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强闽台“小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南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及广东、福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华南经济协作区”,亚洲开发银行称之为“华南增长之角”。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内部,实现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区域之间整合的成功范例。而福建和台湾非同一般的地缘经济性和在亚太地区共处的战略要位,使其以“小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将会成为华南经济协作区的“核心”之一,同时也是福建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闽台“小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1、全球经济区域化的态势——外部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合作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分工的趋势更加明显,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各异,使得全球化的进程不显同步。因此,在地区相邻,发展水准相近或利益追求经协调而趋一致的国家或地区率先形成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了众多国家或地区来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最佳选择。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定达成经济合作的某种承诺或组建一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谋求区域内商品流通和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以及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形成各国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体制某种程度的统一。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EU);有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加墨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有中国参与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有主要由十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还有在南美洲极具影响力的南美洲共同市场等等。参加区域合作的成员国或地区通过合作和协调,取长补短,在局部范围内减少乃至取消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削减运输成本或服务成本,合理配置区域内部资源,促进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通,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利益损失,增强整体竞争力,延续经济增长的动力。实践证明经济整合体在通过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能形成集团优势,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从大陆经济板块结构来看,港深一体化不断加快,上海和北京正在实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的扩大,正不断“袭击”闽台的市场空间。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新世纪里世界经济竞争舞台将以区域经济集团实力为后盾,而这种区域化经济又具有排他性。因此,要想在世界经济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闽台两地不得不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福建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福建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全国第23位上升为第12位,人均GDP居全国第六位。但夹在南北两大经济圈之间的福建,由于种种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大陆沿海地区中仍属于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从表1的对比资料可以看出,与苏、沪、浙、粤、鲁相比,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规模居这六省市之后,只有人均GDP略高于山东,其余均差距较大。二是经济增长幅度明显趋缓,1999-2002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五省市相比回落幅度较大,由首位退居末位。三是地方财政收入也居于五省市之末,不及江苏、上海的一半,只有广东的四分之一。四是全年进出口总额位于五省市之后,在全国居第七位。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中,低于上海、广东和浙江,而高于江苏和山东。可见福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寻求发展新的突破口,而加强闽台区域经济的合作即将给福建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2)从台湾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台湾面临市场空间缩小,将导致经济边缘化的危机。目前东亚市场对台湾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2年为例(如表2),台湾对外贸易比重中,东亚市场占领了半壁江山之上。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新格局,台湾地区却基本上游离于亚洲内部区域经济合作之外,最终会成为东亚自由贸易板块的一块“飞地”,而导致市场空间的缩小。一般而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带来两种效应,一为贸易创造效应,一为贸易转移效应。前者是由于区内贸易壁垒的拆除,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正向效应;后者则基于“区内贸易优先”原则而不是“比较优势”原则,其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负面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是同时存在的,两者对于区内成员而言有利有弊,但对于区外经济体而言则意味着负面冲击,都会对区外经济体产生贸易排挤,致使其市场空间缩小。而台湾正是面临这样的境地与危机。
