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点,即从学校启蒙进入社会启蒙的关节点,又是从弱冠之年向而立之年进步的新起点。
在江门一中高中毕业后不久,我就带着学校的介绍信来到第一个工作单位——江门甘蔗化工厂劳动工资科报到。该厂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当时主要产品是食品糖、半成品纸浆、酵母、酒精、乾冰,主要原料是珠三角种植的甘蔗。1958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视察该厂的前身北街糖厂和江门纸浆厂,深入到正在基建的工地,听取了工厂领导、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以及外国专家的汇报、意见之后,随即指示两厂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努力在甘蔗综合利用上大造文章,幷亲笔命名为“江门甘蔗化工厂”,把两厂合为一厂。后来,该厂经过多年不断的技术改造,产品发展至20多种,实现了周总理当时提出的甘蔗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奋斗目标。该厂经历了三年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困难而停产之后,正遵循中央的指示,准备恢复新的甘蔗榨季生产。我正是从此时进入工厂的。
初时,曾到动力车间专门维修发电机的机检组短暂工作;榨季前夕再安排到动力车间化验室。其实,当时我什么也不懂,一切从零开始。三个月后,榨季结束即1964年3月,便调到厂党委宣传部(后改为宣传科),在厂报《甘化工人》编辑部干了近10年,专职宣传工作又干了11年多。于1985年初开始,先后调到中共江门市委讲师团、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等部门工作,直至退休。除在生产车间短暂工作外,几十年一直都在宣传、政工、理论、文艺、文化部门工作。
这历程中,我最大的感悟和最大的收获是:
一、志趣于学
在学校学习和到社会学习完全不同。就技术、业务而言,在发电机检修组,向工人师傅梁汉潮学习如何修理发电机的转子、定子以及汽轮机维修操作。他们的操作十分负责、一丝不苟,在开拆的发电机维修操作时,必须对检修人员进行检查,连衣服上有多少粒纽扣都要数清登记好,生怕把纽扣等杂物遗留在机内,造成生产事故。
在化验室,跟随的师傅是梁荣辉、曾立贤,向他们学习如何化验水质,采取物理、化学措施使进入锅炉的水,由硬变软,确保水质合格,使锅炉正常运行,防止因水管积垢而造成爆破事故。
在厂宣传部、厂报编辑部工作时间最长,而且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我向宣传部老同志李荣琛、徐鸿庆、肖志坚学习的东西更多了,既有写作业务,又有与作者通讯联络工作,还有深入生产车间、工段、班组,瞭解熟悉生产、技术、经营、职工思想等情况。
我的大专文化也是在职完成的,先考入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后进入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一年,再转到工业经济管理专业三年,至毕业;还被派到南方日报、佛山地区通讯员培训班、理论班学习等;到佛山地委党校、省委党校进行培训也有5、6期。
调到市直宣传、文艺、文化部门工作更是如此。总之,每到一个岗位,都有一个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理论、业务、写作水平的问题,否则跟不上形势发展,难于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圆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二、锤炼品格
几十年来,尽力坚持学而思、思而行、行而果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要则。在工厂时,每天都接触到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尤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他们不仅技术业务水平高超,始终绷紧“安全生产第一”这根弦,对生产经营管理应付自如,而且具有敬业尽责、高度合作、主人翁精神,对我的教育感染至极。
在上世纪50、60年代,干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民主风气、党群关系都很好,还经常参加集体劳动锻炼,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我没有忘记:工厂党委书记杨子珍、厂长邓文质甚至有的科室负责人都是老红军转业的,在劳动中经常同后辈讲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讲党的优良传统。还讲到,延安时期,一个机关的会计员管理财务差几拾元对不上帐簿,都要受到处分;办公用品不按计划而是多领多用,都要受到批评。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幸存的老战士李宗哲讲述战斗的激烈残酷,怀念起牺牲的战友,不禁流泪、失声,不敢目睹《上甘岭》电影,一旦触景生情,心里难受。参加过60年代“四清”工作的老同志江九龙讲述他们到农村与农民“三同”,坚持工作纪律,农民家里吃什么自已吃什么,而且规定不准食肉,连吃花生也不行。
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由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我在品格熏陶锻炼、传统教育影响深刻,甚至是一辈子的,就是要永远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走好人生每一歩,不要在人生之路“摔跟头”。
三、尽力随笔
几十年来,坚持做什么、学什么、想什么、写什么的思维驱动。喜欢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中联系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思索,整理感触,写点心得;感悟不少,多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也有一些;都是随手平常之作品,是工作轨迹之记録。
回想过去,踏上这条道,首先应感谢工厂党委的栽培,将自己从最初的车间墙报投稿者调到厂报编辑部,从写厂报“上班前后”栏目内的百字左右一条小小简闻,便开始了这个文化圈子的生涯。其次,感谢这个圈子各级领导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各种形式、内容的业务培训、刻意磨练。例如《南方日报》、佛山地委宣传部经常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写作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写作水平。这无疑给了自已增强创作知识的难得机会。其三,感谢改革开放大好形势,我们党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理论、学术研究风气空前大开。各种学术社团组织的研讨会一个接一个,促进了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受到这些鼓舞和鞭策,我开始参加有关研讨活动,发表论文。最初在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工交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或企业管理研讨会,发表自已的见解。随着理论学习、写作实践的不断磨练,逐步在报刋上发表文章,其中有《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南方日报》《现代哲学》《作品》等,更多的是在本市的报刋上发表;有的甚至获得有关的奬励。例如,1996年,写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原因探析》一文,刋登于《现代哲学》杂志,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收入《文献资料》,翌年获得了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奬励。2018年写了《试论梁启超家风建设四结合》论文,参加了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社会学学会联办的征文活动,获得了二等奬,并两次在省的有关主题论坛上发言。如此粗计,坚持感触一点、写作一点、发表一点,累积起来也有100来篇,约30万字。这都是与从事宣传、文艺、文化本职工作有关,也是本人对涉及有关方面的兴趣使然。一些专业工作者、亲朋好友就鼓励和支持我出这本书,以便对过去的工作和思考进行梳理,对过去自我价值的心路历程加以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尽量捜集,将分散的絶大多数作品加以整理(年日太久,难以收齐),便形成了这本书。名为《学而思荟》,内里分为“思辨篇”、“文萃篇”、“艺评篇”、“随记篇”四部分。题材方面,除了按主办单位预定之外,其余的都是自选动作。所涉及的事情有大也有小,文章有长也有短;不想追求什么,只因为曾经做过什么、想过什么。这算是一种尝试。本书能够收入到最早的文章距今有34年了。由于文章时间跨度大,种类多,本人创作水平有限,其局限、浅露之处乃至错漏之处必将难免。恳请诸位赐正,特致敬意,并表谢忱!
二○二○年国庆中秋双节于上城骏园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