、霖田行、年节民俗、糖霜(即白糖)生产、打老虎捉获老虎,以及咸丰间民乱等记述,由于所有的诗都有时间编年记録,其记述显得特别宝贵,可视为揭西地区古史的一种补充。它们将是揭西地区古代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图一四)。
  
  图一四   清彭凤文撰《培梧山房诗稿》(图片略)
  
  (2)彭凤翔《泥爪痕留集》〔12〕
  
  彭凤翔是彭云峰的第五子,彭凤文的哥哥,字居厚,号慎斋,乳名从禄,生于清干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咸丰十年(1860),86岁。工书善篆,《泥爪痕留集》清秀的绳头小楷便是他留下的亲笔迹。《泥爪痕留集》是彭凤翔选编的五云地区诗集,辑抄于清咸丰年间。集中收録了彭应燕、潘应泰、彭凤翔、彭凤文、彭天赐、张纲、彭衍墀、彭衍台、彭奎光、彭辅铭、彭朝熙等十一人共99首诗,加上张纲《五云八景》一篇有序无诗,勉成一百之数。最后钞録了文官、武职、封赠三类职官的官名品别,又附彭凤文《五云渡记》文一篇。无序无后记,缺封面。该诗集吟咏主要内容多为五云地区的风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集中荟集了彭凤翔、彭凤文、彭衍墀、彭衍台、彭奎光等五人分别所作的《五云八景》同题诗,加上张纲《五云八景》序,共有六人,大有竞赛之味。其中诗家如彭应燕,官至中宪大夫,任职湖南衡永道〔13〕;彭衍台,为道光甲午科举人(据清光绪《惠州府志》),任肇庆府四会县副学;彭衍墀据当地族谱记载,曾任云南知州、宁州知州、大姚县知县、禄丰县知县、普弭府知府〔14〕。集中收録诗最多的为彭凤文,共47首,几占一半。此集为揭西地区古代仅见的诗歌选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社会意义。彭凤翔也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云轩诗歌的创始人之一。
  
  (3)彭朝熙《康山堂稿》〔15〕
  
  彭朝熙,为五云彭氏二十世,彭凤文的曾孙,字来平,号咏西,清末秀才,故俗称“来平秀”,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云轩诗歌的第二代传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75岁。清末取消科举考试后,没有再考。因团防力,奬授五品顶戴。登云轩保存了彭朝熙民国初期诗集钞本《康山堂稿》,篇首有彭朝熙自作之序,全稿共四卷,卷一为古风类,收诗36首;卷二主要为五律,但末杂二古风,为初编未精选之痕,此卷收诗43首;卷三为七律,收诗127首;卷四为七絶,收诗127首。全集共收诗333首。彭朝熙生当清末民初改朝换代之际,其笔下也留下不少时代风云的记述,如辛亥革命后的战乱、广东军阀割据,黄任寰部占住民房,民众避入山中;农民运动及诛乱党,到处焚烧劫掠的混乱局面,如《太息歌》、《丁卯四月三十日事》等诗;《党军行》一诗更是对1926年北伐时期粤东战事的记述,可为历史的补充说明;诗稿中也有不少诗篇记述了清末民初西方文明传入时不少新鲜事物,如留声机、路透电(电话)、自来水、自来火(电灯)、火柴、火水(煤油)、飞机、气球等,这些事物传入中国时引起的惊异;不少诗记述了灾荒虫害,物价腾飞,人民流离困苦的惨状,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还有不少诗对当地及揭西地区的地方形胜、民情风俗作了相应的描画,为我们瞭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佐证材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文化史价值(图一五、图一六)。
  
  图一五   清咸丰年间彭凤翔撰《泥爪痕留集》、民国初年彭朝熙撰《康山堂稿》(图片略)
    图一六   清秀才彭来平像(图片略)
  
  (4)信件 
  
  信件是登云轩至今保存的清代及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1957年的一些来往信件,主要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彭就前信,宣统元年(1909)彭就都致母亲信,宣统三年(1911)五月彭就庚致父母信(图一七)。
  
