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引
李履庵(1903-1945)(坊间著述所记李履庵生卒年多为(1902-1944),据黄咏雩《中山李君吹万墓志铭》“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三日,中山李君吹万以疾卒家,春秋四十有二”,可知正确生卒年当为(1903-1945)。黄咏雩着:《天蠁楼诗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下册,页131。)、黄咏雩(1902-1975)、孙仲瑛(1883-1953)三人为民国时期广东著名诗人。三人生平背景殊异,李履庵为中山县一中学校长,黄咏雩为广州米商,孙仲瑛为国民政府官员,联系三人走在一起之原因,盖喜传统诗文,亦所谓文字道义之交。1943年(癸未)秋,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之际,孙仲瑛、黄咏雩不约而同来到中山县小榄乡,访寻住在荆园之诗友李履庵,三人乱中相见,悲喜交集,作客二十四日,诗词唱和不絶。一年半后,李履庵病卒,而孙仲瑛潜至粤北,黄咏雩则返广州,从此唱和不再。因此,谈论三人荆园唱和之诗词,可见抗战期间三人之诗词造诣及志节情操,亦可探讨此时期作品之写作背景。
现存有关三人荆园唱和之作,分别载李履庵《吹万楼诗》、黄咏雩《天蠁楼文集》、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附《北行日记》),尤其是孙仲瑛《北行日记》更详记当时唱和之情况,其中所载黄咏雩诗词,部分未见《天蠁楼诗文集》内,有文献补遗之价值。
二、李履庵、黄咏雩、孙仲瑛之生平简介
李履庵,名洸,字履庵,号吹万,以字行,斋号荆园、吹万楼。广东香山小榄人。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任中山县第三区中学(即小榄中学)校长。履庵好古,富收藏,尤多藏香山籍先贤之书画等。履庵工于诗词,喜与广州诗坛前辈过从,极有诗名,常客前辈诗人陈融之颙园,与时人余心一、曾希颖、佟绍弼、熊闰桐齐名,并称“颙园五子”,亦称“南园今五子”,为当时广州诗坛青年诗人之代表。着有《吹万楼诗》、《明遗民伍瑞隆评传》等,编有《鸠艾山人遗集》、《李文介公年谱》等书。抗战胜利前夕病卒。
黄咏雩,名肇沂,字咏雩,号芋园,以字行,因藏有唐韦应物之遗物天蠁琴,乃斋号天蠁楼。广东南海横江人。父黄显芝为广州著名之爱国米商,支持革命事业。黄咏雩自幼居广州,从严炳汉、岑荔浦等师儒读书,长拜大儒简朝亮为师。其后,继承家业,经营米粮生意,参与商会,领道同行,正直敢言,救济贫苦,甚得时誉。曾创办横江小学,又任教广雅书院,作育英才。1949年,留在大陆,其后受一连串政治运动打压,备尝苦头,仍屹然不倒,于1975年1月2日病卒广州。黄咏雩生平好文学,工诗词,亦爱收藏,1935年编印《芋园丛书》,保存文献,其自作诗词曾编为《天蠁楼诗词》。在粤中诗坛,黄咏雩曾与时人黄祝蕖、黄任垣、黄慈博并称“四黄”,又有“南海诗人”之誉。
孙仲瑛,名璞,字仲瑛,号顾斋,盖仰慕元代昆山文人顾仲瑛之故,以字行,别署完璞道人、阿瑛等。广东香山东镇沙边人。清末加入同盟会,并在云南主持《云南日报》、《滇南公报》等报,辛亥革命爆发,随蔡锷、李根源起义响应,任云南军政府参议官等。其后返粤,反抗督军龙济光之暴政。未几,任孙文(中山)大元帅府行营之秘书,掌《民国日报》。1928年,孙仲瑛奉命筹划总理奉安大事,任迎榇专员办事处秘书,编《总理奉移纪念册》。其后,长年追随吴铁城,先后任上海市政府秘书、广东省民政厅主任秘书、省府参议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广东省税务局局长。1949年,大陆易帜,仓皇南下香港,1953年病卒。孙仲瑛,工诗词,南社社员,有诗名,富收藏,著作甚富,惜多佚散,仅印《顾斋战时诗草》(附《北行日记》)一书而已。
三、荆园诗词唱和之背景