其二,台湾产业剃度转移,离不开大陆市场。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台湾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日本为基轴,“亚洲四小”为中间,东亚与中国大陆为周边的经济传动关系,演变为大陆作为一个轴心,带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发展,从而在东亚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成为一种互利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结构,产业共同体。这一转变,使台湾原本“承上启下”的地位日益陷入了“上压下挤”的窘况。而此期间台湾产业界基于岛内竞争加剧、成本上升及产业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对外投资步伐,以拓展外部市场,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从其经济发展格局看,岛内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视野扩大至海峡两岸,通过融合并吸纳更多的资源,拓展经济的发展空间,为其产业升级与贸易转型开辟一条出路。从80年代中后期从事下游工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大量涌入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尤其福建和广东地区设立加工出口基地,到90年代中后期供应原材料的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不断进入大陆拓展市场空间,再到世纪之交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都显示两岸经贸对台湾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湾产业剃度转移,离不开大陆市场。
二、加强闽台“小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内部驱动力
1、人文地理优势
福建所处的与台湾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台胞汉族80%祖籍福建的血缘关系,使福建在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种感情因素,虽然在经济合作中不能起决定作用,但可以成为合作的契机。两地同胞语言相通,习性相近,这种亲缘、血缘关系,有利于推进海峡区域经济合作。海峡两岸一水之隔,平均距离仅190公里,金门、马祖更是近在咫尺,海空交通十分便捷。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面对台湾,临近香港、澳门, 连接东南亚,具有对外地理优势;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辐射面大,北连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便捷的航空、海运、铁路、公路交通连接三地,具有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福建的气候与台湾相近,这也是福建可以向台湾学技术的基本条件;台湾以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优良深水港紧扼大陆东部沿海的出入门户,使台湾成为进出大陆这一世界工厂的要冲,在大陆的经济实力加速发展时,台湾的地理优越性也愈发重要。
2、经济发展阶段互补
台湾从60-70年代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其主导产业已经基本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而福建从1979年才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正在起步。从生产力水准来看,台湾作为新兴工业化地区,处于经济的第二梯次,而福建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地区,仍属于经济发展的第三梯次。这种经济阶梯性传递一般顺应这样的规律:产业外移从发达地区(第一梯次)向新兴地区(第二梯次)转移,再由新兴地区向发展中地区(第三梯次)转移。闽台两地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了两地间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以及由台湾(第二梯次)向福建(第三梯次)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3、产业结构互补
从产业结构看,2002年福建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4.2:46.1:39.7第二产业占优势,台湾则是第三产业发达。从工业产品结构看,福建以电子及通信设备、服装皮革与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为主;台湾突出的是钢锭、电脑、主机板、汽车、彩色显像管等产品。台湾出口产品集中于电子产品、谘询与通信产品等,进口农工原料、资本设备、消费品等;福建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鞋、服装、塑胶、河鳗制品、石材;进口产品以显示管、积体电路及微电子元件、钢材、牛皮革、合成纤维、饲料用鱼粉等为主。台湾的工商技术与管理水准总体上高于福建。闽台两省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管理等的差异构成两省经贸合作的互补性。
4、生产要素互补
台湾与福建的互补,在生产要素上是相当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互补。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只有福建陆地面积的34%;台湾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50人,福建人口密度为230人;台湾经济相对较发达,土地的开发程度较高,房地产价格高昂,而福建则低很多;(2)生物资源的互补。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在农作物的育种、栽培、加工、行销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福建以生物资源为主的食品工业,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用以出口的产品及其量并不大,这与新品种少、加工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有直接关系;(3)劳动力与人才互补。台湾劳动力素质高,现有劳动力绝大部分受过12年以上的基础教育,在海外留学的人才也很多。但总需求的人才不足。福建较台湾人口多,劳动力廉价,不仅能为本地提供各类劳动力资源,还有余力弥补台湾劳动力的不足;(4)科技互补。台湾的产业,如农业、电子产品及一些消费品的技术含量普遍比福建高;(5)资金互补。台湾岛内资金雄厚,外汇储备充足,资本扩张能力强。福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短缺,风险基金刚刚起步,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资金短缺更为严重。通过合作,可以为台湾过剩资本提供更加广阔的投资场所,减低金融风险程度,同时也能缓解福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扩张中遇到的融资困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另外,两岸的“入世”也为福建与台湾之间的经贸合作带来了独特的机遇。
