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砚排序
文房四宝中,笔纸易毁,墨则难存,唯砚因石质坚硬,不避水火,所以最受历代文人和藏家青睐。加之砚材取之特艰,天然文理幻影幻形,经艺匠随物赋形,因色构思,鬼斧神工般的雕磨,一方砚就能给人一种古檏、厚重、典雅、隽永的艺术美感,就由实用上升到收藏和欣赏的境界。故有人获一名砚,珍同拱璧,千金不易。
古代书家常以端、歙、洮、澄泥为四大名砚,名次也大扺以此为序。从石质方面来看,除澄泥砚为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取汾河绛州地段澄积泥沙烧制而成外,其余皆采于天然石材。砚之好坏,主要视其发墨效果,石质颗粒过细则不易发墨,颗粒过粗则发墨太甚,须二者兼而有之,才为上品。故苏轼曰:“砚以滑而发墨为佳,而二德难兼。”一般认为,端砚发墨过细,歙砚过粗,洮砚过滑,反而澄泥砚软而发墨,但又易于凹损。可见万物皆不可能完美。
名砚谁排第一,历代书家说法不一,颇为有趣。唐代柳公权说:“蓄砚以青州(山东淄博)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原来最早是以青州砚为名砚之冠,后来才被挤出名砚之外的,而绛州澄泥砚却也是早在端、歙之前了。端歙二砚的优劣高下后世品评也多有分歧,宋代欧阳修认为:“龙尾(歙砚产地,也是名砚)远出端溪(端砚产地)上,而端溪以后出见贵尔。”指出端砚本不如歙砚,但因其出产较晚,而名贵超过歙砚。清代江宁人程棉庄也曾有诗云:“一生多被端溪误,老去方知歙砚佳。”
苏轼曾收藏了一方端砚名品,石中有色如鸟喙,名之为凤咮砚,喜爱有加,并撰砚铭曰:
帝规武夷作茶囿,山为孤凤翔且嗅。
下集芝田啄琼玖,玉乳金沙发灵窦。
残璋断璧泽而黝,治为书砚美无有。
至珍惊世初莫信,黑眉黄眼争妍陋。
苏子一见名凤咮,坐令龙尾羞牛后。
此诗一出,歙县人不满了,后来苏轼来到歙县,想求一佳砚,歙人说,你有了凤咮砚还要什么龙尾砚呢?是对苏轼对端歙二砚的排名不满。当时奉议郎方彦德有一方龙尾大砚,奇妙无比。他对苏轼说:“你如果能再作一诗把原来的砚铭作个解释,此砚奉送。”苏轼爱砚心切,就又写了一首《龙尾砚歌》,极称龙尾砚:“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极度夸张地说龙尾砚对诗歌、书法的创作有激发灵感的作用。还对自己上次的诗作瞭解释,说自己是“戏语相嘲作牛后”,“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可见名人评砚也非一时定论,只是一时的兴致罢了。
现代评定名砚名次,应以具体砚石而定,名砚中也有精粗之别,不可率尔而定。加上现在藏砚重在艺术价值,实用功能几近消逝,更难推定何砚为第一了。
二、砚与斋名