  图一七   清宣统三年(1911年)彭就庚致父母信,212×170mm(图片略)
  
  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彭就前、彭就额致母信,彭就前致父信封面残件,民国时期陆丰五云乡公所给彭就都信,民国壬戌年(十一年,1922年,下同)给亚都(即彭就都)信,民国壬戌年彭就额信,还有1957年彭伟光任陆丰县甲子区副区长时给父母的信,共9件。以上信件均为彭云峰四子彭凤起第二子彭德敏的后裔。彭就都是作者的曾祖父,是登云轩契据的第五代传人。彭伟光是作者的父亲。一些清代晚期信件是在马来西亚扶容镇谋生的登云轩人寄回来的,当时的登云轩人正在那里挖锡矿,信中叙述了他们在外谋生的艰难,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对于研究揭西地区、粤东地区华侨开发南洋的历史不无参考价值。
  
  (5)彭仕忍《彭明允传》
  
  彭仕忍,别号江林,为为五云彭氏二十二世,作者的三叔父,生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1957年秋考上华南师范学院,是登云轩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二个大学生。曾在陆丰县河口中学、河田中学,顺德沙湾中学任教,退休后,整理登云轩契据、族谱、诗选、文选,采访乡亲父老,撰写了《彭明允传》一书,2007年12月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彭明允、登云轩遗存文物、名人轶事作过详尽的描述和初步的研究,是第一本研究登云轩人及遗存的著作。文物也是一种帮助。其中书首有彭明允1906年在马来西亚扶容镇照回来的老照片,也是登云轩人最早的照片。
  
  3.族谱
  
  (1)彭凤翔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
  
  图一八   彭凤翔清嘉庆七年(1802年)撰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首页(图片略)
  
  登云轩保存的彭凤翔撰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据谱中彭凤翔的按所载,该谱成于清嘉庆七年(1802),共56页(每页双面),谱首有小序引,又先列《吉康彭氏家传事迹》、《大宗祠记》、《镇康公志》,然后是正文《彭氏五云支谱》,《支谱》分《得姓受氏之图》、《庐陵吉水分宜流传之图》、《潮州流传之图》和《五云流传之图》,后有彭凤翔后记,该谱字体至后记部分,为一人所书,字近柳体,俊秀大方,娴熟异常。后记后,有从十六世连开起至二十二世光唐的续编。时间纪年最后的记载至“民国壬辰”(1952)。笔迹参差不齐,与后记前字体已大不同,为后人所加,自彭凤翔之后又有多代多人续写。五云彭氏前代遗谱,以此本质量最佳(图一八)。
  
  (2)民国钞本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朴庵公家谱》
  
  此本为彭晋欧藏,主要为五云彭氏十四世彭朴庵房的家谱,成书于民国初年。此谱是记叙自岭仔村迁出创建另一名村冈上村(今五云下江村)的谱系资料。此谱共30页。篇首有彭名史序记残文,接着是《江西谱系图》、《惠潮嘉世系图》、《吉康世系图》。《吉康世系图》可分二部分,从受章到十五世如李、如槐、如桂、如干、如标、如梁、如懋,为一部分;其后专记彭朴庵长、次、三、四、五房等谱系,为另一部分。最后纪年至二十世同治年间,字迹一体。该谱的重要性在于包括了五云下江系中较有功名官职的彭名史、彭如槐、彭如干、彭应熙、彭应燕、彭应煦、彭应照、彭衍墀、彭衍基、彭衍台、彭庆鑅、彭垣等的谱系,家族创造了“兄弟同科双中举”、“父子三道台”、“爷孙五知县”的骄人业绩,是五云彭氏辉煌历史的记载。具有较大的地方史学价值。
  
  上述二种前代谱牒,是五云彭氏比较重要的旧谱,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物价值。
  
  (3)彭仕郊手钞本《彭氏家谱》〔16〕
  
  彭仕郊是是登云轩四房(凤起房)的后裔,作者的伯父,登云轩契据的第七代传人,字肇才,号伟外,生于民国十七年(1927),卒于1998年,72岁。1996年手抄岭仔村《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亨公家谱》。此谱对登云轩二十世彭就都房记载较详。据之也有参考、校订和补充上述族谱的作用。今登云轩北片主要是四房(凤起房)后裔居住的。
  