李履庵、孙仲瑛、黄咏雩三人很早就以诗订交,黄咏雩、李履庵年龄相若,属于同辈,而孙仲瑛年龄则较李、黄二人大二十岁,乃属忘年之交。(《北行日记》云:“履庵原与沛儿(孙恩沛)为中大同学,与予实为忘年交。”载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8a。)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广州沦陷。三人不约而同逃难来到香港,当时香港为英国殖民地,属于中立地区,相对安定,社会依然歌舞升平,吸引大量人士来此避战。李履庵任当时国民党海外部秘书,滞居香港,家中老少均陷贼中,而孙仲瑛为广东省府人员,黄咏雩则在广州沦陷前携家来港。三人在香港时时相见,黄咏雩住九龙南京街8号,后移居弥敦道726号,孙仲瑛居九龙塘金巴伦道28号兰园,李履庵居港岛跑马地礼顿山道50号,如李履庵有《访孙仲瑛兰园,同至宋王台》、《屡过顾斋》、《春望和黄咏雩》等诗,记与孙仲瑛、黄咏雩交往情景,黄咏雩则有《黄慈豀、李吹万、曾彼庵同过东普陀,寺僧茂峰、瞭如设斋,岑师尚来会,辄聆禅奥,归途成此》、《李吹万邀食哈密瓜口占》,(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册,页136-138。)记其和李履庵在香港之交往,孙仲瑛《用履庵怀人原韵另有所怀》,(案:孙仲瑛生平仅刊《顾斋战时诗草》一书,其他大量诗词,已佚,故无法探究其与李履庵、黄咏雩之早期交往情况。)亦见其与李履庵有唱和之作。
1940年2月,以叶恭绰为首之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港大学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展览广东各个时期之书画古玩文物等,为抗战期间文化界一大盛事。李履庵、黄咏雩、孙仲瑛三人均借展大量个人所藏之书画古董,而黄咏雩、孙仲瑛二人更充任展览会筹备委员,筹备展览,贡献殊多。
一年后,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向美英不宣而战。次日,日军便由深圳进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投降,香港宣告沦陷。由于香港突然沦陷,震动华南地区,大量避战香港之军政、学界等人员来不及撤退,滞留香港。李履庵、孙仲瑛、黄咏雩三人均为粤人,虽离乡不远,但亦各拟北返。李履庵取道广州返回中山家乡,其《自香港逃难扺广州取道归里途中有述》诗云:“寸寸山河寸寸灰,真教合眼忆蓬莱。倾巢燕雀知何世,寄命风霜要此才。野水千年原注泪,枯槐一梦等沉哀。故乡只在横琴外,风月江门近钓台。”(李履庵:《吹万楼诗》(1988年影印刊本),页45b-46a。)而黄咏雩陷港时,几乎被敌机炸弹炸死,(又见黄咏雩《凄凉犯》小叙曰:“予避兵海上四年矣。辛巳十月廿四日,日本飞机侵袭九龙,投掷炸弹,予受伤。夜半,日兵闯入。炮火中,倚声记事。用白石体。”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中,页333。)乃于1942年1月携家返回广州,其《辛巳穷冬自香港还乡口号》历诉艰苦归乡之情景云:“烽燧分明照梦魂,千家野哭总声吞。云何与我安心竟,归去而今有舌存。飞退定知鸾鹤锻,生还犹忝虎狼恩。颓阳如血潮如沸,此是人间历劫痕。”(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册,页278-279。)而孙仲瑛为国民政府官员,属于粤港著名之政治人物,身分敏感,加上家累之故,无法即时逃去,只有潜伏香港,痛苦万分,其于1942年至1943年间曾写《壬午五月香岛感怀》、《答诸友问讯》、《香岛岁暮感怀》、《壬午香岛除夕》、《香岛杂感》、《蛰居香岛有感》等诗,诉说困陷香港、忍辱偷生之无奈,如《壬午五月香岛感怀》诗云:“片帆夜落雨丝丝,举目河山异昔时。侘傺百忧逢此日,苍茫七尺去何之。愁云惨淡冬青树,寒汐低徊宋帝祠。若问愁人在何许,尚留渔父钓芦漪。”(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4a。)
