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在历史课中大量运用文物资料,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资源,而且也发挥了文物资料的教学功能。历史课上运用文物资料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真切接收到形象、直观的历史信息。
【关键词】文物资料 教学资源 历史
Abstract:To apply cultural relics on history teachings,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teaching resources, but also make good use of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 by this way, to provide vivid and direct history information to the students.
Key words:cultural relic materials educational resources history
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单是积累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系统,缺乏生动具体历史情境,严重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量引用文物资料,将有效地改变呆板、教条、格式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文物资料以真实生动的具象,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可以延伸和补充历史课堂教学,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一、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文物资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规律的体现
学生们说:我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带有浓厚通史味道的历史教材,由于没能从“学习的需要”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不能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只注重结论,较少深入分析原因,很少叙述生动的史实,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味同嚼蜡,更是弱化了历史教育的真正功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次针对学生的专项教学调查。调查摘要如下:
(表格略)
根据调查,我们将学生反映的问题归纳如下:
1.学生们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只讲授课本,多找一些历史材料如:文物、图片、影像资料等,适当的讲一些故事,并与同学们多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将形象生动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认为将历史讲生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补充历史材料,如历史图片、视频、故事、文物、文字资料、人物等等。历史材料的选择既要重视材料的真实性,又要重视材料的有效性。否则错误的材料会误导学生,与教学无用的材料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3.学生们认为材料教学对他们的历史学学习特别有帮助。历史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更快的理解和记住学习内容,并拓宽视野。
4.学生获得材料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网络、书籍和老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历史材料、历史知识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等改革文件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即:通过收集和研读历史资料、构建论据,进行独立思考,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从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样在实践中的学习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利用历史材料开展历史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规律的体现。
二、历史课如何创设从文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教学情境
利用文物资料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不但要让学生能直接阅读或观察到文物材料的表面信息(显性知识),而且要通过联系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历史文物的时代背景史料,把文物资料中的深层信息(隐性知识)正确推理解读出来,这样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生以“记”(记教材文本和前人结论)为主的学习习惯,养成以“发现”为主的历史学习方法,这将提高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的公民意识和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文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下面举两个教学案例。
【例1】利用“唐彩绘女俑”开展《唐代社会生活》教学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面唐彩绘女俑,就为《唐代社会生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情境。
唐彩绘女俑1 唐彩绘女俑2 唐彩绘女俑3(图片略)
从这些陶俑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教学思路是:
1.仔细观察(如果是图片则要阅读有关图片的说明文字);
2.提取显性信息:联系教材并查阅与文物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发掘、解读文物的隐性信息 。
文物图片的说明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造型人物是妇女;原素材是唐三彩陶俑(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往往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上述教学的基本思路,在瞭解了文物的时间、内容后,接着应该瞭解文物的表面信息(即显性信息),如材质、形状、容貌、形态、服饰体态等等,以回答“是什么?”。比如:唐代陶俑生动逼真,女俑发式多样、服饰华丽,文武才艺兼备等表层信息。如要回答“为什么?”,即从这些表面的信息探究唐代社会风貌、历史发展特征等,则需要考生调动和迁移历史知识,从唐三彩联想到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如陶瓷工艺、造型艺术等,再联系到唐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态,如民族融合、社会风尚、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深层信息:通过女俑发式、服饰的多姿多彩,判断出唐代宫廷的时尚;通过女俑文武才能兼备,瞭解唐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妇女骑着高头大马得出唐代妇女的开放和活跃;从唐三彩的制作、造型、彩绘等重要信息,得出当时 “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的结论等等。
【例2】利用《清明上河图》开展《宋代城市的新气象》教学
《宋代城市的新气象》是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城市发展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藉助于《清明上河图》这幅北宋城市生活面貌写实的文物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宋元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城市格局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繁荣的这些历史时代特征。
设计导入──在悠扬的古筝曲中指导学生观看《清明上河图》中汴河的行船、街市的布局、以及招摇的酒旗和药铺柜台上的算盘等,使学生瞬间神入鲜活的历史情境之中,起“凝神、激趣”的作用。
新课探究──在引导学生联系唐代都市“市”与“坊”区别的基础上,提出“宋代的都市‘市’与‘坊’格局是否发生了变化?”的问题迅速切入该课的主题。接着引导学生从节选的《清明上河图》主要场景来获取宋代汴京都市生活的历史信息:从商铺临街而市可以看出宋代都市的商业经营范围已经突破了唐代以来“市””坊”分置的格局;从各商家的各色招牌和迎风招摇的酒旗可以看出宋代都市的商业经营手段的多样化;再联系北宋诗人郑侠《西塘集》中“有竞轮蹄何杂沓,无情风月亦流连。红灯焰焰三更市,从此吴江不值钱。”的诗句,可以看出北宋都市的商业活动的时间已经不受“击鼓开市、击钲闭市”的限制了。
……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两则教学案例是在教学环境具有开放性、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运用文物资料进行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环节,文物资料、历史图表、古籍材料的提供和教学策略、思考练习、拓展活动的设计,都应贯穿过程的体验、能力与方法培养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物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之中,调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探求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三、以SOLO分类评价法评价学生从文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材料解析题,是多年来对中学生进行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和评价的常见形式,也是历年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主打题型。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和高考制度的日臻完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和评价也逐步走向成熟,它一般以文物资料、历史典籍等作为材料,以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由于材料解析题可以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归纳分析总结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检测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材料上进行有效辨析和理解,所以对学生是否能把材料提供的史实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幷且对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思维创新等多种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正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在探讨和需要完善的问题。
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源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创建SOLO分类评价法。这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分类评价法将学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前结构”“ 单点结构”“ 多点结构”“关联结构”“ 拓展抽象结构”等五个不同的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代表了学生对于某项具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可以参照上述标准就学生对该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出判断。SOLO分类评价法为以开放性历史试题(材料解析题)的评价提供了层次性的结构模型,并因其具有可操作性而被应用于历史教学(特别是学生从文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的诊断和评价中。
下面是一道典型的从文物(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高考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史试题第26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乾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木夹,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图片略)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钞原文)
该题的分值共13分,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可以制定如下评分细则:
(表格略)
该题藉助文物、典籍等历史材料,考查学生对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的再现能力;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分析释能力。从题目的整体构思、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突破了传统历史试题对考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考查不足的瓶颈,其巧妙之处在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的答题要求,由表及里就需要透过材料反映的生活情况,可以得到当时社会生活制度——如等级身份制度等,这就包括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与再现所学知识两项考查功能;“由此及彼”需要从生活方式、状况等历史细节引申到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即材料中“亲宗兄弟““亲四方之宾客”历史作用等信息:“概述”就是点明饮食生活的基本规定与要求,不必罗列具体的细节。综观全题,虽然都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但是却要对所提取的历史信息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简单加以分类表述,相继答出生活方式、历史作用等,这为实践SOLO分类评价法从点、线、面、立体、系统来评价学生的答题思维过程提供良好的基础。SOLO评价法不但能促进我们的历史考试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胡江平,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