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政治报告,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国家发展战略,也指明瞭今后一个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对台工作的任务目标。结合当前两岸关系形势,认真学习报告中对两岸关系的新论述,我们能从中领会出诸多深刻内涵。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岸民意的选择
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这一论述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九十年代提出的“八项主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显示了大陆对台政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更为重要的是,报告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出在和平统一的最终目标实现之前,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一个不可跨越的必经阶段。两岸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解隔阂、矛盾分歧需要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消除隔阂误解,才能逐步化解。和平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回顾总结两岸关系发展的过往历程,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影响两岸关系的内外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论断与决策。
过去几年中,两岸关系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分证明瞭和平发展是正确的道路,已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符合两岸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05年,正当激进“台独”势力强力推进“法理台独”,台海和平面临重大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胡连会”,发表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五项共同愿景,确立了“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作为国共合作及推进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2008年“台独”政权结束,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从“台独”执政时期的高度紧张与对峙,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在两岸当局和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发展,因政治因素而受阻的两岸交流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以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实现了过去三十年未能达成的目标。
一是两岸协商谈判实现常态化、机制化,两会八次会谈共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十八项协议,成果丰硕,为两岸商签协议开创了有效而成功的模式,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二是两岸交流进展迅猛,展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12月15日两岸直接全面双向的“三通”终于全面实现。2011年,两岸人员交流突破700万人次,两岸年贸易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度进一步加深。
三是确立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即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正是在此基础上,两岸关系才结束了自1999年以后长达近十年的政治僵局,进入了和平发展新阶段。
四是和平发展为两岸主流民意所认同。2008年以来,两岸经贸的互利与繁荣,各项交流的热络与频密,“三通”的实现、ECFA等协议的签署,给两岸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充分享受到和平红利的民众,认同和平发展,支持和平发展。2012年台湾选举的过程和结果表明,在两岸关系上,台湾民意选择了和平而不是战争,选择了合作而不是对抗,选择了发展而不是停滞。
因此说,经过四年的实践,和平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两岸主流民意的选择,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
二、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这是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首次写入“九二共识”,表明大陆对其作为两岸关系发展重要政治基础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大陆在重大原则上的坚定性和在具体政策上的灵活性。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其核心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正是基于这一共同的认知和立场,两会才顺利开启了协商谈判的大门,两岸关系才向前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同时,“九二共识”还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于存在分歧的“一中内涵”部分采取两岸各自表述的方式,充分展示了面对现实的务实精神以及灵活处理分歧的政治智慧。二十年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两岸双方都认同并坚持“九二共识”时,两岸关系就迅速而健康发展,当“九二共识”被否定被破坏时,两岸关系就跌入低谷,甚至危机频发。1992年,“九二共识”作为两会开启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极大的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各项交流的进程。2005年,“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2008年以后,正是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成果。未来,“九二共识”的功能和作用将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也是两岸关系巩固、深化、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两岸关系在实现经济合作互利之后,要持续深化发展,增强政治互信尤为重要。“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在政治层面最大的公约数,是被历史证明有效的政治共识与基础,是维护和增进一个中国最切实的着力点。“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一个中国,其精髓是求同存异,其中的“同”就是指两岸均认同并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而“异”的部分在于对一个中国内涵存在不同的认知,双方各自表述。在今天,要进一步增强两岸政治互信,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聚同化异”,不断寻求双方在一个中国共识上的连接点,凝聚和扩大共同点,维护并增进一个中国的共同立场,多方探索、共同努力寻求就一个中国达成更为积极、更为一致的表述,逐步缩小、化解存在分歧的差异部分,从“一中各表”迈向“一中同表”。当然这并非易事,也不可急于求成,但我们相信,有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这一共同前提,只要双方有意愿、有诚意,就有化解分歧、破解难题的能力与办法。