孙仲瑛滞留香港时,一度携母逃至澳门,拟潜返粤北后方而未果。1942年10月潜返香港,其后化名“孙英”,取得归乡证,于1943年8月10日携次子孙恩沛(时任国民党港澳总支部澳门支部书记)乘搭澳门轮船内渡广州,匿居其侄婿李可燊所设之西濠酒店,并计划潜赴韶关。可是到广州后,在街上忽遇张姓友人,行踪暴露,惊动伪政府,敌伪人员踵至,遂被软禁于酒店。其后,孙仲瑛藉词前往中山海洲之家乡,以摆脱汉奸之缠绕。8月26日,获通知放行,但汉奸人员紧随其后,监视行踪。8月27日,渡船停靠中山石歧小榄乡码头,孙仲瑛乃登岸访寻居住小榄之诗友李履庵,欲投靠以摆脱监视,再伺机内渡韶关。其《北行日记》云:
是日船达小榄,为终点,不得不登岸,默念平生未尝至,小榄友人中只有李洸一人,洸号履庵,一字吹万,与予为文字交,其人富情感,服膺民族大义。予陷岛时,曾致书敦促来其家,至此按途访问。……已觅得莲塘里履庵住所,履庵乍见,喜出望外,握手忘形。(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7b。)
对于友人突至,李履庵惊喜无限,仗义执言,即为孙仲瑛担保,遣去监视之伪便衣警察。进入李履庵所住之荆园后,孙仲瑛乃知友人黄咏雩亦先一步到此,《北行日记》云:
予友黄君芋园,善鉴别,藏书画甚富,与予有同好,工诗,在岛中时常与予及履庵等唱和。广州陷,芋园不耐家居,四出访友,先予而至。(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7b。)
三人自香港沦陷后,各散东西,如今乱中忽然重逢,尤其是主人家李履庵,感触万分,热情招待。《北行日记》记载是夜相叙之情景云:
是晚,为予设酒食燕谈间,历叙乱后情事,为之黯然久之,三人谈至夜深,各以诗赠予,予亦依韵和之。予既感履庵之情,因而慷慨歌呼,不禁泪下。(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7b。)
三人以诗相酬,以抒别情。李履庵赋《仲瑛自香港携家来访,逻者踵接,余数语解之。置酒知白斋,咏雩亦以同日不约而至,出名瓷相慨赏,盖忧乐集于俄顷,感愤形于楮墨,故末语及之也》诗纪事:
乡关庾信托清哀,剥啄惊呼二妙来。鲑菜晚供园小摘,越瓷秋静酒初醅。浮湛薄宦真吾党,聚散浮生老不才。风雨鸡鸣一相见,九阍豹虎漫疑猜。(李履庵《吹万楼诗》,页53a。)
此诗拉开荆园唱和之幕。据诗题,可知孙仲瑛、黄咏雩二人同日而至,李履庵以“剥啄惊呼二妙来”推许两位诗友之突至,喜不胜收,故置酒为之洗尘。“风雨鸡鸣一相见,九阍豹虎漫疑猜”句,则写万方多难、艰危相见之叹。孙仲瑛乃作《八月廿七晚舟泊榄溪,望门投止,予友李吹万留住荆园,和其即席见赠元韵》和云:
谁知老大投荒去,犹是仓皇日暮来。幸喜荆园留小住,况兼菊酒试新醅。佳人遗绮浑成梦,是夕宿于荆园之绮遗室。往事如潮岂易才。寄语南朝阮司马,莫将踪迹浪疑猜。(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7b。)
首联最能写出孙氏月来望门投止、仓皇困窘之情态,次联转悲为喜,写出栖依友人,蒙获殷勤接待,心境稍为平伏。而黄咏雩亦作《荆园席上次吹万韵,仲瑛同作》和之:
十年回首浑如梦,榄市看花我复来。荆树一丛围老屋,酴醾万朵入新醅。琴罇暗绕风云气,文字终为瓦砾才。借箸有人前接席,风檐耳语总惊猜。(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页285。)
黄咏雩之作,申谢主人热情招呼,“酴醾万朵入新醅”与孙氏“况兼菊酒试新醅”、李氏“越瓷秋静酒初醅”,均写出三人对饮、长夜兴酣之畅快。末两联喜中带愁,“琴罇暗绕风云气,文字终为瓦砾才”,感慨颇深,而“风檐耳语总惊猜”则呼应李履庵“九阍豹虎漫疑猜”,道出荆园之不安,盖园外有伪警察监视。
四、荆园唱和
1.歌咏小榄古迹
