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天象汉字趣谈

  什么是天象呢?高远的蓝天,光芒万丈的太阳,冰清玉洁的月亮,晶莹璀璨的星星,震撼大地的雷鸣,这些都是天象;和暖的春风,飘飞的白云,富有诗意的蒙蒙细雨,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些也是天象。因此所谓天象,既指天文现象,也包括气象情况。天象是人类生存空间、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用汉字生动形象地表示天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天象系列。

  风

  首先讲一讲天象系列里的“风”字。

  “风”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的:(合集一四二九五,《甲骨文字典》1429页) (合集三0二六五,《甲骨文字典》1429页),这两个形体实际上也就是凤凰的“凤”字。也就是说,在甲骨文里,“风”是用“凤”字表示的。第一个形体画的就是一只冠很高、有长长的尾部羽毛的凤凰,第二个形体在右上角加了一个“凡”作声符表读音,在右下角尾羽上增画了图形。这个图形有人说是纹饰,有人说是凤凰尾羽上的圆形斑纹,如同孔雀尾羽上的圆斑一样。“风”为什么用“凤”表示呢?一种意见认为是词义引申,引申的理据有人说是因为凤凰翅膀大,飞动而产生风;有人说是因为凤凰是鸟中之王,飞动时,上万的鸟跟着飞翔,因而产生风。另一种意见认为用“凤”表示“风”不是词义引申,而是由于“风”很难造字,只好借用音近的“凤”记録,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金文写作:(《汗简注释》216页)。这是在上面所举的甲骨文第二个字形的基础上将凤凰尾部羽毛上的纹饰或圆斑分离开来,移到“凡”的下面。

  小篆写作,《说文解字》分析为上面是“凡”,是表读音的声符,下面是“虫”,因为风吹动,虫就会产生,所以用“虫”作形符。这种分析是很牵强的。实际上,小篆形体是金文省去左边的“凤”形,只保留声符“凡”和一个纹饰符号,而这个纹饰符号与“虫”形相近,从而被许慎误认作“虫”。

  楷书繁体作“风”,还是上面“凡”下面“虫”,只是把小篆形体整齐化了。简化字作“风”,只保留了“凡”字的外框,中间的叉形是纯粹的符号,不表示什么意义。

  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季节的角度,人们把春天的风叫“和风”,把夏天的风叫“熏风”,把秋天的风叫“金风”,把冬天的风叫“朔风”。从方位的角度,有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之分。古代,东风又叫“谷风”,南风又叫“凯风”,西风又叫“泰风”,北风又叫“凉风”。不过,“凉风”不专指北风,可泛指凉爽的风,秋风和西南风都可叫“凉风”。这里要特别地说说“金风”。“金风”就是秋风。现在人们常说“金风送爽”。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词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首词写七夕、也就是七月初七的夜晚牛郎织女从银河两边藉助喜鹊搭成的桥相会,说在这秋风吹拂、露水晶莹的秋夜,牛郎织女一年就这么相会一次,可是却胜过人间无数次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坚贞、圣洁、永恒的爱情。秋天的风叫“金风”,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因为秋天稻谷金黄,很多树叶也变成了黄色。实际上,秋风叫金风,是古人五行观念的产物。古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五方相配,金属西方,而古人又认为,西方属秋,因此秋风就叫金风。

  古代有“风人”一词,指诗人、作家。为什么诗人、作家叫“风人”呢?这是因为,风有流动传播的特征,又能摇动物体,因此可以用来指“民间歌謡”,民间歌謡能在民间流行传播,能感动人,与风有相似的特点。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十五国风”,所谓“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歌謡。这些民间歌謡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成就,成为后代文学创作的典范,由此,后代就把诗人、作家称为“风人”。诗人、作家还可以叫“骚人”。范仲淹《岳阳楼记》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我们现在还说“骚人墨客”。把诗人、作家称为“骚人”,原因与“风人”是一样的。屈原创作了《离骚》,是千古名篇,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因此“骚人”就有了诗人、作家的意义。

  神话中风有主宰之神风神。我国古代把风神叫“风伯”或“风师”,相传他字“飞廉”,长着鹿一样的身体,身上有豹子一样的花纹,头好像雀的头,头上长有角,身后还拖着一条蛇一样的尾巴。《山海经》说黄帝和蚩尤大战于冀州之野,蚩尤把风伯请来了,还请来了雨师,兴起“大风雨”,黄帝则请来了乾旱之神——天女魃(bá),针锋相对,终于取得胜利,杀死了蚩尤。