三、协商谈判是破解政治难题、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架构的必经之路
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过去几年中两岸在经济合作及事务性协商领域取得可喜的进展和现实的成果,接下来面临如何向前推进、继续深化的问题。
两岸关系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平衡发展,两岸关系才能以正常、良好的态势稳步前行。自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文化及社会各项交流快速发展,按照先易后难的进程,两会协商先后签署了18项协定,基本都属于经济合作及事务性交流领域,是易的部分。而难的部分,主要指政治议题的部分,则由于涉及诸多重要的敏感问题,双方存在矛盾与分歧,一直采取绕道而行的方式加以逥避。应该说,在两岸关系的整体布局中,政治关系的发展明显滞后,两岸关系发展中政经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显。
目前,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岸关系开始进入深水区,诸多经济及事务层面的交流合作越来越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法律层面的差异与分歧,两岸公权力部门在交流事务中常常面临定位与称谓等难题,而两岸政治议题的对话协商迟迟难以展开,诸多症结性难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两岸经贸合作及各项交流造成的困扰和阻碍也越来越明显。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两岸关系发展如果只经不政,则两岸关系势必存在隐患。不开展政治对话与协商,政治上的矛盾分歧就得不到解决,两岸关系的稳定也就没有基本保障。一旦政治分歧激化,则两岸经贸及各项交流所累积的成果和互信就有可能一朝尽毁,两岸关系也将因此发生逆转,这就是两岸关系一直存在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以为,两岸关系要想维持长久的和平稳定与持续发展,政治谈判最终无可逥避,两岸通过协商谈判逐步破解政治难题,化解矛盾与分歧,是继续深化两岸关系,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架构的必经之路。
四、开展政治对话增信释疑,为政治谈判、和平协议创造条件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如何处理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重大症结性问题,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性质,关系到两岸政治定位,关系到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报告中将此作为重要议题郑重提出,一是切实抓住了两岸关系的要害与关键,切中两岸关系目前最大的症结点;二是表明瞭大陆愿意正视分歧、协商解决矛盾的态度;三是以“合情合理”展现了灵活、包容、开放的诚意与善意。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是为两岸防止军事冲突、维护台海和平。而和平协定则是为了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架构,为两岸关系提供法律化、制度化保障,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既有成果及正确方向不受干扰破坏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来看,两岸对于开启政治谈判条件与时机的判断,对和平协议的定位、功能以及内容,在认知和立场上都还存在较大的落差,特别是台湾方面多认为政治谈判条件尚不成熟,谈和平协议更是为时尚早,现阶段还要先经后政。幷且,以目前台湾蓝緑格局的政治结构以及多元化的社会生态,在两岸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两岸关系的深化发展面临来自台湾内部及国际上的各种阻力。但笔者认为,挑战与机遇总是幷存的,在面对困难和阻力的时候,要看到历史也为两岸关系提供了开启新局的机遇。
首先,两岸的执政党及领导人对推动和平协议的重要性有共同的认知,都表达了积极的意愿。大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两岸通过政治协商达成和平协议的主张,此次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将和平协议写入党的文件,将之作为未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也多次公开表达推动和平协议的意向,并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竞选过程中将和平协议作为其重要的政见和主张。可见,两岸执政党和领导人对推动和平协议的必要性有最基本的共识。
其次,达成和平协议在两岸拥有较高的民意支持。超过90%的大陆民众支持两岸通过政治谈判签署和平协议,台湾的各种民调也显示,和平协议在台湾有五成以上的民意支持度,可以说,通过签订和平协议为两岸关系长期和平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得到两岸主流民意的认可与支持。
其三,两岸两会协商行之经年,签署了十多项协议,积累了丰富的谈判经验,创建了一系列商签协议的成功模式,为未来两岸政治谈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和平协议的达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重要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它对两岸关系的功能和作用将继续深化和扩展,成为未来两岸开启政治谈判的重要基础。
笔者以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和进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时机不熟时急于求成是冒进,但对客观存在的问题一味逥避拖延则为消极,二者都不可取,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才是明智和理性的做法。两岸开启政治谈判的确还需要时间,累积更多的互信,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但这一切是坐等不来的,需要两岸共同努力去营造。当前两岸智库、学界、社会团体应积极展开探讨与对话,特别是针对一些存在分歧的重大政治议题,如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和平协议内容等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这种政治议题的探讨,具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一是加强沟通,瞭解彼此的真实立场及想法,消除误会,增信释疑;二是双方坦诚相待,拿出各自的规划及方案,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与连接点,增进强化共识;三是对存在分歧的难点和重点,商讨探寻解决的途径。经由政治对话的开展,假以时日,取得上述几方面进展,则能为政治谈判清除障碍、创造有利条件。但如果一直不去触碰政治议题,逥避矛盾分歧所在,则两岸谈判的条件就不会有成熟的时候。
结语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曲折走到今天,和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岸建立了基本的互信,人民也开始分享和平红利,这一切来之不易。未来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确保两岸关系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方向持续深化、稳步前行。
(发表于《中国评论》月刊2013年2月号,总第182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