由于孙仲瑛仓皇逃至李履庵家,并拟潜渡粤北,而李履庵却为其向敌伪担保,孙氏因恐连累友人,内心矛盾,憔悴不安,虽然荆园甚幽美,(《北行日记》:“履庵住宅旁为荆园,花木甚盛,有绮遗室,奇石修竹,极饶野趣,予与芋园居之。”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8a。)但亦解不开沉郁之心情。李履庵、黄咏雩有见及此,乃携孙氏出游小榄,探寻中山家乡之古迹,以遣愁怀。《北行日记》云:
履庵、芋园劝予出游,遂遍访乡中名士及藏储古物之家,得流览金石书画名瓷印章不少。又寻求乡中古迹,关于明清之际民族历史性者为多,如何相国衣冠冢、李文介建霞楼、何轼南塘、何巩道樾巢、伍瑞隆故居遗址。而以清初迁海遗迹,吾邑受祸之列可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乡人麦衮甫编着《迁海纪略》一书,予与之旧识,往访之,谈此书之编成。……麦君偕履庵、芋园及予往游大军山,凭吊之下,适倭兵炮击被倒之危墙、敌机炸毁之残余瓦砾,森然在目,前后三百年间,异族侵略压迫之残暴,如出一辙,伤心惨目,孰有甚于此者。……日暮返荆园,芋园为《榄溪什诗》七絶八首,分咏乡中古迹,虽未及抗战时事,然感慨苍凉,不徒然于凭吊往昔,可想象而得之。履庵与予均有和章。(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9a-10a。)
据此,可见三人曾游览何相国衣冠冢、建霞楼、南塘、樾巢、伍瑞隆故居等,对景凭吊,感慨万分。其后又顺道拜访麦衮甫先生,谈及其《迁海纪略》所述清初迁界之苦,并同登大军山,孙仲瑛对景生愁,抒发当前河山沦陷之伤感。返荆园后,黄咏雩诗兴大发,乃作《榄溪杂诗八首》以纪小榄历史文化,李履庵作《和黄咏雩榄溪杂诗即用原韵》和之,孙仲瑛亦作《步芋园榄溪杂诗元韵》,题下自注“和韵八首,补题四首”。(中山案:孙仲瑛诗集,实收十一首,和韵四首,和诗七首。)黄咏雩咏写何象冈相国、李文介建霞楼两首云:
元气堂开对榄山,(此句《天蠁楼诗文集》(1999年花城出版社)误钞作“元堂气开对榄山”(页400),《天蠁楼诗词》(1997年广州轻工业学校印刷厂本)无误。)葵溪十里万花环。父庚商卣长洲物,风雨夔龙啸古斑。
牓额留题黄道周,尚书故宅建霞楼。江山萧索空文藻,西浦苹风动地秋。(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册,页400。)
李履庵则和云:
翁陔松竹半棕山,满百歌姬碧玉环。蜀帝未亡臣竟死,杜鹃啼血泪痕斑。
诗社桥西一水周,荷枯石圯对危楼。遗书禁毁雍干际,坏壁空寻孔宅秋。(李履庵《吹万楼诗》,页53a-b。)
孙仲瑛亦次云:
相国功名峙海山,堂开元气一溪环。我闻战死酬明主,遗冢衣冠碧血斑。
文介风流岁月周,故家乔木水边楼。建霞鼎鼎遗书在,继世儿孙百代秋。(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9b。)
其实,在黄咏雩咏写何相国、建霞楼等之前,李履庵曾作《村居咏怀古迹八首》,对小榄文化古迹均吟咏一过,尤其是李文介为其远祖,诗集屡及之。因黄咏雩作客有诗,李、孙自然奉和,以切磋之,各具特色。其后,黄咏雩咏麦衮甫《迁海纪略》云:
木龙迁海搜乡稗,铜马嘶风落土花。书带緑环朝议第,运粮潀水抱阶斜。(诗后自注“麦衮甫”,《天蠁楼诗文集》(1999年花城出版社)误抄作“李衮甫”,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页401。)
李履庵和韵云:
盘胸野史从头说,迁海经时泪溅花。三百年来有遗恨,荒山指点木龙斜。(李履庵《吹万楼诗》,页54a。)
孙仲瑛则和云:
迁海遗文仔细看,大军山下白骨寒。痛将民族伤心史,写到家乡下笔酸。(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10a。)
此作,李履庵和韵,孙仲瑛则和意不和韵,均写出清初香山迁界之惨烈历史。其后黄咏雩又有《经麦氏园作》,以纪访麦衮甫之家园。客居期间,三人关系极好,“出则联袂,入则并谈”,(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0a。)也曾一起拜访小榄何仿檀、仿瀛何之南湖村舍,李履庵作《同仲瑛、咏雩过访何仿檀、仿瀛南湖村舍》、黄咏雩作《过何将军仿檀南湖》纪事,孙仲瑛是次无诗。
