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面对人才挑战的教育改革


  经济的全球化和资讯化,使得世界和我国在新世纪到来之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有的挑战都集中在人才的挑战。如何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成为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说到底就是人才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关键在于教育。

  一、教育——精神生产力的灵魂

  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精神生产力。在过去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更着重探讨的是物质生产力。这首先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时代,以生产精神产品,如教育、科学技术等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中只占微不足道的比重。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说:“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现在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往往占了GDP的667%。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教育和科学部门正在迅速增长,并且其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左右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与方向。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甚至提出将教育与科学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第四次产业。相对于物质生产部门,教育也是一种服务行业,但却是一种高级的以精神活动形态为特征的服务行业,它在当前经济活动中,是发展最迅速、潜力最大、前景最好的一种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要发展,必须先有教育的发展。随着教育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科学技术水准也将不断提高。没有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发展,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据有关资料分析,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比较落后,不仅仅是存在“资本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知识差异”。知识和资讯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倍增和扩散效应、最具边际收益递增和创新效益的因素。在影响科技进步的诸因素中,教育是创造和传播知识、提高知识吸收和利用能力的关键一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必须依靠教育。

  二、资讯革命创立新经济时代

  (一)新经济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

  资讯革命创造了一个新经济。1997年美国GDP达76901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57%。1999年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提高到28%。到2000年美国经济扩张连续将达到107个月(将近9年),打破了历史记录,成为二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目前高新技术在美国经济所占的贡献力已经超出55%。像微软公司,1997年的市值,大体上相当于通用、福特、克雷斯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比尔·盖茨现在的个人财产已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其智慧与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

  (二)新经济与新人才

  网路社会是开发“人脑的资源”的一个更加高级社会,即开发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新经济时代。与之相适应,需要有更多更高素质的科学文化水准的人才。

  从2001年起,中国将争取在今后5到10年里,培养数百名具有世界高新科技前沿水准的一流科学家、工程师、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准、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着、起骨干作用的高层次中青年专家。根据计画,到2005年,中国人才总量将达到83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00万人。

  三、教育改革方略

  (一)我们的差距

  标志着资讯技术发展前沿的电脑,必须有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材料、全新的设计方法。未来的电脑不只是电子电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将有光子电脑、量子电脑、分子电脑和生物电脑,包括善解人意的电脑出现。

  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电脑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我国资讯产业的核心——亚微米微电子技术、CPV的晶片和电脑的作业系统,完全由外国公司控制;主要的电脑和网路部件、外设、感测器和应用软体,至今极少知识产权;资讯资源的建库、传输和处理技术远远落后于外国;电脑和网路的应用刚刚起步。

  我国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科学知识积累不够(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二是科学研究时间不足;三是缺乏科学家群体;四是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创新的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大一统”的思维,这是陈旧保守和赶潮流的思维,在学术上不敢“标新立异”。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专业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在某些领域中国比外国还领先。差距大的主要是各自所处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包括物质、资讯、社会、体制和精神等诸方面的综合环境。

  发挥中国人的智慧和潜力,变人口众多的劣势为优势,关键在教育,这是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惟一选择。

  (二)教育改革的出路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摇篮,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经济上正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迎接新经济——网路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承担这个重任在于教育,那么,如何办好教育?教育在于改革!

  1.改革教育体制

  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必须“办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早出人才,在我国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以多种形式发展多种教育。对于非义务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公共财政将主要支援义务教育和部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的非义务教育将借助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吸纳社会资金投向教育。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行业规范来引导民办教育的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还要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外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加快我国紧缺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骨干梯队的建设,有效地抑制向发达国家的“智力外流”。美国二战后的20年内,引进高科技人才40多万人,其中华裔人才约占三分之一。美国硅谷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其中约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中国20年流失几十万学子,等于流失好几个硅谷。而美国却正在不断扩大研究规模,建立了许多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军事研究带动尖端技术,形成世界最强大的研究开发力量和世界的科学中心。

  铁的事实表明,加快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留住国内人才,吸引国外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2.塑造新型的教育模式