  雨

  “雨”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合集一一八五一,《甲骨文字典》1240页),上面一横有的学者认为是表示天,有的学者则认为表示云层,下垂的六条短线表示下落的雨水,是个象形字。金文写作(子雨己鼎,《金文编》750页),小篆写作,楷书写作雨,字形一脉相承,都有短横或点表示水滴,调整的幅度不大。

  “雨”在甲骨文时代多作动词用,表“下雨”的意思,这是与今天很不一样的。如卜辞中常见这样的片段:“雨?允雨。”前面的“雨”是占问:“下雨吗?”后面的“允雨”是叙述实际发生的情况,说:“确实下了雨。”“允”是的确、确实的意思。

  后来,“雨”用作动词泛指像雨那样从天而降。古书上常有“天雨粟”的记载,“雨粟”就是天降下小米。《周书》曾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说神农之时,天降下小米,神农把它们当作种子种下,这当然是造福人类的大好事。《淮南子·本经训》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这里则要注意,这并不是从正面赞扬仓颉造字感天地、泣鬼神,而是说仓颉造字后,人们远离质檏,不热心农业生产,社会欺诈之风盛行,上天担心人们将会捱饿,因此降下小米;鬼则担心被文书弹劾,所以心里害怕而在夜里哭泣。

  南京有“雨花台”,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名胜古迹。元代诗人赵孟俯(fǔ)在一首诗中写道:“雨花台上看晴空,万里风烟入望中。”为什么叫“雨花台”呢?这与佛教里“雨花”的故事有关。佛教常说到“雨花”,“雨花”就是天空像下雨一样飘下许多美丽的花朵。传说释迦牟尼宣讲佛法,经常感动得天空降下满天的花。《续高僧传》记载,一个叫法云的和尚讲《法华经》,感动得天降花,形状像飞舞的雪花,漫天飘舞,还飞进大堂内,飘而不落地。雨花台这个地方相传是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动得诸天雨花,花落到地上化为石头,因此有了“雨花台”这样美的称呼。

  “雨”在后代最常用的是名词用法,指天上降下的水。雨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农谚说“春雨贵如油”,人们对春雨特别喜爱。杜甫《春夜喜雨》诗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碰到乾旱,人们会求雨,求雨的祭祀仪式叫“雩”(yú)。汉代用泥土做的龙求雨,后代到龙王庙求雨或抬着龙王爷求雨,与汉代的做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出现了旱情,及时下的雨叫“及时雨”。由此出发,能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的事物也被比喻为“及时雨”,比如某人做生意,缺资金,正犯愁的时候,银行为民服务,提供了一笔贷款,这笔贷款就可称为“及时雨”。甚至像《水浒传》中的宋江,因为为人仗义,热心救人之急,解人之难,因此有“及时雨”的绰号。

  表现雨中景色之美,有一个词叫“烟雨”。细雨蒙蒙,轻烟笼罩,似雾非雾,似梦非梦,这是一种迷离的美、朦胧的美,最富有诗意。杜牧《江南春絶句》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说,江南遍地的古寺,座座楼台笼罩在千里烟雨之中。 宋代词人张元干《风流子》词说:“无数钓舟,最宜烟雨,有如图画,浑似潇湘。”宋代词人李曾伯《朝中措》词写道:“藕花时候,五湖烟雨,西子扁(piān)舟。”两首词都写的是水乡的烟雨,画面中,细雨,轻烟,迷蒙的水面,水面上点缀着小船、荷花,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雨也有主宰之神,我国古代称为“雨师”,相传他名叫“蓱(píng,一作荓,一作萍,一作屛)翳(yì)”。《楚辞·天问》说:“蓱号起雨。”句中的“蓱”就是指雨师蓱翳,“号”是呼叫的意思。这是说,雨师一呼叫,就会乌云密布,雨从天降。《楚辞》的另一篇《远游》,作者展开浪漫的想象,写自己遨游于天地四方,“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这是说让雨师在左边当侍从,让雷公在右边担任警卫。

  关于雨师,还有一种说法,说上古时代的神仙赤松子两度当过雨师。《搜神记》卷一记载说,赤松子在神农时做雨师,他服用长生不死的药物“水玉散”,并教神农也服用。他到昆仑山,经常进入西王母的石室中。他能随着风雨飞上飞下。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也成了仙,两人一起离开人世升天。到帝喾的时候,赤松子重新参与人间事务,再一次担任雨师。