2.荆园夜话
(1)荆园联句
客荆园时,孙仲瑛时六十岁,李履庵、黄咏雩二人才四十出头,正当壮年。三人难得相叙,李履庵作为东道主,忙于热情招待,孙仲瑛则惊魂未定,心情复杂,而年青之黄咏雩似乎较为镇定,因此诗兴最好,每每首唱,曾发起联句之举。孙氏《北行日记》记云:“一夕坐月下,芋园酒后诗兴大发,嬲予联句,竟成七古一首,题为《荆园秋夜联句》,并推予起首。”(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0a。)所以此诗由孙仲瑛先吟前三句开局,黄咏雩、李履庵紧接其后,全诗云:
带甲满地胡为来,流离道路车轮催。吴宫今已走糜鹿,(瑛)禹水又见汹支祁。逆流倒海地轴动,(咏)老魅崩角天柱摧。蓦然结想在濠濮,(履)有时激论惊风雷。丈夫誓死不作贼,(瑛)吾党狂狷宁非才。天生李晟为社稷,(咏)世无伏胜敦书诗。升平据乱纷递邅,(履)正谊明道毋支离。神州戮力共诸子,(瑛)家居撞坏嗤纤儿。宝剑夜作神龙吼,(咏)山花秋倚灯檠开。疏星荧灭隐高树,(履)淡月掩映明苍苔。绮遗影事絶哀艳,(瑛)萱瑞爱日长嬉怡。鹿车坐对鸳鸯舞,(咏)豹露休教猿鹤疑。秋酒偶然惬幽赏,(履)探古亦复深抽奇。难得高斋日联袂,(瑛)颇似曲水同流杯。秋风江上鲈鱼好,(咏)乱日山陬蕨芽肥。不虞中原消息断,(履)只恐邦国文教衰。咏歌岂徒玩风月,忧乐时更凄肝脾。(瑛)刘琨拔剑忽自起,毛义捧檄奚吾辞。(咏)国论哓哓与众异,劳生寂寂空尔为。觅句闭门今永夕,(履)载歌复旦跻昌时。(瑛)(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0a-b。)
此诗李履庵《吹万楼诗》、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天蠁楼诗词》均缺载,有补遗之价值。联句虽为传统文人游戏切磋之作,但三人甚为认真,抒写家国之情,尤为动人。如孙氏高唱“有时激论惊风雷”、“丈夫誓死不作贼”,黄氏亦云“刘琨拔剑忽自起,毛义捧檄奚吾辞”,李氏则云“国论哓哓与众异,劳生寂寂空尔为”等,扣紧国事,写出情志气节,互励互勉。
(2)黄咏雩夜观天象赋诗
作客荆园吹万楼时,三人往往夜深秉烛,促膝交谈,畅论国事家事、论诗论文,各述其志,以遣无聊。一夕夜坐,黄咏雩诗兴又至,作《吹万楼夜坐示孙顾斋、李履庵》七律一首云:
历历星辰向曙移,插天龙剑射潢池。哀虫轧响如相劳,腐草生光此一时。乔木百年云气合,微霜昨夜梦魂知。徘徊试语南飞雀,早傍丹山寄一枝。(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册,页284-285。)
孙仲瑛随作《次咏雩荆园夜坐韵》和之:
淡淡星河夜暗移,荆园雨过长秋池。故人自有林泉乐,老我其如丧乱时。坐对青镫多幻想,年来白发最相知。无端抚树伤摇落,千里鹪鹩借一枝。(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7b。)
李履庵亦作《吹万楼夜坐同仲瑛、咏雩》次韵云:
卧看秋云槛外移,逍遥六翮息天池。正怜下泽駈车日,岂是南阳抱膝时。短梦十年真易得,旧交四海孰相知。沈吟剩对楼头月,碧藓苔深有谪枝。(李履庵《吹万楼诗》,页54b。)
据《北行日记》所记,可见继联吟之后,三人对坐,畅谈终宵,和诗次韵,各露捷才,旗鼓相当,兴致极好,一遣离乱之愁。孙仲瑛《北行日记》更详记其与黄咏雩之对谈经过:
一夕,三人坐谈,睥睨上下,衡量古今,不觉已过夜半。芋园叩予曰:“君此行将安适?”予曰:“予之不避艰险以至此者,道义所在,誓不为盗窃之汉奸、倭奴之部族屈耳。予之为人,智小而图大,既不甘屈辱,则当思诛之逐之。然我辈非军人,不能执干戈以杀奸御侮,力不赡,志不遂,焉能忍此而终古,将欲求能为我欲为之人,终身而北面之。苟有其人,为之执鞭,亦所欣慕,故大敌当前,国命岌岌,义之所在,道不可辱,决不因时之知我与不知而进退也。若举国之大,迄无知我,亦将随吾国正统之所在,不卑小官,事同隐伏,留吾之面目,以见澄清之日。吾老矣,存乎其心之所可安者而已耳。至于为梯荣致显之捷径,蹑屩以随车尘,腆颜以求顾盼,拜爵公庭,受恩私室,我得志弗为也。