  (4)彭武杰电脑打印本《彭氏家谱》〔17〕
  
  彭武杰是登云轩四房(凤起房)的后裔,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4),1993年在深圳市公路局离休后,用心整理而成。该谱是登云轩四房(凤起房)后裔外迁大水坑村、罗輋村后裔的族谱,十九世彭洪添是彭洪亨的三弟,撰于2003年,是《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添公家谱》。此谱对登云轩十九世彭洪添房记载较详。是登云轩四房谱(凤起房谱)的重要资料。
  
  (5)彭万青《彭氏族谱》〔18〕
  
  彭万青是登云轩六房(凤文房)的后裔,生于1961年,在乳源县城开店,该谱成于2011年,是彭万青经多方搜集、调查、采访,花精力细心整理而成,该谱又名岭仔村《彭氏延年公·廿七世岳毓公家谱》,彭岳毓,国学生,是彭凤文的长孙,生朝熙、朝楷、朝藩、朝亮、朝器五子,彭朝熙,清末秀才,着有《康山堂稿》诗选,是登云轩诗歌的第二代传人。此谱对登云轩十九世彭岳毓房记载较详。是登云轩六房谱(凤文房谱)的重要资料。
  
  (6)彭光抱《彭氏族谱》〔19〕
  
  彭光抱是登云轩三房(凤瑞房)的后裔,生于民国二十二年(1934),1956年秋考上武汉体育学院,是登云轩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在揭西县五云中学、上砂中学任体育老师,在五云中学退休后,不忘祖先功德,诚心继承和保护祖先文化遗产,于2011年整理家谱,该谱又名岭仔村《彭氏受章公·十八世成勋公家谱》,对登云轩十八世彭成勋房记载较详。是登云轩三房谱(凤瑞房谱)的重要资料。今登云轩南片主要是三房(凤瑞房)后裔居住的。
  
  4.医学古籍
  
  登云轩保存一些前代医学书籍,原为曾祖父彭就都所继承、购买和收藏,死后遗留给挂“平安堂”行医的二叔公彭如淡(号汝深),死后遗留给其子彭仕榜收藏。主要有: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缺14种),高20厘米,宽13厘米,上海文盛堂石印,著作年代从嘉庆至宣统年间不等。今存34种是:《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妙用)歌括》、《景岳新方(八阵)砭》、《女科要旨》、《医学从众録》、《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痧方歌括》、《灵(枢)素(问)集注节要》、《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十药神书注解》、《急救(奇痧)经验良方》、《经验百病内外》、《霍乱(转筋)论》、《咽喉脉证通论》、《白喉治法抉征》、《急救喉疹要法》、《喉痧正的》、《太乙神威》、《救述良方》、《福幼编》、《养生镜》、《疟疾论》、《(增补)食物秘书》、《局方发挥》、《(海藏)癍论萃英》、《戒烟善后策》、《温热条辨》、《(陈修园)医案》、《(李东垣)脉诀》。
  
  《脉诀药性品》,清末民初手抄线装本,正楷,高25厘米,宽12厘米,页无编序,约百有余页。
  
  《医方集解》上、下卷,原为清汪昂所着,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登云轩今存本为清末民初手钞本,高19厘米,宽13厘米,页无编序,约200余页。
  
  《咽喉种》,为咽喉症医书合集,清石印本,分《咽喉脉证通论》(清佚名著)、《白喉治法抉征》(清耐修子撰)、《白喉症治歌括》、《急救喉疹要法》(清佚名著)、《喉痧正的》(清吴心怡着)五部分,共23页。
  
  以上医学前籍及手抄古籍,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对于医学前籍的出版和校勘有一定参考作用。特别是最后一种,目前国内同样的版本已不多见(已知仅陕西及福建等图书馆有相近藏本,组合或稍有不同)。
  