古代文人、雅士、书法家和收藏家大都有个书斋,这书斋有的是实质性的,有的却是仅有其名而已,只在书画或藏书上盖盖印罢了,玩的是那种雅兴。有书斋就得命名,命名中表现了斋主的不同雅兴,其中以砚命名书斋的为数不少,也颇具雅趣。兹略加分类,以凑谈资。
一是以藏砚量为名。收藏名砚,历代不乏其人,珍品到手,视若镇家之宝,不论多少,用以命书斋之名,表现了斋主对砚的珍爱之情。斋名中既有少至一砚斋、二砚斋、三砚斋的,也有为显示其藏砚极多而按数命名的。如清代著名经学家阮元的书斋名为九十九砚斋,似是实数。而广东番禺凌步芳有百砚斋,江苏太仓陆增祥有百砖砚斋,想必是虚数。以实数名命者多,如八砖五砚斋、十三砚斋、十六砚斋等,以致有二十四、二十八、卅六、九十六等等数字名斋名的,不一而足。更有趣的是竟有人以半砚斋为斋名,砚破而为半仍不忍舍弃,惜之不已便命为斋名,足见斋主爱砚之情深。
除了以藏砚量命书斋名外,还有书画家以藏砚量为自己取号的,更见情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自号“百二砚台富翁”。意为自己收藏了一百零二方名砚,可谓砚林富翁了。当代齐白石自称“三百石印富翁”,想必脱胎于此。而当代文人张中行也自称为“半百砚台老农”,也是异曲同工。
二是以砚质命名。清代书画家邓石如斋名为铁砚山房,可谓别出心裁。砚本为石质,易之以铁,不在于经久耐用,而是表现了书家的毅力和意志。此外诸如此类的有铁砚斋、锡砚斋、瓦砚斋、石砚斋、秦瓦砚斋等等。虽砚质不同,而书家的个性存焉。
三是以砚型命名。砚的造型特多,各具特色,有书画家就以砚型命斋名,如:莲叶砚室、鲽砚庐、圆砚斋、松华双砚斋、黄龙砚斋,等等。至于破砚斋,或许是一时改名,和半砚斋有相映成趣的效果。
四是以爱砚命名。佳砚难得,得之密不示人者有之,爱不释手者有之,把玩不已,爱之不足,转而以命斋名。故有思研斋(研同砚)、宝砚堂、守砚庐、梦砚居。可谓各得其所。
五是以砚历为名。所谓砚历,是指砚的来历或经历。如名为赐砚斋,意思此砚为皇上所赐,来历非凡;若名为传砚堂,意为祖传之砚,子孙定当珍爱,世代相传之;名为授砚斋者,此砚应是他人所授,非重金购得也,有感恩之意;名为得砚斋者,意为此砚为偶尔得之,可遇不可求也;还砚斋,是失而复还呢,还是借而复还呢?归砚斋,是斋主出门游学后归来有感呢?还是辞官归隐得意于田园呢?不得而知,若真有故实可考,倒是一桩趣事。梁启超为定之先生题了一斋名为“还砚斋”,也是有故事的。
六是以志向命名。文人多有志向,或见于诗文之中,或见于印章之上,当然也有见于书斋名的了。把志向和砚台联系起来,也是颇具匠心的。如:砚寿堂,斋主认为书画写作可以长寿,这是艺术型的;谱砚斋,斋主要对砚进行立谱以利传世,这是学者型的;又如耕砚斋、耕砚田斋,意思是以砚为田,要勤于笔耕,乐于写作。现代藏书家潘景郑藏古砚五十方,命斋名为着砚斋,潘先生志在著书,借砚言志,也是笔耕不辍的楷模。
至于《红楼梦》一书的批语者“脂砚斋”,也是另一风格,或真有其砚,或影射红楼情事,未可知也!