君子之立身,行已固以其行求其志,以其志定其品,君子有絶不可为之事,小人则无事不可为,人禽之界如是而已。”芋园曰:“君言诚然,苟非义之所在,则安车重币不足为荣,行乎心之所安,则疏水曲肱不以为苦,世有荧惑于货财而丧其所守者,即不知此义也。”二人纵谈,天将届晓,芋园复执予手而言曰:“吾少时颇习天象家言,事有验有不验,亦有事已见而后天象方见,诚不可解。今观天象,龙剑已插潢池,幸主将开朗,边星渐微,吾所测倭寇不足为患,三年后行见败亡。惟国内奸徒未易收拾,潢池小寇,滋蔓难图,幸龙剑光芒,四射潢池,居下终见其覆灭也。今世吾为此言,未免为科学家所笑,你姑记之,以觇其后。”既而曰:“予赠君诗有‘插天龙剑射潢池’之句,不知者以为引用何典,实则龙剑潢池,俱星名。昨夕见之,故为此句耳。”(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2a-b。)
孙仲瑛详述其重视“道义所在,誓不为盗窃之汉奸、倭奴”、“义之所在,道不可辱”之坚贞志节,黄咏雩也感慨同深,引以为傲。黄氏更述其昨观天象所见“龙剑已插潢池,幸主将开朗,边星渐微”,断定日寇将不足为患,三年后必败之看法,果然不出所料,在1945年8月日寇便投降了,几乎应验了其观天象之预测结果,此可谓荆园唱和之一奇事。
3.中秋唱和
孙仲瑛客居荆园十日后,重庆、韶关各地友人得悉其被禁广州,滞留荆园,均欲设法营救,其中广东税务局局长吴子祥更于九月十日联络中顺游击队第三挺进队,派出谢队长沿水路来到小榄,欲接孙仲瑛离去。由于孙仲瑛、李履庵、黄咏雩三人方叙旬日,诗兴犹浓,又加上临近中秋节,李履庵坚挽孙仲瑛多住几天,于荆园过节,并应允一同前往粤北。孙仲瑛则时念李履庵为其担保一事,恐怕一走了之,连累友人,遂应允留下过节。(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1a。)孙氏《北行日记》记述当时三人过中秋节之情景云:“中秋夜,明月皎洁,三人坐荆园,对景生愁忧疑,满腹亡国破家之惨,已迫眉睫,三人当有同感,予即有《癸未中秋荆园坐月感怀》五言四首。”孙仲瑛《癸未中秋荆园坐月感怀》云:
六十团圆节,何曾客在家。东南半无壁,西北是中华。有母难迎养,依人许叹嗟。行行良友别,佳节又天涯。
为爱明月好,荆园且驻车。闾阎方冻馁,城郭尽邱墟。大地谁高枕,中原走捷书。洗兵何日净,降虏待驱除。
鬼蜮含沙久,豺狼当道横。欲杀而我惜,而我惜余生。天地怜飘泊,家山念老成。悠悠此行役,月落不胜情。
寂寞中秋夜,月明云影沉。危时惊晚节,愁思入诗心。鸡黍当年约,烽火此夕深。相携一樽酒,天地发哀吟。(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8b。)
四首五律,情感浩荡,备诉家国沦亡、流离飘泊之苦。黄咏雩作《和孙顾斋中秋夕有感韵》和之:“大地秋声里,清霜入鬓华。举头有明月,照梦到天涯。雁影伤摇落(时予有伯兄之丧),蛩声伴怨嗟。归来倚长铗,我亦叹无家。”(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册,页225。) 是夜,黄咏雩更写《荆园中秋夕次赠别吹万、顾斋韵》,预为留别二人之作:“终古洪炉劫火吹,烬灰何意问昆池。山河隐隐归兰杓,风露涓涓湿桂枝。噫气微尘终不息,经天大月本无亏。吾行直道生平见,却笑杨朱泣路歧。”(黄咏雩《天蠁楼诗文集》,上册,页286。)
4.留别唱和
中秋日,孙仲瑛决定两日后前往海洲,再谋内渡粤北,并“与履约定于旧历八月十七日行在海洲候居,如未能,则在沙坪相候”。(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1a。)因此,黄咏雩、李履庵乃以诗赠别,李履庵《仲瑛约余同赴韶,是日招同咏雩、立民、毅孙、硕生过集,即送之海洲》云:
故人风节凛秋霜,愁说生涯已髦荒。遭乱但凭诗作史,逃虚直以狷为狂。山围松竹皆英物,梦绕江湖是帝乡。多难相逢今又别,漫劳桮酒问行藏。(李履庵《吹万楼诗》,页54b-55a。)