  四、 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1.登云轩是五云镇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檏实无华,也体现登云轩主人彭云峰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作为清廷最基层的小官吏,在松江府任知事22年,有“廿载,清风自树于吴淞”之称。
  
  2.登云轩作为五云彭氏清早期民居建筑,对于研究五云彭氏迁徙史、移民史等有着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3.登云轩是五云彭氏辛勤创业、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对于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教育后一代,也是不可多得的实体资料。
  
  4.登云轩作为登云轩诗歌、文选、契据、族谱的载体,见证了这些历史文化的流传和发扬光大。
  
  (二)艺术与科学价值
  
  1.登云轩依山依水而建,主体建筑基本保存,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客家山地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2.登云轩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技法、建筑工艺有着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3.据传,建登云轩的图纸来自清干隆年间江苏松江府,即靠近现上海市一带的吴文化区域,糅合了江南一带的建筑文化信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
  
  4.登云轩建筑布局合理,其厅堂、房间、天井、院落的布置,以致朝向、高低、采光、排水、通风的合理,使登云轩使用了200多年,至今基本完好,可以说是规划、设计的范本。
  
  5.登云轩的夯土墙,两边的阁楼屋面垮了数十年,夯土墙体仍屹立不倒,说明夯土墙具有既坚又柔的特性,不愧是乡土建筑的好材料。
  
  6.登云轩的古代建筑风水学说是值得借鉴的,岭仔村属鲤鱼地,登云轩处于鱼腹的位置,前面的两个鱼池属鲤鱼的腹鳍池,可以说鲤鱼的腹及胸怀是宽大的,因此登云轩人及其出外的传人,是人文蔚起。
  
  7.登云轩的创建者彭云峰任职松江府知事22年,是管理文书和档案的工作,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积累着,因此,其子孙后代得以继承他的遗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云轩契据、登云轩诗歌、登云轩文选、登云轩族谱、登云轩官锣等登云轩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保护、流传和发扬光大,这在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山村,是难能可贵的。
  
  8.登云轩保存的大量自清干隆十三年(1748)以来的契据,其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是粤东民间契据的大观,说明土地在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这是200多年以来登云轩人为之动容、为之梦魂牵绕的见证。
  
  9.登云轩保存的清咸丰年以前彭凤文撰写的集有千多首诗的《培梧山房诗稿》,开创了登云轩诗歌在登云轩人中的的流传,彭云峰及其六子彭凤文的诗书传家,对登云轩人、对五云彭氏影响深远,接着其五兄彭凤翔编辑《泥爪痕留集》诗集,彭凤文曾孙彭朝熙《康山堂稿》诗集使登云轩诗歌发扬光大,永传不衰。
  
  10.登云轩谱牒,又称听雨轩谱牒,以清嘉庆七年(1802)彭凤翔所撰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为首撰,开启了登云轩人的编谱之传统,彭凤翔还主持了虎岩祠(五云彭氏四世祖祠)谱编修,自彭凤翔至今,登云轩人编谱多达十多种,我也有收藏、研究、编写族谱的爱好,目前我已收藏、复印《彭氏族谱》30种,其他姓氏族谱约120种,编写潘、蔡、陈氏谱3本,另有1本张姓在编。谱牒是中华三絶(国史、方志、谱牒)之一,是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继承与发展。
  
  登云轩有如一个民俗文化的大观园,荟萃了民间各方各面的文化要素,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一个足以展开各种相关民俗文化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平台,有着开发利用和相关方面用武之地的广阔前景。
  
  五、 保护与利用
  
  1.登云轩人为保护和管理好登云轩,于2011年1月,在五云岭仔村,协商成立揭西县五云镇登云轩文物保护理事会,以加强对登云轩的保护和管理。登云轩保护管理机构为群众性保护机构,名称为“揭西县五云镇登云轩文物保护理事会”,现机构包括彭云峰第六代孙彭仕忍,第七代孙彭全民、彭爱明、彭长寿等。
  