这些与砚紧密结合的斋名,不仅反映了文人雅士们的各种心态,也让我们揣知古砚流传中的沧桑。那些收藏特富的斋主们,身后的砚台而今何在哉!留下许多问题让大家思考,也让今天爱砚者在羡慕之余,怀着一个去寻找这些流失在民间的古砚的梦,上下而求索。
三、砚铭品趣
砚为石质可以镌刻文字,所以历代文人书家每获一砚,几乎都要在上面刻一段文字,称为砚铭。其内容呢,或记砚的来历,或评砚的品质,或抒自己感情。一般为自己撰文再请人镌刻,也有请名家撰文再刻于砚上的。历来留下许多砚铭,成为今天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砚铭虽然都围遶砚石行文,但也可以从铭文中看出作者的文学风格、审美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如苏轼的《迈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引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迈,是苏轼的长子,即外出做官,苏轼送他一砚,刻铭以示为官之道。意思是在砚边用笔时,若是在学习,就要像渴水一样迫切;若是在官场上求升迁,就要惊觉谨慎;若是治理财务,就要多施予不可贪财;若是在处理刑事案件,就要从宽不可轻易处以极刑。此铭表现了苏子对求学、出仕、理财、治狱的人生观,给人以启发。
苏轼的另一篇《端砚铭》写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写出了采端砚石的艰难和端砚的奇特,并以所怀之人为比,更是神来之笔。
明代书画家、戏剧家徐渭也有一篇砚铭,写出了人生修养的境界。《歙石砚铭》:“不食肉,色故黑,君子效之,絶荤以养德。不聚金,布则星,君子效之,散财以发身。”徐渭题的是一方金星玄色砚,从砚石的黑色和石中散见的金星,引出人生的修养,君子应不食荤不聚财,才能养德修身。此铭犹如人生格言金句,令人深思。
明代文学家张岱为砚撰铭,常寥寥数语,写出砚的特点,而言外之意也发人深省。如《松橛砚铭》:“老龙鳞,在松橛。谁著书,多岁月。”一状松橛形老,一赞用砚者寿。《宋砚铭》则曰:“拙则厚,朴则寿。梦涤锦江,砂文篆籀。”前两句以形写神,传达了作者审美意趣,后两句写砚之纹理,如锦江梦幻之美,如古籀古篆之雅。张岱的砚铭大多言简意赅,又颇有思想深度。
文天祥的草书砚铭是:“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然。”其浩然正气如其诗《正气歌》一样,与日月同辉。
清代吴敏树所撰的《石君砚铭》,则如同一篇散文,记叙了他所藏之砚的奇特之处:“一日久雨始晴,日光照书室,砚在盖下,喷沸有声,怪而启之,清水盈溢。”这种好砚,真令大开眼界了,该砚若保存至今,其值想必不菲。
还有更长的,康熙年间礼部尚书王熙的淌池端砚,砚铭就是一篇长文:“陶渊明曰: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又曰:得此乐者甚稀。盖非知之真,好之笃,不能得其乐也。余素喜佳砚,斋中集藏甚多,品类不一。退食之余,摩娑不释,于兹有年。丁未春,友人周霁轩自广陵购得此砚,清腴温粹,置诸案头,如对纯德君子,真妙品也。是为铭,以重知已之赠,并志吾乐以告无愧于我渊明耳。康熙六年立秋前一日怡园识。”
在这长文的题头,还有诗句盛赞这方佳砚:“质润神清,太阴之精。脉理和融,汤摩无声。波动藻横,露下花生。秀毓灵钟,端士良朋。”
诗文写得真是精彩,对比陶氏之论,感叹自身得意之时,谢友人,志吾乐,赞佳砚,会良朋,写得神闲气定,令人回味无穷。
传说清末光绪十六年(1890年)泉州状元关鲁在安徽任职时,获得一方岳飞的存砚,砚铭为“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正表明瞭民族英雄岳飞的气节,英雄报国之心坚定不移,一生清白不受污染。
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也有一段砚铭文曰:“守其白,辨其黑,洁若玉,坚若铁,马列之徒,其如斯耶!”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
赵朴初于1968年写过一则《言箴》。小序曰:“砚者,立言之一资也,作《言箴》以铭吾砚。”铭云:“居下危言,居上慎言。言之不危,过失莫追。言之不慎,咳唾万命。下不敢言,上者之愆。上不慎言,下者之冤。”意为:居下者应“危(正)言”,否则会犯下难以追悔的过失;居上者则应“慎言”,不然就会让百姓遭殃、蒙冤。
砚本无生命,经文士们的铭文一写,却显出了生命和品格,同时也表现了藏砚者的人生乐趣和境界。虽无砚可品,然有铭阅之,岂不快哉!
纵观古之铭文砚,砚铭虽寥寥数语,内涵却饱含诸多人生哲理。一方好砚,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本身就是一件精巧玲珑的艺术珍品,再书刻上贴切的铭文,就好似锦上添花,令人读后不仅深受启迪,也是一种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美的享受。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