正是由于两地之间存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以及双方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双方共同努力,闽台两地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2003年闽台贸易进出口额达3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10.1%,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了4.54%和19.78%;自从1997年福州、漳州建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以来,福建以引进资金、良种、管理、技术合作为重点,逐步推动产业合作升级,促使闽台农业合作进入全面拓展阶段;利用台资也呈增长态势,2002年来自台湾合同外资22亿美元,比增1.04倍,占全省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31.7%,仅次于香港,是福建第二大外商投资,但也要看到台资不断北移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闽台区域经济的新合作,实现最优资源配置,获得各自利益。
当然,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如政治因素,虽然台湾当局迫于岛内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入世”规范的压力,采取若干小幅度开放措施,以福州、厦门为直航试点,但“试点直航”仍然不让两岸的货物直接流通、直接过关,两岸间的贸易货物仍需经香港等第三地转运,阻碍了闽台两地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区位因素,随着两岸的入世,台商赴大陆投资和发展,考虑更多的是投资环境问题。但由于现阶段福建经济规模偏小,市场辐射能力有限以及基础工业薄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等因素,无法承接台湾第三波资讯技术产业的外移,在吸引台商投资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方面持续落后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等制约因素,但这并不能阻止继续推进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驱动力。
三、加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构想
加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已有的发展潜力,从区位优势条件出发,突出地缘经济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政策、劳动力等有利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因此其总体战略构想是:立足于巩固、稳定闽台经济合作的现有成果,继续加大力度吸引台资,拓展合作领域;在两岸政治关系逐步走向缓和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区域经济的纵深合作。
1、拓展闽台经济合作新模式和新领域,提高闽台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准。当前,台湾岛内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提高竞争力,岛内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调整和转移,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增强,这蕴含着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契机。福建省应抓住时机,拓展闽台经济合作管道,争取闽台经济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首先,改善福建投资环境,尤其投资的软环境来吸引台商的新一轮投资;其次,创新招商方式,优先向台商开放允许开放的服务行业,争取在资讯服务、商业零售、环保、运输、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领域的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第三,争取组织福建省有实力的企业率先到金门、马祖乃至台湾岛内投资开工厂,开设“视窗”和贸易机构,以便获取资讯,扩大招商和贸易管道;第四,加强闽台高科技企业在研发和行销领域的合作,加速科研积累和成果转化开发,争取让福建省企业入股台湾高科技企业或相互持股。
2、建设闽台两岸产业协作带。全面实行台商投资开放政策,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抓住台湾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引进台湾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建立两岸产业协作分工体系。首先注意培育支柱产业,带动产业升级。以石化、电子机械、建筑建材、旅游业和轻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大工业;其次,加强与台湾的产业协作,通过贸易与投资,开辟并办好多层次、多形式的台商投资区,赋予台商投资区相对独立配套的管理许可权。第三,积极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以福厦两个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和国际星火技术密集区为龙头,带动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加强福厦高技术园区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等相关单位的长期性双边合作,共同建立高科技产品试验中心和生产基地。
3、加强两地的金融合作。随着闽台两地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发展,新台币在福建的流通量也日渐增多,据调查显示,我省10个对台贸易县平均每年新台币流量达2至3亿元,民间新台币流通量达20至30亿元。据厦门海关不完全统计,每年携入厦门的新台币在10亿元以上。因此闽台应该加强金融合作来促进两岸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而厦门是经济金融外向性程度较高的城市,两岸金融合作的实验性政策可在厦门先行操作,待取得成功后再推广到其他地区。具体做法可为:(1)让厦门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和新台币兑换业务,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新台币适当流通。(2)创造条件突破台湾当局的限制,引进台资来厦办银行:对符合在大陆开办银行的台湾财团,要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其在厦门设立银行;鼓励厦门金融机构与台湾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合资银行等。(3)在条件成熟时,让部分台资保险、证券机构进入厦门开展业务。
参考文献:
1、《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厦门大学出版社
2、邓利娟 “入世后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 《亚太经济》2002年第2 期
3、旭和、口天 “WTO框架下的闽台经贸合作” 《福建金融》2003年第3期
4、郑航滨 “海峡两岸货币流动现状与金融合作发展对策”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尹晓波 “两岸入世后发展区域特色与闽台经贸合作的战略思考” 《华侨大学学报》2002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