黄、孙二人虽未次和此作,而李诗则推许孙仲瑛之秋霜气节,来客荆园,多难相逢,顿又揖别,黯然销魂矣。黄咏雩亦作《仲瑛同客榄山,将归海洲,赋赠》七律赠别孙仲瑛云:“风雨横江或可航,夜灯虫语细商量。天球温粹何曾斵,泰宇清宁定有光。露布万言容倚马,触藩一去笑亡羊。百川秋水潜归海,我亦拘虚与望洋。”此诗,孙仲瑛和作《黄咏雩同客荆园,和其见赠元韵》云:“秋水芦漪趁晚航,相逢颠沛喜难量。草堂诗酒人初定,天汉星辰夜有光。漫许闲云随野鹤,何曾未雨识商羊。同舟欲上西江道,万里风涛接海洋。”(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7b。) “相逢颠沛喜难量”一语,与李履庵“多难相逢”句意相若,写出三人不期而叙,快然自足。其后,黄咏雩再作《榄山荆园赠别吹万、顾斋》,仍叠中秋诗之韵云:“大块噫风息息吹,南溟鲲化击天池。长云渡海终为雨,惊鸟无巢尚拣枝。脱叶几堆时聚散,鼓琴何处有成亏。风霜壮我须眉色,千里家山路不歧。”孙仲瑛亦才思敏捷,顿间和作,有《和黄芋园赠别元韵》云:“一夜西风便倒吹,东来吴沼越为池。蝉声已歇高留叶,蝶梦方酣饱恋枝。劫后髑髅谁主客,眼前尸冢任盈亏。时人不识名山在,世路亡羊竟尔歧。”(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8a。)可见黄孙二人,难得乱中相见,切磋诗艺,尤见黄咏雩诗兴之浓。
9月19日,即中秋节后二日,孙仲瑛辞别荆园。李履庵与黄咏雩携乡人何立民、何瑜园二君前来送别,并顺道一起前往萧烈女祠,瞻拜凭吊。三人更有诗纪事,李履庵作《同仲瑛、咏雩、立民、硕生谒萧烈女祠》、孙仲瑛作《过萧烈女祠》,黄咏雩更作《萧烈女祠歌》七古长歌。黄咏雩似乎稍后一二日才离开荆园,所以除了《过萧烈女祠》外,亦作《潘烈女诗》,《绮遗室曲为李荆园作》、《义谷行》(中山案:此诗为何立民赠谷济民而作)三首七古长歌,歌颂小榄风光人物。
孙仲瑛《北行日记》曾记当时送别情景云:“行行未几,经大榄、半边榄而至江岸,芦花深处,恩荣在舟久待,乃即与岸边诸人为别,此时故乡景物,良友情深,行将别去,不禁黯然销魂。”(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3b。)最后,孙仲瑛作《别荆园》云:“荆园无限好,三宿似空桑。明月一溪白,菜花半亩黄。忧危频虎穴,义气定龙骧。何日衔杯酒,思君道路长。”(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8b-9a。)此诗未见李、黄二人和作,谅为别后途中之作。
另外,孙氏《北行日记》曾记黄咏雩以词送别之事云:“濒别时,芋园复以一笺赠余,乃调寄《烛影摇红》词也。”黄咏雩《烛影摇红》词云:
手转飙轮,者番观世真俄顷。人天无语蓦西风,不许池萍定。半落星河夜永。笑闲身、浑如废檠。旧时文酒,瞥眼云烟,琴樽寒凝。 试暖琼蛆,举杯清却襟怀冷。黯然伤别向人前,更有何言赠。氛祲冥冥未靖。信吾行、何劳问影。壮怀何在,只管谈兵,莫歌暝暝。(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3b。)
此词,《天蠁词》缺收,盖《天蠁词》曾经朱庸斋、罗雨山之选録,此词可能是散佚之作,亦可能是被删弃之词。然而,孙仲瑛于《北行日记》中极力推许此作云:
慷慨悲歌,虽曰河梁惜别之作,而“壮怀何在,只管谈兵,莫歌暝暝”,同情抗战,已在言中。其音节激昂,大有击楫中流,不澄清中原不再渡此江之慨。予读斯词,家国之阽危,良朋之期许,一身之匪托,又不胜其感慨兼之矣。(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北行日记》,页13b-14a。)
黄咏雩此词上片感叹岁月流逝,文酒风月不再。下片谓乱中送别,黯然无语,末言见其爱国抗日之心。因此,此词亦具价值,宜补入《天蠁词》。
五、结语