  以“雨”为构件的字,意义一般都和天象或天气现象有关。如:雷、霜、霞、雪、雾、雹、露。

  雷

  “雷”字甲骨文写作(甲骨文,乙727)(甲骨文,明藏395),中间的曲线表闪电,两边的方块或“田”字形表示巨大的雷声。有人认为,“田”字形中间交叉的横线竖线是纹饰,无意义;有人则认为“田”字形是鼔面的形状,因为雷声就像打鼓的声音。金文写作 (金文,盠驹尊),用了四个“田”字形表雷声,又在上面加了一个“雨”,因为打雷往往伴随下雨。小篆作(小篆),与金文相比,省去了表闪电的曲线,减少了一个“田”字形。楷书作雷,与小篆相比,只保留下一个“田”字形。

  “雷”的本义就是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大响声。

  打雷有巨大的响声,军事上爆炸性武器爆炸时声音很大,犹如下雨天打雷,因此也叫“雷”,如地雷、水雷、手雷、鱼雷。地雷明代肯定就已经有了,因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火器》对地雷有具体的描述。《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也说到“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但《三国演义》是小说,不能证明三国时期就有地雷。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开展地雷战。

  古代打鼓也叫“雷”,早期就写作雷电的“雷”。如古乐府诗《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巨鹿公主歌辞》说:“官家出游雷大鼓。”《三国志·周瑜传》的注释里说周瑜等人率领精鋭部队“雷鼓大进”。后来因为打鼓是手部的动作,就加上提手旁造了“擂”字。唐代诗人韦庄《秦妇吟》诗中说:“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用雷电的“雷”表达提手旁“擂”打鼓这个意义,有的学者认为是借用,文字学上叫“通假”,王力先生则认为打鼓本来就是用雷电的“雷”表示,因为鼓声就像雷声,后来才加上提手旁造出一个新字,这种现象在文字学上叫“古今字”。提手旁的“擂”因为指打鼓,是击打的动作,后来就发展出一般击打的意思。《红楼梦》第四十六回说:“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有一个词叫“雷同”,意思是“相同”,是贬义词,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相同为什么叫“雷同”呢?因为古人认为,打雷时,万物或发出回声,或同时有感应,而人说话,却应该有是非之心,说出各自的意见,不应该人云亦云,因此“雷同”就用来指说话时随声附和。后来,这个词适用的范围扩大,不限于说话方面,一般的相同也叫“雷同”。比如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作品《雕花烟斗·画家》中说有一位唐先生,他的烟斗“造型、图纹、形象、制法,乃至风格,无一雷同。”

  神话中打雷也有神主管,这就是“雷神”。雷神也叫“雷师”,俗称“雷公”,名叫“丰隆”。《楚辞·远游》中已出现“雷公”的叫法,现代民间叫“雷公爷”、“雷公爷爷”。雷公的长相古书上说法不少。《山海经》上说雷神长着人头,但身体是龙的形状,肚子鼓起来,很大。汉代王充的《论衡》一书则说雷公是大力士的形象,左手拿着相连的几面鼓,右手拿着鼓槌用力击鼓。《搜神记》一书则说雷神头像猕猴,头上的角和身上的毛都长三尺多,有红色的嘴唇,眼睛明亮如镜。雷公使用的公工具有“雷斧”“雷楔(xiē)”。宋代学者沈括《梦溪笔谈》谈到“神奇”的事情,说雷斧多是铜铁做成的,雷楔则是石头做的,像斧头但没有孔。

  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的观念里,雷公是正义之神,会惩处坏人坏事。《史记》的《殷本纪》说商朝后期的一位王叫武乙,荒淫无道,被雷打死了。现在民间常说,做坏事,雷公会打头。

  雷公住的地方叫“雷泽”。《晋书》记载当时一位名人叫陶侃,他少年时到雷泽打渔,渔网网到一个织布的梭子。他拿回来,挂在墙上。一会儿,雷雨大作,梭子变成龙飞走了。

  古代有一种装酒的容器叫“罍”(léi),字形上面三个“田”字形,下面一个表示器皿的“缶”。《诗经·周南·卷耳》中说:“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这是说,我怀念远方之人,心中忧伤,姑且从金酒壶里取酒而饮,借酒浇愁。这种装酒的容器为什么叫“罍”呢?这是因为它的上面刻有云彩雷电的图案。雷电的“雷”与酒器的“罍”同音,意义上有联系,这种现象在语言学上叫“同源字”或“同源词”。