  (1)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为了在不太长的时间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重塑教育模式。面临21世纪世界各国资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我们必须运用电脑网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现代远端教育,实行卫星定向传播,扩大受教育面,这将有利于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实现高品质教师和先进教学思想的共用,并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2)高校合并,重在资源重组,创办一流大学。据中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所的统计,1998年我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大学,其论文为552篇,然而同年的世界论文高产大学前100名的最高数量为美国哈佛大学的8158篇,最低的为韩国的国立汉城大学的1611篇。在我国大学发表论文的数量不但与前100名无缘,甚至连前200名的行列也没有进入。

  广东的大学,前两年先后有7所高校进入“211工程”行列,但与全国一流、亚洲先进的大学相比(更不用说与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无论是学术声誉、教师水准、学生成绩、经费投入等都排不上“前列”。以经费投入为例,广东进入的“211工程”的7所大学每年经费之和,大约只相当于一所香港大学经费的四分之一(1988——1999年度香港大学获政府拨款25亿港元)。可见,建设亚洲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如果分散使用用力量到头来谁也上不去。我们现在的分割体制、单一的格局,很难真正建成具有竞争实力的世界一流的综合大学。目前我国的综合大学,主要是文理科为主,学科比较单一,极少综合大学是配备有医学院的。有人说,20世纪的带头学科是物理学,21世纪的带头学科是生命科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实践证明,高校合并,通过资源重组,组成教育的“航母”和“联合舰队”,是一个明智的抉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资源分享、取长补短、提高教育品质和每所大学的论文产量,更好地培养培训高品质的人才,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3.加快调整教育结构的步伐

  我国目前在资讯通讯技术、电脑网路与软体发展、生物工程等关键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加入WTO后,需要的财政金融、法律、国际商贸和管理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也相当缺乏。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势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重点将放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资讯化程度。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与技术结构的升级,客观要求社会造就大量与此相适应的劳动者和高层次的专门技术管理人才,这对人力资源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教育作为服务性行业,它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要健康发展,主要靠两个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充足的资源总量,其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长期的战略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主要在培养和造就因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部门办学模式必须改革。按需办学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当然,教育结构的调整必须遵循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结构升级、以及人力结构的变化趋势,逐步转变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倾向,实现“才和财”的良性回圈,就是用才能转变成财富,用财富来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结合,使我国的科研成果与科研成果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为此,在教育领域,必须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互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各种人才成长的机制。

  4.科学研究人才开发的重点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为此,必须确定人才开发的不同重点。既要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准冲击的攻坚骨干,又需要面向市场、企业和基层,培养培训大批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要在大幅度提高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重点抓好“尖子”攻坚骨干和“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围绕实现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不同的专业目标,合理定位,办出各自特色。

  现在美国都在提倡“按需教育”,也就是按照人才不同需求进行教育,来确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在新型的大学都注重学术创新与技术研发相结合,与产业经济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学院、学者的象牙塔时代,正在迅速地消失。

  5.增加教育投资

  我国教育相对落后,原因很多,其中教育投入不足是个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投资更为不足。为了促进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目前我国教育投资约占GDP的比重2%,而世界平均水准则为4%,发达国家达到6%。美国10年增长80%,速度之快,是世界罕见的。由于重视教育和培训,实施公民终身教育,跨入21世纪的美国将逐渐成为全民知识化的社会。在我国,1998年我国教育总投入109亿元,只相当于美国哈佛大学一年的经费。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我国科研经费不足。在2000年度洛桑报告中,我国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参评的世界主要的46个国家中列第30位,属后列名次。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战略性科技发展量化指标,而1999年我国研究与发展投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1%,与发达国家的2-3%和新兴工业国家的15—2%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也低于印度和巴西的09-1%。

  要把中国教育办成大教育,尽快培养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以迎接21世纪新经济对我们教育提出的挑战,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在5年内,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的比重达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准,10年后争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上水准。在资金的使用上,既要保证重点,又要照顾一般,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2001年9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