  2.登云轩的契据、文存等,以及记録档案,各种相关客观情况记録、文献资料、照片、有关文件和保护管理等文档等,均有专人保管,大部分已经过扫描存入电脑,原件妥善保存,观看和研究仅用电脑扫描版。保管人有彭仕忍、彭全民和彭长寿等。
  
  3.登云轩下一阶段的保护规划,主要是展开维修工作,计划先恢复腹鳍池、清理水井,然后修复外门楼、围墙、阁楼,修缮主体前后厅及修复部分垮塌的横屋、厅屋。整个修复工程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彭全民负责提供规划、保护、修缮方案,联系设计图纸和古建施工队进行施工。
  
  4.处理好少数登云轩人因房屋不够住而拆旧房建新楼房。目前的登云轩只要拆旧建新,那整个风貌就被破坏了。因此,登云轩保护管理理事会召集了登云轩人,筹集了10多万元,给拆房的兄弟买屋地建楼房,把登云轩旧房保留下来。
  
  5.积极配合揭西县、揭阳市及广东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是登云轩的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管理。
  
  6.在完成登云轩保护修缮的基础上,把登云轩辟为一登云轩人为主题的历史文化陈列馆。目标是使登云轩成为一个既可供人参观、游览,又具有一定纪念性质、活动场合、有一定范围可供彭氏游子来归时临时居留的古民居建筑。按照设想,登云轩修复后,准备作为彭氏文化活动场地。彭云峰传下的官锣,可在村族祭礼或节日喜庆时使用,其演奏方法的传承,也可成为登云轩文化活动的一个内容。登云轩中也可摆桌台,供彭氏老人饮茶、看书、娱乐,欢度晚年。
  
  7.登云轩还可开辟为收藏、展示、编写、研究彭氏族谱及其他族谱的场所。
  
  总之,登云轩的保护与开发应成为五云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动中心,让乡民在此得到家史、村史和文化艺术的教育和学习,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映成辉,成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一代的不可多得的场所。

  注释:  
  〔1〕林杭学:《潮州府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缩影本,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页326。     
  〔2〕彭凤翔:《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手钞本,清嘉庆七年(1802)。  
  〔3〕彭嘉显:《鹏岭村彭氏辅烘公家谱》手钞本,民国二十七年(1938)。  
  〔4〕彭行可:《吉康彭氏家传事迹》,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赵善鸣:《大宗祠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彭凤翔:《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手钞本,清嘉庆七年(1802)。  
  〔5〕彭凤翔:《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手钞本,清嘉庆七年(1802)。   
  〔6〕彭晋欧藏:《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朴庵公家谱》手钞本,复印本,民国初年。  
  〔7〕彭凤翔:《岭仔村听雨轩彭氏五云支谱》手钞本,清嘉庆七年(1802)。  
  〔8〕彭仕忍:《彭明允传》,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176。   
  〔9〕宋如林、孙星衍:《松江府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  
  〔10〕彭仕忍:《彭明允传》,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页168。  
  〔11〕彭凤文:《培梧山房诗稿》刊印本, 广州:龙藏街判三商店刊,民国十年(1921)。  
  〔12〕彭凤翔:《泥爪痕留集》手钞本,清咸丰元年-咸丰十年(1851-1860)。  
  〔13〕彭晋欧藏:《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朴庵公家谱》手钞本,民国初年。  
  〔14〕彭晋欧藏:《下江村彭氏受章公十四世朴庵公家谱》手钞本,民国初年。  
  〔15〕彭朝熙:《康山堂稿》手钞本,民国初年。  
  〔16〕彭仕郊:《岭仔村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亨公家谱》手钞本,1996年。  
  〔17〕彭武杰:《大水坑村、罗輋村彭氏受章公·十九世洪添公家谱》电脑打印本,2003年。  
  〔18〕彭万青:《岭仔村彭氏延年公·廿七世岳毓公家谱》 电脑打印本, 2011年。  
  〔19〕彭光抱:《岭仔村彭氏受章公·十八世成勋公家谱》手钞本复印本,2011年。

    (彭全民,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