  近几十年的新词新语里,有“雷人”、“你雷倒我了”等说法,“雷”指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应该还是从打雷的意义发展来的。

  霜

  “霜”字甲骨文写作 (《续甲骨文编》),上面是“雨”,下面的图形有人(叶玉森)认为是树木经霜后枝叶剥落的样子,有人(马叙伦)则认为是桑树的形象,是以“桑”为声符。小篆写作,上面是“雨”,下面是“相”,以“相”为声符。楷书写作霜,与小篆完全一样。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霜”以“相”为声符,可是“霜”今天读shuāng,“相”今天读xiāng,声母一个是sh,一个是x,并不相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语音演变造成的。在上古时代,这两个字完全同音。唐宋时期“相”的读音是siang,声母是s。从唐宋到现代,声母s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如果后面紧跟i或ü,就变成x。比如“觉醒”、“睡觉醒了”的“醒”,唐宋时期读sie,声母是s,韵母以i开头,所以今天读xǐng,声母变成了x。粤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话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古音没有变,今天“醒”还是读sie。电视剧《霍元甲》中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头两句是“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电视剧中用粤语唱,唱的不是“国人渐已xǐng”而是“国人渐已sie”。“相”唐宋时期声母是s,韵母是iang,以i开头,所以遵循规律,声母由s变成x,整个字读xiāng,这才和“霜”字的声母产生了较大的差别。

  “霜”的本义就是天冷时地面物体上的水汽凝成的白色结晶物。

  “霜”在古代有一种用法很值得注意,这就是作为年岁的代称。 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渡桑干》诗说“客舍幷州已十霜”,“十霜”就是十年,是说自己离开故乡咸阳城、客居幷州这个地方已经十年了,所以接下来一句是“归心日夜忆咸阳”。 明代诗人陶安在一首诗(《次韵刘彦炳典签感秋》)中说:“忽已五十霜”,“五十霜”就是五十年。大概因为霜是一年中气候方面具有标志性的事物,所以可用来作为年岁的代称。

  有一个词“霜脐”,“脐”是肚脐眼的“脐”。这指的是什么呢?是螃蟹。“脐”有一个义项是螃蟹腹部的甲殻。每年出现霜冻之后,螃蟹肥而味美,因此用“霜脐”称螃蟹。螃蟹的脐也就是腹部的甲殻有显示雌雄的作用,长脐的是公螃蟹,圆脐的是母螃蟹。

  古书上常见“霜露之感”这个说法。它说的是霜露降下,天气寒凉,草木开始凋落,君子心中生发凄怆之情,感伤时节,眷念亲人。因此“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也可省略作“霜露感”。又说“霜露之思”,即对父母先祖的思念。清代大学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记载说,青浦县城往北好几里,有一个地方叫“孔宅”。隋朝时,孔子的一位后人名叫孔桢,寄居在这里。由于这里与曲阜孔庙远隔,不便寄托“霜露之思”,于是,孔桢模仿衣冠冢的做法,把孔子留下的三块璧、两只玉环、一个簪子埋起来,对着祭祀。与此相关,“霜露之辰”指的是父母先人的诞辰,也就是生日。 

  “霜署”和“霜台”这两个词所指相同,“署”是官署的意思,两个词都是御史台的别称。御史台是古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相当于今天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部。西汉时叫御史府,东汉初年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隋朝和唐朝也都叫御史台。明朝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 清代也叫都察院。霜有纯正、严厉、肃杀这样一些象征意义,御史台主管官员的监督、弹劾,须严正、有威慑力,让百官害怕,因此叫做“霜署”、“霜台”。

  神话中,掌管霜雪的神是女性,叫“霜女”,又叫“青女”“霜妃”。汉代《淮南子》一书上说,秋天的第三个月,即季秋,“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释说:“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李商隐《霜月》诗写道:“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素娥”指月中的嫦娥,“婵娟”指容貌美丽。霜雪之神青女被高诱誉为“青霄玉女”,李商隐说她与嫦娥比拼美貌,可见是一位高洁、飘逸、美丽的女神。 