李履庵、黄咏雩、孙仲瑛三位作为民国粤诗坛之重要诗人,虽然年辈有先后,但不絶隔阂,以诗订交,友情深挚,相知相惜。1943年之荆园唱和,可谓一次机缘巧合之雅集,也是三人自香港沦陷返乡至抗战胜利前唱和最多之一次,亦为最后之一次。此次唱和,李履庵有13首、黄咏雩有21首、孙仲瑛有21首诗,作品俱表现三人艰难相见,以诗相慰,不独切磋诗艺,更各以气节互勉,忧国忧民,情操可嘉。荆园别后,李履庵没有应约与孙仲瑛前往粤北,只是后来前往粤西等地游历,未几返广州,遽然病卒,此时孙仲瑛远在粤北,消息阻隔,未见挽诗,黄咏雩则撰《中山李君吹万墓志铭》畅述李氏其人其志,以吊唁之。不过,孙仲瑛在离别荆园一年后,作《甲申中秋感秋》犹念荆园唱和之情景,五首其三云:“忆昔去年事,艰危独远行。荆园一夕话,大地尽秋声。人已为刀俎,吾将了死生。可怜今夜月,犹是此时情。”(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页15b。)抗战胜利后,孙仲瑛重返广州,曾作《酬黄芋园》一诗,亦是追述二人同寓荆园吹万楼之情景,感情甚为深刻凄清,诗云:“吹万楼头夕照西,横汀风雨杜鹃啼。悲凉赠我诗篇健,忧乐逢君笑语低。话尽更筹论出处,刻残画烛好留题。回思豺虎纵横日,分手毋忘在榄溪。”(1949年3月7日《广东日报·岭雅》。)
附:程中山博士在研讨会现场的发言
各位老师,专家学者,领导及后人,首先感谢陈永正老师的推荐,才有机会与会。记得十多年前,黄坤尧老师送了一套书给我,那套书是黄咏雩诗词集。我的研究兴趣是民国广东的诗词,看了黄老师送的这套书,我才关注黄咏雩、孙仲瑛、李履庵等3个人的交游。他们就只是这一次交游,背景及经历却很复杂。李履庵是中学校长,孙仲瑛是政府官员,黄咏雩是商人,他们都喜欢古诗古文。这段交游很精彩,没有利益包含在内,都是纯粹以诗订交,在1943年抗战后期相遇了。1938年广州沦陷,他们3个人分别逃到了香港。在港期间,他们经常见面,有很多的诗词唱和,黄坤尧老师刚才讲过的广东文物展览,他们3个人都参与筹办事情,并拿出自己的藏品,很多都是个人珍藏,他们是做了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好景不长,1941年香港沦陷,李履庵回到中山小榄,黄咏雩回到广州,孙仲瑛是省政府官员他回不了,1943年8月,孙仲瑛内度大陆,想去粤北后方,先到广州,但行踪暴露,被汉奸软禁在酒店。但他藉词说要找老乡,就去了小榄,坐船到了小榄,不知道要去哪里,突然想到一个朋友在中山,便找到了李履庵的荆园。李履庵是岭南很出名的诗人,是“南园今五子”之一。1943年8月27日,黄咏雩先生从广州正好到李履庵的荆园。三个人相逢很兴奋。抗战的时候,不期而遇,谈诗事国事,三个人写了十来二十首诗词,其中黄咏雩写得最多。黄咏雩挑起大家的诗兴,第一个例子,黄咏雩到了荆园,看到孙仲瑛,年纪大了他们20岁,逃到了中山,又被汉奸追捕,心情甚为不好,黄咏雩说我们出去走走散心。他们看了很多小榄景点。黄咏雩很快写了八首《榄溪杂诗》,二人均有和作。他们唱和有24天,谈诗和诗,晚上谈天,更联句七古长歌,一人一句排下去,写了40句。可是这首诗,没有收入黄咏雩诗集内。我想这应该要补收进去。
这段唱和的资料背景,在孙仲瑛的日记里记载很详。孙仲瑛有《北行日记》,是记他由香港逃到粤北的日记,记得很详细,记録每个人写的诗词,为我们提供很多很精彩的背景资料。其中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有一天晚上,他们在谈家事国事,互勉不要做汉奸,不要投敌,以道义相重。黄咏雩更说他昨晚夜观星象有异变,预计三年之内日本肯定投降。黄咏雩预测抗战日本失败,后果然应验,算是一个奇迹。另外,黄咏雩当时所写的《烛影摇红》,后来朱庸斋编选时没选进去,有点可惜,孙仲瑛当时极力推许这首词慷慨激昂,写出壮怀,似乎再编黄咏雩词集时,需要补进。李、孙、黄三人在交游这24天,是他们人生最开心的时光。一年后,李履庵去世了,作为好朋友的黄咏雩,挥泪写了墓志铭。此时孙仲瑛去了粤北,可能收不到消息。孙仲瑛在53年去世。黄咏雩的这时期诗词,代表了他们的风格,也呈现抗战后半期的广东诗人气节的特征。
谢谢大家!
(“相逢颠沛喜难量”,句出孙仲瑛《黄咏雩同客荆园,和其见赠元韵》诗,载孙仲瑛:《顾斋战时诗草》(1946年刊本),页7b。本文于2013年3月10日经程中山博士本人校订。)
(作者:程中山)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