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夕,我拿着小红笔记本,请同学们写临别赠言,共63则,并附有每位同学的玉照。男生英气逼人,女生英姿可人,个个帅哥靓女。今天翻看,很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的感觉。
留言多呈书生意气,同学谐气。搞得很像是真的。下面摘取一些有关文学梦的留言。
一、说“典型”
我的大学毕业论文是研究文艺理论中的典型问题,在同学留言中,我便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典型”——
胡晓晖说:“你爱典型,而你本身就是一个勤奋学习的典型。”
卢烈红接着把“典型”从学习引向生活:“希望你毕业后找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熊辉乘机把“典型”的含义搞得更含混:“‘典型’论中出典型。”
高伐林顺势教我以充满哲理的研究方法:“生活与艺术都说:只有典型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的‘典型’。”
敢说敢干的张桦,说得就更直接更生猛了:“我曾经给你起过许多绰号,‘大干’、‘二猛’、‘发奋’,遗憾的是,我至今还不想放弃它们,甚至还可能增加一个,因为不管怎么瞧,你都越来越像一架‘典型’或‘共鸣’的机器。”
二、说论著
勤奋学习也好,研究典型也好,自然是为了发表论著。不像今天,当时大家把发表论著真的看得很神圣。于是——
老大哥张强以“老坚决”的口吻表示:“40年后,我将要为你作个统计,那数字是,你的一支生花妙笔写出了两百个《论……》。”
光有数量,蔡靖泉不满足,对未来著述的质量提出要求,要命的是限时更短了:“你是否能请我拜读你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概论》?十年后或二十年后。”
张水舟犹嫌不足,干脆把自己摆进来对比,说得更谐:“我仿佛不是在一张小纸片上留言,而是在刚出版的《陈晋文选续编》扉页上像小学生在新买的启蒙课本上喜悦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按:后来,我还真的出了本《陈晋自选集》,只不过,不光是文艺方面的内容。)
三、说成“家”
沿着论著的话题再往下说,就是安身立命的事情了——
班长吕波带头,率先放出信号,期望我成“家”:“在你身上,我期待着真正的信号弹——未来文坛上的文艺理论家。”(按:有一次在水利电力学院看电影《小花》,归途上我对吕波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将大放光彩的信号弹。”)
丁兴国不仅要求我成“家”,还要“著名”:“在我认识的人中,你是第一个有希望成为文艺理论家的人;而我的祝福是:愿你成为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赵誉泳觉得光“著名”还不行,关键是要创新,为此他公然声称不惜“以权谋私”:“假如你建立了崭新的文学理论,我愿用我手中的工具为你鼓吹,但那必须是文学理论。”
李运抟更狠,使出絶招,突出一个“大”字,毫不犹豫地把我推向历史长河:“希望你成为一个留史的大文学理论家”。
放眼中国文学史似乎已经不足言表,高潮一个胜似一个——
曾经为公益事业摔过脑震荡的李栋,忽发奇想,另辟蹊径,大大方方地把我拉向世界:“但愿有一天我能这样称呼你:陈尔尼雪夫斯基。”
方晓红不这样认为,走向世界算什么?她最终使出“一刀毙命”的絶活,要求开宗立派:“做一个‘陈尔尼雪夫斯基’固然妙。但若有一天,有人说:他是一个‘陈晋式’的理论家,那该多好!祝你做一个‘陈晋式的陈晋理论家’。”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对留言的援引就该打住了。
无论是当初,还是现在,我都认为,同学留言,虽为夸辞,但尽见真情;虽是期待,却也是塑造;虽为书生意气,但却是那个年代学子们最真实而且永远不会过时的梦想。即使在今天,我依然认为这是武汉大学给我的,珞珈四年营造的“人间正梦”。
我就是这样攥着同学们的留言之梦上路的。
大体说来,整个80年代,为文艺发狂,乃大势所然。对个人而言,则掺和着激越和梦想,于是偶尔也就生出些诗意。后来真的就写了一首《京城十年自画像》,以纪当时的选择:
负籍千里客,游魂荡北京。
夜读睁睡眼,风挟窗户鸣。
起坐舒倦臂,阿鼠绕案行。
投鼠不忌器,但怜阿鼠情。
一朝露曙色,大气皆西沉。
深卧被益凉,十年梦不醒。
如此专注,为的是文艺理论和批评这个“名山”事业。80年代,确也出版了几本文艺学专著,如《文艺观念的世界》、《文艺批评的世界》,真的想建构体系,做“开宗立派”的事。当然也不忘“指点”当代文坛,出了本《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用自己在前两本书中提出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新时期十年的文艺新潮。就着当时的“文化热”,又掺和主编了一套叫《蓦然回首》的丛书,为丛书写了本《悲患与风流——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还拉张立伟等写了一本,然后一同到山东开会,登了泰山,看了孔庙。沿途立伟兄依然发挥“营长”的领导作用。若干年后,我和北京的一位朋友吃饭时回忆起他说的一些段子,对方竟笑得岔气喷饭,直不起腰。
1990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渐渐远离了文坛。好在,从事党史文献的编辑和研究这个正业之余,也出了些传记作品。或许因此缘故,2006年和2011年的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中直机关的会员朋友选我为代表。
又回到了原点。感谢文学梦。
陈晋自述:
从插队起便做文学梦。走出珞珈山后,搞文艺评论,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后来先后工作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著述有《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文艺的批评世界》、《毛泽东之魂》、《文人毛泽东》、《独领风骚——毛泽东的心路历程》、《读毛泽东札记》、《毛泽东传》(合着)、《毛泽东年谱(1949~1976)》(合着)、《毛泽东文艺评传》、《毛泽东阅读史》、《大时代的脉络与记忆》、《陈晋自选集》等10余种。担任总撰稿的影视片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新中国》、《独领风骚》、《大国崛起》、《筑梦路上》等近20部。
全家三口,有事做,有书读。年轻时做梦都轰轰烈烈,现如今把平平淡淡当作梦。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