  雪

  “雪”在甲骨文中写作(甲骨文,合21024) 、 (甲骨文,后2.1.13),上面是“雨”,下面是扫帚,也就是后来的“彗”字。有的学者(如唐兰)认为是一个形声字,“雨”是形符,因为雪是雨滴凝成的,“彗”是声符。有的学者(朱骏声)认为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天降下的可用扫帚扫的东西,那就是雪了。金文写作(金文,伯盨父簋),小篆写作,都是上面“雨”下面“彗”,相对甲骨文变化不大,只是“彗”字在甲骨文基础上加了一个手形。楷书写作雪,下面简化了,去掉了金文、小篆中的扫帚图形,只保留了手形。

  关于“雪”的甲骨文字形,还有别的一些理解。有的学者(左民安)认为下面的不是扫帚,而是雪片的形状,还有的学者(《汉字源流字典》)说下面是羽毛的”羽”,象鹅毛大雪的形状。

  “雪”的本义就是指天空降落的由水蒸气凝成的白色晶体。

  雪的突出特征是洁白,因此古代一些白色事物就以“雪”为代称,直接叫“雪”。“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雪”代指白色的浪花;“雪满头”,“雪”代指白色的头发。除此之外,“雪”还可代指白色的米。清代诗人方文《刘藏夫山中送酒米至却寄》诗说“水碓声声雪”是说用水碓来舂米,声声舂米声中,舂出了白色的米。“雪”还可指白色的花。 词人牛峤《酒泉子》词写道:“雪飘香,江草緑,柳丝长。”“雪”怎么会散发香气呢?原来这里的“雪”代指白色的杏花。“雪”还可指鱼。清代吴嘉纪《捉鱼行》写鱼鹰捕鱼的事,有“渔翁举篙引上船,倒出喉中片片雪”的句子,鱼鹰喉咙中一片片的“雪”,指的是白色的鱼。“雪”还可指白酒。 唐代诗人李咸用《富贵曲》诗说“雪暖瑶杯”,“瑶杯”指玉做的酒杯,能让玉做的酒杯暖起来的“雪”,当然不是天上下的雪,而是指白酒。 

  “雪山”一词,要注意有不同的所指。有时泛指积雪的山;有时是祁连山的另一叫法,如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里的雪山指的是祁连山。有时指印度北部喜马拉雅诸山。佛教中有“雪山童子”、“雪山大士”之称,这是指的谁呢?这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称呼。这里的雪山指的就是印度北部喜马拉雅诸山。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雪山苦苦修行,所以有这两个称呼。

  成语“雪泥鸿爪”指往事留下的痕迹。这个成语来自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渑池”是今天河南省的渑池县。“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苏辙加上他们的父亲苏洵,文学史上叫“三苏”,都是有名的文学家。有一年,苏轼和苏辙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路过渑池县,晚上在县里一座寺庙里借住,受到老和尚奉闲的热情接待,兄弟俩还在庙里的墙壁上题写了一些东西。若干年后(嘉佑六年),苏辙送苏轼到凤翔县去上任,又经过渑池。这时,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了,寺庙的墙壁也坏了,找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写的东西。兄弟俩很有感慨,不久,苏辙写了一首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苏轼就写了这首诗唱和。诗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指化雪后的泥土,“鸿”是大雁。四句诗的大意是说,人生漂泊不定,到一个地方,情况像什么呢?应该像飞行的大雁脚踏化雪后的泥地,在泥地上偶然留下脚印,又继续飞翔,哪里考虑是向东还是向西?因此,“雪泥鸿爪”指的是大雁在雪后泥地上走过时留下的脚印。由于这几句诗把人生的漂泊不定、所到之处偶然留下痕迹写得很形象,意象很有诗意,所以后来就被提炼成了成语,用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这个成语的使用,有时有伤感的意味,如说:“雪泥鸿爪,往事如烟”;有时则可表示欣慰之情,如说:“平生经历,见于日记,雪泥鸿爪,可以留示子孙”。 

  成语“雪窗萤几”指勤学苦读。这个成语来自古代两个励志的故事。晋朝时有一个人叫孙康,学习非常用功,他家里很穷,冬天常常藉助雪光读书。又有一个人叫车胤,读书也非常刻苦,他家里也很穷,有时连点灯的油都没有,夏天夜晚他就用白色的丝袋子收集萤火虫,用萤火虫的光照着读书。“雪窗”指在窗户前就着窗外的雪光读书。“几”指几案,也就是桌子,“萤几”指伏在桌子上藉助萤火虫的光读书。两个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所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勤学苦读。这个成语还可说成“雪窗萤火”、“雪案萤窗”、“萤窗雪案”。“雪案”的“案”与“几”相同,指的也是桌子。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