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勤奋耕耘 无私奉献

  今年10月21日,是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日,这是默默耕耘的十年,果实丰收的十年,可喜可贺!

  十年来,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的勤奋和业绩,可圈可点:

  广泛团结了一批热心研究江门五邑文化的人才。这些人才中有大学的教授、博士、硕士,宣传文化艺术部门的专业人员,各级的领导干部,还有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其中有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有研究会的成员,非研究会的人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挖掘江门五邑文化瑰宝,寻找江门五邑文明的精髓,探讨江门文化名市成功的奥秘。他们积极地参加研究会的各项研究活动,包括各类学术研讨会、书画雅集切磋、社会调研考察,热心地为研究炎黄文化、侨乡文化撰写文章、专著,包括在研讨会、会刊、文集上发表文章,或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人员之多,数以百计。

  深入研究了一系列江门五邑的文化现象。在成立之时,研究会已明确地提出自己的宗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掘、整理、探讨、弘扬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好地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和建设富裕文明新侨乡作贡献。十年来,我们一直秉承这一旨意,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多视角的研究,使研究工作多元化、多成果。研究会举办过第三次岭南文化研讨会(是省研究会的协办单位)、香港回归与江门五邑经济文化研讨会、“陈白沙与江门学派”学术研讨会、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30周年座谈会等专题研究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会理事个人的研究工作,他们通过发表文章、出版专著,使江门五邑的文化现象更多的得到揭示、解密、升华。比较突出的专著有研究会编撰的《陈白沙与江门学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国雄、刘兴邦、张运华、欧济霖的《五邑文化源流》,梅伟强、张国雄的《五色华侨华人史》,刘兴邦的《陈白沙心学价值观审视》,张运华的《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章继光的《陈白沙诗学论稿》,陈一峰的《新编扭计师爷陈梦吉故事大全》等。这些著作是以江门五邑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传说、典故为基础,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而撰写成功的,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术价值或艺术价值,成为演绎侨乡文化的一批精品,获得较高的评价。有的理事或专著、论文因为有一定的学术成果而获得奬励。

  认真办好一份被誉为江门五邑侨乡“名片”的会刊。这是研究会的主打工作。《炎黄天地》杂志创刊于1997年2月,每季一期,至今已出版了36期,共发表了1138篇文章(含诗词),约275.35万字,美术、书法、艺术摄影作品165件,作者合共1220人次。该刊是一份融江门五邑侨乡的人物、民情、史料、风光、掌故、理论、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季刊,其内容丰富翔实,形式活泼多姿。现已刊载论文(言论)有207篇,评介侨乡的各类人物有959个,探究侨乡的地理风貌、变迁有422处,古迹文物有78处。该刊从文化的角度、全方位的视野研究、推介江门五邑侨乡鲜为人知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江门五色侨乡别具特色的期刊,是江门市文化名市建设一个品牌,海内外同胞相互联系的一座桥梁。因而深受海内外各方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全国政协办公厅冯廷雄先生称赞研究会的编委们: “为五邑炎黄文化进行大量的挖掘工作,传承了历史又教育了后代,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将在五邑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美国华侨伍明先生称: “《炎黄天地》在华侨华人中争相传阅,成为联系海内外乡亲的纽带。”

  从今年三月二十五日开始,研究会开办了自己的网站。由于多媒体的运用、网络工程的开发,使研究会增加了一个先进的、高效的展示平台和联络工具。它和《炎黄天地》一道对于拓展侨乡文化研究和宣传,发挥巨大的作用。

  积极联络了一些关心江门五邑侨乡文化建设的海内外友好人士。开展文化交流,以文会友,这是研究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办法就是“走出去,请进来”。十年来,研究会负责人以访问团的方式,多次分别到香港、澳门拜访同乡会社团和江门五邑籍著名人士;委托代表的访问活动显得更加灵活多样。与此同时,每当知道海外、港澳台有关的乡贤名流回到江门公干、开会、探亲、访友时,研究会负责人总是在方便的时候约见他们。通过这些交往,使海外同胞瞭解侨乡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使侨乡人民感受海外同胞爱国爱乡的情怀;也密切了研究会与海外同胞的友好关系。对那些特别关心研究会工作的乡彦名人,研究会则聘请他们为名誉会长、顾问,或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三届合计有60多人)。让他们直接参与研究会的工作,研究会因此而更有广泛性、代表性,它的活动更兼容幷包,卓有成效。现在,有的受聘的名誉会长凡有机会返江门,都主动与研究会联系,或到研究会办公楼聚谈,或约研究会的同志到他们的家乡、住地会面,为研究会工作出谋划策。他们这种以研究会为家,关心家乡的文化、公益事业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

  不断提高江门五邑文化的知名度。江门五邑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自南宋以来尤为历史名人荟萃,惊世史迹诱人,文化建树颇多。如今如何使江门五邑从历史文化名邑发展为现代的文化名市,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是研究会的一个心愿。十年来,研究会不断以自已的联谊交往、出版会刊、网站媒体、书画雅集、研究成果来宣传江门五邑,扩大江门五邑的知名度。我们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市番禺区、肇庆市、佛山市、阳江市等研究会保持经常的业务联系和友好往来,同韶关、四会、德庆、阳春、仁化等地的文化社团开展文化交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看到了兄弟城市炎黄文化研究活动的进步,学习了经验,增进了友谊,也宣传了江门市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以及文化名市建设的新成果。

  十年来,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作为一个社团组织,做了这么多的工作,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幷且在2004年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全国先进学会,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全体理事的全力参与、不懈努力外,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引、导向,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关心。首先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市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指导,市领导陈继兴、王南健、赵善祥、赵基耀、梁清兆、陈照平、司徒捷等都以不同方式指导、支持研究会的工作。其次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关心、赞助。他们有的帮助解决一些活动经费,有的资助会刊、文集的出版发行,有的为会刊组织稿件,有的帮助解决购买办公楼、工作用车的部分资金。能为研究会献计献策更是他们的乐事。再次是乡镇、企业的协力帮助。有的赞助活动经费,有的捐赠小车、办公设备,有的支持创办研究会网站,有的为研究会探究侨乡文化遗产提供调研条件。

  有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的组织机构,是研究会成功的关键。研究会设有正副会长10人,常务理事24人,这是研究会的核心。他们按分工依制度开展工作,做到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内设有一室(办公室)、四部(学术研究部、文化艺术部、对外联络部、《炎黄天地》编辑部)。他们为了办公楼的日常事务,为了挖掘、研究、整理灿烂的侨乡文化而忙碌操劳,不计得失,不谋名利,无私奉献。至今,研究会已有多位名誉会长、顾问、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逝世,他们曾经为研究会工作作出过贡献,值得我们悼念和尊敬。

  侨乡文化博大精深,研究整理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再接再厉,精诚团结,积极进取,努力建树,为弘扬中华炎黄文化,繁荣江门五邑文化事业再谱新章。

  (本文载于《炎黄天地》杂志2005年第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